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结肠癌细胞LS174T的α2,6-连接的唾液酸水平对肿瘤细胞同源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结肠癌细胞株LS174T转染α2,6-唾液酸转移酶(ST6Gal-I)cDNA或ST6Gal-I cDNA的部分反义序列以及空载体pcDNA3.1,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表面α2,6-连接唾液酸含量并进行克隆分选,比较顺义、反义以及空载体转染细胞的贴壁时间以及细胞-细胞之间的同源凝集效应。结果转染顺义的ST6Gal-I cDNA的细胞克隆显示ST6Gal-I mRNA的表达增强,SNA(一种特异性识别α2,6-连接唾液酸的植物凝集素)与细胞表面成分的结合增加;另一方面,细胞转染反义ST6Gal-I cDNA后其ST6Gal-I mRNA表达减少,SNA与细胞表面成分的结合力降低。与空载体转染相比,顺义转染的细胞克隆同源凝集作用降低,与细胞外成分的黏附作用增强,贴壁速度加快;反义转染细胞克隆同源凝集作用显著增强,与细胞外成分的黏附作用降低,传代后4 h的贴壁率仅为空载体的53.7%。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肿瘤细胞α2,6-唾液酸转移酶(ST6Gal-I)的表达将有效影响细胞表面α2,6-连接的唾液酸水平并调节肿瘤细胞的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细胞表面不同连接方式的唾液酸在小鼠肝癌高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F和低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P中的表达,并研究差异性表达的α2,6-唾液酸在肝癌细胞淋巴结黏附行为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技术,分析肝癌细胞表面不同连接方式的唾液酸在Hca-F和Hca-P中的表达差异;通过RNA干扰技术干预差异表达的唾液酸转移酶,并使用RT-PCR、蛋白质印迹及Lectin-blot方法检测其干扰效果;利用细胞黏附实验和凝集素阻断实验,检测干扰前后、阻断前后Hca-F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利用FA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探讨α2,6-唾液酸介导肝癌细胞黏附行为的分子机制。 【结果】 α2,6-唾液酸在小鼠肝癌高、低转移细胞株中表达具有显著差异,而α2,3-唾液酸的表达无显著差异;当通过RNA干扰技术特异性使Hca-F细胞中ST6Gal-I表达下调时,其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表达减少,削弱Hca-F细胞对淋巴结的黏附能力降低。此外,ST6Gal-I表达下调可抑制p-FAK及下游p-paxillin蛋白分子的表达。 【结论】 细胞表面α2,6-唾液酸可通过FAK信号转导通路正性介导肝癌细胞的黏附行为,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肿瘤转移作为一个非常恶性的病理特征,其对人体的危害相当严重。作为肿瘤转移中可能起很关键作用的糖(碳水化合物)类,由于它们占据肿瘤细胞表面的主要部位,如果它们的含量或功能受到影响即可能连锁性的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起到干扰或促进作用。因此,对这两者关系的系统研究对攻克肿瘤转移非常必要。本文拟先介绍作为糖的关键一类(唾液酸)与肿瘤转移关系的实验研究,作为抛砖引玉,以期对这一问题引起更广泛的关注。现在认为对肿瘤转移与唾液酸的关系给予最早关注可追朔到1959年Barber博士的工作[1]。再经过Yoge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MEPE)对人牙髓细胞(HDPCs)黏附、伸展、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获得人牙髓细胞,各实验组中MEPEs的浓度分别为0.01,0.1,1,10,100μg/L以不加MEPE作为空白对照组。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黏附能力;通过计数高倍视野中伸展的细胞数,计算骨髓基质细胞在不同时间的伸展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生长良好;各实验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100μg/L组对细胞的黏附性的影响有差异;各组细胞的伸展率无差异;MEPE对人牙髓细胞有较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 MEPE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的伸展率无影响,但可明显促进其黏附性和增殖。  相似文献   

5.
肿瘤细胞的迁移包括从原发肿瘤细胞中释放并侵入周围组织、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在循环系统中转移、被远处器官的毛细血管床捕获、从循环系统中迁出和在选择位点开始生长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癌细胞之间,癌细胞与正常宿主细胞之间,以及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作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以肿瘤细胞迁移中重要的生物学事件为线索,对其中涉及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重要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肿瘤细胞的迁移包括从原发肿瘤细胞中释放并侵入周围组织、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在循环系统中转移、被远处器官的毛细血管床捕获、从循环系统中迁出和在选择位点开始生长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癌细胞之间,癌细胞与正常宿主细胞之间,以及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作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以肿瘤细胞迁移中重要的生物学事件为线索,对其中涉及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重要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胡桃醌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黏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活性及表达的影响,阐明其抑制肿瘤侵袭转移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体外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人结肠癌HCT-8细胞,分为胡桃醌1.25、2.50、5.00、10.00和20.00 mg.L-1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处理72 h后通过细胞黏附实验观察HCT-8细胞黏附率的变化,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和MMP9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
组比较,1.25、2.50、5.00、10.00和 20.00 mg.L-1胡桃醌组HCT-8细胞黏附率逐渐降低(P<0.05);2.50、5.00、10.00和20.00 mg.L-1胡桃醌组MMP2活性降低(P<0.05),各浓度胡桃醌处理组MMP9活性均降低(P<0.05);各浓度胡桃醌处理组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结论:胡桃醌明显抑制HCT-
8细胞黏附,降低MMP2、MMP9活性及蛋白表达水平,提示MMP2和MMP9活性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可能是胡桃醌在体
外抑制HCT-8细胞黏附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唾液酸蛋白(BSP)对乳腺癌细胞MCF-7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划痕试验、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黏附实验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观察BSP对乳腺癌细胞MCF-7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BSP稳定高表达可使MCF-7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增加。稳定高表达BSP的MCF-7-BSP细胞与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的黏附性增加,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也增强。结论BSP可以促进MCF-7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增加细胞的黏附性、促进MMP-2和uPA表达等。  相似文献   

9.
黏附分子在结直肠肿瘤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仍在争论中,文章对各类黏附分子与结直肠肿瘤转移的关系、人工气腹对各类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在这些黏附分子水平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黏附分子在结直肠肿瘤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仍在争论中,文章对各类黏附分子与结直肠肿瘤转移的关系、人工气腹对各类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在这些黏附分子水平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在乳腺癌及其分子亚型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法检测8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pCAM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EpCAM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ER和PR表达、HER2表达和临床分期均有关(均P<0.05),与绝经状态无关(χ2=0.117,P=0.733)。在腺腔A型、腺腔B型(HER2−)、腺腔B型(HER2+)、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 EpCAM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2%,73.0%,48.9%,72.2%和62.1%。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COX分析显示EpCAM阳性患者的预后较差(均P<0.001),并与三阴型、腺腔B型(HER2−)和HER2过表达型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EpCAM阳性表达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预后差相关(均P<0.05)。结论:EpCAM可能与乳腺癌进展有关,并与分子分型相关,在乳腺癌总体上及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中是一种独立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2.
张超  孙治君 《重庆医学》2012,41(26):2685-268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乳腺癌MDA-MB-231雌激素受体阴性(ER-)和MCF-7ER阳性(ER+)细胞迁移、黏附、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MDA-MB-231和MCF-7细胞,并分别将其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UTI高、中、低剂量组,UTI+多西紫杉醇(TXT)组。ELISA检测两种细胞培养液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蛋白激酶B(Akt)、整合素β1(Integrinβ1)的表达;改良MTT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两种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结果 UTI干预后,ER-/+乳腺癌细胞的迁移、黏附、侵袭均降低;两种乳腺癌细胞培养液中NE的水平和细胞Akt及Integrinβ1的表达均明显下降。结论 UTI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黏附、侵袭,可能与其降低乳腺癌细胞NE、Akt及Integrin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1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28例癌旁正常上皮组织中MMP-1及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MM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11%、81.25%及17.86%(P<0.01),其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均有一定关系,而与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VEGF-C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33%、75.00%及25.00%(P<0.01),其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有一定关系(P<0.01和P<0.05),而与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均无明显关系(P>0.05)。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MMP-1、VEGF-C两者协同促进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沉默细胞黏附分子L1基因(L1CAM)表达后对胰腺癌Capan-2细胞体外神经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慢病毒介导的L1CAM-shRNA干扰载体转染胰腺癌Capan-2细胞,以L1CAM-NC转染细胞为对照.分别将L1CAM-shRNA组及L1CAM-NC组细胞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基质胶(matrigel)一起构成共培养神经侵袭模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突及细胞生长情况并拍照,利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照片进行分析.结果 共培养模型中,L1CAM-NC对照组细胞向DRG方向不断迁移增殖,包绕神经突起并沿之向DRG爬行,而L1CAM-shRNA组中并未观察到该现象.共培养第3天和第5天时,L1CAM-NC对照组细胞集落面积显著高于L1CAM-shRNA组(P<0.01),但两组的神经突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扰L1CAM的表达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集落形成及迁移爬行的方式抑制胰腺癌Capan-2细胞的神经侵袭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马红丸含药血清研究其对SK-hep-1细胞的粘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SK-hep-1细胞分别用10%(V/V)、20%(V/V)、30%(V/V)马红丸含药血清、阿霉素含药血清、正常对照组(10%胎牛血清)培养,并观察SK-hep-1细胞的迁移粘附侵袭能力,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各组之间采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结果 10%(V/V)、20%(V/V)马红丸含药血清组细胞粘附个数均值分别为(39.00±6.51)和(38.00±2.00),与正常对照组(90.30±6.1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V/V)、20%(V/V)马红丸含药血清组迁移个数均值分别为(6.00±3.61)和(12.33±3.79),与正常对照组(57.67±5.6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V/V)、20%(V/V)马红丸含药血清组细胞侵袭个数均值分别为(70.03±9.39)、(41.77±12.04),与正常对照组(100.00±9.7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0%(V/V)马红丸含药血清作用SK-hep-1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马红丸含药血清抑制效果最好。结论 马红丸能够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细胞运动能力,从而减缓肝癌转移,本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该药减缓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为马红丸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芎嗪、阿魏酸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分离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法检测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结果]缺氧培养2 h,恢复正常培养1 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率明显增加,川芎嗪、阿魏酸可降低缺氧复氧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黏附.缺氧2h复氧0.5 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缺氧2 h复氧4h,ICAM-1,P选择素,E选择素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阿魏酸和川芎嗪均不同程度降低ICAM-1、P选择素、E选择素mRNA的表达.[结论]川芎嗪、阿魏酸可通过降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降低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芎嗪、阿魏酸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分离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法检测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结果]缺氧培养2h,恢复正常培养1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率明显增加,川芎嗪、阿魏酸可降低缺氧复氧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黏附。缺氧2h复氧0.5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缺氧2h复氧4h,ICAM-1,P选择素,E选择素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阿魏酸和川芎嗪均不同程度降低ICAM-1、P选择素、E选择素mRNA的表达。[结论]川芎嗪、阿魏酸可通过降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降低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鼠可移植性乳腺梭形细胞癌模型(SCC891)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选择性地利用BALB/c小鼠建立了一株病理形态特殊的可移植性乳腺梭形细胞癌模型SCC891。经过2.5年48代的移植,瘤株的生长特性已经稳定。移植瘤的发生率100%,生长速度快,不出现肿瘤自然消退现象,宿主存活时间为35.2±7.3 d,在BALB/c小鼠同系内移植不受性别及年龄的限制。瘤株对抗癌药的敏感性广泛。  相似文献   

19.
葛曙雄  刘雅辉  张立  李科事  胡岳  王涌 《浙江医学》2016,38(15):1234-1237
目的探讨水杨酸抑制人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水杨酸体外处理胃癌细胞株MGC-803后,采用基质胶黏附试验、迁移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胃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检测细胞黏附相关分子核纤层蛋白(Lamin)、核纤层蛋白C1(LaminC1)、核纤层蛋白B1(LaminB1)、纤连蛋白(FN1)、CD44、整合素A9(ITGA9)、连环蛋白A1(CTNNA1)和E钙粘素(CDH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0.5mmol/L和1mmol/L水杨酸体外处理胃癌细胞24h后,胃癌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抑制(均P<0.05);Lamin、LaminC1、LaminB1、FN1、CD44、ITGA9和CTNNA1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CDH1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LaminB1、FN1、CD44和CTNNA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水杨酸可体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黏附、侵袭能力,从而抑制胃癌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黏附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和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