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种子发芽力和下胚轴伸长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侧柏种子发芽及下胚轴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天然油菜素内酯处理对侧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平均发芽速度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0.4mg/L浓度的天然油菜素内酯处理使发芽率提高了21.5%,发芽势提高了13.33%,发芽时间缩短了1.91 d.天然油菜素内酯处理也促进了侧柏种子下胚轴的生长,处理5d内,下胚轴伸长生长比对照高出8.28%~147.64%.  相似文献   

2.
城市污水污泥产量巨大且污泥成分复杂.若污泥处理处置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目前,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介绍了城市污水厂污泥来源与组成、污泥危害、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方法、处理技术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进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污泥处理和处置的建议,使污泥的产生、处理、处置和环境保护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现有SG115M型水力测功机在作发动机台架试验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繁琐.费时、准确度差,采样点数少等一系列问题,研制开发了一套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使得数据采集与处理省时准确且精度高,同步性好.解决了上述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液膜技术浓缩含铬废水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液膜技术处理含铬废水,经过处理的水不仅可以达到排放标准,而且,该法浓缩的含铬液回收利用.可以用它配制新的镀铬液和镀锌钝化液.经处理的镀铬废水电镀液中的化学药品CrO3回收利用,既避免了污染,又节省了资源.  相似文献   

5.
合理利用高炉烟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高炉烟尘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磁选法处理高炉烟尘,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处理重力尘可获得铁精矿,其产率为57.28%,精矿品位为51.4%Fe,铁的回收率76.8%,锌的脱除率为82.79%,此法也适合处理尘泥,实验对尘泥中有价金属的分布也进行了工作,查清了分布趋势为综合提取有价金属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介绍windows异常处理机钢时,首先引入了异常处理结构体S.E.H,然后分别对windows操作系统中线程与进程的异常处理迕行了分析,同时还介绍了系统默认的异常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微直流电对石防风原生质体生长的影响.用0.1~1.5μA直流电处理培养中的原生质体,明显提高细胞团的形成数量.这一促进作用与电处理的时间长短有关,只有处理时间充分长时才有效果.阈值时间的长短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微直流电作用与处理的起始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基于SPI Slave模式ARM9/DSP双核移动多媒体处理系统,利用ARM9芯片丰富的操作系统支持,能够运行WinCE/Linux操作系统,利用DSP芯片的强视频处理能力,支持H.264编码.SPI Slave模式设计使DSP部分更精简.该设计对移动多媒体处理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制与市售的氢氧化镁浆料对钢铁厂酸洗废液进行中和处理实验研究,主要在浊度、色度、CODcr、六价铬(Cr(Ⅵ))和悬浮物含量SS去除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制和市售的浆料处理效果相当,浊度去除率分别为86.3%、87.3%,色度去除率均为88.4%,CODcr去除率分别为44.5%、48.5%,Cr(Ⅵ)去除率均达到100%,SS去除率均为88.o%,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电化学产过氧化氢多采用粉末碳电极的问题,通过碳化天然松木得到微通道碳块,然后分别进行过氧化氢氧化、空气氧化、草酸氧化和混合溶液氧化4种处理方式.在双池反应器中,分别将未处理微通道碳块和4种方式处理的微通道碳块材料分别做阴极,Pt做阳极,研究了处理前后材料产过氧化氢能力,探究了氧化处理与材料亲水性、氧含量、电流密度以及过氧化氢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未处理和4种方式处理材料产过氧化氢的浓度分别为1 340、3 520、1 651、2 293、1 619 μmol/L.可见4种处理方式均能提高过氧化氢产量.过氧化氢氧化提高的量最多,提高了1.63倍.过氧化氢氧化处理不仅提高材料的亲水性,促进氧气扩散,而且增加的CO和COOH基团可以提高电流密度,利于过氧化氢产生.  相似文献   

11.
归一化数字表面模型是表征地物高度、辅助遥感影像分类的重要特征,但是其片状、精度不稳定的特性制约了分类精度的提升.针对这个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局部归一化高度的双分支输入语义分割网络,一方面设计了一种双分支输入结构,分别提取地物的光谱特征和几何特征,并通过跳跃连接进行特征融合以充分学习地物多模态信息;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物高度表征方法,结合深度神经网络受GPU显存限制只能处理较小区域影像的特点,在输入的数字表面模型局部区域内计算高度特征.最后通过在ISPRS标准数据集上对三种网络框架进行对比试验,证明了相较于仅使用光谱影像,该文方法总体精度提升了4.5%~4.7%,比使用归一化表面模型作为高度特征的分类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计算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研与现场实测的方法,分析了重庆市中低海拔村镇旅游区住宅各季节的热湿环境特性,并进行了热舒适研究.对比国家现行相关规范中的热舒适限值与实测值,发现旅游区夏季和过渡季温湿度范围偏离限值较小,冬季偏离限制最大.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与实测进一步得到如下结论:各季节预测平均投票数PMV的修正值PMVe分别为夏季+0.67,过渡季+0.32,冬季-1.20;热感觉投票值TSV分别为夏季+0.63,过渡季-0.64,冬季-1.53;夏季和过渡季的热舒适度较高,冬季最差.根据APMV、PMVe与TSV值对比发现,影响夏季、过渡季和冬季热舒适性的最不利因素分别为: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温度.因此,为提高村镇旅游区住宅热舒适度,可采取的措施为:夏季通风降温,过渡季在外墙中加入防潮材料建立防潮层,冬季采用"空气源热泵+太阳能房"或在条件允许时采用地表水源热泵.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近几年来对重庆市各区县的小唇泥蜂(Larrinae)种类资源的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共鉴定小唇泥蜂3族7属13种,属数约占中国小唇泥蜂昆虫总属数的46.67%,种数约占中国总种数的7.78%。重庆市现已知的小唇泥蜂中东洋区成分7种,跨东洋区与古北区共有成分3种,东洋、非洲区共有成分1种,东洋、古北及非洲区共有成分1种,东洋、古北及新北区共有成分1种;此外,已知种类跨中国华南与西南两区分布4种,跨华中、华南与西南3区分布4种,跨东北、华北与西南3区分布1种,跨华北、华中、华南与西南4区分布4种。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小唇泥蜂亚科属级阶元的调查结果与中国已知属的分布特点吻合,但由于重庆生态环境特点及采集深度等因素的影响,重庆已知的各属种类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以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为材料的藓袋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上海地区不同样地2006和2011年间Cu、Pb、Zn、Cd、Cr 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按照综合污染指数,污染最严重的地段有宝山钢研所等重工业区域和市中心交通流量大的地段,松江佘山、上海动物园、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等郊外地段的重金属污染明显较轻.基于藓袋法所得的5个重金属元素含量数据的聚类和主成成分.分析表明:20个样地分成3个类型,反映出上海地区5种重金属污染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化,这一结果与基于综合污染指数反映出的区域污染差异有很好的对应性.与2006年相比,2011年5种重金属元素在上海地区的16个样地的变化差异明显,Cu、Zn、Pb、Cd和Cr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的样地数分别占了测定样地数的93.75%、87.5%、68.75%、50.00%和43.75%,没有显著变化的样地数分别为6.25%、6.25%、31.25%、50%和50%,仅宝山区钢研所样地的Zn和卢湾高级中学样地的Cr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减少,反映出2006~2011年间上海地区的大气质量没有得到改善,部分还在进一步恶化.虽然宝山区的钢研所污染最为严重,但是与2006年相比,环境恶化的趋势相对较弱,而闵行莘庄莘凌路等近郊新开发区的环境恶化却更为明显.讨论了金山石化、中山公园、佘山公园等代表性地段2006~2011年间的大气环境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重庆市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和重庆市2008年森林工程总体规划,估测出了重庆市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汇量,并分析其地理分布情况和市域内不同林分的碳汇能力,对重庆市森林工程的碳汇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2002年)森林植被碳储量约为4 729万t,每年固定约397万t碳,折合1 454万t二氧化碳;重庆市东部地区的碳储量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在各区县中碳储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城口、巫溪、酉阳、石柱、奉节;重庆市域不同林分中,以马尾松的碳汇量最大,占重庆市总碳汇量的60%,其次是栎类,冷杉最少;重庆市森林工程造林成林后的森林碳汇价值高达36.65亿元/年,具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晰林窗尺度对侧柏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短期影响。【方法】在江苏徐州九里山阳坡面调查开设2 a后的3种尺度林窗(半径4 m林窗,编号S; 8 m林窗,编号M; 12 m林窗,编号L)中的植物多样性。【结果】①与对照样地(林窗附近样地)相比,不同尺度林窗内植物种类均有所增加。其中:灌木层植物在L、M、S林窗中分别增加了4种、7种、2种,草本层植物分别增加了4种、1种、3种,更新树种增加了2种、1种、1种。②除S林窗的灌木层外,林窗中的Margalef指数均显著大于对照样地(P<0.05),灌木层Margalef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M林窗,草本层中最大值出现在L林窗; L林窗和M林窗中灌木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 L林窗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并随林窗尺度增大基本呈现降低趋势。【结论】与S和L林窗相比,M林窗(半径8 m)对徐州侧柏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更新树种的增加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在银杏叶片中的合成代谢规律,确定银杏合适采摘期,以及选育优良的银杏品种,探讨了雌、雄株和金叶(芽变品种)银杏叶片光合生理与黄酮含量的周年变化及相关性。【方法】以银杏种质资源圃的雌株、雄株及嫁接的金叶银杏为材料,对4—11月银杏的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参数、黄酮成分及含量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在整个叶片生长周年动态变化中,雄株银杏的含水量低于雌株和金叶银杏,特别是在6—9月夏季高温时期的差异更显著;雌株银杏的含水量、相对叶面积、叶绿素含量都大于雄株与金叶银杏,特别是在5—8月,但雄株与金叶银杏的相对叶面积增加速度较快;雌株银杏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 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高于雄株和金叶银杏,雌株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银杏叶中黄酮苷含量及总黄酮含量的高点分别出现在4—5月和9月,各银杏叶总黄酮的含量依次为金叶银杏>雄株>雌株;雄株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与槲皮素之间,雌株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与总黄酮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金叶银杏叶色在4—6月为金黄色,其叶绿素含量均比雄株、雌株银杏低,7月转绿后与雌株和雄株差异不大,其光合、黄酮代谢的变化更接近于雄株,且其黄酮合成的能力高于雄株及雌株。【结论】银杏叶的最佳采收期在9月,雄株和金叶银杏更适用于叶用林的培育,雌株的抗逆性高于雄株与金叶银杏,金叶银杏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优良的经济性状,因而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云南滇池附近的三块水稻田和三口鱼塘中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比较相似,但从鱼塘中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要比水稻田中的少,两个生境中的优势种也不同.水稻田中,春季和秋季的优势种为Arbrostrys conoides,夏季和冬季的优势种为A.oligospora,秋季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最多,春季次之,夏季和冬季最少;鱼塘中,春季、夏季和冬季的优势种均为Dactylellina ellipsosporum,秋季的优势种为A.ver-micola.夏季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最多,其他三个季节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相差不大.从湖南湘江衡阳段的300份泥土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17种水生捕食线虫真菌,东洲岛和新大桥水域分离的水生捕食线虫真菌比李坳水域分离的种数少.  相似文献   

19.
广西4个港湾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绍芳 《广西科学》2001,8(3):236-240
分别在1996年夏冬季对广西沿岸铁山港、廉洲湾、钦州湾、防城湾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测站29个,其中河口区3个,港口区5个,养殖区7个,浅海区14个。调查项目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油类、Cu,Pb,Zn,Cd,Hg,无机磷、无机氮、硫化物和有机质。除近岸局部区域外,大部分海域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洋水水质标准,港湾沉积物和生物体污染较轻,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廉洲湾海域的污染要比其他3个港湾的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量分析我国重要林区林地利用效率变化差异及对其生态经济的影响,为制定森林资源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森林资源变动角度,结合森林面积、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等4个属性,利用1989—2018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从林区和省级两个尺度上量化分析我国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的林地利用效率变化。【结果】研究期间,南方林区碳储量增加1.17 Pg,森林面积、蓄积密度、生物量转换比和碳储量的年变化率分别为1.91%、2.07%、0.40%和4.38%;西南林区碳储量增加0.95 Pg,森林面积、蓄积密度、生物量转换比和碳储量的年变化率分别为1.79%、0.07%、-0.05%和1.81%。各省(市、区)森林蓄积量均增加,其中上海、江苏、贵州和西藏林区面积相对贡献最高,而福建和海南林区面积及蓄积密度(即单位面积蓄积)增长速度不均衡将影响后期发展,云南和西藏蓄积密度下降导致蓄积量增长缓慢。各省森林均发挥碳汇作用,南方林区固碳能力优势突出,上海和江苏最为显著,西南林区三省(自治区)林区碳汇均处于缓慢发展水平。【结论】为提高林地利用效率,西南林区应继续提升退耕还林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和年限;对于林龄结构不合理的天然林,应进行可持续经营管理,人为促进更新过熟林以提高其更新能力。南方林区应积极发展造林再造林项目和重点地区速生林工程,发挥人工林生长迅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碳汇能力稳定上升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