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腾飞 《机电信息》2020,(15):30-32
针对无功补偿九域图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首先给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九域图控制方法;同时设计了一套基于DSP的中高压TSC无功补偿装置,该装置能根据电网的无功情况实时投切电容器,并能实时显示功率因数和温度等参数,还可将备份数据传输到PC端;最后结合硬件电路进行了相应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针对工厂中负载功率因数较低、电网向负载传输的无功功率较大,而导致电网电能损耗增大,电网电压不稳定的问题,对TSC动态无功补偿的原理和传统控制策略的弊端进行了研究,对基本控制策略、九域图控制策略、模糊控制策略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改进型九域图无功补偿模糊控制策略,利用Matlab构建仿真模型,对用电负荷大小和功率因数发生突变时改进型控制策略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作为无功补偿方式的改进型无功补偿控制策略能实时快速地监测电网状态变化,并精准完成电容器投切动作,电网参数在一个电压周期内调整完毕并趋于稳定,功率因数波动幅度小,无过补偿,无投切振荡,系统反应迅速灵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原理及目标,简要阐述了与电压关联的无功边界九区图的电压无功控制过程。基于模糊控制理论,重点分析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策略,在合理选择模糊集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控制规则。仿真结果证明,模糊控制策略在满足各个时段变电站电压和无功要求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和无功补偿装置调节频率,有利于延长有载调压变压器和无功补偿装置的使用寿命,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有效、可行的电压无功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策略目标单一、无功调控资源利用不足问题,基于配电网无功电压特性分析,提出了无功电压分析的距离指标,构建了基于距离指标判据的无功电压控制模型,进而提出了配电网无功电压就地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配电网无功补偿资源,在配电网运行电压控制、节能降损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力系统中冲击性感性负荷的不断渗透,无功功率补偿技术越来越受重视。在总结传统无功补偿装置工作原理和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静止无功发生器与并联电容器协调运行的混合无功补偿装置,并对其电路拓扑和控制方法进行设计。通过PSCAD仿真软件,对所提新型无功补偿装置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补偿装置能降低SVG容量并且具有良好的无功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一类基于积分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设计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力系统一般只含有奇次谐波的特点,优化了单相电路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的算法。将基于数字化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补偿延迟由一个周期缩短到半个周期,提高了补偿的实时性,且算法原理明了,实施方法简单。通过仿真试验,对比了不同方法对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的效果,从仿真的角度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实时地检测电网谐波及无功电流,依据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以计算瞬时有功电流ip和瞬时无功电流iq为出发点,得出一种用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实时监测谐波和无功电流的方法。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该监测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该方法能为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提供可靠的谐波及无功分量,可为有源滤波器与无功补偿装置的研发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8.
针对企业配电网系统中电压波形波动以及三相负荷不平稳等问题,以静止无功补偿器(SVC)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偏差及负荷不平衡补偿的静止无功补偿器控制方法。采用Ziegler-Nichols方法,对SVC中电压控制器中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采用虚拟对称三相系统的同步参考旋转坐标变换的补偿电纳的计算方法,对三相负荷的不平衡进行了补偿。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实现简单、运用灵活,且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速度及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9.
谢红卉 《机电信息》2011,(36):147-148
提出了一种静止式动态无功补偿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了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根据补偿功率的大小控制电抗器,实现动态跟踪补偿。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矿山企业电气设备功率因数低,造成能源浪费严重,供电质量差.详细分析了无功补偿效益及无功补偿方式,采用分散、动态的无功补偿策略,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智能无功就地补偿装置,该装置可以随用电设备的无功变化进行补偿容量授切控制,并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数据远程传输.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厂站接线可靠性,提出基于CIM的电力系统厂站接线可靠性分析方法。采用基于CIM/SVG的厂站接线图自动生成技术进行电力系统厂站接线设计,建立等效拓扑设计和可靠性约束参量模型,结合参数优化辨识方法进行电力系统厂站接线过程中的参量优化解析控制,采用自适应寻优方法进行厂站接线图自动生成过程中的寻优设计,进行电力系统厂站接线的参量数据融合处理,提高电力系统厂站接线的可靠性和参数寻优控制能力,实现电力系统厂站可靠性接线优化,结合图元、数据、模型三位一体的系统设计方法,实现基于CIM/SVG的厂站接线图自动生成与系统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电力系统厂站接线设计的可靠性较好,接线输出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结合 3自由度并联机床 ,运用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 ,通过程式化的建模方法 ,建立起并联机床工作空间、结构参数及运动控制参数间的关系模型 ,并给出其计算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参考文献[1]及[2]的特型选尺法求解二素数副的解答图原理,介绍了其解答图的新结构形式,拓展了解答图的应用范围,实现了一个解答图求解五种或九种解答值的功效,提高了解答图的利用程度,适应了求解者的所需用况。  相似文献   

14.
A simple method is reported to determine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from electron diffraction patterns taken from very small area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riedel reflections, which are in general much larger than for X-rays due to the dynamical behaviour of the electron scattering. We express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 with a parameter similar to the one Flack (Acta Cryst. A 39 (1983) 876) introduced in X-ray crystallography. This parameter is added to a refinement procedure that uses a multi-slice calculation to calculate diffraction patterns. The validity and strength of the method are shown with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data sets of GaN in the [0 1 0]-zone and a more complex compound, Ce5Cu19P12 in the [0 0 1] zone.  相似文献   

15.
马立新  马天顺 《机电工程》2014,31(9):1191-1195
针对电网中大量感性负载的投入使用造成电压降低和畸变的问题,以及现有无功补偿装置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交流斩波无功补偿器.以改进后的Buck-boost交流斩波无功补偿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交流斩波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补偿特性以及拓扑结构,通过状态空间方程建立了Buck-boost电路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数学模型,推导出补偿电流与占空比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检测办法以及直接电流控制策略,搭建了Matlab仿真模型以进行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直接电流控制的改进Buck-boost交流斩波无功补偿器可以实现对电网侧无功功率进行实时、动态补偿,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一种基于PLC的自动冲压工作系统的电气设计方案,详细论述了电气系统主电路、控制电路及软件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电路原理图及部分程序清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以TMS32OF2407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电路设计方案,给出了利用DSP实现直接转矩控制的主程序和中断程序的流程图.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电磁气门的应用要求,在分析自行研制的电磁驱动配气机构结构特点和建立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电磁驱动配气机构新型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是基于反演法思想,将自适应控制与滑模控制优点相结合的复合型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精确控制气门运动,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均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为了验证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建立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当设定气门升程为8 mm, 理想气门过渡时间为4.8 ms时,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近。由实验结果可知,气门过渡时间为3.3 ms,落座速度为0.055 m/s。  相似文献   

19.
Problems of simulating the processes of exoskeleton sit-to-stand movement are considere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evice is described. The diagram of an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ZMP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e mathematical simulating are given. It is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system makes verticalization possible without falling from a wide range of initi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