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了解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牲畜交易市场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初筛和确诊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检测241人,37人感染布氏菌,其中27人为确诊病例,10人为隐性感染者,未发现危重和死亡病例;布病感染者以慢性起病,其中发热、乏力占81.08%,肌肉关节酸疼占67.57%;接触羊是布病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曾接触过羊(35例);同时从事动物销售、屠宰、运输等工种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州市布病疫情不断上升,职业人群是布病防控的重点,应加强布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动物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掌握许昌市布病疫情流行趋势,为科学有效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3年疫情年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布病疫情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3年许昌市共报告布病病例89例,发病率从2006年0.02/10万到2013年的0.72/10万,年均发病率为0.26/10万;男性高于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禹州市、襄城县和长葛市,波及范围在不断扩大;夏秋季高发,以35~65岁农民羊只养殖、屠宰等直接接触感染为主,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和多汗等。结论许昌市布病是由直接接触羊只感染,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应加大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松桃县布病暴发疫情的感染来源和传播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病例搜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5年12月15日松桃县畜牧局工作人员被确诊1例布病以来,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松桃县人间布病暴发疫情确诊病例共计27例,隐性感染者1例,主要接触方式为饲养、检疫和间接直接接触;抽查病家羊中布鲁氏菌血清抗体阳性;病家种羊来源均购于贵州省某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结论传染源来源于贵州省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种羊基地,染疫动物是发生布病疫情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对牲畜的的免疫和检疫,及早发现和消灭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吉林省西部牧区养羊户家庭布鲁杆菌病(布病)感染及养殖现状,分析布病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控制布病在养羊户家庭中蔓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西部牧区布病高发地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抽取2个乡镇,在每个乡镇各抽取1/2的村屯,对所抽取村屯的全部养羊户家庭户主进行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养羊户家庭布病感染相关信息,问卷内容包括养羊户家庭一般情况、养殖情况和布病感染情况3个部分。遵循知情同意原则,采集调查家庭全部成员全血各5 mL,布病血清学诊断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分析养羊户家庭养殖情况、布病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149份养羊户家庭问卷,82个家庭存在布病感染者,感染率为55.03%(82/149)。羊群养殖年限的长短和新购羊只是否进行检疫是影响家庭成员布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养殖年限≥10年且 < 15年的家庭成员布病感染风险是养殖年限<1年家庭的3.978倍(OR=3.978,95%CI: 0.005 ~ 15.746),养殖年限≥20年的家庭成员布病感染风险是养殖年限 < 1年家庭的10.531倍(OR=10.531,95%CI: 2.363 ~ 46.940);新购羊未全部检疫的家庭成员布病感染风险是全部检疫家庭的2.848倍(OR=2.848,95%CI: 1.289 ~ 6.295)。尚未发现家庭人均年收入、养殖年限、规模、品种和与布病感染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 吉林省西部牧区养羊户家庭布病感染率较高,羊群不检疫、不免疫和混合放养等危险行为仍然存在,提示养羊户家庭成员布病感染现象严重,对于正确预防布病的认识不足,应强化养羊户家庭成员的布病感染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绥德县2008年1月—2010年12月布鲁菌病(布病)易感人群感染和发病调查、疫情监测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人间布病感染、发病、流行趋势,掌握布病疫情动态,控制布病的发生与流行,为布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监测方法掌握布病疫情现状。结果常规监测血清学检查阳性1 681例,阳性率为27.54%,确诊新发病例425例。结论绥德县布病疫情逐年增加,在20个乡镇均有新发病例,且主要分布在义合镇、城关镇、辛店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布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使布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红山区文钟镇某村四组布病状况,掌握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方法 2010年对该村有可疑布病临床症状、体征或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血39份,血检阳性13例,检出率为33.33%,均为青壮年劳动力。结论此次布病暴发流行属于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有控制动物间布病疫情,才能控制人间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123-125
目的分析我市首起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暴发的原因,探讨布病防制措施,防止此类暴发疫情发生。方法通过分析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情况,明确该疫情波及范围和暴发原因,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在政府指导下,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结果该起布病疫情共确诊病例6例。检测密切接触人员血液样本20份,结果阳性5份,均无布病临床表现,为布病隐性感染者。结论发病的原因是布病患者与羊群接触时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直接接触病羊造成感染所引起,因此,加强布病疫情监测,开展对医务人员布病知识培训,加大对重点人群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可以有效控制布病暴发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市首起布鲁氏菌家庭聚集性疫情的特征,探讨我市布鲁氏菌病发病原因和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首起家庭布病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布病抗体,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布病病原菌进行分型鉴定。结果根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确诊家庭聚集性病例2例,病例为夫妻俩,年龄均为54岁,从事羊只养殖贩卖及屠宰。暴露因素为屠宰羊清洗羊胎羊杂感染,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为1∶1 600,布氏菌型鉴定结果为羊种1型。结论本起布鲁氏病病菌为羊种1型,宰杀染疫羊清洗羊胎羊杂是引起本起家庭聚集性布病疫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交易市场羊群检疫和职业人群防护是防控人间布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了解宁夏省海原县布鲁病(布病)的人间感染现状。②方法采用血清学与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布病个案调查和检测。③结果血清检测共计391人份,阳性8例,阳性率2.05%;男女均可感染并散在发生,感染者以从事畜牧兽医人员居多,感染者年龄25~48岁。④结论应加强布病疫情的监测,防止布病疫情的爆发与流行。  相似文献   

10.
白城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控制布病发生与流行,制定布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与家畜、畜产品密切接触的人群,采用现场登记、询问的方式,对疑似者进行布氏菌血清学检查,布病患者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上报时限网络直报。结果我市布病疫情的主要传染源为羊,人通过接触患病家畜感染。结论白城市人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局部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感染情况,准确掌握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血清学与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布鲁氏菌病调查和检测。结果 2010年全省报告布病病例2 503例,11市均有病例报告,农民最多,发病季节以2~7月为主。监测点血清学平均阳性率为8.73%,张家口、承德和石家庄较高,40岁以上年龄组较高,职业以饲养员、农民、畜产品收购员为主。结论河北省布病疫情仍较严重,应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控制,继续加强人间布病监测,深入开展对重点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2.
吴忠市某区2009年人间布鲁氏菌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宁夏红寺堡区布鲁菌氏病(布病)的人间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血清学与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布病检测和调查。结果血清学共检测250人,阳性者28人,阳性率为11.28%,病例集中在红寺堡镇的红海村和中圈塘村,南川乡的洪沟滩村和中川村;男女性均有感染;感染以从事养殖业的农民为主;感染年龄以30~50岁为主。结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严密监测布病疫情,防止疫情扩大。  相似文献   

13.
抚宁县人间布氏菌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在抚宁县首次报告于1985年,2002年之前,一直处于散发水平。近年来,由于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牛羊饲养量大且交易频繁,加之畜间检疫、免疫及病畜淘汰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及广大群众对布病防治知识知之甚少,布病高危人群防护意识及条件均差,人群感染机会增多,2002年以来,布病疫情有所上升,目前已有小流行趋势。下面就近几年布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地区2012-2013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感染情况,分析引起三江源地区布病感染的可能相关因素,为制定符合该地区布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抽取的人群进行布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三江源地区布病感染的情况,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布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调查6 310人,血检6 310人,布病感染率2.24%、患病率0.523%、发病率1.18/万,不同性别(χ2=18.931,P<0.05)、年龄(χ2=36.151,P<0.05)、职业(χ2=23.510,P<0.05)、民族(χ2=13.322,P<0.05)的布病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三江源地区布病感染相关的因素有:接触史、人羔同居一室、流产物的无处理、接触病畜、接触病畜时无自我防护、食用煮不熟的肉、饲养家畜、食用生奶。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布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接触史、人羔同居一室、流产物的无处理、接触病畜、接触病畜时无自我防护、食用煮不熟的肉、食用生奶,布病感染的保护因素有饲养家畜。结论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布病感染与多种相关行为因素有关,应加强其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4-2015年洛阳市布病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网络直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布病防控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从2004年(0.97/10万)到2015年(10.66/10万),洛阳市人间布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共报告病例2723例,发病地区不断扩大,从8个县区到15个县区全覆盖,布病发病以30~60岁男性农民为主,临床表现和感染途径日趋多样化,布病发病上升与畜间布病疫情密切相关。结论:应强化畜间布病疫情监测和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布病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西宁地区动物检疫人员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调查,了解布病在该人群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进行血清学检测,通过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获得布病疫情资料。结果共调查职业人群80人,男性占63.75%(51/80)、女性占36.25%(29/80)。年龄中21-30岁最多,占52.50%(42/80);民族以汉族最多,占77.50%(62/80);接触年限以10年以内的最多,占60.00%(48/80)。血检查出RBPT阳性1人,平均阳性率为1.25%(1/80),Coombs阳性1人,平均阳性率1.25%(1/80),确定感染1人,感染率为1.25%(1/80),患病数1人,平均患病率为1.25%(1/80)。结论青海省西宁地区动物检疫人员中存在着布鲁杆菌病的感染情况,疫情相对稳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频繁的接触,造成感染机会增多。应加强对职业人群的职业教育,定期开展职业人群的布病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松山区布病流行状况,了解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对松山区有可疑布病临床症状的重点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集131份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查,检出阳性33份(其中疑似病例3例),检出率25.19%,阳性率22.90%。33例阳性结果中20~59岁的27人,占阳性总数的81.82%;60岁以上的6人,占阳性总数的18.18%;20~5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结论只有控制动物间布病疫情,才能控制人间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发生的原因,以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与蔓延。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危害程度和疫点范围,开展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筛查感染者和病畜;多部门联合行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迅速扑灭疫情。结果本起疫情共确诊2例病例,检测与病羊接触人员血标本5份,检出阳性1份,羊血标本23份,阳性9份。结论本次疫情为长沙市建国以来的首起布病暴发疫情,发病的原因是由于外地带菌羊的输入,在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直接接触病羊造成感染所引起的,因此加强家畜及畜产品的检疫,防止传染源的流入,对高危人群进行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个人防护,对控制布病的传播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张家口市万全区2015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职业中的感染情况、数据分析,为本地区预防布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将收集到的检验资料录入Excel 2003数据库,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血清学检验1 016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342人,阳性率33.66%;试管凝集试验阳性249例,阳性率24.51%。试管凝集试验阳性主要集中在40~69岁之间,占阳性总数的83.53%,男女性别比2.56∶1。病例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发病率0.38%,从事羊屠宰的人员的阳性率最高,为38.13%。结论布病感染以与畜产品接触较多的屠宰、养殖人员为主,提示要进一步搞好畜间免疫,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保护,加强人间布病的监测与治疗,迅速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2006-2009年布鲁氏菌病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宁  郑晓婕  张豪  郭荣同  任文锋 《热带医学杂志》2009,9(12):1434-1435,1465
目的分析广州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了解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和监测中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09年,广州市共报告布病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9岁,以青壮年居多;病例几乎都与活羊、羊肉和羊内脏接触有关;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汗、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结论来自布病疫区感染布病的羊只流人我市、从业人员缺乏防病意识、检疫和免疫措施不到位是造成我市布病发病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人市牲畜检疫和从业人员布病健康教育是当前重要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