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1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MP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MP组于脊髓减压前30 min给予MP 20 mg/kg体重快速静滴;对照组仅行前路减压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 d、2周、6个月分别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 MP组在术后1 d、2周和6个月时的脊髓功能康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术中应用MP能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康复治疗对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54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年龄59.5岁,分为康复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手术,术后7~10 d再行二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康复组于手术前、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8.7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2组患者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观察2组患者手术伤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康复组患者伤口术后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3例患者后路伤口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前路术后,2组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康复组有2例、对照组有9例发生喉头水肿。2组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随访结束时,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69.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后、前路联合手术前、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功能锻炼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功能锻炼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64例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功能锻炼组,随访6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类国际标准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平均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经常规护理、康复和加强功能锻炼6个月,功能锻炼组和常规护理组患者的脊髓功能平均分均有改善,但功能锻炼组改善程度较常规护理组患者明显(P<0.01).结论加强功能锻炼有助于实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前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外科治疗中对颈脊髓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颈椎前路手术减压前即开始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9例。B组:颈椎前路手术过程中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8例。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2周按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分法(40分法)计算2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率。结果A组在术后第1天、术后2周的脊髓症状改善情况较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预防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起到预防性脊髓、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中的预防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前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外科治疗中对颈脊髓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颈椎前路手术减压前即开始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9例。B组:颈椎前路手术过程中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8例。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2周按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分法(40分法)计算2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率。结果A组在术后第1天、术后2周的脊髓症状改善情况较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预防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起到预防性脊髓、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观察组实施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及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相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C2~C7 Cobb角更大,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T1倾斜角更小(P<0.05);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相比,观察组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更低(P<0.05)。结论: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可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及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传统cage-钛板与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结合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133例。根据使用的内固定材料分为cage-钛板组(69例)和ROI-C组(6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同时进行24个月的随访。采用VAS评分、JOA评分和NDI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颈椎X射线摄片测量患者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采用Bazaz评分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情况,采用kellgren标准评定邻近节段退变,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1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4个月随访。ROI-C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cage-钛板组[(60.9±18.2)min vs(75.4±20.6)min,P<0.05],但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12个月、24个月2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VAS评分、JOA评分和NDI均优于术前(P<0.05),但2组间比较,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4.35% vs 3.13%,P>0.05)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5.80% vs 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而言,应用传统cage-钛板和ROI-C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使用ROI-C融合器可缩短手术时间,但不能显著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连续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性分析100例多节段连续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前路减压术治疗)和B组(后路减压式治疗),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以及主要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JOA评分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手术指标如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连续性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不同,但是在没有手术禁忌的情况下,颈椎前路减压术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宋贵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828-2829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方法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30例,实验组行后路颈椎开门椎管扩大加前路减压并钛笼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仅行后路颈椎开门椎管扩大术.脊髓功能采用 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术后JO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达到椎管充分减压,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效果优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20例采用了同期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侧块钛板固定+前路减压支撑植骨颈前锁钛板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患者术前进行有效的护理与教育,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呼吸道及康复锻炼指导.结果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指导有利于病情恢复,20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无感染,未见颈椎内固定松动及植骨块松脱,临床颈部疼痛消失,四肢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好转,肌力增强或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可逐渐自理.结论同期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和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洛阳正骨院内制剂愈瘫胶囊联合系统康复治疗在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明确诊断并行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4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愈瘫胶囊联合康复治疗组(实验组)和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8例,对照组46例。术后常规处理、康复治疗、口服愈瘫胶囊等综合治疗,用JOA评分法(17分法)分别于术后1、2、4、6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评定脊髓功能状态。结果:2组患者在术后l、2周内的JOA分值均优于术前(P0.05),但2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6周及术后3个月,实验组JO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以及联合愈瘫胶囊均可有效地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而愈瘫胶囊联合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是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的有效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策略。方法选2002年8月至2009年3月间以颈椎骨折前脱位并发脊髓损伤入院并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126例,选择22例未进行术后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再从剩余的104例术后接受康复治疗患者中随机选取22例作为康复组,分析预后情况,通过JOA评分总结康复治疗效果。结果获得平均18个月(8~32个月)随访。康复组所有患者肢体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JO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系统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cervieal interbody fusion cage,CIF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并对其术前、术后相关的康复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CIFC共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康复组(42例)及对照组(40例)。其中康复组患者共有56个椎间隙发生病变,于术前、术后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及训练;对照组共有51个椎间隙发生病变,不进行相关的系统康复指导。术后2组患者定期随访并拍摄X线片以观察手术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融合情况,并比较2组间疗效。结果 2组患者(共有107个病变椎间隙)术后有98个病变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6%,其中康复组56个椎间隙中共有51个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1%,对照组51个椎间隙中共有47个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2.2%,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术后2年的JOA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该病的恢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能使患者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围手术期间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脊髓手术减压疗效,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对颈脊髓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对3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质钢板内固定手术。病例分别摄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平均27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1周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颈脊髓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长节段和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组85例和B组85例,分别给予颈椎前路长节段和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度数等。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度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融合节段Cobb角度数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颈椎前路长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操作简便,术中创伤小,且术后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维持效果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后‐前路联合两种不同入路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合并颈椎 OPLL 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 组,21例)和后‐前联合入路手术(B 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椎管狭窄率、骨化节段及脊髓压迫率的差异,并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 JOA 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A 组手术时间较 B 组手术时间短,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A 组出血量较 B 组出血量少,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 A 组 JOA 评分从术前平均(7.2±2.1)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2.1±2.7)分,平均改善率为(57.3±5.2)%;B 组 JOA 评分从术前平均(6.8±1.6)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9±0.9)分,平均改善率为(69.8±4.5)%,两组患者术后1年 JOA 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对比 B 组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后路或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合并颈椎 OPLL 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不同的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关键。但对前后路均受压且椎管狭窄严重的患者,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一的颈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宗病例的临床报告并不常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01/2007-08于黄冈市中心医院骨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固定术治疗的1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增高(P<0.05),术后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6 2%;术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值也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说明前路次全切减压植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既能彻底减压又能有效矫正颈椎畸形,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研究1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程度、手术方法及术后功能恢复。结果随访6~40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67.2%。结论早期诊断、术前脊髓功能状态、适时外科干预、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前拄高度和生理曲度和术中操作等是影响脊髓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加快康复速度,提高康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手术治疗扩大椎管、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严重颈椎病患者颈椎前后均有压迫,单纯前路后路减压手术难以完全解除脊髓压迫,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能同时解除脊髓压迫,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脊髓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荆鑫  陆文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72-1772,1775
目的 探索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研究1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程度、手术方法及术后功能恢复。结果 随访6-40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67.2%。结论 早期诊断、术前脊髓功能状态、适时外科干预、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前拄高度和生理曲度和术中操作等是影响脊髓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加快康复速度,提高康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