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对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收集全球健康数据交换数据库中0~ < 95岁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来分析影响中国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19年,全国、男性、女性的结核病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女性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从1990年的120.56/10万和99.75/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6.08/10万和30.60/10万,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2.60%和3.98%。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0~ < 95岁发病风险达到最大,男性和女性的RR值分别为2.50(95% CI:2.33~2.69)和1.93(95% CI:1.76~2.12);时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风险逐渐下降,发病风险RR值从1990年的[男性:1.13(95% CI:1.08~1.17);女性:1.58(95% CI:1.51~1.65)]降至2019年的[男性:0.80(95% CI:0.76~0.83);女性:0.61(95% CI:0.57~0.65)];队列效应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小。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结核病发病风险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越早出生的人发病风险越高。建议重点对婴幼儿、大学生、男性、老年等群体进行结核病筛查,全国各大高校多开展结核病健康知识讲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多种途径给群众宣传结核病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广东省中山市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报告发病率在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三个纬度的变化趋势。  方法  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出生队列对2006-2019年中山市丙肝报告病例的影响。  结果  2006-2019年中山市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49/10万。0~<10岁组的年龄效应值呈下降趋势,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高危出生队列在1970-1990年,女性在1960-1990年。2000年后男性出生队列效应RR值逐渐升高,女性逐年下降。  结论  中山市丙肝报告发病率较高,需做好高危出生队列人群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加强2000年以后出生男性的行为干预,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发病趋势。  方法  2004-2017年0~10岁人群乙肝发病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应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病趋势变化,计算年均变化百分比和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乙肝发病趋势变化的影响。  结果  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新发乙肝病例共17 007万例,发病率为7.74/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2004-2017年0~10岁人群的乙肝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12.060 45,P<0.001),2015-2017年(APC=2.28,P=0.907 7)呈无规律变化。出生队列分析发现出生年代越晚的人群,乙肝发病率越低。同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表明,0~10岁人群乙肝发病率变化受到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的影响(均有P<0.001)。  结论  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的乙肝发病率总体不断降低,2015-2017年间下降趋势有所放缓。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乙肝的防制措施,不断降低乙肝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食管癌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自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R 4.1.1软件的apc包对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发病及死亡数据进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 中国男性和女性食管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在1990—1997年呈下降趋势,1998—2003年呈上升趋势,2004—2019年呈下降趋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男性和女性食管癌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1.5%和-3.9%,死亡率的AAPC分别为-1.9%和-5.1%。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效应在男女性中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的时期效应总体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以1990—1994年为对照,2015—2019年女性发病和死亡的时期RR值下降到0.37(95%CI:0.33~0.42)和0.27(95%CI:0.24~0.32),男性发病和死亡的时期RR值下降到0.66(95%CI:0.62~0.71)和0.60(95%CI:0.57~0.64);食管癌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死亡趋势, 并估计其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基于2012—2022年山东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数据, 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甲状腺癌发病、死亡的变化趋势, 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20岁以上人群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 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AAPC值为21.68%(95%CI:19.14%~24.27%, P<0.001), 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甲状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 AAPC值为-3.04%(95%CI:-8.81%~3.09%, P=0.323)。甲状腺癌发病的年龄效应在60岁之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60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发病高峰集中在55~59岁年龄组;时期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队列效应则表现为1957年之前出生的队列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 1957年之后出生的队列呈上升趋势。结论 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甲状腺癌死亡率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东省人群狂犬病发病与暴露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广东省防控狂犬病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6―2019年广东省狂犬病病例及暴露人群特征;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狂犬病发病和暴露特征变化趋势。  结果  广东省2006―2019年狂犬病年均发病率为0.17/10万,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为-26.15%(95% CI: -31.81%~-20.02%)。狂犬病年均暴露率为687.72/10万;年暴露率呈上升趋势(AAPC=5.21%, 95% CI: 3.55%~6.90%),与年发病率存在负相关性(r=-0.947, P < 0.001)。不同地区、性别和年龄组发病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AAPC介于-22.95%和-49.19%,而暴露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AAPC介于2.92%和7.93%。致伤动物以家犬居多(57.58%)。从伤口分级来看,以Ⅱ级暴露居多(61.26%),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0.006)。Ⅱ级和Ⅲ级暴露者年均暴露后伤口处理率为99.20%,呈下降趋势(AAPC=-0.58%, 95% CI: -0.78%~-0.38%);Ⅲ级暴露者年均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率为23.78%,呈稳定趋势(AAPC=-0.36%, 95% CI: -2.78%~2.13%)。  结论  广东省狂犬病发病率2006―2019年呈下降趋势,目前处于低发态势。狂犬病暴露后犬伤门诊就诊率呈上升趋势,但Ⅲ级暴露者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率维持在低水平,需有针对性加大狂犬病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全球健康数据交换(the 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 GHDx)数据库中中国肾癌的死亡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GHDx数据库中1990―2019年间20~<90岁中国人群肾癌死亡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肾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探讨影响肾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与出生队列效应。   结果  1990―2019年全国、男性、女性肾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2.04%、2.92%、0.70%;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肾癌死亡风险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较晚出生的队列,其肾癌死亡风险均低于之前出生的队列。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肾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越早出生,年龄越大,生活在当代的人其肾癌死亡风险更高,肾癌造成的疾病负担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1990—2019年中国发病、死亡和DALY的趋势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RR值。结果 2019年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人数较1990年高,但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较1990年降低。1990—2019年,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8.2%(95%CI:-8.7%~-7.8%)和2.4%(95%CI:-2.5%~-2.2%),且女性的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男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的年龄效应RR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女性发病率的年龄效应RR值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的年龄效应RR值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发病率的时期效应在女性群体中的风险高于男性,死亡率的时期RR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发病率的出生队列RR值在男性中呈现下降趋势,在女性中相反,死亡率的出生队列RR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 1990—2019年中国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我国HIV/AID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获取GBD 2019关于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计算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探讨影响中国HIV/AIDS发病率及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HIV/AIDS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标化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APC为3.28%),2006—2014年开始下降(APC为-8.46%),标化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AAPC为7.06%)。青壮年人群(15~19岁组至25~29岁组)和老年人群(65~69岁组至75~79岁组)发病率的年龄效应呈现上升趋势,男性最大RR为2.23,女性为1.84,65~69岁组(RR男性为1.23,女性为1.22)之前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变化趋势男女一致,之后男性上升,女性下降。发病率时期效应先上升后下降,转折点为200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库中我国胰腺癌的发病趋势以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提取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发病数据,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胰腺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Age-period-cohort,APC )定量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胰腺癌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 中国胰腺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均较大,且男性的发病率水平以及增长幅度均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的AAPC值分别为2.20%、1.82%;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我国10~<90岁男性和女性胰腺癌发病率的影响都有所增加,时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而男性和女性的队列效应都呈下降趋势。结论 在中国过去30年胰腺癌发病率有所增加,越早出生、年龄越大的男性其胰腺癌发病率越高,需重视对当代中老年男性胰腺癌的防控工作,同时不能忽视对年轻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1990—2019年0~14岁儿童溺水死亡情况, 并探讨其发展变化趋势, 为中国儿童溺水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0~14岁儿童溺水死亡数据, 以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其标准化率, 并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别拟合发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中国1990—2019年0~14岁儿童溺水总体发生率从37.17/10万减少到12.54/10万, 相对下降了66.26%;标化发生率从21.78/10万减少到14.98/10万, 相对下降了31.22%。儿童溺水发生率、标化发生率呈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 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Joinpoint回归显示, 儿童溺水标化发生率年平均变化百分率总体为-1.3, 男童为-2.5, 女童为0;儿童溺水标化死亡率年平均变化百分率总体为-3.9, 男童为-3.6, 女童为-4.5;趋势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男童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女童, 男童与女童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儿童溺水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 但是近年来发生率有所回升。儿童溺水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预, 同时在儿童溺水重点人群上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发生率与死亡率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和地区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相关性。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和《2016中国统计年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55个地区,利用线性相关、限制性立方样条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解析地区人均GDP和癌症发病(死亡)率的关系。并按男性和女性的前三位高发癌种,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地区人均GDP与总体世标发病率(r=0.61,P<0.001)和死亡率(r=0.49,P<0.001)呈正相关;立方样条拟合显示,人均GDP较高的地区,癌症发病和死亡水平上升趋势减缓。回归分析显示,在人均GDP较高的地区,总体世标发病率(β=12.08/105, 95%CI:7.57~16.59/105)和世标死亡率(β=5.56/105, 95%CI:2.70~8.42/105)较高;男性中肺癌世标发病率(β=3.63/105, 95%CI:1.87~5.40/105)和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兰州市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V)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HCV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9年兰州市HCV报告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16、SPSS 21.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统计,采用Joinpoint 4.7.0.0软件进行HCV年报告发病率趋势分析。  结果  2010-2019年兰州市累计报告HCV病例22 69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0.20/10万,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10-2019年兰州市HCV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平缓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7.49%(95%CI:-9.5%~-5.4%)。全年均有发病,无季节性增多;年均报告发病率排在前三的县(区)是城关区(59.79/10万)、七里河区(59.04/10万)和安宁区(43.46/10万)。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06:1,病例主要集中在35~79岁之间,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职业主要以农民和离退人员为主。  结论  兰州市HCV病例报告例数及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应加强重点人群及地区疫情检测,继续规范病例诊断与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中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  方法  收集2004―2018年全国疾病监测地区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数据,计算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  结果  2004―2018年,中国食管癌和胃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食管癌=-4.7%, AAPC胃癌=-4.3%, 均有P<0.05),结直肠癌死亡率相对稳定(AAPC结直肠癌=0.4%, P=0.733)。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长不断上升,男性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且男性年均下降幅度较小;农村食管癌和胃癌标化死亡率高于城市,但农村年均下降速度较快;东部地区食管癌死亡率最高,中部地区胃癌标化死亡率最高,且中部地区下降速度较快;西部地区结直肠癌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  结论  2004―2018年期间,中国食管癌和胃癌死亡状况有所好转,但西部地区结直肠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大防治力度,以减轻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居民2002-2016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死亡率水平及变化趋势。  方法  汇总分析中国居民2002-2016年AMI死亡率数据,应用Joinpoint模型分析各人群和各年龄组AMI死亡率变化的时间趋势。  结果  近15年间,我国AMI标化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2-2007年AMI标化率城市大于农村,2007年后农村大于城市。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的AMI标化率在2002-2016年间均呈增长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分别为5.6%、6.1%、9.4%和9.9%。青中年男性和高龄女性AMI死亡率增长较快。  结论  2002-2016年间,我国居民AMI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居民上升迅速。城乡地区青中年男性和高龄女性AMI死亡均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感染、新发感染、死亡以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率的变化情况。  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e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2019)数据, 根据年龄、性别、年份对疾病负担指标进行统计描述, 并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 计算感染、新发感染、死亡和DALYs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标化感染率从7.56/105增至48.90/105; 标化新发感染率从1.03/105增至1.89/105; 标化死亡率从0.35/105增至2.97/105; 标化DALYs率从11.01/105增至90.51/105。根据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1990-2019年, 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标化感染率、标化新发感染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AAPC分别为6.71%、1.91%、7.65%和7.5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  结论  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疾病负担严重, 各项疾病负担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HIV/AIDS的早期筛查与健康教育, 根据老年人群HIV/AIDS的疾病负担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痴呆症的疾病负担现状、变化趋势及危险因素,为痴呆症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获取1990-2019年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和全球痴呆症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率及相应标化指标,利用Joinpoint软件计算痴呆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分析痴呆症发病和死亡随年份变化的趋势。  结果  2019年中国痴呆症的疾病负担均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中国痴呆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从1990年的43.32/10万、7.88/10万、155.95/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26.57/10万、22.55/10万、420.22/10万。2019年中国痴呆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DALY率均高于全球,但低于日本。中国痴呆症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0.47%、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2019年造成男性和女性痴呆症疾病负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吸烟、高BMI和高FPG。  结论  1990年以来,中国的痴呆症疾病负担总体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痴呆症防控的宣传教育,尤其关注老年人群的预防控制,制定合理政策,控制危险因素,进一步减轻中国痴呆症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三个南亚国家结核病疾病负担变化,为中国与部分沿线国家结核病防治和开展结核病领域国际卫生合作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2019)数据,采用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等指标描述结核病疾病负担,同时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分析其变化趋势。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与南亚三个国家结核病的标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ASIR)、标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ASMR)和标化DALY率(age-standardized DALY rate, ASDR)均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在42.85%~90.23%,AAPC在-7.77%~-1.90%且其趋势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019年四国中巴基斯坦结核病的ASIR、ASMR和ASDR最高。除巴基斯坦外均是男性结核病的ASIR、ASMR和ASDR高于女性。四国结核病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的上升而增加。  结论  1990―2019年四国结核病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较高,距WHO终止结核病策略目标差距仍较大;印度等南亚三国结核病的ASIR总体高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将结核病防治作为国际卫生合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