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5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 (出血量≥ 80 0ml)的原因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6年~2 0 0 0年间 5 8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①剖宫产 346 2例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平均为 2 6 .2 1% ,术中大出血 5 8例 ,发生率 1.6 7% .②术中大出血的原因以宫缩乏力多见 (4 3.1% ) ,其次为前置胎盘 (37.93% )、植入胎盘 (15 .5 2 % )和凝血功能障碍 (3.4 5 % )。③ 5 8例均给予宫缩剂等药物治疗 ,同时行保守、手术治疗 ,Ⅰ组 (2 4例 )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或“8”字缝扎止血 ,Ⅱ组 (34例 )采用子宫腔纱条填塞止血 ,5 8例中 6例保守治疗无效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Ⅰ组与Ⅱ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中、术后输血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子宫腔纱条填塞止血法可用于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早期或晚期 ,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姚昔艳 《吉林医学》2011,(17):3537-353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0年在剖宫产术中,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于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子宫短时间变硬,出血明显减少后渐停止。讨论:经常规行宫缩剂止血及按摩子宫等方法无效后的产妇果断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是有效且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剖宫产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剖宫产中的大出血的疗效.方法通过对本院2000年10月~2004年9月29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体支结扎术止血.结果 27例患者经结扎术有效止血,保住了子宫,2例行子宫次全切.结论剖宫产时子宫大出血行结扎子宫动脉治疗,此术止血快速,血管再通完全,不影响妊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浆肌层褥式并"8"字缝合与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对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施行子宫浆肌层褥式并"8"字缝合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的方法及效果。结果 24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施行子宫浆肌层褥式并"8"字缝合,其中10例止血成功,14例止血效果不满意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所有病例均保留子宫且无晚期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子宫浆肌层褥式并"8"字缝合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操作简单,止血效果好,适合基层医院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抢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配合宫腔纱布填塞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疗效。方法对50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纱布填塞处理。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未发生再出血。结论该方法止血简单迅速,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处理方法。方法 :自 198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发生剖宫产术中大出血 82例 ,手术中常规使用预防性宫缩剂催产素 2 0U宫体注射 ,手术中行手法按摩及宫缩剂治疗无效者 ,则行宫腔纱布压迫止血 ,肠线∞字缝扎胎盘附着处血窦 ,给予缓慢静推钙剂治疗 ,以上方法联合应用无效则结扎子宫动脉 ,仍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结果 :纱布块压迫止血有效率为 70 % (14 / 2 0 ) ,缝扎胎盘附着处血窦有效率为 75% (3 0 / 40 ) ,给予缓慢静推钙剂治疗 2 2例 ,有效率为 91 0 % (2 0 / 2 2 ) ,以上方法处理无效则行子宫动脉结扎有效率为 72 2 % (13 / 18) ,出血仍不能控制 ,行子宫次全切除 5例。结论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经按摩及宫缩剂治疗无效可缓慢静推钙剂、纱布压迫止血 ,缝扎胎盘附着处血窦 ,结扎子宫动脉 ,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剖宫产术中止血的应用效果,以便今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方法 对10例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应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3例剖宫产产妇中,术中大出血60例,术中出血率达4.99%;术中行子宫动脉结扎术10例,止血成功9例,成功率90%,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子宫复旧良好,月经按期复潮,不影响妊娠及分娩.结论 子宫动脉结扎术应用于剖宫产术中止血,操作简单易行,止血效果可靠,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在剖宫产严重大出血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分析我院12例经使用缩宫素、按摩子宫无效的剖宫产严重大出血患者,在输血、输液的情况下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的止血效果。结果12例患者出血均得到控制,无1例子宫切除。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纱条填塞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严重出血的有效方法,效果明显,减少了子宫切除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扎患者子宫动脉上行支用于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剖宫产中大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先行常规止血方法,在常规止血方法无效时立即行子宫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子宫切除、切口感染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均存在显著优势,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有效两组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结扎患者子宫动脉上行支用于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效果确切,操作简单、止血迅速,能有效避免输血与感染发生率的增加,同时可保全患者的子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防治前置胎盘剖宫产大出血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悦  李智泉  曹宇  崔睿 《吉林医学》2010,31(10):1319-1320
目的:探讨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前置胎盘剖宫产大出血防治的意义。方法:60例为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的患者,术中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30例,未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30例,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结果:结扎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均比未结扎组明显减少。结论: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对防治前置胎盘剖宫产大出血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中缝合子宫浆肌层治疗产后出血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剖宫产术中缝合子宫浆肌层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1例产后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剖官产术中采用常规方法止血无效的患者进行子宫浆膜层和肌层缝合。结果16例剖官产术中出血患者经采用缩宫药物、按压子宫、宫腔局部缝合及子宫动脉结扎均无效后,采用子宫浆膜层和肌层缝合后全部止血成功,其中3例加宫腔纱条填塞,无并发症发生,全部保留子宫。结论子宫浆膜层和肌层缝合技术处理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简单、有效、安全,是避免子宫切除的一项高效保守性手术。  相似文献   

12.
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剖宫产术较容易并发产后大出血,甚者需切除子宫,子宫切除率高达15.7%[1]。20世纪90年代末,B-Lynch缝合技术[2]首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随后各种改良缝合技术被产科医生应用。笔者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应用子宫下段垂直平行压迫(Hwu)缝合术,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小玲  韦妙成 《海南医学》2013,24(22):3314-3316
目的 探讨引起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防治粘连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78例既往剖宫产手术再次行盆腔手术的妇产科疾病患者病历资料,结合此次术中肉眼所见判断粘连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分析引起术后粘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78例中确定存在盆腹腔粘连者214例,粘连发生率为44.77%,其中轻度粘连者107例,占全部粘连患者的50.00%,中度粘连者64例,占29.91%,重度粘连者43例,占20.09%;不同年龄、既往剖宫产切口方向、剖宫产手术时机、羊水污染与术后盆腹腔粘连的发生无关(P>0.05),既往剖宫产次数、是否缝合腹膜、有无子宫切口撕裂、术中有无盆腔炎症、术后有无感染是引起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发生的单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次数、未缝合腹膜、术中有盆腔炎症、有术后感染是引起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导致剖宫产术后发生盆腹腔粘连的因素较多,减少剖宫产次数、术中缝合腹膜、积极治疗感染及术中应用预防粘连的药物是预防及减少术后盆腹腔粘连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剖宫产术出血时的防治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2 0 0 3年 3 8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或术后可能出血患者施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法的适应症 ,方法及效果等。结果 对 2 7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及 11例可能术后出血患者施行了该术 ,其中单侧结扎 8例 ,双侧结扎 3 0例 ,所有病例止血效果满意 ,无晚期产后出血 ,1例并发阔韧带血肿。结论 该方法止血简单迅速、效果确切 ,要正确掌握该方法需注意结扎时部位、深度、宽度、单双侧等。  相似文献   

15.
赵玉萍  袁远霞 《海南医学》2011,22(10):57-59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在预防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两次剖宫产都在我院妇产科且初次手术为改良新式剖宫产且资料完整的395例病例,将初次手术关腹前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盆腹腔198例为观察组;未作冲洗的197例为对照组。对再次剖宫产时盆腹腔粘连程度进行对照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盆腹腔粘连11例,占5.6%,以轻度粘连为主。无严重盆腹腔粘连。对照组盆腹腔粘连37例,占18.8%;其中轻度粘连33例,占16.8%,重度粘连4例,占2.0%。观察组轻度、重度粘连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中关腹前用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能减轻术后盆腹腔粘连。  相似文献   

16.
叶小姣  蔡玲英 《河北医学》2002,8(7):610-612
目的:探讨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对1153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40.02%,主要指征为妊娠并发症32.61%,胎儿窒迫16.48%,社会因素13.01%。臀位6.68%,相对性头盆不称5.4%。其中95%的疤痕子宫,84.6%臀位选择了剖宫产。结论: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使之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并应提供有效的陪伴分娩和分娩的镇痛。  相似文献   

17.
鲁颖  孔煜  武艳琳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0):773-774
目的探讨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防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32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施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法的适应证、方法及效果等。结果对32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施行了该术,其中单侧结扎6例,双侧结扎26例,所有病例止血效果满意,无晚期产后出血。结论该方法止血简单迅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适应症、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5年12月间所行剖宫产810例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率为同期分娩总例数1329例(601),其中社会因素418例(52%);符合或基本符合手术指征者392例(48%),其中妊娠高血压62例(7%),胎儿宫内窘迫52例(6%),臀位46例(5%),妊娠期胆汁瘀积症(ICP)38例(4%),前置胎盘23例(2%);并发症包括产后出血19例;新生儿重度窒息16例;死亡4例;切口感染6例;液化延迟愈合16例。结论社会因素占剖宫产指征的首位,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胎儿窘迫、胎位不正、妊娠期胆汁瘀积、前置胎盘、胎膜早破、瘢痕子宫等病理因素却降于次要位置,且指征有所放宽;椎管内硬膜外阻滞麻醉、经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方法满意;正确选择适应症、麻醉及术式可有效减少和预防胎儿窒息和胎儿娩出困难;按摩子宫、注射宫缩剂、宫腔纱布填塞,结扎子宫动脉,必要时果断切除子宫可避免因失血过多贻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7例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力和阴道压力检查,根据产妇不同分娩方式随机分成阴道顺产组62例和剖宫产组35例。观察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阴道顺产组盆底肌力总正常率为58.06%,剖宫产组总正常率为6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SUI率为19.35%,剖宫产组为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2.58%,剖宫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55%,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32.26%,剖宫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57.14%,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4.52%,剖宫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于产后盆底肌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功能康复锻炼,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扫描在女性盆底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剖宫产初产妇、未孕未产女性,每组30例。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产妇MRI动态扫描前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估,评估后3组受试者均行MRI动态扫描。测量3组受试者盆腔器官至耻骨尾骨线(PCL)的距离,同时计算盆腔器官活动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盆腔器官至PCL距离及盆腔器官活动度的差异,并比较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产妇MRI动态扫描与POP-Q评估脱垂程度的一致性。结果 POP-Q评估发现4例前盆腔脱垂合并中盆腔脱垂产妇,MRI动态扫描也发现该4例产妇存在脱垂,与POP-Q评估符合率为100%。MRI动态扫描还发现1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和1例剖宫产产妇的前盆腔I度脱垂,1例经阴道分娩产妇的中盆腔I度脱垂,该结果在POP-Q评估中未发现。MRI动态扫描结果显示,经阴道分娩组前盆腔脱垂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46.7% VS 3.0%,P <0.05),中盆腔脱垂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 VS 0.0%,P >0.05)。产妇均未发现两种分娩方式后盆腔脱垂。静息态下3组盆腔器官至PCL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最大腹压状态下3组盆腔器官至PCL的距离、盆腔器官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阴道分娩组最大腹压状态下盆腔器官至PCL距离小于剖宫产组和未孕未产组(P <0.0167),盆腔器官活动度大于剖宫产组和未孕未产组(P <0.0167),而剖宫产组与未孕未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67)。结论 MRI动态扫描早期诊断分娩后盆腔器官脱垂较POP-Q评估更具优势,并能量化盆底损伤程度,确定盆底损伤部位,为盆底康复方案的制订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