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世奇 《吉林医学》2012,33(27):5850-5852
目的:分析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00 ml加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 mg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采用10%葡萄糖注射液200 ml加门冬氨酸鸟氨酸100 mg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1.4±32.6)U/L,较对照组的(138.2±36.7)U/L有明显下降,总胆红素为(62.3±17.1)mmol/L,低于对照组的(75.9±22.4)mmol/L。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结合保肝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对脂肪肝的基础性治疗是整体治疗的前提,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泽黄汤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病毒性肝炎会并脂肪肝为临床常见病,其西医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我们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参考近年来临床治疗经验,采用自拟中药泽黄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会并脂肪肝27例,现报告如下。1材料及方法1.1病例选择本组共47例。中药治疗组27例,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34.2岁,有饮酒史者B例:对照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平均每龄31.9岁,有饮酒史者5例。47例病程平均为2.7a,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病例选择符合1990年上海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诊断标准,其中乙型29例,丙型11例,乙丙混合型7例…  相似文献   

3.
杨扬  蓝绍颖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5,25(4):308-309,31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疾病负担较重的一种疾病,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目前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状态缺乏有效根治措施,患者预后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病毒载量、甲状腺激素水平、甲胎蛋白含量、肝硬化失代偿、凝血酶原时间等。研究局限于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分析文章较少。国外较频繁报道患者自我评价健康的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如MOSSF-36量表、CLDQ问卷,并广泛应用于评价患者的功能状态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但国内用以对慢性乙肝生存质量评价不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复制(HBV DN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78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48例,CSHB组30例;应用实时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并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固醇(Chol)、甲胎蛋白(AFP)等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CSHB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HBV DNA水平。结果 CSHB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及其水平与CH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HB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TBil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TA、Alb、CHE、Chol、AFP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CSHB组中死亡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HB患者血清病毒复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CSHB毒复制活跃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采用山莨菪碱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23 例,结果复发次数、进展为肝硬化,并发腹水、上消化道出血人数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少(P< 0.05)。表明山莨菪碱可减轻或消除肝脏的进一步损害,稳定肝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华蟾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配对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和病程3个变量对应用拉米夫定和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比例为1:1.配对结果为拉米夫定治疗组103例,未用拉米夫定组103例.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并比较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差别.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5 d,3年生存率为42.7%;未用拉米夫定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5 d,3年生存率为23.4%,两组之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可提高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因素有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宿主因素主要有免疫功能、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cellular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c IAPs)以及HLA基因多态性等使宿主不能产生有效的抗病毒反应;病毒因素主要包括乙肝病毒基因型、乙肝病毒变异、乙肝病毒抗原等,导致HBV持续存在肝细胞中不能被清除。本文综合最新国内外进展对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肝炎病毒感染与脂肪肝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同为国人常见肝病,两者合并存在则更增加对肝脏的损害。我们通过群体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临床病例分析,探讨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脂肪肝发生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一、群体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对象为1996年9~11月参加健康体检的4009名上海市机关职员,血清HBsAg测定采用酶免疫法,肝脏超声检查采用SiemensSonolineSI450型B型超声仪,探头3.5Mhu。其中男性2583名,女性1426名,男/女之比为1.8∶1;年龄20~81岁,平均46±14岁。二、病例对照研究随机对群体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28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的病死率60.1%。结果病死组年龄、肝炎后肝硬化、血清胆红素水平、HBVDNA阳性率、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42.02±16.86)秒明显较好转组延长(26.95±6.83)秒,P〈0.01。结论中青年、胆红素血症越高、凝血酶原时间越长、并发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三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准确性。方法对19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MELD、MELD-Na(MEL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serum sodium)及MESO(MELD to sodium index)模型对患者进行评分,计算3个月内的病死率,并应用c-统计值评估预测准确性。结果 19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个月死亡率为73.6%(142/193)。三种模型值中位数(范围)在死亡组、生存组分别为30(15~61)、35.0(19.0~84.9)、2.3(1.2~5.2);23(16~34)、24.0(16.0~49.9)、1.6(1.2~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中c-统计值最大是MESO(0.850),最小是MELD(0.830)。结论三种模型均可用于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短期(3个月)预后,且病死率随三者分值增加而上升,MESO临床价值优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居高不下,导致同时患有NAFLD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病例明显增加[1-2]。当前针对慢性丙型肝炎与NAFLD的研究较多[3],且关于两者的关系结论较明  相似文献   

14.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5):1130-113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因素,为高危人群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及唐山传染病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初治患者133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住院明确诊断为CHB的初治患者139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初次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体质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受控衰减参数(C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Ⅳ型胶原、层黏蛋白、肝脏硬度值(LSM)高于病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更易合并相关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中BMI≥25 kg/m~2、GGT>45 U/L、Ⅳ型胶原≤140 ng/mL、层黏蛋白≤140 ng/mL、CAP≥283 dB/m、高血糖、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GT、FBG、BMI、层黏蛋白、CAP是预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有效指标。结论:GGT、BMI、FBG、层黏蛋白及CAP是CHB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NAFLD的发生与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脂血症密切相关,CHB合并NAFLD时HBcAb及肝纤维指标降低,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Serum sodium predicts prognosis in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and may improve the prognostic accuracy of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 score, but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is limited.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study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serum sodium incorporated MELD (MELD-Na) and assess its validity by the concordance (c)-statistics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Methods A total of 426 adult pati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between January 1, 2007, and December 31, 2007 at a single center were studied. The scores of serum sodium, MELD, MELD-Na, and ΔMELD-Na (ΔMELD-Na=MELD-Na at 14 days after medical treatment -MELD-Na score on admiss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were calculated. The 3-month mortality in the patients was measured,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s 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the concordance (c) statistics.
Results The average MELD, MELD-Na scores of survival group were 25.70±5.08 and 26.60±6.90, and those of dead group were 35.60±6.78 and 42.80±9.57 on admis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LD and MELD-Na between the survival and dead groups (P 〈0.01). The average △MELD-Na score of the survival group was -0.97±3.51, and that of the dead group was 3.45±2.38 at 2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LD-Na between the survival and dead groups (P 〈0.01). The areas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Na, MELD and MELD-Na for the occurrence of death in 3 months were 0.742, 0.875 and 0.922. The 3-month mortality of the MELD-Na scores group 〈25, 25-30, 31-34, 35-40 and 〉40 were 2.0%, 5.4%, 35.4%, 53.8 % and 86.9%,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3-month mortality between the five groups (P 〈0.05). The 3-month mortality of the △MELD-Na〉0 group was 65.9%, and that of the △MELD-Na ≤0 group was 15.8%;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组织内,常可见大量的胆管增生,但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尚不清楚。为阐明该类患者胆管增生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卵圆细胞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的关系,我们对8例HB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及2例正常人肝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肝组织连续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指标为细胞角蛋白(CK)7、CK8、CK19、OV6、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甲胎蛋白(AFP)及白蛋白(ALB)。结果在所有8例惠者肝组织汇管区内均可见典型增生的胆管及非典型增生的胆管,且对CK7、CKB、CK19、OV6及PCNA染色呈阳性反应,但两种类型的胆管在染色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一些非典型增生的胆管细胞表现出肝卵圆细胞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某些小型肝细胞样细胞在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方面介于肝卵圆细胞及成熟肝细胞之间。结论在t-IB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组织内,胆管增生可能存在不同起源。某些非典型增生的胆管细胞实际上就是活化的肝卵圆细胞。非典型增生的胆管细胞与肝细胞再生密切相关。小型肝细胞样细胞可能是肝卵圆细胞与成熟肝细胞之间的中间过渡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标本中组织病理学指标和患者预后的回顾性研究,明确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和预后的联系。方法对216例肝穿刺活检病例进行预后随访,时间为2~18年。根据随访结果,首先按有无肝细胞癌的发生将患者分为两组:癌变组和非癌变组;非癌变组患者又按有无肝硬化的发生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用Scheuer评分来表示;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肝组织内HBV DNA的含量。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组织内HBeAg的表达与慢性肝炎G分级显著正相关(r=0.253,P=0.001);HBx蛋白的表达与G分级(r=0.190,P=0.008)和S分期(r=0.231,P=0.002)均显著正相关。部分指标预后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G分级(分别为2.84±0.93和2.14±1.13,P=0.000)和S分期(分别为2.83±1.26和1.86±1.39,P=0.000)硬化组显著高于非硬化组;同样肝组织内HBeAg(分别为0.32±0.45和0.18±0.43,P=0.005)和HBx蛋白(分别为1.16±1.22和0.63±0.95,P=0.024)的表达硬化组也明显比非硬化组高。方差分析显示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具有交互作用,同一病例中两者同时表达大大增加肝硬化的发生率(达38.46%)。多元参数的最优尺度回归则显示Scheuer评分是最重要的判断预后的指标。结论肝组织内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可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并显著增加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Scheuer评分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的指标,其分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黄志杰  曾翠萍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3):112-114, 118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1—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的92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以统计学软件SAS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以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血清实验室指标、肝功能、肝组织脂肪变化。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44/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9%(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实验室指标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肝组织脂肪变化F0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出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实验室指标及肝功能,调节肝组织脂肪代谢,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系统(FS)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1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行FS值检测,受试者同期行肝穿刺活检。以肝活检的不同分级结果为判断界点构建FS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阳性和阴性结果的临界值(cut-off值),评价FS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意义。结果 FS对显著纤维化(S2-S4)、严重纤维化(S3-S4)、早期肝硬化(S4)的AUC值分别为0.81、0.88、0.90,cut-off值分别为7.3、9.7、17.5 KPa;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胆红素、转氨酶的升高对FS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分析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肝硬化、严重纤维化、显著纤维化(S≥2)的诊断价值优于轻度肝纤维化(S2)。  相似文献   

20.
一汽职工脂肪肝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一汽职工脂肪肝的现状,探讨发病因素,研究预防措施。方法对在体检中心作健康体检的职工进行身高、体重、肝脏B超、肝功能、血脂等检测。结果10541例体检者中脂肪肝平均患病率为16.30%,随年龄增高脂肪肝患病率增高,且不同劳动强度组比较,脂肪肝患病率有显著差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单纯肥胖、常饮酒、高血糖、HbsAg( )等为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论一汽职工脂肪肝患病率相对较高,且以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为首要危险因素,因脂肪肝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因此应加强对脂肪肝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