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乙酸钴、2-(1H-苯并咪唑基)-4-溴苯酚为原料通过水热法自组装成新型的配合物[Co(C_(13)H_8BrN_2O)_2]·2(CH_3OH)1;乙酸锌和2-(1H-苯并咪唑基)-4-溴苯酚通过自然挥发法自组装成新型的配合物[Zn(C_(13)H_8BrN_2O)_2]·DMF·3H_2O_2.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具有相似的晶胞参数,属于同构体.配合物1通过氢键的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通过氢键的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两者的荧光及热稳定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2比配合物1的荧光强度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热合成合成了一个新颖配合物[Co2(L)(p-bix)]n[H4L=5,5′-亚甲基二间苯二甲酸,p-bix=1,4-双(咪唑基-1-甲基)-苯].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结晶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其晶胞参数为a=18.709(4)?,b=12.941(3)?,c=12.464(3)?,β=109.620(4)°,V=2 842.5(11)?3,Z=4,F(000)=1 424.3,R(int)=0.082 5.配合物中,H4L以完全脱质子的形式参与了金属离子Co2+的配位.化合物是一个2D的层状结构,其中,双核钴通过L4-相连成二维平面[Co2(L)]∞,然后,p-bix配体在平面的上下两侧连接金属Co2+离子.层与层之间通过L配体苯环上的π-π弱相互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丁二酸和三乙胺存在下,高氯酸钴与2,5-双(4-吡啶基)-1,3,4-(口恶)二唑 (4-bpo) 反应生成配合物[Co(4-bpo)2(H2O)4](4-bpo)2(ClO4)2(H2O)6 (1) 的一种新晶型单斜晶系,P2/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909 2(2) nm, b=0.699 7(8) nm, c=2.271 1(3) nm, β=98.462(2)o, V=3.000 6(6) nm3, Z=2. 配位单元中的八面体钴离子处于结晶学反演中心,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赤道平面上的4个水分子和2个轴向吡啶氮原子. 晶格水分子、4-bpo和高氯酸根位于单核配位阳离子[Co(4-bpo)2(H2O)4]2+的周围,并通过多种O-H...O及O-H...N氢键作用连接形成新颖的主-客体包合结构,其中游离的阴离子处于所形成的二维氢键层内和层间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4.
在丁二酸和三乙胺存在下,高氯酸钴与2,5-双(4-吡啶基)-1,3,4-(口恶)二唑 (4-bpo) 反应生成配合物[Co(4-bpo)2(H2O)4](4-bpo)2(ClO4)2(H2O)6 (1) 的一种新晶型:单斜晶系,P2/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909 2(2) nm, b=0.699 7(8) nm, c=2.271 1(3) nm, β=98.462(2)o, V=3.000 6(6) nm3, Z=2. 配位单元中的八面体钴离子处于结晶学反演中心,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赤道平面上的4个水分子和2个轴向吡啶氮原子. 晶格水分子、4-bpo和高氯酸根位于单核配位阳离子[Co(4-bpo)2(H2O)4]2+的周围,并通过多种O-H...O及O-H...N氢键作用连接形成新颖的主-客体包合结构,其中游离的阴离子处于所形成的二维氢键层内和层间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5.
利用水热技术成功合成了两个Co(Ⅱ)配合物[Co(H2L)(bpyBr)2]·2H2O(1)和[Co2(H2L)2(bpyBr)2(H2O)3]n(2)(H4L=5,5'-(丁基-1,4-二氧)间苯二甲酸;bpyBr=4,4′-二溴-2,2′-联吡啶).单晶结构分析表明1为单核配合物,2为一维链状配合物.两个化合物均含...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新近合成的二氯.邻菲咯啉-5,6-二酮混配锰(Ⅱ)、铁(Ⅱ)、钴(Ⅱ)配合物MLCl2(L=phen-5,6-dione,邻菲咯啉-5,6-二酮)红外光谱实验数据,利用群论方法分析了标题配合物MLCl2的简正坐标和配位模式,探讨了这类配合物的红外光谱与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2-(1H-咪唑-1-甲基)-1H-苯并咪唑(HL)为配体,通过Cd I2与HL在混合溶剂水-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自组装制备了一个新的配合物[Cd_2(L)(μ_2-I)I_2(DMF)_3]_n,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它是一个由双核单元[Cd_2(L)_2I_2(DMF)_4]和[Cd_2(μ_2-I)_2I_2(DMF)_2]交替排列形成的一维链状配合物.此外,采用荧光光度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固态荧光光谱,进一步验证了碘离子的存在能淬灭配合物的荧光.  相似文献   

8.
在丁二酸和三乙胺存在下,高氯酸钴与2,5-双(4-吡啶基)-1,3,4-口恶二唑(4-bpo)反应生成配合物[Co(4-bpo)2(H2O)4](4-bpo)2(ClO4)2(H2O)6(1)的一种新晶型:单斜晶系,P2/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909 2(2)nm,b=0.699 7(8)nm,c=2.271 1(3)nm,β=98.462(2)o,V=3.000 6(6)nm3,Z=2.配位单元中的八面体钴离子处于结晶学反演中心,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赤道平面上的4个水分子和2个轴向吡啶氮原子.晶格水分子、4-bpo和高氯酸根位于单核配位阳离子[Co(4-bpo)2(H2O)4]2 的周围,并通过多种O-H…O及O-H…N氢键作用连接形成新颖的主-客体包合结构,其中游离的阴离子处于所形成的二维氢键层内和层间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9.
以3-氨甲基吡啶和2,6-二吡啶甲酸为原料合成了多功能桥联配体2,6-双(N-(3'-吡啶甲基)酰胺基)吡啶(L),配体L和硫酸钴反应得到了一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2(L)2(CH3OH)4(SO4)2]n·4n CH3OH(配合物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该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20-元大环的双核结构亚单元,通过配体L和SO2-4双桥联成一维双链结构,再通过链间弱的C—H…O氢键作用组装成三维的超分子.此外,对配合物1的磁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2,6-双(2-吡嗪基)-4,4′-联吡啶为配体、邻苯二甲酸为辅助配体,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单核钴配合物[Co(dpb)(o-bdc)H_2O]·4H_2O,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此配合物进行了分析.单晶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为单核钴单元,单核钴之间通过氢键的进一步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利用硫修饰柔性羧酸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两个一维结构的Cd配合物:[Cd(L1)(5,5′-dmbpy)]n(1)和[Cd(L2)(dibp)]n(2)(H2L1=2,2′-(1,3-亚苯基)双(亚甲基))二(硫基)苯二羧酸、H2L2=2,2′-(1,4-亚苯基)双(亚甲基))二(硫基)苯二羧酸、dibp=1,3-双[(1H-咪唑-1-基)甲基]苯、5,5′-dmb′py=5,5-二甲基-2,2-联吡啶).两个配合物均为一维链状结构.荧光测试表明,两个配合物均能够在DMF溶剂中快速高效地选择性识别Fe~(3+)和Cr_2O_7~(2-)离子,配合物1对Fe~(3+)和Cr_2O_7~(2-)离子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72×104和3.59×103 M-1,检测限分别为1.34和4.90μM;配合物2对Fe~(3+)和Cr_2O_7~(2-)离子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23×104和1.56×103 M-1,检测限分别为2.09和5.86μM.该论文详细讨论了荧光传感机理.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以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一二乙氨基乙二醚)为配体的双核钴(Ⅱ)配 合物[Co2(EGTB)Cl2]·(BF4)2·5H2O的合成,通过IR、UV-Vis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体学参数为:a=1.42900(3)nm,b=2.46563(4)nm,c=1.42932(2)nm,β=100.7820(10)°,V=4.94714(15)nm3Z=4,Dc=1.500 g·cm-3,F(000)=2288,最终偏离因子R1=0.0591,wR2=0.1706.配合物含有两个中心金属Co(Ⅱ)离子,每个Co(Ⅱ)离子均采取五配位,形成三角双锥的几何构型.用核黄索光照法应用于配合物歧化O2-的动力学研究,歧化O2-的反应速率为1.2×106mol-1·L·s-1,说明配合物具有一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一种柔性的N,N′-双(3-吡啶)己二酰胺(L)和邻苯二甲酸(H2BDC)为混合有机配体,利用水热合成技术自组装制备一种新的多孔钴配合物[Co(L)1.5(BDC)(H2O)3]n(1),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表征其晶体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97 87(10)nm,b=1.213 82(11)nm,c=1.429 40(13)nm,α=72.788(2)°,β=75.235(2)°,γ=72.127(2)°,V=1.703 3(3)nm3,Mr=575.43,Z=2,Dcal=1.122g/cm3,μ=0.549 mm-1,F(000)=598,S=1.064,R1=0.054 3,ωR2=0.151 8;配合物中金属钴离子通过双齿的L配体连接形成[Co(L)1.5]2n+n一维链结构,羧酸配体BDC以单齿配位模式悬挂在链的两侧,一维链间通过氢键作用拓展成包含大孔结构的三维超分子网络;该多孔钴配合物在紫外光作用下对有机染料分子亚甲基蓝和刚果红有明显的光催化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八齿配体1,1,4,7,7-五(2'-苯并咪唑甲基)-二乙基三胺(DTPB)及其双核钴配合物[Co2(DTPB)(NO3)2](NO3)2·2H2O,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一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循环伏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且测试了配合物催化邻苯二酚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溶液法合成一个二维Co(Ⅱ)配合物Co(pmida)(pica)(H2pmida=2-氨甲基-N,N’-二乙酸吡啶, Hpica=2-吡啶甲酸), 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在标题配合物中, 中心原子Co(Ⅱ)呈扭曲的N3O3八面体配位构型;晶体相邻分子间存在C-H…π边对面作用和π-π相互作用, 使得沿b轴方向看, 配合物形成两条平行的波浪形链条. 运用Gaussian 03程序, 以配合  相似文献   

16.
用N,N’-二羧甲基-2甲基苯并咪唑、CuCl_2·2H_2O以及无水乙醇、蒸馏水和三乙胺,通过溶剂法蒸发得到了1个新型铜配合物CuL_2(H_2O)_2(C_(24)H_(34)CuN_4O_(14))(H_2L=N,N’-二羧甲基-2-甲基苯并咪唑).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7.1726(5),b=20.7109(14),c=9.7328(7),α=90°,β=103.3140(10)°,γ=90°,V=1406.96(17)~3,Z=2,Dc=1.572g/cm~3,F(000)=694,μ=0.854mm~(-1),R1=0.0263,wR2=0.0760[I2σ(I)].晶体结构中,每个铜原子与6个氧原子配位组成畸变八面体构型,其中包括4个羧基氧原子和2个游离水氧原子.另外对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性质表征.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八齿配体1,1,4,7,7-五(2′—苯并咪唑甲基)—二乙基三胺(DTPB)及其双核钴配合物[Co2(DTPB)(NO3)2](NO3)2.2H2O,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循环伏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且测试了配合物催化邻苯二酚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2,3-二甲基-5,6-二氰基吡嗪为原料,在稀碱条件下由H2O2不完全氧化得到配体5,6-二甲基-2,3-吡嗪二甲酰胺,再与醋酸钴在弱碱条件下合成了5,6-二甲基-2,3-吡嗪二甲酰胺-钴.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及元素分析进行表征,并利用牛津杯法预试验及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二甲基-2,3-吡嗪二甲酰胺及其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相对于配体5,6-二甲基-2,3-吡嗪二甲酰胺,5,6-二甲基-2,3-吡嗪二甲酰胺-钴配合物产生了新的活性,具有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一个基于柔性三硫醚配体(L=1 ,3,5 -三(苯基硫代亚甲基) - 2 ,4,6-三甲基苯)的新型Ag 配合物{[Ag3 (L ) 2 (Cl O4) 2 ](Cl O4) }∞(1 )的合成与结构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单斜晶系,C2 /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3.4931 (7) nm,b=2 .1 5 84(8) nm,c=2 .8782 (4)nm,β=1 2 3.688(1 0 ) o,V=1 8.0 5 6(3) nm3 ,Z=8.配合物1的不对称单元中存在3个晶体学独立的Ag 离子,其中一个为四配位,另外两个具有线性二配位模式.每个配体中的3个硫原子通过与其邻近的3个Ag 离子配位,形成由6个金属离子和6个配体所组成的六边形48元大环重复单元,并且通过这种重复单元构成具有(6,3)拓扑结构的二维无限蜂窝状配位网络  相似文献   

20.
利用1,10-邻菲啰啉-5,6-二酮(phon)与二水合氯化铜反应得到了超分子配合物[Cu2(phon)2(μ2-Cl)2Cl2]·DMF(1),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铜离子处于畸变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中,分子间通过C—H…Cl and C—H…O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网络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