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CSI量表测评痉挛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法测评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对偏瘫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临床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变量最重要的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因素。结果患者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之间负相关(P<0.05),偏瘫侧腱反射、肌张力、阵挛分别是下肢运动功能(P<0.05)、平衡能力(P<0.05)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可显著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的恢复,合理的评价和改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瘫肢体痉挛,表现为上、下肢肌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协调异常,甚至不能运动。尽早打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对其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从1999至2004年运用低频电穴位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结果显示低频电穴位刺激能较好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巍巍  杨坚  张颖  乔蕾  范利 《中国康复》2011,26(2):93-9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下肢伸肌痉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2~3级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对照组各16例。2组患者均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综合组在注射24 h后结合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技术、物理疗法及运动疗法等。2组治疗前后采用MAS评定下肢肌张力及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并进行步速和步长测定。结果:BTX-A注射后1、6及12周时,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下降,FMA评分明显上升,步速和步长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综合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BTX-A注射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痉挛肢体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上肢痉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下肢,且其康复难度高于下肢~([1—4])。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牵张反射兴奋增加引起的以速度依赖性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5])。痉挛是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造成患者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和关节挛缩,导致运动模式异常,从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制约了患者偏瘫肢体  相似文献   

5.
电针联合巴氯芬对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与巴氯芬联合治疗脑卒中高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29例,均常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中频电刺激患肢痉挛拮抗肌,抗痉挛体位练习及功能训练。电针组同时加用电针刺激,上肢取劣势侧伸肌,下肢取劣势侧屈肌。结果: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电针联合巴氯芬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至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训练的进行,使ADL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功能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康复中的疗效和对肌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基本治疗相同;对照组对偏瘫下肢进行抗痉挛模式训练,治疗组对偏瘫下肢进行功能性运动训练,2组治疗均为40 min/次,1次/天,5.5 d/周,总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徒手肌力检查(MMT)、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thel指数(MBI)等评价2组患者下肢的肌力、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MMT分级、MAS分级、FMA下肢运动积分和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下肢MMT分级、FMA和M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张力在治疗前后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功能性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的肌力和日常生活功能,对下肢肌张力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相关的电生理指标和量表,以实现痉挛临床管理的一体化。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1年5月15日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识别与评估的相关文献,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评估的相关量表和电生理指标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临床用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评估的量表主要包括改良Asworth量表、综合痉挛量表和改良Tardieu量表。F波、H反射、运动诱发电位、惊跳反射响应时间、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等电生理指标能用于识别与评估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结论 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探讨如何更加客观、精准地早期识别和评估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足三里。比较治疗前后下肢及髋、膝、踝Fugl-Meyer评分、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的均值)、下肢肌张力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下肢及膝、踝Fugl-Meyer评分、步态分析均有明显改善,且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明显,CSSS评分下降。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痉挛期下肢的运动功能,且不引起肌张力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H反射的特征表现及其与偏瘫下肢肢体功能评定的关系,探讨H反射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电生理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0例,分别对患者双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腓肠肌和胫骨前肌进行H反射检查,并对患侧下肢给予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计算胫神经和腓总神经H反射的引出率,并对其所引出的H反射结果以及与CSI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双侧胫神经所支配的腓肠肌H反射引出率100%,胫骨前肌H反射引出率为10%。患侧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平均为(30.09±1.87)ms;非患侧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平均为(31.99±2.31)ms。患侧胫神经Hmax/Mmax比值均数中位数平均为0.476;非患侧胫神经Hmax/Mmax比值平均为0.189。患侧与非患侧相比,患侧H反射潜伏期缩短,Hmax/Mmax比值增大,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将患侧下肢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分别与CSI进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患侧下肢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与CSI不相关,而患侧下肢胫神经Hmax/Mmax比值与CSI存在秩相关关系。结论:用H反射来评价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痉挛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比CSI量表更客观、量化。其中Hmax/Mmax比值是评估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综介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分成观察绀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以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运用综合康复训练.6个月后,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肌力评定表评定疗效.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下肢的肌张力、肌力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的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序贯性轮椅使用结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12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2组在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常规自选轮椅使用,观察组给予序贯性轮椅使用,持续干预8周,比较2组干预后下肢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FMA)]、平衡功能[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表面肌电图[患侧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差异。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4周、8周时,下肢痉挛MAS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平衡功能PASS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胫骨前肌及股四头肌iEM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M...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4例脑卒中所致的下肢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应用运动疗法.两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口服.4周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近期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个体音乐治疗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个体音乐治疗。两组患者主动运动训练时长保持一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肘、膝关节肌张力(MAS)评分和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肘、膝关节MAS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肘、膝关节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上、下肢FMA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肘、膝关节MAS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个体音乐治疗能更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肘、膝关节痉挛程度,提高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2项研究,5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指屈肌、腕屈肌以及肱二头肌痉挛改善的即刻效应和短期效应均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加权均数差(WMD)=-0.84,95%置信区间(CI)为(-1.03,-0.65),P<0.01];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手腕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优势[WMD=0.95,95%CI(-0.16,2.5),P=0.23];暂未有证据显示其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WMD=-1.33,95%CI(-7.98,5.32),P=0.69]。 结论 体外冲击波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痉挛的程度,安全性好,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病人常会出现上肢痉挛(即达到BrunnstromⅢ阶段),痉挛(spasticity)是由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是以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患肢永久性的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康复医学主要采用A型肉毒毒素、矫形器、手术等进行治疗。笔者运用手法与徒手牵引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以上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踝关节最大用力背屈时胫前肌体表肌电值(iEMG)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功能,使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价下肢痉挛。 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的AROM、 iEMG、FMA和CCS评分均提高(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7.
肌张力是指肌肉静止状态时的紧张度,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持肢体运动控制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的必要条件[1].肌张力异常增高是脑卒中后偏瘫的特征性表现,是牵张反射效应增高的结果,多由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引发.临床上表现为反射亢进、肌力降低、运动控制和协调功能障碍、出现典型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痉挛模式、易疲劳,重者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2].目前肌痉挛的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介入.药物治疗的方式包括了口服和注射,国内常用的口服抗痉挛药物有替扎尼定、巴氯芬等.我们观察这两种药物结合康复物理治疗对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比较这两种药物疗效的差异,以合理地指导康复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正脑卒中后1周即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痉挛,进而引起肌肉无力及运动控制低下~([1])。下肢痉挛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导致足下垂、足内翻,严重影响患者步行功能、站立及转移。其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是影响步行功能的重要因素~([2])。此外,因痉挛而增加的护理负担、劳动力的丧失及非直接费用均高于无痉挛患者~([3])。既往研究提示穴位针刺和温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降低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各异~([4—5])。研究证实,运动点作为神经肌肉接头最为丰富的部位,肉毒毒素运动点阻滞可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研究组)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足下垂内翻程度、Fugl-Meyer及FIM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d后,2组改良的Ashworth、下肢FMA及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CSI评分、足下垂及内翻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腱反射的亢进,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组成部分~([1])。据统计,痉挛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4])。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法~([5])。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在治疗前后进行有效的评定,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