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及抗氧化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浓度变化与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tissuedisease,CTD)的关系。方法本实验以化学比色法分别检测了99例CTD患者的血清SOD、MDA、维生素C、维生素E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进行了比较。结果99例CTD患者,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组(SLE)2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组(SS)2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RA)20例,混合结缔组织病组(MCTD)13例,多发性肌炎组(PM)13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组(PSS)9例,各CTD组血清MDA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其中SLE活动期MDA浓度较非活动期增高(P<0.01)。而各组血清SOD、维生素C、维生素E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01、P<0.05、P<0.001),其中SLE活动期血清SOD、维生素C、维生素E浓度也较非活动期下降(P<0.01,P<0.05,P<0.05)。结论血清SOD、MDA、维生素C,维生素E水平的变化与CTD的发生发展及SLE的活动性有关。血清MDA水平升高,SOD、维生素C、维生素E抗氧化水平降低是CT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莉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46-14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6例)和非冠心病组(62例)。利用无创脉搏波速(PWV)测定仪对所有入选者测定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PWV)。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 CHD患者C-FPWV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12.43±1.57)m/s与(10.85±1.98)m/s,P<0.01];CHD患者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0.78±0.17)m/s与(0.67±0.13)m/s,P<0.05]。Pearsion相关分析显示,CHD患者C-FPWV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脉压、年龄、总胆固醇、血糖、IMT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0.25、r=0.29、r=0.30、r=0.31、r=0.26、r=0.28、r=0.30,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5,P<0.01),而与舒张压、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P>0.05);IMT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血糖、PWV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5、r=0.26、r=0.29、r=0.23、r=0.30、r=0.33、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4,P<0.01)而与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P>0.05)。结论 CHD患者C-FPWV及颈动脉IMT均明显升高,说明CHD患者已经存在明显的大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PWV变化及颈动脉IMT和年龄、收缩压、脉压、血糖、血脂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测定63例老年男性CHF患者血清T、E2水平,同时设23例同龄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①CHF组血清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Ⅱ、Ⅲ、Ⅳ级组间比较T水平依次递减(P<0.05);②血清T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543,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显著正相关(r=0.399,P<0.05),但与血清E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男性CHF患者血清T水平测定对其CHF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血清E2与男性CHF心功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菟丝子多糖对衰老小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菟丝子多糖对衰老小鼠模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脑组织中脂褐质(LF)的影响。方法:用d半乳糖制备衰老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不给药)、阳性对照组(灌注维生素E200mg·kg-1,qd)、3个剂量菟丝子多糖组(分别灌注100,200,400mg·kg-1菟丝子多糖,qd),共7wk。另设空白对照组。结果:模型小鼠血清、肝、肾中MDA含量升高,SOD及GSHPX活性降低,脑中LF升高。而100,200,400mg·kg-1·d-1菟丝子多糖组能不同程度对抗模型小鼠脑组织中LF升高及血清、肝、肾组织中MDA升高,其量效关系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916,-0.939,-0.950及-0.911,P<0.01;能不同程度抑制血清、肝、肾组织中SOD活力下降,其量效关系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98,0.939及0.946,P<0.01;能不同程度抑制血清、肝、肾组织中GSHPX活力下降,其量效关系均呈正相关,γ分别为0.947,0.969及0.947,P<0.01。结论:菟丝子多糖有显著清除氧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丙烯(AC)诱导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改变和脂质过氧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W istar雄性大鼠ig AC 200 mg.kg-1,每周3次,分别给药3,6,9和12周。用电生理仪测定对照组与染毒组大鼠坐骨神经NCV;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坐骨神经匀浆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抗氧化能力(H2O2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等指标。结果随染毒时间的延长,GSH含量,抗氧化能力,SOD活性从染毒3周开始呈进行性下降;NCV,GSH-Px和CAT活性从染毒6周开始进行性下降;MDA含量则从染毒3周开始呈进行性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层多元回归分析抗氧化能力,MDA含量和GSH-Px活性是影响NCV的主要脂质过氧化指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NCV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080,P<0.05),与抗氧化能力,GSH-Px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7112,0.8943,P<0.05)。结论NCV和脂质过氧化的改变随染毒时间延长呈进行性加重;NCV改变和脂质过氧化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脂质过氧化可能是AC诱导的NCV改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α-硫辛酸(ALA)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在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LA,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作为对照组。6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尿白蛋白(ALB)水平变化。结果①糖尿病组血清MDA、UACR(Ualb/Ucr)升高,血清SOD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ALA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FBG和HbA1c无明显变化,血清MDA、UACR降低,血清SOD活性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UACR与血清MDA水平显著正相关(r=0.867,P<0.01),与血清SOD水平明显负相关(r=-0.636,P<0.01)。结论α-硫辛酸可以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该作用可能与其减轻体内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oxLDL抗体(抗oLAB)、过氧化损伤与高血压病(EH)的相关性及光子氧辐射自血回输疗法(UBIO)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48例EH患者随机分成UBIO组及丹参组,用ELISA法、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EH患者治疗前后血中抗oLA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并与27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EH患者血中抗oLAB、MD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SOD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2)UBIO干预治疗后抗oLAB、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明显增高(P<0.05-0.01);丹参治疗后仅见MDA水平降低,SOD水平增高(P<0.001),抗oLAB降低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UBIO组在降低抗oLAB、MDA及辅助降血压方面疗效优于丹参组(P<0.05-0.001);3)直线相关分析示:EH组抗oLAB与SOD呈负相关关系(r=-0.3674、P<0.01),与MDA呈正相关关系(r-0.5037、P<0.001);SOD与MDA呈负相关关系(r=-0.6245、P<0.001)。结论EH患者存在LDL的氧化修饰及过氧化损伤,UBIO对其有较强的干预作用,且疗效优于丹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及其终产物丙二酰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老年人36例,检测全血SOD、GSH-Px和CAT的活性及血浆LPO和MDA的浓度,然后与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组治疗前的相同5项指标进行对应比较;选择78例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试验前均监测全血SOD、GSH-Px和CAT的活性及血浆LPO和MDA的浓度,并评价心功能.然后试验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葛根素注射液300 mg/d,稀释后静脉滴注,疗程2周;病人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全血SOD、GSH-Px和CAT的活性比健康对照组低,而血浆LPO及MDA的浓度比健康对照组高,均P<0.001.(2)葛根素组治疗后,全血SOD、GSH-Px和CAT活性明显增高,且血浆LPO和全血MDA浓度明显降低,均P<0.001;而病人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3)葛根素组心力衰竭纠正的有效率显著高于病人对照组(P<0.001).结论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机体的抗氧化防御能力降低,葛根素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消除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起到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不同诊断类别的差异,并探求其脂质及脂蛋白的差异。方法对66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分析,并采用酶法、免疫比浊法检测66例抑郁症和36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①66例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行为的25例,占37.9%(25/66),且无性别差异(χ2=0.93,P>0.05=0.7607);自杀行为组中内源性抑郁症患者所占比例高于无自杀行为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379,P<0.05=0.036),拟然比(LR)=4.454,P<0.05=0.035。②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者,无论是内源性还是非内源性抑郁症患者,TC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不同亚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有自杀行为的内源性抑郁症患者TC亚组分HDL-C以及apoAI分别低于非内源性患者和对照组(P<0.001),非内源性患者TC亚组分LDL-C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高于非内源性抑郁症患者,且无性别差异;低胆固醇水平可能是抑郁症自杀患者共同的生物学标志之一,其亚组分HDL-C水平减低,可能是内源性抑郁症自杀患者特有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562例T2DM患者,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上1/4位点分为胰岛素抵抗组(396例)和非胰岛素抵抗组(166例)。空腹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并静脉采血检测血糖(FPG)、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胰岛素抵抗组的BMI、Hb A1c、TSH、TG、LDL-C显著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P<0.05);FT3、HDL-C显著低于非胰岛素抵抗组(P<0.01);性别、年龄、病程、FT4、CHO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HOMA-IR与BMI(r=0.349,P<0.001)、TSH(r=0.459,P<0.001)、TG(r=0.191,P<0.001)、LDL-C(r=0.114,P=0.037)呈显著正相关;与FT3(r=-0.239,P<0.001)、HDL-C(r=-0.106,P=0.041)呈显著负相关;与Hb A1c(r=0.067,P=0.219)无相关性。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后,HOMA-IR与FT3(r=-0.179,P=0.001)和TSH(r=0.297,P<0.001)独立相关。结论 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关,且共同影响脂质代谢;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可能是机体过度消耗的保护机制,高TSH可能加重了T2DM胰岛素抵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按照NKF-K/DOQI标准,采用酶联免疫法对CKD患者61例和健康对照组(n=25例)测定血清IL-2含量,并检测相关临床指标,分析血清IL-2水平与肾功能、心血管病变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CKD组患者血清IL-2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肾功能3、4、5级患者血清IL-2水平较肾功能1、2级显著升高(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CKD患者血清IL-2水平与血肌酐呈显著正相关(r= 0.412,P<0.05),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显著负相关(r=-0.326,P<0.05)。心血管病变组血清IL-2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病变组(P<0.01),高血清IL-2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清IL-2组(P<0.01)。41例肾功能2~5级的CKD患者血清IL- 2水平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钙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龄、病程、血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清蛋白无显著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2水平依次与内生肌酐清除率、血钙和三酰甘油关系最为密切。结论CKD患者血清IL-2水平升高,可能与肾功能减退时严重代谢紊乱引起的T细胞活化有关。IL-2升高本身可能作为损伤因子,参与肾功能恶化,并与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方法:应用SDS-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了68例健康老人和104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的载脂蛋白(a)[Apo(a)]异构体多态性表型,同时也检测了血清脂蛋白(a)[Lp(a)]及血脂水平。结果:CHD组Lp(a)和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检出11种不同Apo(a)表型,其检出率冠心病组为82.7%,对照组为75%。含有B,S_1和S_2带的Apo(a)低分子量表型CH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8%比16.2%,P<0.05)。回归分析显示Apo(a)表型的分子量与Lp(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CHD)组r=-0.9091,对照组r=-0.9479,P<0.05)。结论:Apo(a)表型是血清Lp(a)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低分子量表型可作为老年CHD的独立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差异,探讨炎症反应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以及60名正常者(对照组)血清hs-CRP、IL-6浓度,并结合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不同类型CHD患者血清hs-CRP和IL-6浓度差异,对血清hs-CRP、IL-6及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HD组患者血清hs-CRP、IL-6显著高于对照组[(5.1±2.4)mg/Lvs(2.3±1.2)mg/L、(16±4)ng/Lvs(12±3)ng/L],均P<0.01。AMI组与UAP组间血清hs-CRP、IL-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SAP组(P<0.05),SAP组血清hs-CRP、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与IL-6显著正相关(r=0.55,P<0.01)。血清hs-CRP、IL-6分别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43,P值均<0.01。结论不同类型CHD患者炎症反应水平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越广泛,血清hs-CRP、IL-6水平增高显著,血清hs-CRP、IL-6增高可能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对急性颅脑损伤(ACI)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ox-LDL)水平,丙二醛(MDA)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物酶(SOD)活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例ACI患者分为纳洛酮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纳洛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ox-LDL,MDA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SOD活力,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CI患者血浆ox-LDL和MDA水平明显升高,SOD活力下降(P<0.01);纳洛酮组治疗2周后,血浆ox-LDL,MDA明显降低(P< 0.01),SOD活力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治疗剂量的纳洛酮可明显减少ACI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MS诊断标准将256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对照组(无任何指标异常)、非MS组(不满足MS标准但含有1个以上代谢指标异常)、MS组亚组1(腰围+其他2项指标异常)、亚组2(腰围+其他3项或以上指标异常)。应用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量系统测定臂—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作为反映动脉弹性的指标,并与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MS各亚组baPWV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及非MS组(P<0.01),非M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ba PWV与年龄(r=0.543,P<0.001)、收缩压(r=0.562,P<0.001)、舒张压(r=0.387,P<0.001)、平均动脉压(r=0.468,P<0.001)、脉压(r=0.487,P<0.001)、空腹血糖(r=0.519,P<0.001)、甘油三酯(r=0.236,P<0.001)、腰围(r=0.136,P=0.029)和尿酸(r=0.162,P=0.010)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和甘油三酯是影响baPWV的独立因素。结论在老年人群中MS组成成分的聚集可能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对老年MS患者进行代谢成分聚集的评估及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有助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ED)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LPO)及血浆补体激活片段(SC5b-9)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DXC-300型核孔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69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红细胞滤过指数(EFI)、红细胞LPO和SC5b-9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EFI、LPO、SC5b-9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且上述各项指标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P<0.001)。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EFI与LPO、SC5b-9呈正相关(r=0.711,0.685;P<0.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ED降低与红细胞LPO和血浆SC5b-9增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魔芋葡甘聚糖预防用药对动脉粥样硬化 (AS)家兔血清一氧化氮 (NO) ,血浆内皮素(ET)、脂质过氧化物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饲另加牛血清白蛋白一次注射方法 ,建立家兔AS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8) ,模型组 (n =8)和魔芋葡甘聚糖用药组 (n =8) ,各组在实验第 8周取血清标本测定血清NO ,血浆ET、MDA和SOD。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 ,魔芋葡甘聚糖预防用药 8周 ,能提高NO和SOD活性 (P <0 .0 1) ,降低ET和MDA含量 (P <0 .0 1)。结论 :魔芋葡甘聚糖具有抗氧化、保护内皮功能和维持NO/ET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42例冠心病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应用黄芪注射液16ml(相当于生药32克),加入5%葡萄糖250ml中,B组单用5%葡萄糖250ml,均静脉滴注2周,观察用药前后血浆LPO、红细胞SOD及血管内皮细胞数。另设健康人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LPO及血管内皮细胞数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及0.001),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01),红细胞SOD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1)。冠心病患者应用黄芪注射液静滴2周后,血浆LPO及血管内皮细胞数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红细胞SO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而单用5%葡萄糖静滴的对照组上述指标却无显著改变(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黄芪注射液有抗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导致的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尿白蛋白水平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蛋白尿组,各50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Hcy,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Hcy、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白蛋白尿组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 (P<0.01);血清SOD、GSH含量所有糖尿病患者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白蛋白尿组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清中MDA水平呈正相关(r =0.64, P<0.01),与SOD、GSH含量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 -0.57,-0.62, 均P <0.01。)。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导致氧化应激损伤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IGF-1水平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化学比色法对31例HIE患儿进行了血清IGF-1、SOD和MDA水平检测,并与35例正常新生儿作比较。结果:HIE患儿血清IGF-1和SOD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新生儿组(P〈0.01),而MDA水平则显著地高于正常新生儿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DA水平与SOD、IGF-1水平呈负相关(r=-0.4782、-0.5014,P〈0.01)。结论:HIE患儿存在脂质过氧化,与IGF-1存在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