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青海省互助县暴雨洪涝灾害资料及灾害发生近5d内降水资料,分析互助洪涝灾害与降水日数与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是诱发互助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山洪灾害的形成不仅与灾害发生当日降水有关,也与前期降水相关。得出互助县威远镇地区触发洪涝灾害的临界雨量,为互助县威远镇地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1961-2009年新疆伊犁地区暴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09年伊犁地区10个自动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K 突变检验、以及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近 49 a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年际、月、旬、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周期变化,并对该地区近 49 a暴雨日数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49 a来伊犁地区的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107 d/10 a;暴雨主要发生在5-7月,约占总数的73.2 %,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暴雨异常偏少年为1995年,暴雨异常偏多年为1996、1999、2002、2003和2007年;暴雨日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暴雨日数发生频次存在显著2.8 a左右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宜昌市9个观测站1966-2010年的逐13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分析了近45a来宜昌市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多时间尺度的时频特征和气候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宜昌市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本表现为南多北少;近45a暴雨日数呈现不明显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的两次波动;暴雨日数存在2-4a、6a、准10a、准16a的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在2-4a时间尺度下周期振荡最强,从准10a和准16a时间尺度来看,在2010年后一段时间宜昌市暴雨日数还是处于相对偏多期;突变检测显示,暴雨日数在1979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4.
利用贵阳市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3—2018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近56 a贵阳市暴雨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市暴雨以一般性暴雨最为频繁(占86.7%),区域暴雨与局地暴雨发生频次相当;该市暴雨开始于3月,结束于11月,集中于6月中旬—7月中旬;暴雨贡献率及暴雨日数整体呈现出增多趋势,年降水量中暴雨平均贡献率为17.7%;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较为密切,即暴雨日数较多年,年降水量较多,暴雨日数较少年,年降水量较少;近56 a贵阳暴雨日数序列存在准2~4 a的振荡周期;暴雨频次时间序列在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21世纪00年代初到10年代初为较少期,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21世纪10年代中期至今为较多期。  相似文献   

5.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7,(辽宁省汛)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55 a辽宁省汛期(6—9月)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省暴雨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其中尤以7—8月暴雨出现最多,7—8月暴雨总量占年暴雨总量的72%。近55 a辽宁省汛期暴雨日数呈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少的分布,暴雨强度则自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减小;辽宁省汛期持续性暴雨主要为连续2 d的暴雨过程,暴雨发生次数不同区域差异较大。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平均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序列主要变化周期均为12 a,在20世纪90年代二者还存在显著的2 a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6.
1964-2013年大连地区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4—2013年大连地区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 Yamamoto检验及最大熵谱分析等方法,对大连地区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地区3—12月均可出现暴雨,72.7%的暴雨出现在7—8月,7月暴雨出现最多,8月上旬是暴雨出现最集中的时期。4—8月各月暴雨日数均呈上升趋势,且4月暴雨日数上升最明显,8月次之,至9月暴雨日数呈下降趋势。大连地区各站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8—2.8 d,暴雨日数分布从大连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增多,暴雨日数大值中心在庄河(2.8 d)。各站年暴雨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大连北部普兰店、东部长海和西南部旅顺地区年暴雨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年暴雨日数上升趋势较弱。近50 a来,大连地区暴雨初日有所提前,暴雨终日变化不明显。年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贡献率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均从2003年以来增加明显,均有2.0—3.0 a的周期振荡;此外,年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贡献率分别存在准12.5 a、准5.0 a和准16.7 a的振荡周期,仅年暴雨贡献率在1977年和1978年发生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55 a辽宁省汛期(6—9月)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省暴雨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其中尤以7—8月暴雨出现最多,7—8月暴雨总量占年暴雨总量的72%。近55 a辽宁省汛期暴雨日数呈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少的分布,暴雨强度则自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减小;辽宁省汛期持续性暴雨主要为连续2 d的暴雨过程,暴雨发生次数不同区域差异较大。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平均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序列主要变化周期均为12 a,在20世纪90年代二者还存在显著的2 a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8.
六枝近45a暴雨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六枝1961--2005年近45a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方法,对六枝暴雨天气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系统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六枝近45a来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增长率为0.15d/10a。20世纪70—80年代初、21世纪以来为暴雨日数偏少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为暴雨日数偏多的时期,暴雨量月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5—9月。六枝近45a来暴雨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偏少,80—90年代末暴雨降水量相对偏多,进入21世纪以来暴雨降水量偏少。六枝主要暴雨形势有副高边缘型、南支槽、冷锋低槽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51—2020年罗甸县逐日降水观测资料、2010—2020年罗甸县各乡镇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计算出要素保证率80%的值,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值线分布、Mann-Kendal检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罗甸县境内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70 a罗甸县年暴雨日数、近11 a罗甸县各乡镇总年暴雨日数均缓慢增多,区域暴雨次数逐渐减少,在年际变化中,均存在显著的3 a左右周期振荡。暴雨集中发生在5—9月,近70 a占全年暴雨日数91%,各月暴雨日数时空分布差异显著,暴雨发生最多月份为6月,近70 a平均每年1.3 d,占全年暴雨日数的36%。各乡镇年平均暴雨日数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存在2个多值区(西北部、东南部)和1个少值区(西南部)。暴雨多发生在夜间,尤其大暴雨以上量级降水在夜间发生的概率高达93%。降水强度等级从北向南逐级减小,与罗甸县略呈“撮箕口”朝南地形较一致,从西北、北、东北向南逐级减小,在西部、东北部存在较稳定的2个极端暴雨中心。各乡镇连续暴雨次数分布差异明显,呈北多南少分布。总体而言,西部在年暴雨日数、暴雨强度、连续暴雨次数及连续降水量均居全县首位,在天气预报、防汛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和防范。  相似文献   

10.
利用昌都市1980—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降水量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应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暴雨日数时间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6 a昌都市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空间分布一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暴雨强度呈西弱南强分布;暴雨在西北部最早开始,东南部最早结束;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不显著;暴雨日数存在准7 a、准12 a、准22 a三个变化周期,时间域上无明显突变;夏季暴雨逐时分布不均,多发生在晚间。  相似文献   

11.
合浦县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合浦县台站1971—2010年40a暴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暴雨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得出,合浦县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明显;暴雨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以7月份出现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数最多。合浦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暴雨的最主要天气系统为锋面、高空槽、切变线、急流、热带气旋等。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7—2017年近51a兴安盟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11a滑动平均和EOF分解等统计方法,对当地暴雨的气候特征、暴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兴安盟暴雨日数的中心轴线呈南北走向,正好位于西风带上大兴安岭的背风坡沿线;而暴雨雨量大值区域主要位于东部,由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低海拔地区。(2)近51a来兴安盟暴雨日数呈减小的负增长趋势,并经历了偏少—显著偏多—显著偏少—偏多4个阶段。(3)暴雨日数EOF分解前两个模态可以代表兴安盟暴雨日数空间分布类型的一半以上,依次表现为全盟一致型和东—西反向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潮州1957—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年、季降水气候特征及暴雨气候特征;应用MHF小波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潮州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汛期降水量对全年雨量的贡献逐渐下降,后汛期则相反;汛期开始月份及汛期降水强弱的年际变化明显,汛期结束月份年际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多异常,各月差别不大,偏少异常,各月差别很大;4—8月最易发生降水异常。(2)暴雨主要发生在4—9月,暴雨气候事件初发时间有提前趋势,但近51 a暴雨日数总体上无明显增加。(3)年降水量存在3.5 a、18.4 a的主要时间尺度;暴雨日数存在4.6 a、12.1 a主要时间尺度。(4)整个时间域上,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尺度和时期这种对应特征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杨霞  周鸿奎 《高原气象》2023,(6):1492-1503
中国季风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大多与低空急流有关,然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每一次暴雨过程却不一定都有低空急流配合。根据南疆44个国家气象站1971-2020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和2011-202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以及若羌站每日2次的探空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 a南疆东风急流暴雨与非东风急流暴雨的观测特征差异,以及造成二者的天气系统差异。结果表明:近50 a南疆东风急流暴雨日数略少于非东风急流暴雨日数,二者均呈增加趋势,但东风急流暴雨日数的增加趋势更显著;东风急流暴雨日数占南疆总暴雨日数的比例呈增加趋势,非东风急流暴雨日数占比呈下降趋势。南疆暖季东风急流暴雨日数在5月最多,非东风急流暴雨日数在7月最多,二者均在9月最少。20世纪70~90年代,南疆暖季以非东风急流暴雨为主,自21世纪起,以东风急流暴雨为主。南疆西(东)部地区的暴雨日数相对较多(少),且以东风(非东风)急流暴雨为主。短时强降水事件在南疆暖季非东风急流暴雨中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风急流暴雨;约80%(60%)的东风(非东风)急流暴雨日的平均降水时数大于(小于)6 h,东风(非东风)急流暴雨以夜(日)雨为主。南疆暖季东...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月降水量和月暴雨日数资料,采用合成、方差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着重讨论贵州省主汛期6-7月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进而对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作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短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一致,并对降水量有主要贡献。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存在3个暴雨多发区和2条暴雨少发带,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暴雨多发区位于省之西南部,大值中心在六枝、晴隆和镇宁附近。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是偏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至今是偏少时期。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时间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的3~5 a年际震荡,在1981—2010年间总体变化趋势分为3个时段: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呈"降—升—降"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气象》2012,36(3)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月降水量和月暴雨日数资料,采用合成、方差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着重讨论贵州省主汛期6-7月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进而对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作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短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一致,并对降水量有主要贡献。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存在3个暴雨多发区和2条暴雨少发带,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暴雨多发区位于省之西南部,大值中心在六枝、晴隆和镇宁附近。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是偏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至今是偏少时期。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时间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的3~5 a年际震荡,在1981—2010年间总体变化趋势分为3个时段: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呈"降—升—降"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池再香  白慧 《高原气象》2004,23(5):704-708
利用1961—2000年黔东南地区18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总云量、气压、水汽压、旬降水量、暴雨日数等资料,对黔东南地区近40年特别是近10年的气候变化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黔东南地区降水呈上升趋势(6.75mm/10a),气温呈下降趋势(-0.25℃/10a)。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析玉屏县1959—2009年降水量,结果表明:51 a来玉屏县的年降水量与全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样不显著,但春、秋季的降水量呈线性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则呈线性上升趋势。年日最大降水量无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其暴雨日数呈增多趋势,中等雨日和有量雨日呈减少趋势。近51 a玉屏县降水量、年最大降水、中等雨日数、有量雨日数、暴雨日数均无明显突变发生,但暴雨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变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60—2013年湖南88个台站逐日降水数据,采取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4 a湖南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时间变化上看,近54 a湖南区域暴雨日以6月208 d为最多,1月0 d为最少;夏季、春季、秋季及冬季区域暴雨日数占总日数的百分比依次为60%、29%、10%及1%。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均值突变点分别为1994年、1995年,暴雨初日的均值突变点为1983、1994年,暴雨终日无均值突变;暴雨日数与暴雨强度(暴雨发生终日)总体上呈上升(后延)趋势。基于突变点分段线性趋势分析表明,仅暴雨日数在1994—2013年及暴雨强度在1960—1994年期间呈显著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区域暴雨强度及其与非区域暴雨强度的差值、区域暴雨持续2日或以上的暴雨强度及其与单日暴雨强度的差值的大值区主要位于湘西北及湘东南,小值区主要位于湘西南-湘东北的带状区域;全部站点的区域暴雨强度均大于非区域暴雨强度,89%的台站持续2日或以上的区域暴雨强度大于单日区域暴雨强度。区域暴雨、总体暴雨的台站暴雨最长持续日数分别为1~4 d、2~4 d,均集中在2~3 d且其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比分别为97.7%、96.6%。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近61a(1951—2012年)包头市各测站的暴雨观测资料,对包头市暴雨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61a,包头市暴雨分布呈现时空分布不均,出现日数少,持续时间短,日变化较大,南北差距大,局地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