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美容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改良术式达到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美学效果。方法:改良术式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75例。术式中对以下方面作了相应改良:切口设计、耳大神经的保护、腮腺区域性切除、胸锁乳突肌瓣的应用、腮腺残端的处理等。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临床一期愈合,无涎瘘发生。13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面瘫,3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于术后2个月恢复。患者对该切口的美观程度比较满意。结论:改良的腮腺肿瘤术式提高了手术的整体质量,克服了部分经典腮腺手术带来的美观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988~1998年我科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265例(腮腺浅叶切除术179例;腮腺全切术57例;腺叶部分切除术29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3~10年的随访观察,腮腺浅叶切除术复发1例(0.6%),并发暂时性面瘫98例(54.7%),腮腺瘘7例(3.9%),,腮腺全切术,术后复发2例(3.5%),并发暂时性面瘫57例(100%),腮腺瘘1例(1.8%)。腺叶部分切除术29例,术后无肿瘤复发。并发暂时性面瘫4例(13.8%),无涎瘘形成。结论:腮腺良性肿瘤依肿瘤所在腺叶的部位,应常规施行腮腺浅叶切除或腮腺全切术。对腮腺浅叶直径2.0cm以下的肿瘤,可选择性的施行保留主导管的腺叶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腮腺肿瘤占唾液腺肿瘤中的80%,腮腺混合瘤(多型性腺瘤)在唾液腺肿瘤中最为常见。我科自1998年3月-2008年3月共收集107例初发的腮腺混合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85例采用传统的术式即面神经解剖、腮腺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另外22例采用较新的术式即切除肿瘤及肿瘤周围腮腺组织并保留面神经。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现将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美容切口在腮腺手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尝试改良腮腺手术切口,以尽最大可能使切口瘢痕隐蔽。方法:对1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其中多形性腺瘤10例、腺淋巴瘤6例)采用耳前切口向下至耳垂后向后延伸至发际并沿发际边缘延伸的改良切口入路行腮腺区肿瘤及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术中尽量保留耳大神经,并随访1年观察术后切口隐蔽情况和手术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Ⅰ期愈合,无涎瘘和感染发生。术中术野暴露清晰,操作方便。术后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分别于1和2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16例患者中12例出现术后耳垂麻木,除耳大神经被切断者4例耳垂麻木症状无改善外其余8例均于术后3个月后恢复感觉。另外4例患者因手术切口为颞部和耳前切口未切至耳大神经区术后无耳垂麻木症状。患者对术后切口美观程度满意。术后随访1年无1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改良切口行腮腺区良性肿瘤及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术中术野暴露清晰,操作方便,不易损伤面神经,切口隐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腮腺良性肿瘤的美容功能性术式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通过改良术式提高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美容效果和功能的恢复。方法: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7例,术式中对切口位置、SMAS腮腺筋膜瓣和胸锁乳突肌瓣的应用、保留导管的腮腺区域性切除、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的保护、腮腺残端及创区的处理等方面作了相应改良。并对术后美容效果和功能的恢复进行3~18个月的随访检查。结果:术后颌面部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腮腺区外形良好,无凹陷畸形,无涎瘘和Frey氏综合征,耳垂和耳廓背部皮肤感觉功能及腮腺分泌功能基本正常。患者对面容和功能的恢复均较满意,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改良的腮腺肿瘤术式提高了手术的整体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美学和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深叶癌切除面神经后,即刻功能性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4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收治的11例腮腺癌患者,术中采用将肿瘤连同腮腺及面神经切除,同时行颈丛神经移植重建面神经的治疗方法。结果: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复诊,见患者静态时面部对称,动态时口角轻度偏斜,术后一年两侧面部完全对称,睁、闭眼及提口角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腮腺癌根治术中采用颈丛神经移植能有效地恢复面神经的功能,既达到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又符合功能外科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腮腺美容切口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6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切口入路切除术,观察组采用V形切口入路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美学效果、面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及面神经急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对21例腮腺及面神经急性损伤患者进行急诊处理。充分术前准备后,针对腮腺、腮腺导管、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损伤,采取不同判断方法,即时行破裂修补及吻合术。术后随访并统计疗效。结果 93%腮腺破裂及导管断裂的患者完全治愈,7%患者出现腮腺漏,经换药、抑制腺体分泌药物和加压包扎等治疗后康复;66%面神经吻合的患者基本恢复,24%的患者部分恢复,10%的患者未恢复。结论应对腮腺及面神经急性创伤进行严格检查,并对腮腺及面神经急性损伤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腮腺浅叶肿瘤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上十分常见,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多,根据传统的手术方法,在切除肿瘤时需将腮腺浅叶切除,同时结扎腮腺导管。笔者在做肿瘤切除时,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试保留部分腮腺浅叶和腮腺导管。1995年以来笔者采用此法对63例腮腺浅叶肿瘤施行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腮腺血管瘤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儿腮腺血管瘤的非手术治疗文锦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腮腺是小儿血管瘤的多发器官之一,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我院自1990年1月~1993年1月,用糖皮质类固醇以及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腮腺血管瘤17例,15例痊愈,2例...  相似文献   

11.
临床病例讨论肾病综合征并腮腺肿块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肾内科病历摘要患者男性,17岁,学生,未婚。因眼睑、颜面、双下肢浮肿伴腮腺肿大二周,于1994年6月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二十天起,于劳累后觉全身乏力,时有头晕。一周后逐渐发现晨起时眼睑、颜面及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改良式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对患者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0例患者通过2种手术方法进行测定,运用心理分析法评估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传统的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与改良的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在其术后1周和术后1年通过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定,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改良的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比传统的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对患者心理的影响要小,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血友病患者腮腺手术后颈面部严重血肿一例报告王汝敏1王爱荣2卢家凯1潘贤患者男,58岁,因左腮腺肿物1年入院。患者自诉年轻时曾经有出血倾向并被诊断为血友病,近几年来明显好转,1986年进行了肾切除手术。本次手术前玻片法检查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均为12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瘘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8例患者多数口服阿托品,腺体瘘局部抽吸涎液并加压包扎;导管瘘6例行端端吻合,3例用腮腺嚼肌筋膜行导管缺损再造修补术。结果腺体瘘半月内均治愈,1例经放疗治愈,1例未治,死于多器官衰竭。术后6个月导管复通。结论腮腺区手术后放置引流并加压包扎,对面颊创伤患者仍仔细检查腺体及导管损伤,及时行导管吻合或再造,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路  卢秀英 《中国科学美容》2011,(20):115-115,128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行肿瘤切除术、口腔修复膜修复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对5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口腔修复膜修复术的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进行分析,总结其配合经验。结果 50例患者手术顺利,并且有效地降低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结论手术室护士做好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是手术顺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腮腺导管离断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腮腺导管离断的显微外科修复方法。方法找到离断的腮腺导管断端,用1mm硬质导管支撑,二定点缝合法端端吻合。结果1999年4月-2004年6月,11例经治病例,修复17个离断口,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涎瘘形成,Lashley杯测定伤侧腮腺酸刺激流率均大于1ml/min。结论显微外科修复离断的腮腺导管,对合准确,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7.
蒋榕林  李军  沈宁  董皓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5):1953-1955
目的:探讨小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美学处理及利用腮腺残端组织修复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选择肿瘤直径<2cm,发生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32例,采用下颌升支后缘切口,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及下颊支,保留腮腺导管,行腮腺肿瘤及区域性腮腺切除术,用腮腺残端组织瓣转移修复下颌后区组织缺损。结果:32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随访2年,无术后复发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患者,瘢痕短,局部凹陷不明显,无永久性面瘫发生。结论:针对发生在腮腺下极且直径<2cm的良性肿瘤,经小切口切除肿瘤,用腮腺残端组织转移修复缺损的手术方式,减少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改善局部组织凹陷,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手术切口。方法随机分成甲乙两组各15例。甲组患者采用传统的“S”形手术切口,乙组患者采用改良的腮腺手术切口。结果甲组15例患者,33.3%出现面神经功能暂时性功能损害,13.3%出现涎瘘,13.3%出现Frew综合征。乙组患者,无一例面神经功能损害,涎瘘和Frew综合征出现。随访时间均为1年。结论两种手术切口的术野暴露无差异,但改良腮腺手术切口隐蔽,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无涎瘘及Frew综合征,较传统手术切口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优缺点,以期寻找更适合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方法。方法:将3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术式A组与改良术式B组,对两者的手术方式和术后的涎瘘、面瘫、面部畸形、Frey’s综合征(味觉出汗综合征)等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涎瘘、面部畸形、Frey’s综合征A组高于B组;术后2周及3个月时,面瘫发生率A组高于B组,但1年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在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膨体聚四氟乙烯植入整复腮腺术后凹陷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植入腮腺切除术后凹陷畸形和预防味觉性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11例因肿瘤行腮腺浅叶或深浅叶切除的男女患者立即在术区植入ePTFE补片并追踪观察其整复术区凹陷畸形的美容效果和防止术区Ffey综合征效果.结果:11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经24~7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腮腺术区均无明显凹陷畸形,无一例发生Frey综合征.结论:ePTFE植入整复腮腺切除后凹陷畸形的美容效果良好,防止术区出现Frey综合征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