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4例aSAH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治疗方式、总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等因素与DCI的关系。结果 74例中,65例入院后检测血脂,20例出现DCI,45例未出现DCI,aSAH后DCI的发生率为3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甘油三酯及改良Fisher分级是aSAH后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及时检测aSAH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对患者进行改良Fisher分级对DCI的诊断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分级(Hunt-Hess分级4-5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治疗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1例高分级aSAH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临床表现或CT检查诊断迟发性脑缺血(DCI),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81例中,显微夹闭术治疗36例,血管内栓塞治疗45例;发病3 d内治疗54例,发病3~10 d治疗23例,发病>10 d治疗4例。术后随访3个月,32例发生DCI(39.5%,32/81),其中夹闭术和血管内治疗的DCI发生率分别为41.7%(15/36)和37.8%(17/45);46例(46/81,56.8%)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3~10 d接受治疗的病人DCI风险明显增高(OR=2.88;95%CI 1.03~8.00;P=0.043)。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时机、年龄>55岁和脑室内出血量>30 ml与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有关(P<0.05);亚组分析显示,年龄>55岁(OR=23.26;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n)部位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部位的一致性。方法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3例aSAH患者,按入院CT所示出血部位分为左势、右势及对称出血,再将复查CT所示DCI部位分为左侧、右侧及双侧,比较两者的一致程度。结果SAH位置分类示左势出血16例,右势出血15例,对称出血12例。DCI部位分类示,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16例。两者一致的病例共21例,占48.8%;经一致性检验结果示Kappa值为(0.235±0.112),小于0.4,两者吻合度较差。结论DCI发生部位与SAH位置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脑动脉痉挛可能并非DCI的唯一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灌注压(CPP)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CPP检测的50例aSAH患者,其中19例发生DCI。统计所有患者低于各CPP阈值的时间总比例,通过ROC曲线及二元logisctic回归分析比较CPP与DCI的相关性。结果 CPP低于50 mmHg、55 mmHg、60 mmHg、65 mmHg的时间比例对DCI的预测阈值分别为0.28%(AUC=0.778)、3.0%(AUC=0.756)、10.8%(AUC=0.749)、16.1%(AUC=0.718),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与DCI的发生相关(P0.05)。而CPP低于70 mmHg、75 mmHg、80 mmHg的时间比例对DCI的预测阈值分别为24.8%(AUC=0.697)、49.6%(AUC=0.686)、55.9%(AUC=0.672),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与DCI无相关性(P0.05)。结论 aSAH患者发生DCI的风险与CPP降低有关,而维持CPP在70 mmHg以上可能有助于预防DCI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灌注压(CPP)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CPP检测的50例aSAH患者,其中19例发生DCI。统计所有患者低于各CPP阈值的时间总比例,通过ROC曲线及二元logisctic回归分析比较CPP与DCI的相关性。结果 CPP低于50 mmHg、55 mmHg、60 mmHg、65 mmHg的时间比例对DCI的预测阈值分别为0.28%(AUC=0.778)、3.0%(AUC=0.756)、10.8%(AUC=0.749)、16.1%(AUC=0.718),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与DCI的发生相关(P<0.05)。而CPP低于70 mmHg、75 mmHg、80 mmHg的时间比例对DCI的预测阈值分别为24.8%(AUC=0.697)、49.6%(AUC=0.686)、55.9%(AUC=0.672),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与DCI无相关性(P>0.05)。结论 aSAH患者发生DCI的风险与CPP降低有关,而维持CPP在70 mmHg以上可能有助于预防DCI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跳潜伏期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SAH患者11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30天内有无并发迟发性脑缺血(DCI)分为并发DCI组(n=40)和未并发DCI组(n=70)。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AH患者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眼跳频率、眼跳总时间、单次眼跳平均时间、眼跳总幅度、眼跳平均幅度、眼跳平均速度、眼跳潜伏期预测SAH后DCI发生的诊断界值分别为2.65次/s、1685.45 ms、39.03 ms、553.25°、8.05°、118.35°/s、375.42 ms。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脑积水程度(中度、重度)、眼跳潜伏期≥375.42 ms会增加SAH后DCI发生风险(P0.05)。结论眼跳潜伏期可预测SAH后DCI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ler,TCD)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致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早期预警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前瞻性地对85例a SAH病例进行动态连续监测,经临床证实后分为迟发脑缺血(DCI)组和非迟发脑缺血(NDCI)组,并对两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MBF,cm/s)、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中符合迟发脑缺血(DCI)组诊断30例(35.3%),其中56.7%的病例发生在起病6~8d以内;DCI组MBF较入院首测明显增加(t=23.847,p=0.000),PI值增加不明显(t=0.733,p=0.468)。NDCI组MBF、PI值与入院首测无明显改变(t=0.547,p=0.585;t=0.573,p=0.568);GOS评分DCI组良好率显著低于NDCI组(χ~2=11.5145,P=0.001),DCI组中残、植物生存率明显高于NDCI组(χ~2=4.1098,P=0.043;P=0.041)。两组重残、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339,0.122)。结论经颅多普勒因无创、可连续监测的优点可成为早期预警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延迟性脑缺血的有效手段,并可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a SAH患者,根据有无DCI把患者分为DCI组和无DCI组,测定血清IMA,同时使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CA),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血清IMA。结果在7~10天时间段VMCA和血清IMA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1~6天、7~10天、11~14天时间段,VMCA比较、血清I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CI组的CVS发生率高于无DCI组,并且DCI组的血清IMA水平高于无D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预后不良组的血清IMA[(64. 28±5. 94) U/ml]高于预后良好组[(45. 46±5. 72)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IMA水平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密切相关,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a SAH后脑缺血情况,对血管痉挛相关的DCI评估有重要价值,并且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对病人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 ,本文报告 2 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一般资料 :男 9例 ,女 12例 ,年龄 2 2~ 6 6岁 ,平均 4 7 5岁。颈内 后交通动脉瘤 10例 ,前交通动脉瘤 7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例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2例。SAH次数 :1次 2例、 2次 15例、3次 3例、 4次 1例。动脉瘤大小 :0 6~ 1 0cm 10例、 1 1~ 1 5cm 7例、 1 6~ 2 5cm 4例。Hunt Hess分级 :Ⅱ级 3例、Ⅲ级 4例、Ⅳ级 11例、Ⅴ级 3例。临床症状 :…  相似文献   

10.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病死率高,致残率高[1],主要原因包括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2]。尽早诊断和治疗可降低aSA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体积指数(PVI)、脑灌注压(CPP)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枣庄市立医院诊治的198例aSAH患者,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61例)和NDCI组(137例).检测PVI和CPP,分析其对aSAH后D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入院时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65例aSAH的临床资料。出院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65例中,预后良好103例,预后不良6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入院时SII≥2825.59×109/L是aSAH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87;95%CI 1.313~14.655;P=0.016),PNI≥50.73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0.240;95%CI 0.076~0.757;P=0.015)。结论 SII、PNI与aSAH的预后有关,入院时SII、PNI水平有助于早期预测aSAH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netrin-1)水平变化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aSAH病人130例(aSAH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sLOX-1、netrin-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出院6个月后,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aSAH组血清sLOX-1水平[(1.762±0.610)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520±0.040)ng/ml;P<0.05],而aSAH组血清netrin-1水平[(254.600±87.331)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788.534±246.510)pg/ml;P<0.05]。出院后6个月,预后良好78例,预后不良52例。预后良好组血清sLOX-1水平[(1.301±0.560)ng/ml]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2.236±1.121)ng/ml;P<0.05],而预后良好组血清netrin-1水平[(318.924±120.660)pg/ml]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152.358±61.725)pg/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ung-Hess分级Ⅲ~Ⅳ级、术前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术前WFNS分级Ⅳ~Ⅴ级、血清sLOX-1增高和血清netrin-1降低是aSAH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LOX-1、netrin-1联合检测预测aSAH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95%置信区间为0.778~0.923;P<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2和0.814。结论 血清sLOX-1、netrin-1是aSAH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aSAH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149-3p(miR-149-3p)、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6月~2022年6月前瞻性收集aSAH共175例,采用qRT-PCR法检测血清miR-149-3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XCR3水平。结果 175例中,58例发生DCI,发生率为33.1%;117例未发生DCI。与未发生DCI病人比较,DCI病人血清miR-149-3p水平显著降低(P<0.05),CXCR3水平显著升高(P<0.05)。aSAH病人血清miR-149-3p水平与CXCR3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62,P<0.001);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49-3p水平降低、CXCR3水平增高是aSAH后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49-3p水平≤0.94预测a SAH后发生D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8,敏感度为82.76%,特异度为72.65%;血清CXCR3水平≥12.81 n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DSA)、颅脑CT、经颅多普勒(TCD)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第2天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术后第1、5、10天M C A血流速度、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32%,对照组为76·67%,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0天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0天观察组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颅脑C T扫描、T CD可以明确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并能够评价血管痉挛的程度;采取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68例经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SDHC 151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0岁(OR=2.40;95%可信区间为1.25~4.61;P<0.01)、术前hunt-hess分级较高(ⅲ~ⅴ级;or>P<0.01)、术前fisher分级较高(ⅲ~ⅳ级;or>P<0.01)、合并脑室内出血(or>P<0.01)、急性脑积水(or>P<0.01)、脑室外引流术(or>P<0.01)是asah后发生sd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DHC的高发生率与患者的高龄、较差的起始神经系统状态、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脑室外引流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乳酸动态监测对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依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和不良组28例;回顾性分析入院即刻、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血乳酸值,比较组间的差异。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即刻、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及第3天血乳酸值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1.97±1.42、1.24±0.86、1.36±0.90、1.14±0.50 vs.3.20±1.54、1.98±1.11、2.28±1.58、1.73±1.23,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组入院即刻、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血乳酸值均显著高于Ⅰ~Ⅲ级组(P0.05);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第3天血乳酸值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84,95%CI:1.065~9.507,p=0.038)。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内血乳酸的动态监测对于评估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术后第三天血乳酸水平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