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与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01-2012-03入住我院内科ICU的231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139例)和死亡组(92例),比较2组患者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比较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早期不同时段乳酸清除率与APACHE Ⅱ评分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血乳酸、入院后6h及12h乳酸清除率、入院后各时段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及〈0.01),入院后24h、48h和72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后6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6h和12h乳酸清除率与同时段APACHEⅡ评分存在负性直线相关关系。结论: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入院后6h和12h)乳酸清除率对于判断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菲  柴艳芬 《临床荟萃》2013,28(2):151-154
目的了解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动脉乳酸、碱剩余(BE)变化特点及其对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0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测定入院和入院24小时、48小时动脉乳酸、BE等指标,并计算24小时、48小时乳酸清除率;根据患者入院24小时内最差临床指标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脓毒症组(n=40)与严重脓毒症组(n=30),根据28天转归分为死亡组(n=14)与存活组(n=5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其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T与动脉乳酸、BE及APACHEⅡ评分相关性。结果随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增加,PCT、APACHEⅡ评分、入院动脉乳酸水平升高,BE水平降低(P<0.05),PCT 0.49(1.63)μg/Lvs 2.90(5.45)μg/L、APACHEⅡ评分13.00(6.00)vs 20.50(8.25)、入院乳酸2.55(1.38)mmol/L vs 5.55(1.48)mmol/L、BE-6.80(4.43)mmol/L vs-8.55(6.20)mmol/L(均P<0.05);死亡组入院24小时、入院48小时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24小时乳酸清除率13.39(16.97)%vs 34.78(30.00)%、48小时乳酸清除率7.71(39.38)%vs 62.96(24.73)%,BE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PCT、APACHEⅡ评分与入院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PCT 9.00(11.40)μg/L vs 0.49(1.62)μg/L、APACHEⅡ评分21.50(3.25)vs 14.00(7.75)、入院乳酸6.75(4.55)mmol/L vs 2.27(1.30)mmol/L,BE-9.25(4.55)mmol/L vs-6.80(4.45)mmol/L(均P<0.05);脓毒症患者PCT与入院乳酸及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与入院BE水平呈负相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24小时乳酸清除率、PCT、APACHEⅡ评分为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4小时乳酸清除率结合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敏感度、特异度较大。结论早期动脉乳酸,PCT与BE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24小时乳酸清除率、PCT、APACHEⅡ评分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及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早期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73例严重创伤患者根据患者28天转归及乳酸清除率分为存活组(47例)和死亡组(26例)、高乳酸清除率(≥10%)组44例和低乳酸清除率(<10%)组29例,收集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时及治疗后6小时的肝素抗凝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6 h乳酸清除率,入EICU时动脉血碱剩余,24 h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其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存活组患者乳酸清除率、动脉血碱剩余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24 h 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24 h 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动脉血碱剩余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联合动脉血碱剩余水平是判断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收住我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测定入院时(0h)及入院后6、12、24和72h血乳酸水平,同时记录血氧分压,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分析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6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28d病死率为67.2%。死亡组患者0、6、12、24和72h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所有患者入院时乳酸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P<0.05),与血氧分压无相关性(P>0.05)。46例患者入院时血乳酸>2.5mmol/L,随着12h血乳酸清除率增加,患者的病死率降低(P<0.05),存活组6、12、24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P<0.01,P<0.05)。6h乳酸清除率≥20.0%者,其病死率较<20.0%的患者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h血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及12h乳酸清除率均为独立预后评估指标之一。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持续高乳酸血症提示预后不良,24h血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及12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脓毒症早期血乳酸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3例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低乳酸清除率组,测定入组时(0 h)及入组后6 h、24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 h、24 h乳酸清除率,入住ICU后24 h的APACHEⅡ评分、48 h的器官衰竭数目及28 d内死亡率,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低乳酸清除率组间的差异。结果:存活组的6 h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的24 h APACHEⅡ评分、48 h器官衰竭数目及28 d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指导脓毒症的治疗及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7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138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测定初始动脉血乳酸、入院6h、24h、48h的动脉血乳酸乳酸和乳酸清除率。根据早期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早期乳酸清除率≥10%)72例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早期乳酸清除率<10%)66例。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97例和死亡组41例。着重观察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住院期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发生休克例数、MODS发生例数及死亡率。同时观察存活组与死亡组入院6、24、48h的乳酸清除率。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97例,死亡患者41例,存活患者入院6、24、48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死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清除率可反映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血乳酸清除率越低,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动脉血乳酸水平评估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脓毒症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和乳酸清除率对其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动脉血乳酸浓度升高的老年脓毒症患者56例,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血乳酸水平、6 h和24 h乳酸清除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机械通气使用率等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患者预后的指标。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比较,入院时动脉血乳酸浓度明显升高,6 h和24 h乳酸清除率显著降低(P<0.05);入院时动脉血乳酸水平、6h乳酸清除率、机械通气使用、APACHE II评分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结论入院时动脉血乳酸值和6h乳酸清除率是评估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浓度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炼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4):717-718
【目的】评价动态血乳酸监测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并与入院后6h的数值进行比较,计算6h乳酸清除率,比较其统计学差异。【结果】性别构成、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和血乳酸值在存活与死亡两组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存活组的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且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动态血乳酸监测对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乳酸清除率和血乳酸水平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9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后进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6、12和24h后再次行动脉血乳酸测定,并计算12和24h后的乳酸清除率。入住ICU24h内,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统计28d死亡率,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乳酸水平的差异。结果存活组12和24h后,乳酸清除率水平高于死亡组,而血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P均0.05)。所有患者12和24h后,乳酸清除率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和-0.347),而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6和0.387)。结论 12h乳酸清除率和血乳酸水平可作为评估脓毒性休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回顾性研究乳酸清除率与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47例重度脓毒症患者入ICU后的APACHEⅡ评分、脓毒症休克发生率、入ICU 12 h后乳酸清除率及患者转归。分别将病例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和初始血乳酸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脓毒症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死亡组(31.03% vs 83.33%,P<0.01),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31.86±16.34)% vs(14.77±10.35)%,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脓毒症休克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29.45% vs 90.48%,30.67% vs 85.71%,P均<0.01)。APACHEⅡ评分与病死率无相关性。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百草枯中毒患者乳酸、12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01-2013-12百草枯中毒患者95例,按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入院时乳酸值、12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分析。结果:急性百草枯中毒死亡组患者入院时乳酸、APACHEⅡ评分、24h 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乳酸清除率低于生存组(P〈0.05)。乳酸、入院APACHEⅡ评分、24hAPACHEⅡ评分与死亡呈正相关。12h乳酸清除率与死亡呈显著负相关。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和乳酸清除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入院时乳酸和入院后24hAPACHEⅡ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研究对象与预测中毒预后的良好指标百草枯血浆浓度面积接近。根据最佳截断值,乳酸、乳酸清除率、百草枯血浆浓度、入院APACHEⅡ评分、24hAPACHEⅡ评分预测病死率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0.727~0.909,0.667~0.921,0.485~0.642。结论: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死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在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回顾性的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ISS评分≥16分),其中ISS评分16 ~ 25分38例,≥25分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预后及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93例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为29.03%;死亡组(27例)与存活组(66例)间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入ICU血乳酸值、6h血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46、9.812、7.112、7.012、9.831,P均<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16 ~ 25分组与≥25分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8% (6/38)与35.18%(21/55),x2=21.52,P<0.001);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35例患者发生MODS,发生率为37.6% (35/93),其中死亡20例,病死率为57.1% (20/35).MODS组(35例)与非MODS组(58例)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35/93)与12.1%(7/58);x2=21.52,P<0.001).多因素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显示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MODS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5);对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其中ISS评分AUC =0.735(95% CI:0.629 ~0.842),APACHEⅡ评分AUC =0.888(95% CI:0.821 ~0.956),6h血乳酸清除率AUC=0.951(95%CI:0.906~0.997).结论 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是否发生MODS是影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早期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监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2013月12月56例重症肺炎患者,入科即刻和6 h时测定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早期ScvO2,计算6 h乳酸清除率,并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根据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10-<20分组(A组),20-<30分组(B组),≥30分组(C组),比较不同组别早期乳酸清除率和ScvO2的差别,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B组初始动脉血乳酸较A组高,C组初始动脉血乳酸较B组高,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B组早期6 h乳酸清除率、ScvO2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早期6 h乳酸清除率、ScvO2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B组病死率高于A组,C组病死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④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高于存活组,早期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和ScvO2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⑤APACHEⅡ评分与早期乳酸清除率呈显著负相关(r=0.661,P<0.01),与早期ScvO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79,P<0.01)。结论早期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ScvO2水平是反映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转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血乳酸增高的危重病患者的乳酸水平变化情况与7d、28d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ICU内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的患者共133例,比较7d、28d的病死率。按7d、28d存活或死亡情况分组观察一般资料、乳酸指标(/kICU乳酸高值,8h、24h乳酸清除率)、住ICU天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别按入院乳酸高值分组、按8h、24h乳酸清除率分组、按高乳酸时间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7d和28d病死率。结果:住ICU乳酸升高患者28d病死率较7d病死率明显升高(P〈0.01)。7d、28d死亡组患者乳酸值、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0.01),乳酸8。h清除率、24h清除率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0.01)。严重乳酸酸中毒组7d病死率、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高乳酸血症组(P〈O.01、0.05),28d病死率无明显差异;而高乳酸血症组与乳酸酸中毒组之间观察值均无明显差异。各高清除率组与低清除率组比较,7d、28d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O.01),各中、低清除率组之间比较仅24h低清除率组28d病死率较中清除率组明显升高(P〈O.01),其余各观察值均无明显差异。高乳酸时间〉8hell、〉24h组7d、28d病死率均较〈8h组明显升高(P〈O.01),且28d病死率较7d病死率组明显升高(P〈O.05)。结论:ICU病房内血乳酸水平增高的危重病患者28d的总体病死率比7d病死率明显增加。人院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高乳酸时间均是评估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而且随着高乳酸时间的延长,28d病死率比7d病死率明显增高,在8h内将血乳酸降至正常范围内可能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COPD合并呼吸衰竭住院患者108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根据患者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82例、死亡组26例;存活组中根据是否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再分为常规治疗组55例、有创机械通气组27例.测定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 h后的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早期(6 h)乳酸清除率.同时以早期乳酸清除率10%为临界值分为高、低乳酸清除率两组,分析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有创机械通气组与死亡组比较,动脉血乳酸、pH值、PaCO2、PaO2、APACHEⅡ、氧合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h后常规治疗组、有创机械通气组分别与死亡组比较,早期乳酸清除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ACHEⅡ评分、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存活病例两组比较,治疗6 h后各项指标包括早期乳酸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中每组APACHEⅡ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4.2%,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重症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初始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达标、血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10-2010-10收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组(霍姆组)、3%高渗氯化钠组(高钠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组(万汶组)、生理盐水组(NS组)。分别经中心静脉通路输入相应的复苏液体,配合林格液对患者进行包括6h早期液体复苏在内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在液体复苏前及复苏0、1、3和6h的心率(HR)、MAP、CVP、24h血乳酸值,并计算24h血乳酸清除率。观察EGDT达标情况、升压药物使用情况、复苏前及复苏72h的APACHEⅡ评分变化以及28d病死率。结果:①共收集符合条件标准的病例51例:霍姆组12例、高钠组10例、万汶组14例、NS组15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MAP、CVP、HR、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研究液体用量在各组间比较,霍姆组与高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组、万汶组各自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液体总量在各组间比较,NS组与其他3组比较,万汶组与霍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钠组与霍姆组、高钠组和万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林格液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随复苏时间延长,MAP逐渐升高,HR逐渐减慢,MAP、HR在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复苏时间延长,CVP逐渐升高,在复苏1h、3h和6h时,霍姆组CVP均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复苏1h时,霍姆组CVP高于万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钠组CVP显著高于NS组(P<0.05);④复苏24h血乳酸值及其清除率在各组间比较,以及复苏后72hAPACHEⅡ评分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各组患者使用升压药例数、使用升压药>3d例数及EGDT达标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整体病死率为45.10%(23/51),28d病死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应用霍姆有利于提高CVP,但对需要应用升压药时间、EGDT达标、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以及28d病死率并无无显著影响;对某些需限制性液体管理的患者,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或高渗盐水可以减少补液总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集束化治疗对综合ICU严重脓毒症患者循环灌注和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18岁以上严重脓毒症患者63例随机分配入集束化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率(HR)、血压(B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动脉血乳酸(LAC)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结果:集束化治疗组HR、SBP和DBP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集束化治疗组入选后6 h CVP和ScvO2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LAC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入选后24 h CVP和ScvO2仍高于对照组同期,LAC仍低于对照组同期,但仅LAC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集束化治疗组6 h和24 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集束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的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apid emergency medicine score,REMS)对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并与APACHEⅡ评分进行比较。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老年严重脓毒症256例,入院后均进行REM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分别比较REMS评分≤11、12~17、≥18分值患者的病死率,比较REMS与APACHEⅡ评分的差异及相关性;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REM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的差异。结果随着REMS分值增加,病死率和APACHEⅡ评分升高(P0.01),REM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15,P=0.014);死亡组REM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 REMS评分对评估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相对APACHEⅡ评分更为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