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息肉中总IgE及IL-5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息肉中总IgE、IL-5的表达、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情况及其相关关系,以分析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鼻息肉,15例正常鼻腔黏膜组织中总IgE阳性细胞分布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鼻息肉中IL-5含量;Chromotrope 2R特染法检测鼻息肉中EOS浸润情况.结果①鼻息肉组织中总IgE、IL-5及EOS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鼻腔黏膜组织,P均<0.01;②鼻息肉组织中总IgE与EOS、IL-5与EOS以及IL-5与总IgE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3,0.642,0.667,P均<0.01.结论EOS浸润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IgE及IL-5则对鼻息肉中EOS浸润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之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探索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原因日益引起关注。IE介导的变态反应,微环环境理论和自分泌假说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象做出解释。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的病理生 过程中发挥着生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前后鼻息肉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情况 ,探讨平阳霉素治疗鼻息肉病的机制。方法 :平阳霉素 4mg息肉内注射 ,每周 1次 ,5次为 1个疗程 ;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法 )检测凋亡细胞 ,与相邻连续的苏木精 伊红染色片对位对照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治愈 7例 ,好转 12例 ,治愈率为 36 .8% ,好转率为 6 3.2 % ;平阳霉素治疗前鼻息肉病组嗜酸性粒细胞表达 [(35 .0 3± 19.90 )个 ]显著高于对照组 [(5 .2 1± 6 .4 3)个 ](P <0 .0 1) ;治疗后鼻息肉病组嗜酸性粒细胞表达 [(7.6 4± 1.4 2 )个 ]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1) ;治疗后鼻息肉病组嗜酸性粒细胞AI[(4 4 .4 7± 8.97) % ]高于治疗前 [(2 0 .5 3± 7.6 6 ) % ](P <0 .0 1)。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病鼻息肉组织中主要的浸润炎性细胞 ;平阳霉素可通过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达到治疗鼻息肉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 1(ICAM 1)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对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3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鼻息肉组 )的鼻息肉组织及 15例慢性鼻炎患者 (对照组 )的下鼻甲黏膜中ICAM 1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鼻息肉组和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平均计数分别为 (2 8.4± 10 .7)个 /mm2 和 (9.9± 8.6 )个 /mm2 ,ICAM 1相对荧光强度为 115 .9± 82 .4和 2 8.2± 17.1,随鼻息肉严重程度的加重 ,ICAM 1的表达强度逐渐增高。结论 :ICAM 1对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及鼻息肉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感染和抗变态反应在鼻息肉的治疗上具有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何种亚型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 (EOS)浸润增多具有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MGG染色 ,观察 2 6例鼻息肉组织中PKC几种亚型PKCα、PKCβ1、PKCβ2 、PKCγ的表达 ,分析何种亚型在鼻息肉EOS增多中起调控作用。 结果 :2 6例鼻息肉组织EOS中均有PKC表达 ,且与Bcl 2mRNA及其蛋白成正相关 (r1=0 .0 87 5 ,r2 =0 .0 82 3,P <0 .0 1) ,其中PKCα为强表达 ,而PKCβ1、PKCβ2 为弱表达 ,PKCγ则不表达。结论 :EOS增多主要是由于激活了PKC这一信号传导途径 ,使EOS凋亡受到抑制、生存延长 ,致使其数量增多 ,且主要是PKC亚型中的PKCα在鼻息肉组织EOS增多中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鼻息肉组织及其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检测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其中的表达,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ECP的作用。方法: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鼻窦炎组)5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鼻息肉组)5例,正常下鼻甲黏膜(对照组)5例,标本均分成2份,一份放入4%的戊二醛液中固定,常规电镜制片;另一份放入10%甲醛中固定,石蜡包埋行ECP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电镜下见鼻息肉组黏膜上皮排列紊乱,基底膜增厚,纤毛排列不整齐,倒伏,其中基底层有脱颗粒现象,鼻窦炎组上皮层破坏、基底膜水肿;对照组上皮层连续,基底层排列整齐。鼻窦炎组、鼻息肉组ECP阳性表达于上皮层、黏膜下层及血管周,呈棕褐色,但鼻窦炎组表达较鼻息肉组低。结论:鼻息肉组织及上皮细胞内有活化的嗜酸粒细胞,脱颗粒现象,鼻息肉组织中ECP高表达,说明鼻窦炎和(或)鼻息肉组织中有活跃的炎症反应,引起组织上皮损伤和脱落,最终形成鼻息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鼻息肉、鼻息肉病及对照鼻黏膜组织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 (2 DE)图谱。方法 收集并- 80℃冻存鼻息肉、鼻息肉病及鼻黏膜组织样本各 3例 ,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样本总蛋白、银染凝胶显色 ,扫描图像 ,ImageMaster 2 DEElite4 .0 1软件分析。结果 鼻息肉、鼻息肉病和鼻黏膜组织同一样本三块凝胶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 82 5± 78个 ,891± 6 7个和 936± 6 2个 ;平均匹配点数分别为 6 82± 96个 ,76 7± 83个和 82 1± 78个 ,其平均匹配百分率分别为 82 .7%、86 .1%和 87.7% ;位置重复性分析 ,IEF方向平均偏差为 1.13± 0 .16mm ,SDS PAGE方向平均偏差为 1.4 5± 0 .2 1mm。鼻息肉、鼻息病和鼻黏膜三种组织各 3例样品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 876± 95个 ,95 3± 84个和 10 16± 79个。三种组织的 2 DE平均凝胶图谱 :鼻息肉、鼻息肉病和鼻黏膜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16 2个、12 74和 1336个 ,平均匹配点数为鼻息肉与鼻黏膜之间 75 7个 ;鼻息肉病与鼻黏膜之间为 82 5个 ;鼻息肉与鼻息肉病之间为 883个。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和重复性好的鼻息肉、鼻息肉病及鼻黏膜组织的固相PH梯度 2 DE图谱 ,有助于进一步识别鉴定三者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8.
鼻息肉病     
对鼻息肉病的定义、发病机理、临床体征、诊断要点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鼻息肉病治疗后复发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结合临床实践,对此病的治疗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鼻息肉组织及其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检测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其中的表达,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ECP的作用。方法: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鼻窦炎组)5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鼻息肉组)5例,正常下鼻甲黏膜(对照组)5例,标本均分成2份,一份放入4%的戊二醛液中固定,常规电镜制片;另一份放入10%甲醛中固定,石蜡包埋行ECP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电镜下见鼻息肉组黏膜上皮排列紊乱,基底膜增厚,纤毛排列不整齐,倒伏,其中基底层有脱颗粒现象,鼻窦炎组上皮层破坏、基底膜水肿;对照组上皮层连续,基底层排列整齐。鼻窦炎组、鼻息肉组ECP阳性表达于上皮层、黏膜下层及血管周,呈棕褐色,但鼻窦炎组表达较鼻息肉组低。结论:鼻息肉组织及上皮细胞内有活化的嗜酸粒细胞,脱颗粒现象,鼻息肉组织中ECP高表达,说明鼻窦炎和(或)鼻息肉组织中有活跃的炎症反应,引起组织上皮损伤和脱落,最终形成鼻息肉。  相似文献   

10.
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况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6例鼻息肉组织标本 ,采用组织化学染色 Chromotrope 2R染色法 ,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 ,结合应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抗体EG2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况。结果 :①鼻息肉组织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且多处于活化状态 ;②变应性患者鼻息肉组织中EG2 阳性细胞密度、Chromotrope 2R阳性细胞的密度及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比率 ,分别与非变应性患者相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Chromotrope 2R特染法结合应用EG2 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法简便易行 ,适合临床应用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况 ;②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鼻息肉中总IgE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总IgE及嗜酸粒细胞(EOS)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相关关系,以分析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鼻息肉、15例中鼻甲黏膜组织中总IgE阳性细胞表达;采用Chromotrope2R染色法检测EOS浸润情况。结果:①鼻息肉组织中总IgE及EOS水平均明显高于中鼻甲黏膜组织,均P<0.01;②鼻息肉组织中总IgE与EOS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843,P<0.01)。结论:EOS浸润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对鼻息肉中EOS浸润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嗜酸粒细胞(EOs)趋化因子Eotaxin、Eotaxin-2在人鼻息肉病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鼻息肉与鼻息肉病发病机制上的异同。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15例鼻息肉病患者(鼻息肉病组)、13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的息肉组织和8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的中鼻甲组织(对照组)中Eotaxin和Eotaxin-2的表达。结果:Eotaxin-2在对照组、鼻息肉组和鼻息肉病组3组间呈递增表达,且每2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otaxin在鼻息肉病和鼻息肉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在鼻息肉病组与鼻息肉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otaxin和Eotaxin-2可能均参与了鼻息肉病与鼻息肉的炎症反应过程,Eotaxin-2在鼻息肉病和鼻息肉组织之间的不同表达提示它可能是鼻息肉病与鼻息肉发病机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1例鼻息肉病人术前鼻息肉组织和复发鼻息肉组织行嗜酸性粒细胞定量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越深,鼻息肉越易复发。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鼻息肉复发直接相关,可做为术后鼻息肉是否治愈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腔黏膜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根据有无鼻息肉可分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和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鼻息肉组织常见有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 浸润增多,根据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CRSwNP分为两个亚型: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nonesinophil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CRSwNP);将慢性鼻窦炎分为: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ECRS)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non eosinophilic,NECRS)。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形成、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嗜酸性粒细胞在鼻窦炎鼻息肉炎症趋化、息肉形成、分型和预后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鼻息肉作为临床上常见疾病,手术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末完全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其最主要的组织学变化,有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致病机制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鼻息肉中IgE及GM-CSF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IgE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对嗜酸粒细胞浸润聚集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鼻息肉标本(鼻息肉组)和11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下鼻甲黏膜标本(对照组)组织中IgE阳性细胞分布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标本中GM-CSF含量,同时观测2组组织中嗜酸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鼻息肉组中IgE、GM-CSF水平及嗜酸粒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IgE与GM-CSF的水平分别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数呈正相关(r=0.65、0.62,均P<0.01),鼻息肉组中IgE与GM-CSF水平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IgE及GM-CSF则对鼻息肉中嗜酸粒细胞浸润发挥重要作用,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EOS)浸润对鼻息肉术后鼻腔黏膜转归及疗效影响的因素。方法:对于50例鼻息肉患者术中及部分术后复发的鼻息肉组织和上颌窦口周边水肿组织采用Chromotrope 2R特染,检测以上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术后术腔黏膜恢复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鼻息肉组织中EOS水平明显高于中鼻甲黏膜组织,且随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P<0.01);EOS浸润程度越深,鼻腔黏膜恢复越慢,鼻息肉复发越快。结论:EOS浸润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其可能参与延迟鼻窦、鼻腔黏膜上皮化的进程,可作为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5及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在鼻息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鼻息肉患者、1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6例正常人组织匀浆中IL-5含量;对15例鼻息肉、11例慢性鼻窦炎及6例正常人进行HE切片染色,以观察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①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IL-5含量(pg/mg)分别为23.44±6.68,16.41±3.09,12.86±4.17,鼻息肉组织IL-5含量高于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P<0.01)。②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42±2.33,1.30±0.59,1.07±0.70,鼻息肉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慢性鼻窦炎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对嗜酸性粒细胞有活化作用的IL-5对鼻息肉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息肉组织中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 5 (IL 5 )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的表达对嗜酸性粒细胞 (EOS)浸润聚集的作用及IgE与IL 5和GM CSF的关系及其意义。 方法 :应用连续两步免疫酶法 (Sandwich)检测 31例鼻息肉标本 (鼻息肉组 )和 11例下鼻甲黏膜标本 (对照组 )组织匀浆中IgE水平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组织匀浆中IL 5和GM CSF水平 ,同时观测两组组织中EOS的浸润程度。结果 :鼻息肉组IgE、IL 5和GM CS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圴 P <0 .0 1) ,且三者水平分别与鼻息肉组织中EOS浸润数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73、0 .5 4和 0 .4 8,均P <0 .0 1) ,且鼻息肉中IgE与IL 5和GM CSF水平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 5和 0 .4 2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结论 :IgE局部水平的上调提示鼻息肉中存在局部变态反应 ,其对鼻息肉中IL 5和GM CSF的表达上调和EOS的聚集具有重要作用 ;IL 5和GM CSF在鼻息肉中高表达 ,对EOS的浸润聚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罗  张伟 《耳鼻咽喉》2001,8(5):296-299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在体内和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加深对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作用机制的认识。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标记鼻息肉中的凋亡嗜酸性粒细胞。比较经布地奈德喷鼻治疗6-8周和未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各16例)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状况。同时将未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取出,体外培养2、6和10天,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的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地塞米松体外培养的鼻息肉组织中的凋亡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而对照培养的鼻息肉组织中,至培养10天,也仅见散在凋亡嗜酸性粒细胞。(2)培养2天和6天时,地塞米松培养组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培养组(P<0.01),至培养10天时,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3)鼻腔布地奈德治疗后的鼻息肉组织中未见凋亡嗜酸性粒细胞。结论:体外研究证实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理论在炎性反应消散机制中的作用,但体内研究却未观察到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