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回收低密度聚乙烯/聚偏氯乙烯(LDPE/PVDC)复合薄膜为基体材料,低密度聚乙烯接枝丙烯酸(LDPE-g-AA)为相容剂,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为改性剂,再加入液体钙-锌(Ca-Zn)热稳定剂,通过混合、挤出、注塑工艺制备共混材料。采用刚果红法分析了Ca-Zn稳定剂对复合薄膜中PVD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并对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微观形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加入1.2份Ca-Zn稳定剂后,共混材料的刚果红试纸起始变色时间和完全变色时间分别延长了67 s和354 s,起始变色温度和完全变色温度分别提高了8℃和11℃;含3%LDPE-g-AA的共混材料,PVDC嵌入LDPE材料中,相容性明显改善,其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提高,吸油率下降;含20%LLDPE及3%LDPE-g-AA的共混材料,其拉伸强度为14.43 MPa、断裂伸长率为389.11%、缺口冲击强度为29.51 kJ/m2、吸油率为14.40%,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2.
以钙锌复合稳定剂(Ca-Zn)为稳定剂,对聚偏氯乙烯(PVDC)热稳定体系进行研究,采用刚果红法和热失重法测试了Ca-Zn含量对PVDC热分解脱氯化氢变色温度、变色时间以及热失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纯PVDC受热后易分解,含4质量份Ca-Zn的PVDC,其刚果红试纸初始变色温度和完全变色温度与纯PVDC相比分别提高了18℃和24℃,试纸初始变色时间和完全变色时间分别延长了199s和804s,恒温热失重质量损失率降低了36.2%,等速升温热失重初始分解温度和最大速率峰对应温度分别提高了58.5℃和60℃,热分解温度和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马来酸二辛基锡(DOTM)为热稳定剂,对聚偏氯乙烯(PVDC)热稳定体系进行研究,采用刚果红法和热失重分析测试了DOTM用量对PVDC热分解脱氯化氢变色温度、变色时间以及热失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纯PVDC受热后易分解,含3质量份DOTM的PVDC,其刚果红试纸起始变色温度和完全变色温度与纯PVDC相比分别提高了16℃和19℃,试纸起始变色时间和完全变色时间分别延长了563s和1 308s,恒温热重损失率降低了35.2百分点,等速升温热失重初始分解温度和最大速率峰对应温度分别提高了54℃和63℃,热分解温度和耐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在流变仪混炼器中密炼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茂金属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炭黑(mPE/PE-LD/CB)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共混温度、转速等工艺因素对mPE/PE-LD/CB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并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的结晶性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同时测试了复合材料的表面电阻、体积电阻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转速30 r/min、温度180 ℃、共混时间10 min;随着mPE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提高、导电性增大,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基体材料,聚偏氯乙烯(PVDC)为共混材料,马来酸酐接枝低密度聚乙烯(LDPE-g-MAH)为相容剂,采用挤出和注塑成型方法制备LDPE/PVDC/LDPE-g-MAH共混物,考察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阻隔性能、热性能和微观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加入25%PVDC,LDPE/PVDC共混物的熔融温度下降了1.79℃,吸油率降低了9.66%,物理力学性能明显下降;加入LDPE-g-MAH后,LDPE和PVDC之间的界面黏结力增强,相容性提高,结晶温度和结晶度略有下降;与纯LDPE相比,含3%LDPE-g-MAH的LDPE/PVDC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1.63%,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3.35%,吸油率下降了16.29%,柔韧性和阻隔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导热绝缘的低密度聚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六方氮化硼(PE-LD/PE-g-MAH/h-BN新型泡沫塑料,研究了相容剂PE-g-MAH的加入、h-BN含量对PE-LD/PE-g-MAH/h-BN泡沫体系导热性能、绝缘性能、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E-g-MAH有利于增加PE?LD与h?BN的界面黏结,增强泡沫体系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显著提高其热导性能;当h-BN含量为30 %时, PE-LD/PE-g-MAH/h-BN泡沫体系的导热率为0.256 W/(m·K),相对于PE-LD/h-BN泡沫体系的0.217 W/(m·K) 和纯PE-LD泡沫体系的0.039 W/(m·K),热导率分别提高1.18和6.57倍,同时保持较好的绝缘性和热稳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多官能团单体的用量、官能团数目以及辐射剂量对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S)与低密度聚乙烯(PE-LD)共混物的强化辐射交联效应,测试了共混物的辐射交联程度、力学性能与形状记忆性能。结果表明,随辐射剂量的增加,SBS/PE-LD共混物的交联程度增加;多官能团单体的加入能够提高共混物的交联程度;相同辐射剂量时,官能团数目越多,交联程度越高;辐射剂量高于150 kGy时,多官能团单体的加入可以提高SBS/PE-LD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强化辐射交联SBS/PE LD共混物具有优异的形状记忆性能。  相似文献   

8.
用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S)与低密度聚乙烯(PE-LD)共混,采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作为引发剂,3种不同的多官能团单体作为强化交联剂,使共混物发生强化交联形成网状结构,对多官能团单体的强化交联作用进行了分析,测试了交联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探讨了交联共混物的形状记忆效应。结果表明,多官能团单体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SBS/PE-LD交联共混物的交联程度,交联SBS/PE-LD共混物具有优异的形状记忆性能,形状固定率和形状回复率均可达100 %。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填充无机阻燃剂造成低密度聚乙烯(PE-LD)力学性能下降的问题,分别选择硫磺、过氧化物、酚醛树脂作为交联剂,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无卤阻燃PE-LD/三元乙丙橡胶(EPDM)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硫磺作为交联剂,PE-LD/EPDM/硫磺/硫化促进剂TMTD/硫化促进剂DM/ZnO/抗氧剂的配比为60/40/1.6/2/1/0.5/0.5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与PE-LD/EPDM简单共混相比,采用硫磺体系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的无卤阻燃材料的力学及阻燃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当无机阻燃剂含量为45 %时,添加20 %的EPDM并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得无卤阻燃PE-LD材料具有很好的综合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分别为9.59 MPa、293.6 %、36.5 kJ/m2,极限氧指数为29.1 %,垂直燃烧达到UL94 V-0级。  相似文献   

10.
将硅烷偶联剂KH-560接枝到氧化石墨烯上制得KH-560改性氧化石墨烯(KGO),通过水合肼还原得到KH 560改性石墨烯(KG),最后将KG和石墨烯(G)分别与低密度聚乙烯(PE-LD)熔融共混、中空吹塑成PE LD/KG复合薄膜和PE-LD/G复合薄膜。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光学性能、阻透性能、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H-560成功接枝到KG上;KG无序度增加,KG的层间距比G增加约80 %;KG在PE-LD中分散均匀,团聚较少;G对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和阻透性能的增强效果优于KG;而KG对复合薄膜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改善明显优于G;当KG的含量为0.5 %(质量分数,下同)时,PE-LD/KG复合薄膜的结晶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比纯PE-LD薄膜提高了8.4 %和63.9 %。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低密度聚乙烯(PE-LD)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共聚物PE-LD-g-MAH对低密度聚乙烯/木质素共混体系微观形态、流变行为、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SC-TC综合热分析表明,添加增容剂的共混体系的熔融温度降低,热稳定性提高;流变性能分析表明,共混体系的加工性能良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显示,添加增容剂后木质素分散相尺寸明显减小,分散程度提高;PE-g-MAH可以有效提高低密度聚乙烯/木质素吹塑薄膜的力学性能,且当木质素、低密度聚乙烯和PE-LD-g-MAH质量比为25/75/10时,力学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2.
采用DSC、WAXD和SAX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分离、结晶度、片晶厚度等结晶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m-PE-LLD/PE-LD共混物中,当PE-LD含量较大时无论是熔融曲线还是降温曲线都只出现一个峰,说明两者存在共结晶,有很好的相容性。当PE-LD含量减小时,共混物出现相分离,升、降温曲线均出现双峰,但两峰值呈现靠近趋势,预示m-PE-LLD/PE-LD共混物中仍存在少量共结晶。WAXD数据显示,PE-LD添加到m-PE-LLD中,没有改变茂金属聚乙烯固有的晶体结构,共混物仍然保持了聚乙烯的正交晶系结构。并随着PE-LD在m-PE-LLD中添加比例的增加,共混物正交晶系增强的同时晶粒尺寸变小。  相似文献   

13.
将热塑性淀粉分别与6种小分子单体及引发剂熔融挤出制备接枝改性淀粉。红外光谱和接枝率的研究表明,采用熔融挤出接枝的方法可以使小分子单体与淀粉发生接枝反应,丙烯酸与淀粉的接枝率最高为2.4%;采用XRD、哈克流变仪和偏光显微镜等分析了熔融接枝改性淀粉/低密度聚乙烯(PE-LD)共混物的结晶性能、流动性能和发泡性能。结果表明,接枝改性增加了淀粉和 PE-LD 的相容性,使淀粉基发泡材料的密度降低、泡孔均匀度提高,其中用丙烯酸接枝的淀粉/PE-LD 发泡材料的各项性能均较好,丙烯酸的最佳用量为3份。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反应挤出方法,制备了缺口冲击性能良好的(PE-HD/PE-LD)-g-G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脂)增容PC/PE-UHMW共混物。当增容剂(PE-HD/PE-LD)-g-GMA用量为6份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66kJ/m^2,比未增容PC/PE-UHMW提高了28.5kJ/m^2。冲击断面的SEM分析表明,增容剂的加入产生了反应性的增容效果,提高了两相之间的界面粘结力,促进了相的分散,对基体的剪切屈服形变有利,冲击性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以水为发泡剂在常规注塑机中制得具有不同材料组分的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PE-LD)共混物微孔制件,并对该制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及微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微孔的存在能够提高PP/PE-LD材料的延展性能,而不同的PP/PE-LD组分对制件的微孔结构及力学性能均有较大影响;当PP含量为90 %~50 %(质量分数,下同)时,PP与PE LD两相的相容性较差,导致PP/PE-LD共混物形成泡孔更加容易,微孔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其延展性更易提高。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微胶囊红磷(MCP)以及氢氧化镁[Mg(OH)2]等与膨胀型阻燃剂PNP进行复配,研究了不同阻燃剂及其配比对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PE-LD/EVA)共混物的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E-LD/EVA为70/30的基体树脂中,当复合阻燃剂的含量为35%时,PNP/MCA的最佳配比为3/2,阻燃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为30.8%;PNP/MCA/MCP的最佳比例为24/16/4,阻燃材料极限氧指数为32.3%;PNP/MCA/MCP/Mg(OH)2的最佳比例为24/16/4/22,阻燃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为30.9%,垂直燃烧达到UL 94V-0级,拉伸强度为11.1MPa,断裂伸长率为8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