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三维模型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正面、侧面照片建立起三维虚拟人脸模型,对待识别照片进行角度估计,把人脸三维模型进行投影,将多姿态识别转换成同一角度下两张照片的识别,从而解决了人脸的多姿态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完整的解决人脸多姿态识别的方案,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待识别照片旋转角度的算法.  相似文献   

2.
在局部特征分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基于正则化函数的的稀疏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局部特征点,并利用两种匹配方法进行了匹配度的计算,依据匹配度的大小完成识别.实践证明该方法对人脸正面图像能进行准确的识别,并且对目标的局部区域变化能够保持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组合特征判别分析的三维人脸识别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脸识别中特征表示与提取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组合特征判别分析的三维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使用基于非均匀网格重采样的方法对所有三维人脸做规格化处理, 使三维人脸具有统一的点数和拓扑结构;其次, 以先分段、再重叠的形式将原本一维向量表示组织为二维矩阵表示, 然后使用二维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2DLDA)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特征抽取.这种方法在避免图像信息的丢失、增加组合特征的同时, 理论上也能避免单纯使用线性判别分析 (LDA) 进行特征抽取时容易出现的小样本问题.在BJUT-3D大规模三维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表明, 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LBP方法往往分散特征区域所表达的信息,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区域LBP特征(Local Binary Pattern,局部二值模式)提取的人脸识别方法。用积分投影法在表情图像上定位出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这些特征点的位置,根据这些特征点的位置确定这些特征部件所在子区域,然后对这些子区域进行不同的分块,提取各子区域的局部LBP直方图,按顺序把它们连结成一个特征直方图序列。实验结果表明:局部区域LBP方法与传统的LBP方法相比有很强的人脸表情特征识别能力,能够更准确地提取面部局部区域的表情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基于五官模版技术的人脸识别中,因光照、角度及缺少整体性考虑等情况,易产生异常示例,影响了算法精度;而适合多示例检索的EMD测度寻优路径较长,导致在人脸识别中应用受限。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EMD测度的快速融合特征多示例人脸识别算法(IIFEMD-MIL)。针对异常点的问题,通过引入结合整体特征的融合多示例技术以及距离阀值,从而减少异常示例的产生并对超过阈值的示例予以平滑处理;针对寻优路径长的问题,将人脸五官之三结合整体示例为模版构建四示例的一一匹配,并进一步提出了融合快速EMD-MIL框架,缩短了寻优遍历路径。在ORL和MIT图像集上进行的比对实验表明,该算法执行效率和分类准确性优于其他同类算法。  相似文献   

6.
由于信息采集困难、环境条件约束、实现方式和手段不足等原因,三维人脸识别技术还很不成熟.为此提出将聚类技术应用到三维人脸建模过程中来提高建模的效果和效率.首先定义了三维人脸相似性,提出了圆锥曲线相似性定义方法.其次基于三维人脸聚类建模提出了人脸识别系统的新框架,设计了与新系统对应的识别策略.实验证明,基于聚类建模的人脸识别系统在进行人脸识别时所用的时间远远少于采用传统形变模型的方法所用的时间,而且对人脸样本的数量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光照、姿态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二维人脸识别算法识别率骤然下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二维、三维信息融合的人脸识别方法.与其他算法不同,该算法输入为一幅二维灰度图像,通过重建相应的三维模型提供三维信息.对于二维图像,选择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进行人脸表示.对于三维模型,定义了54个特征点,将鼻尖点与特征点之间的测地线距离作为三维特征.对2种特征识别结果采用加权融合的方式,权值的确定依据Fisher判别准则.通过CAS-PEAL-R1人脸库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测试,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人脸识别的一个主要难点在于人脸姿态和光照变化对识别性能影响显著.考虑到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三维模型和二维照片相结合的新的人脸识别技术,对不同人脸姿态和光照变化有很好的鲁棒性.在训练阶段由特定三维人脸模型生成大量带有不同姿态和光照的虚拟二维照片,采用监督学习法使这些虚拟照片形成子空间,最终组成特定人脸模板.此时不再需要三维数据,只要匹配真实二维照片和模板就可以进行人脸识别.  相似文献   

9.
10.
11.
将二维不变矩理论和算法扩展应用于三维人脸特征提取的研究,在对三维人脸模型进行预处理及网格归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平移、比例和旋转不变性的三维人脸模型的Zernike矩不变量特征表示,并基于距离可分性设计了一种特征评价测度,对所提特征和深度特征进行了对比评价。多姿态三维人脸数据库的实验结果表明,三维人脸模型的Zernike矩不变量特征具有对不同姿态人脸模型鲁棒、可分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人脸识别中基准点的选取与特征点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准点选取的新方法,为实现不同性别人脸图像的识别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还提出了去除眼镜对眼域定位影响的“峰定位法”,为解决戴眼镜人脸图像的识别问题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实验表明,文中方法对特征点定位准确,速度快.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基于正投影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技术,根据特定人的正投影视图建立出特定人的3D模型,将3D模型进行任意角度的投影产生出多姿态人脸图像,基于该正投影视图和生成的多姿态图像进行多姿态人脸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识别的正确率远高于基于单前视图的算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Hu氏不变矩易受摄像头径向畸变影响造成水下目标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Hu氏不变矩提取形状特征的方法,该方法依据摄像头的径向畸变模型重新恢复目标像素坐标与其灰度值的映射关系,构造出新的具有平移、缩放和旋转不变形的形状特征向量.同时为消除形状特征向量信息间的冗余问题,根据相关向量线性组合不改变向量自身性...  相似文献   

15.
Aimed at the problems of infrared image recognition under varying illumination,face disguise,etc.,we bring out an infrared human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 based on 2DPCA.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work out the covariance matrix of the training sample easily and directly;at the same time,it costs less time to work out the eigenvector.Relevant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an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cognition algorithm,the proposed recognition method is swift and has a good adaptability to the changes of human face posture.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低分辨率局部二值模式的人脸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分辨率局部二值模式的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将原始人脸图像滤波下采样处理成低分辨率图像,将其划分成若干块矩形块图像,对每一块图像进行局部二值模式计算,统计出每一块LBP图谱的直方图,再连接在一起成为这幅图片的最终特征向量。经实验表明,该算法在ORL和YALE上均取得了更好的识别效果,且对光照、表情、姿势等的变化具备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具有不同感知特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特征信息融合和混合核SVM的图像目标识别方法,方法包含多特征提取、主成分分析和混合核SVM分类三个部分.在特征提取中利用可见光和红外图像的互补性,分别提取同一场景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以及灰度直方图统计特征,得到一组目标融合的特征量,进一步进行目标分类与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降低特征的维度,减少计算量;利用混合核SVM方法对目标特征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在室内环境中对不同人群密度等级进行分类时,所提出方法的精度可达88.21%.  相似文献   

18.
三维模型检索是多媒体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语义鸿沟"的存在使得当前基于内容的检索结果通常不十分令人满意。考虑到解决"语义鸿沟"的关键是将三维模型的底层形状特征与高层语义特征进行有效融合,为此提出一种三维模型的语义与形状异构特征融合方法,该方法将三维模型在基于内容的检索过程中用户反馈信息形成的语义关联作为模型的语义表达,并通过子空间学习方法将这种语义表达信息与模型的底层特征进行融合,最后将融合后的新特征应用于三维模型检索中。在Princeton shape benchmark上的测试表明,该方法的检索结果明显好于单纯形状特征的检索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