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棪  候琰婕  张玮 《报刊之友》2011,(12):37-38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种社会常态,但在突发事件中往往存在一些非常态的传播,比如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此时,政府和公众都需要媒体。微博作为后起之秀,已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以微博在7·23雨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发挥的作用为例,来进一步探讨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梳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入手,分析了这一事件中体现出的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列举了事故当事方应对网络舆情的误区,并对此提出了反思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棪  候琰婕  张玮 《今传媒》2011,(12):37-38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种社会常态,但在突发事件中往往存在一些非常态的传播,比如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此时,政府和公众都需要媒体。微博作为后起之秀,已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以微博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发挥的作用为例,来进一步探讨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突发事件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常态,但在突发事件中往往存在一些非常态的传播,比如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等。此时,政府和公众都需要媒体。那么,作为“意见领袖”的媒体则应利用自己的媒介资源义不容辞地就突发事件中的各种情况向社会和公众进行通报和分析,以引导人们来正确面对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5.
公共危机带有极大的危险性且多为突发事件引起,同时具备重要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按照奥尔波特提出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因此,公共危机的爆发期多是谣言滋生的高峰期.谣言中带有很多捕风捉影的成份,极易干扰人们的视线,引起舆论波动,从而给危机管理制造更多的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6.
向菊梅 《东南传播》2012,(1):134-136
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中,微博在事故现场内外积极传播信息,彰显了公民报道的巨大力量,也对党报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和舆论话语权构成严重挑战。在秒时代,党报应与微博和谐共生,在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和深度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微博进行自身品牌推广,继续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相似文献   

7.
陈永松 《中国广播》2011,(12):67-70
本文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报道为例,通过对广播和微博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实际传播效果的阐述和比较分析,提出了微博时代善用新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若干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期,发生在甬温线的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成为大众舆论的焦点,质疑声、申讨声一片,民众情绪极为不满。虽然随后的事实粉碎了一个又一个谣言,但留在受众心里的仍是一块抹不去的疤。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是谣言,它来自哪里?又是什么力量给了它传播的舞台?有公信力能引导舆论的媒体在事发当时又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政府的危机沟通与新闻发布活动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2011年6月广州增城新塘事件,具体归纳出政府危机沟通的策略在于:掌握传播主动权,及时并持续公开通报信息,有针对性地与媒体沟通等。进一步分析事件中政府危机沟通的问题在于:危机预警机制缺失、传播工具单一、信息公开不全面等。为此应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引入危机沟通机制,注重危机沟通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0.
陈芊芊 《东南传播》2011,(12):92-93
微博的诞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这个新生事物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以“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报道为例,分析了微博在这一事故中的角色和地位,并由此得出微博的介入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微博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那些造成了社会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影响或可能产生重大后果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社会群体事件、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重大涉华外交事件,以及一些区域或部门、行业内的特殊事件,具体包括如刑事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环境恶化造成的洪水、台风、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震、火灾、  相似文献   

12.
杨雅淇 《新闻世界》2012,(1):122-1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视,而以框架理论对新闻报道的分析也正日益发展。然而纵观其研究成果,多为对电视或者纸质媒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少有对网络这个载体的框架分析与调查。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以新浪网为例,分析网络媒体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近年来,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央视大火、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频发,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应急处置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微博传播更是引起了广大学者和公众的注意。百度百  相似文献   

14.
每逢重大事件的发生,各大媒体都可以从传播中展现媒体的力量。从“9·11”事件、非典,到与台州相邻发生的上海“11·15”特大火灾,以及“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这些重大突发事件,频频闯入我们的生活。这就对我们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采编应对、及时客观的新闻报道、理性正确的舆论引导等提出了新命题。  相似文献   

15.
姜诚 《新闻世界》2011,(8):312-313
本文尝试以斯蒂芬·芬克的危机阶段理论,即按照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危机解决期四个阶段,分析上海"11·15"特大火灾中的政府危机传播模式,以期对政府相关部门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非典之后,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正式建立。10年来,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在历练中逐渐趋于成熟,而政府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信息发布是否及时、透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知情权能否得到满足,从而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由此,本文试图对2008年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7·5"事件前后我国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究我国新闻发布制度与策略的进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危机情境与危机反应策略的理论框架,以"7.23动车追尾事故"为例,通过文献分析与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危机情境与危机反应策略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媒体效能等方面,分析并考查政府危机反应策略运用的得失,以期为政府危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徐雯 《新闻世界》2011,(12):213-214
“7·23”温州高铁事故发生后,公众迫切想要通过官方了解整个事故的相关信息,在铁道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措辞失当、态度欠妥,进而引发社会上的争议。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新闻发言人要敢说话;有话说;会说话。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危机公关应对能力,建立良好的危机沟通机制,才能合理解决危机,塑造良好形象。本文通过对河南兰考火灾事故中当地政府的危机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通、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危机公关意识缺乏、新闻发布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危机潜伏期做好危机预警、危机爆发期积极应对媒体与社会舆论、危机扩散期与媒体积极沟通引导舆论、危机消退期进行自省并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20.
手机媒体以其强大迅捷的传播优势,目前已成为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和传播效果,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总结手机媒体在危机舆情传播中存在的局限.通过探析“7.21”暴雨灾害给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带来的启示,从舆情监测、防控、媒介融合、文本技巧等几个方面提出手机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