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24例儿童尿流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求长沙地区儿童尿流率正常值及其列线图。方法 对1024名正常儿童进行1048次尿流率检测。将所得资料按性别、年龄、体表面积、排尿量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出各组相应的列线图以阐明尿量、体表面积、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4者的相互关系。结果 正常儿童尿流率曲线为典型的钟形曲线。〈7岁男性儿童的最大尿流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岁最大尿流率增加1.7ml/s,〉7岁者其最大尿流率同成年人相仿。〈9岁女性儿童的最大尿流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岁最大尿流率增加1.2ml/s,〉9岁其最大尿流率同成年人相近。儿童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排尿量均随体表面积增加而增加,同时,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也均随排尿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9岁的女童和〈7岁的男童最大尿流率的正常值有明显的年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留取24 h尿铜的最佳方法.方法将30例肝豆状核变性住院患者的24 h尿标本均分为3份,作为1、2、3组,1组为添加了防腐剂的混匀尿,2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混匀尿,3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尿沉渣,分别测定尿铜值.结果尿铜测定值,1组与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与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添加防腐剂时尿铜检测值无显著性影响,采用尿沉渣法可使测量值偏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例肾移植患者(肾移植组)按移植术后时间长短分层随机抽样,分为5组:术后1~3个月组,术后4~11个月组,术后1~5年组,术后6~10年组,术后10年以上组,每组40例。另随机抽取拟行肾移植术而进行术前检查的尿毒症患者20例为尿毒症对照组。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对6组患者的清洁新鲜中段尿进行尿微量蛋白测定与尿蛋白定性检测,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酐(Scr)。结果与术后1~3个月组比较,术后4~11个月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即开始升高(P<0.05),术后1~5年组、6~10年组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10年以上组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Ig)G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10年以上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组(均为P<0.05)。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尿微量蛋白的变化较尿蛋白定性及Scr的改变更为敏感,宜作为早期移植肾功能受损的常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保留尿路导管的间与菌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保留尿管与尿中细菌存在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报告了350例保留尿管患的790份尿标本中细菌存在情况及药敏实验情况,男性285例,女性65例。手术后置管患300例。分别于置管前及置管后1,3,7,10,15d进行尿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 置管前及置管后1,3,7,10,15d尿细菌阳性率分别为5.0%,8.8%,35.8%,73.8%,82.8%和55.4%(P<0.001)。菌种以克雷白杆菌为主(39.0%),大肠埃希菌次之(30.6%)。结论 保留尿管后菌尿发生的高峰在7—10d。更长时间保留尿管菌尿反有下降趋势(P<0.001)。抗生素不能有效预防菌尿的发生,对无症状菌尿患亦不宜使用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CystatinC在慢性肾脏病(CK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CKD患者118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0人为对照组,测定尿Cystatin C、24h尿蛋白定量、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检测血清肌酐、白蛋白,计算MDRD-GFR。结果:尿Cys-tatin C与MDRD、血β2-MG、转铁蛋白、尿白蛋白、尿IgG没有相关性(P〉0.05);尿Cystatin C与尿β2-MG、α1-MG、24h尿蛋白量有相关性;尿Cystatin 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尿β2-MG的AUCROC。结论:尿Cystatin C不能反映GFR的减退,是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在反映肾小管损伤方面优于尿β2-MG。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肾小球损伤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 mAlb)与尿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IgG)和肾小管损伤指标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损伤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于西京医院核医学科进行肾功能放射免疫分析的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及健康志愿者77名。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对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资料、肾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对各指标在糖尿病肾病诊断时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肾功能轻度损伤组尿mAlb与尿IgG即出现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尿mAlb中位数:1.78μg/mL比1.14μg/mL,P=0.022;尿IgG中位数:1.44μg/mL比0.84μg/mL,P=0.038)。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尿β2-MG及尿α1-MG在中度损伤组出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_(CysC)=0.029,P_(尿β2-MG)0.001,P_(尿α1-MG)0.001)。ROC曲线对DKD诊断进行评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显示:肾小球指标中尿mAlb(AUC=0.800)与尿IgG(AUC=0.802),肾小管指标尿α1-MG(AUC=0.791)具有用于DKD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结论肾功能损伤指标在DKD损伤出现的时期有所不同,尿mAlb及尿IgG在肾功早期损伤时即出现升高,肾小管相关指标在出现中度损伤时才出现升高,其中尿α1-MG较尿β2-MG更适合于肾功能的评价。因此,建议在肾功能评价时全面选择肾小球与肾小管指标,对肾功能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尿性腹膜炎的原因以外伤多见,亦可因急性上尿路梗阻尿外渗引起,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2006年收治1例尿性腹膜炎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泌尿外科与 B超科合作于 1 999年 8月~2 0 0 0年 3月对 2 2例患者行后尿道尿流速 -最大尿流率(V- Qmax)同步测定 ,并与逼尿肌压力 -最大尿流率(Pdet- Qmax)同步测定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2 2例均为男性 ,年龄 36~ 72岁 ,平均 52岁。经会阴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后尿道 V- Qmax,同时行经尿道测定 Pdet- Qmax。将 2 2例分为膀胱出口梗阻(BOO)组与非 BOO组 ,各 1 1例。BOO组均为 BPH ~ 度增生患者 ;非 BOO组为肾结石 5例输尿管结石 4例 ,精索静脉曲张 1例 ,膀胱肿瘤 T11例。1 .2 方法患者取…  相似文献   

9.
膀胱穿刺抽尿术操作不当易发生尿外渗,可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我院于2006年11月7日收治1例在外院因尿道狭窄行留置导尿管失败,反复行膀胱穿刺抽尿术后发生严重尿外渗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尿瘘并发症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共治疗9例尿瘘患者,3例单纯经尿道留置Foley导尿管治愈,2例原引创口流口管置入普通导尿管 留置膀胱Foley导尿管双向引流,1例经膀胱镜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 留置膀胱Foley导尿管、1例行尿性囊肿切排术加留置膀胱Foley导尿等方法治愈,1例进行了开放手术输尿管膀胱重新吻合术 置入输尿管支架,1例行输尿管膀胱肌瓣吻合术无效后,行自体输尿管与移植肾输尿管吻合术。结果所有病例尿瘘治愈,随访1个月~3年,无一例发生输尿管并发症。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尿瘘治疗,可以先采用无创或微创治疗手段,在无创或微创的治疗手段无效后及时采取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患者的发生情况.并分别应用以FK506或CsA为主的免疫抑制剂(FK506/CA+MMF+Pred)等综合治疗方案.结果:66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肾小管坏死(77.27%),其次是急性排斥反应(10.61%),其中有2例移植肾原发无功能和移植肾破裂、肾动脉栓塞各1例术后切除移植肾.FK506组的34例移植肾功能在术后5~35天内均恢复正常,CsA组有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合并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24例移植肾功能在术后7~48天内均恢复正常,3例血肌酐在142~215 μmol/L之间.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出现无尿或少尿后应及时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FK506+MMF+Pred的三联免疫治疗有助于移植肾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2.
尿道下裂术后复发尿瘘的影响因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再发尿瘘的各项相关因素在尿瘘修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1997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106例尿道下裂术后复发尿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尿瘘位置、瘘口大小.瘘口数目、尿痿修补次数等相关观察指标,采用合适的术式进行尿瘘修补。结果:84例一次修复完成,一次手术成功率79.2%f22例再次出现尿瘘。其中1例同时并发尿道狭窄.需进一步治疗。不同的尿瘘位置与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瘘口的大小、数目不影响手术成功率(P〉0.05),术前修补的次数与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屎瘘的位置,大小、数目和手术修补次数等因素.不影响手术成功率。术前对患者的尿瘘位置、瘘口大小、痿口数目及局部条件的不同需制定明确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术式及术中的精细操作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乳糜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冲击波治疗的17例乳糜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治愈,1例无效。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乳糜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小儿尿道直肠瘘中的应用。方法分析应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诊断1例11岁男童尿道直肠瘘的临床资料。患儿主诉肛门闭锁术后、肛门漏尿11年。复习文献总结影像尿动力在指导小儿尿道直肠瘘诊治中的应用。结果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该患儿尿道直肠瘘的瘘管位于尿道球部,括约肌下方,且膀胱及括约肌功能良好。根据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采取经会阴部"T"形切口入路行"尿道直肠瘘修补术"。术后患者排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明确诊断小儿尿道直肠瘘,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的尿流率特点。方法:笔者对22名2~6岁的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和22名同年龄组正常男性儿童进行尿流率测定,对比观察尿流率曲线的特点,并应用Toguri尿流率列线图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与正常男性儿童的钟形尿流率曲线相比,尿道下裂患者的尿流率曲线呈平台形。22例尿道下裂患者中,1例(4.5%)患者的尿流率曲线与对照钟形曲线基本一致,18例(81.8%)患者的尿流率曲线呈平台形,3例(13.6%)患者尿流率曲线明显低平。在Toguri尿流率列线图上,尿道下裂患者最大尿流率坐标点位于正常人群第5百分位数曲线附近区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结论: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尿流率曲线多数呈平台形,最大尿流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的尿流率特点。方法:笔者对22名2~6岁的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和22名同年龄组正常男性儿童进行尿流率测定,对比观察尿流率曲线的特点,并应用Toguri尿流率列线图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与正常男性儿童的钟形尿流率曲线相比,尿道下裂患者的尿流率曲线呈平台形。22例尿道下裂患者中,1例(4.5%)患者的尿流率曲线与对照钟形曲线基本一致,18例(81.8%)患者的尿流率曲线呈平台形,3例(13.6%)患者尿流率曲线明显低平。在Toguri尿流率列线图上,尿道下裂患者最大尿流率坐标点位于正常人群第5百分位数曲线附近区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结论: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尿流率曲线多数呈平台形,最大尿流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盂尿pH值与上尿路梗阻致肾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上尿路梗阻肾积水保肾手术术中测定肾盂尿pH值并进行分析。结果 肾盂尿pH值在5.0—7.0之间者术后肾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肾盂尿pH值〉7.1者则肾功能基本不能恢复。结论 肾盂尿pH值对上尿路梗阻手术方式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尿道下裂成形术后尿瘘修补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尿道下裂成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尿瘘。我院 1988~ 2 0 0 0年为 36例在本院或外院行尿道成形术后尿瘘的病人进行了修补术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6例病人 ,年龄 3~ 17岁 ,平均 10 6岁。尿瘘时间 3~ 6个月 4例 ,7~ 12个月 5例 ,1~ 2年 16例 ,3~7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PKRP)后患者LUTS症状与尿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PKRP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并对手术前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IPSS-1)、排尿期症状评分(IPSS-2)、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PKRP手术治疗BPH患者68例,术后1个月最大尿道压力(Pmax)、最大尿流率(Vmax)、IPSS-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IPSS、IPSS-1、最大排动力(Pves)、最大尿肌压力(Pdet)改善不明显(P>0.05);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参数、IPSS、IPSS-1、IPSS-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后患者LUTS症状与尿动力学参数改善时间不一致,随术后时间推移而好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 (BOO)及逼尿肌收缩强度与剩余尿的关系。 方法 应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测 181例BPH患者BOO情况和逼尿肌收缩强度 ,以导管法结合膀胱灌注量与排出量之差确定剩余尿 ,对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81例患者剩余尿量 0~ 2 0 0ml。逼尿肌收缩强度减弱 ,剩余尿量增多 (F =12 .14 3,P =0 .0 0 1) ;BOO加重 ,剩余尿量无明显改变 (F =2 .386 ,P =0 .0 71)。 2 5例 (13.8% )患者逼尿肌收缩强度减弱或正常时仍有较多剩余尿(>10 0ml)。 结论 剩余尿增多主要由逼尿肌收缩强度减弱所致 ,而随着BOO加重 ,剩余尿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