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633例2~6岁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及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听障儿童听觉发展的规律性.方法 听觉能力评估方案采用全国聋儿康复系统通用的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评估内容包括声母识别、韵母识别.声调识别、双音节词识别、短句识别及在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等6项.本研究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儿童听觉康复评估结果,自变量为儿童的年龄、性别、康复时间.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觉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听觉能力显著提高(P<0.001),其变异系数越来越小,2岁年龄组康复12个月评估时的CV系数为0.25,其余各年龄段的CV系数均小于0.2.听觉评估时间和儿童的年龄对听觉能力交互效应显著(P<0.001),年龄段越小的儿童进步幅度越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性别对听觉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能力随康复训练的时间延长得到快速发展,儿童年龄越小提高幅度越大.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至少要经过12个月,听觉能力才相对稳定,2岁年龄组的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要超过1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植入人工耳蜗儿童和配戴助听器儿童在语音识别、声调识别及语音清晰度上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助听器及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55名听障儿童,其中助听器组25名,人工耳蜗组30名;采用听觉语言能力评估词表进行评估;利用SPSS 16.0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听障儿童的韵母识别率显著高于声母识别率(t=3.505,P=0.001);助听器组韵母识别率显著高于声母识别率(t=3.672,P=0.001);人工耳蜗组韵母识别率与声母识别率无显著性差异(t=1.517,P=0.135);人工耳蜗组的声母识别显著高于助听器组(t=3.508,P=0.01);两组儿童的韵母识别、双音节词声调识别及语音清晰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人工耳蜗组和助听器组的语音清晰度变异系数均大于20%,离散程度较大。结论听障儿童的康复教学应重视声母识别训练,同时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29例极重度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声母、韵母、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识别能力的评估,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康复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患者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用各分项评估结果的均值代表总体听觉能力,进而研究康复时间、植入年龄、术前配戴助听器经验及性别对听觉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听觉能力各分项得分逐渐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低龄组与大龄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男、女组之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助听器组与未配戴助听器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语前聋患者的听觉能力。植入时间越长,听觉康复效果越好。植入时年龄越小,术后听觉能力进步越快。大龄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仍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术前短时间配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语前聋患者术后听觉能力康复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人工耳蜗植入对听障儿童听觉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教师版)对106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康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人工耳蜗开机3、6、9、12个月,按照年龄将儿童分为2~3岁、4~5岁,6~8岁3组,获得不同时期的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评分结果。结果同一年龄组听障儿童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有意义听觉能力显著提高,总体呈向上的趋势;在康复3个月和6个月后,3个年龄组间MAIS得分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当康复12个月时,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对语前聋听障儿童听觉发育有积极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年龄越小、术后康复时间越长,其听觉能力进步速度越快。笔者建议听觉能力评估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并追踪1年以上,以便合理制订康复目标和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不同康复时段的听觉言语识别能力评估,探索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听觉言语识别能力的获得规律,为评价及预测聋儿康复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标准化的儿童言语听觉测试环境及测试词库,对863例不同年龄、不同康复时段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听觉言语识别能力评估,包括自然环境声响、声母、韵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7岁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言语康复进展情况。方法在标准声场对10例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术后声场听阈测试。利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评估词表在开机后3.6.9、12个月分别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评估。采用希-内学习能力测试或格蕾费斯儿童精神发育测试量表进行学习能力评估。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增加,10名儿童的听觉、言语、学习能力评估成绩逐步提高,提高速度和幅度存在个体差异。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有助于重度、极重度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术后儿童听觉言语的发展受年龄、智力、耳聋病因及术前助听器配戴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学龄前不同年龄段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影响其康复效果的可能因素。方法将55例植入Freedom人工耳蜗的学龄前语前聋患儿按植入年龄分为1~3岁组32例,>3~5岁组23例,于术后开机1、3、6、12、18、24个月时分别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评估词表及标准评估程序、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评估并比较两组患儿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及学习能力。结果在术后两年内,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两组对象的平均言语识别率、平均语言年龄、CAP分级及SIR分级均逐渐提高,且在术后各时间段1~3岁组的平均言语识别率、平均语言年龄康复效果优于>3~5岁组(P<0.05);在术后开机1、3、12个月时1~3岁组的CAP评级高于>3~5岁组(P值分别为0.001、0.002和0.002);在术后开机1、3、12、24个月时1~3岁组的SIR评分高于>3~5岁组(P值分别为0.00、0.00、0.024和0.024);两组间各时间段学习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的年龄越小,术后两年内康复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年龄和术后康复时间是影响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语音识别情况进行研究,初步探讨耳蜗植入者的语音识别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验对象包括40名植入语前聋人工耳蜗儿童及20名听力正常儿童,采用口语给声、开集测试的方式测试其韵母及声母识别率,研究植入年龄和教育交流方式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率高于其声母识别率;(2)3岁前植入的儿童的语音识别率高于3岁后的植入儿童,且植入年龄与语音识别率呈负相关;(3)采用听觉口语法的儿童比采用综合交流法的儿童,具有更好的语音识别率。结论对于耳蜗植入儿童而言,声母比韵母更难掌握;植入时间较早、利用口语交流的儿童可以从人工耳蜗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104例6以下植入人工耳蜗的听力障碍儿童在噪声环境中言语识别能力的评估,探讨其在术后不同康复阶段选择性听取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模拟城市噪声和双音节词识别词表,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分别进行噪声环境下及安静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评估.结果 噪声环境下与安静环境下的言语识别有相似的发展趋势,但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年内不同康复阶段的选择性听取能力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噪声环境下较安静环境下的言语识别难度大,儿童的选择性听取能力在人工耳蜗植入后1年一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术后第1年内是听觉言语康复强化训练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对听力障碍儿童的选择性听取能力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3种训练方法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7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06人,其中34人接受综合感官训练法、36人接受音素辨听训练法、36人接受听觉口语训练法。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对所有听障儿童进行评估。结果不同训练方法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综合感官训练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听障儿童提高语言能力,但听觉能力发展效果不佳;音素辨听训练法可促进听障儿童的细致辨听能力,但语言能力发展有限;听觉口语训练法能使听障儿童的听觉和言语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moderate amounts of computer-assisted speech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speech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e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3 hearing aid users and 7 cochlear implant user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raining was conducted at home using a personal computer for half an hour per day, 5 days per week, for a period of 10 weeks.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subjects' vowel, consonant, and tone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after training. The improved performance was largely retained for 2 months after training was complet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derate amounts of auditory training, using a computer-based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tool with minimal supervision, can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speech performance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在声调识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分析背景噪声对听障儿童声调识别的影响.了解在噪声环境中听障儿童声调识别的特点.方法 采用2X4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比较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SNR=+12,+6,0 dB)的声调识别能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声调组合识别对听障儿童的难易程度.结果 ①在重建或补偿听阈相似时,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声调识别能力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两组儿童声调识别能力的差异极其显著;③两组儿童均最易分辨一声与四声的差异,最难分辨二声与三声的差异.结论 只要重建或补偿听阈在最适范围,听障儿童便具有一定的声调识别能力,但噪声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助昕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考查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入园康复时间,儿童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声调识别是否有影响。方法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s to speech,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对61名3~6岁聋儿(其中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1名,助昕器配戴儿童30名)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助昕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的精确性上优于人工耳蜗植入聋儿;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对声调测试成绩没有明显的影响;康复时间、聋儿的年龄和声调测试成绩呈正比;聋儿的性别和声调测试成绩无关。结论助昕设备类型、康复时间、年龄等对声调识别的成绩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康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蜗神经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听力学、影像学、术中神经反应测试及术后听觉康复效果评估结果。结果10例患者术耳人工耳蜗植入前听性脑干反应、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均未引出,颞骨薄层CT示不同程度的蜗轴与内听道之间的蜗神经管狭窄。术中神经反应测试2例患者有3个电极可引出神经反应波形,1例患者有2个电极可引出神经反应波形,6例患者有1个电极可以引出神经反应波形,1例患者术中未引出神经反应波形。8N患者术后超过2年,其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时的平均单元音识别率分别为60.3%、60.4%、60.3%、60.2%、60.2%,单辅音识别率分别为19.0%、19.1%、19.1%、19.2%、19.2%。2例患者术后仅3个月,其平均单元音、单辅音识别率分别为60.1%、18.2%。结论10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蜗神经管狭窄患者术前无残余听力,术中神经反应测试只有部分电极可以引出神经反应波形,术后听觉康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92例人工耳蜗术后不同阶段康复评估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通过对92例7岁以下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进行分阶段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探讨7岁以下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在不同阶段的听觉、语言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评估词表及标准评估程序,对测试对象进行听觉能力及语言能力评估。结果听觉言语识别率:术后3个月平均达到46%,6个月达到71%,9个月达到84%,12个月达到89%;语言能力:术后3个月语言年龄平均达到1.3岁,6个月平均达到2.0岁,9个月平均达到2.5岁,12个月平均达到2.9岁。结论人工耳蜗能够帮助重度听力障碍者改善听力,术后经过一年系统康复训练,在听觉识别和语言能力上较术前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音乐教育对3~4岁听障儿童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40名3~4岁语前聋儿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在5个月内,实验组持续参加每周1次、每次1小时的音乐教育课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教育.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测试表>测试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后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结果 ①在听觉能力、言语能力测试总分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成绩均没有显著差异;②在听觉能力测试中,实验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包括声母识别率(t=-4.736,P<0.01)、韵母识别率(t=-3.603,P<0.01)、双音节识别率(t=-3.432,P<0.01)、短句识别率(t=-4.228,P<0.01)、总分(t=-5.067,P<0.01).对照组只在声母识别率(t=-2.877,P<0.05)、韵母识别率(t=-2.779,P<0.05)及总分(t=-2.393,P<0.05)3项上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③在言语能力测试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且实验组在主题对话部分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t=2.076,P<0.05).结论 音乐教育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可以选择使用的一种康复方式,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学龄前听障儿童助听后言语流畅性的特征,探讨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对其言语流畅性的影响.方法 以109例3.5~6.5岁学龄前健听及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双耳佩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28例(助听器组),右耳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26例(人工耳蜗组),同时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双耳双模式助听的听障儿童25例(双模式组),通过主题对话的形式分别采集各组儿童的语音样本,比较各组儿童在自发性言语语言任务下的语速、停顿、重复和拖延差异;分析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等因素对听障儿童言语流畅性的影响.结果 ①健听组儿童的语速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健听组停顿次数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32);健听组拖延次数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01),极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②不同性别听障儿童语速、停顿、重复次数和拖延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助听器组语速显著高于人工耳蜗组(P=0.045),人工耳蜗组停顿次数显著高于助听器组(P=0.028);3.5~5岁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5.1~6.5岁组(P=0.042);语训0~2.5年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语训>2.5年者(P=0.002),停顿及重复次数均高于语训>2.5年者(分别P=0.047,P=0.02).结论 听障儿童的语速低于健听儿童,停顿次数、拖延次数高于健听儿童;年龄、辅听装置、语训时长影响学龄前听障儿童的言语流畅性,性别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