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选区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通过对塔中地区钻遇奥陶系的60余口探井油气成藏及失利原因的综合分析,提出该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①中、上奥陶统(相当于黑土凹组—萨尔干组的层位)主力烃源岩控制了塔中地区的油气分布,其主要分布于塔中凸起北部斜坡区;②4套碳酸盐岩储层(志留纪—泥盆纪古潜山岩溶储层、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早期古潜山岩溶储层、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棚缘礁滩体埋藏溶蚀储层及下奥陶统内幕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及其非均质性对成岩—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③二叠纪—早三叠世是塔中地区现今工业性油藏的主要成藏期;④圈闭及其封盖—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藏的规模。针对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勘探选区及勘探步骤,提出具体的勘探工作可分3个层次进行:①近期主攻塔中I号断裂带南侧良里塔格组棚缘礁滩体成岩圈闭特大型岩性油气藏,兼探中央断垒带东段(塔中401—塔中9井区)下奥陶统古潜山岩溶储层油气藏;②对塔中10号构造带及其与中央断垒带之间的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早期形成的下奥陶统鹰山组中上部古潜山岩溶储层油气藏及塔中1—塔中7—塔中48井区下奥陶统古潜山岩溶储层油气藏进行勘探;③在存在沟通油源断裂的前提下,对满加尔凹陷区上奥陶统浊积砂岩—陆棚—三角洲—滨岸潮坪砂岩的构造及岩性圈闭油气藏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复杂油气藏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藏地质与开发地质综合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不同于常规油气藏的特性,具有油气分布的广泛性、油气性质的多样性、油气聚集的成层性与非均质性、油气产出的不稳定性等特性。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油气成藏与调整的多期性是形成油气藏特殊性的两大基本地质条件。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大面积含油气、油气水分布复杂、少数高产稳产井支撑大部分产量的特殊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普遍性,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奥陶系风化壳成藏条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基于地震、钻井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及其周缘古隆起背景上奥陶系风化壳特征及其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探讨该区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方向。区域构造成图与构造解析表明,麦盖提斜坡及其周缘发育塔里木盆地最大规模的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与上覆志留系/石炭系泥岩形成优质储盖组合。奥陶系碳酸盐岩历经多期大型岩溶作用,以受古岩溶地貌、构造作用与岩性控制的小型缝洞体储集层为主。已有钻探多位于北部岩溶缓坡—洼地,岩溶作用较弱、充填严重,据古地貌分析与储集层预测,南部岩溶斜坡区储集层应更发育。构造演化与生烃演化史综合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古隆起演化与变迁控制了油气的运聚与分布,具有晚海西期成油、喜马拉雅晚期调整与原油裂解气再成藏的两期充注史。古隆起东西两端的玛南、麦西斜坡区长期位于油气聚集与调整的有利部位,具备形成大面积碳酸盐岩缝洞型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缘带油气富集特征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发现了中国最大的奥陶系生物礁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油气沿塔中隆起北部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台缘相带展布,为无明显边底水、油气水分布复杂的非常规油气藏。对油气成藏条件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塔中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发育大型镶边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系统;礁滩体储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片,沿塔中Ⅰ号构造带台地边缘广泛分布,并以次生溶蚀孔洞形成的低孔隙、低渗透储层为主;三期油气充注与成藏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潜力,沿台缘带形成大面积、低丰度准层状礁滩型岩性油气藏。大型台缘相带控制了塔中Ⅰ号构造带的油气运聚成藏,储层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多期油气成藏与储层非均质性造成了油气赋存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它既可以作为油气的储层和源岩。也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或遮挡体。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相和斜坡相之中,其中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坡折带的生物碎屑滩和砂屑滩、局限台地的自云岩坪是主要的储集相带。潜山溶孔溶洞型自云岩、石灰岩及礁滩复合体中的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礁灰岩以及潮坪自云岩是主要的储集岩。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都发育有较好的碳酸盐岩烃源岩。根据油气的分布与聚集特点,对碳酸盐岩油气藏作了分类。论述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前景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主产层为中下奥陶统灰岩,储层类型为岩溶缝洞型,岩溶形成期与演化对油气成藏演化起着重要影响.通过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期等研究,结合构造、圈闭等成果,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其演化过程可概括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气聚集与改造-海西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喜马拉雅晚期油气充注及再调整";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规模油气成藏遭受破坏后残存的古油藏,是现今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藏的基础,经历后期的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造就现今奥陶系油气分布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位于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上的古城6井奥陶系获高产稳产天然气流,发现了塔里木盆地继塔中、塔北之后的又一个碳酸盐岩增储上产领域。古城低凸起的勘探经历了由海相碎屑岩勘探向奥陶系坡折带台缘礁滩体勘探,再向奥陶系台内层间岩溶领域勘探的3个阶段:①1995—2003年,以东河砂岩海湾岩性圈闭、志留系超覆岩性圈闭与上奥陶统浊流沉积体为主要目标的海相碎屑岩勘探阶段;②2003—2006年,以坡折带台缘礁滩体为主要目标的勘探阶段,古城4井见到了油气发现的曙光;③2007—2009年深化了层间岩溶勘探认识,突出地震攻关,优选有利区带,打破常规超前部署三维地震为油气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2009—2012年,精细研究,部署古城6井,取得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古城6井的重大突破,证实了古城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质条件优越,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为油气勘探带来了3点重要启示:①地质认识的突破,是获得勘探突破的前提;②攻克瓶颈技术,部署三维地震,是获得勘探突破的重要保障;③解放思想、坚持探索是实现新区勘探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南部,在奥陶系大型古潜山背景上形成了塔河地区奥陶系大型地层不整合-古岩溶圈闭.该圈闭的进一步勘探表明,圈闭主体部位储集层为奥陶系下统鹰山组岩溶缝洞型储集体,而圈闭南部新发现奥陶系下统一间房组颗粒灰岩孔隙型储层.该类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和针尖状溶蚀孔,在微裂缝、缝合线等连通下形成了厚度约20~30m、分布约200km2的较广泛的层状孔隙型储层.成像测井资料的进一步解释处理发现,其溶孔孔隙度达5%.该类储层主要受台地边缘生屑滩相展布的控制,后期溶蚀作用有利于改善其储集性能.颗粒灰岩储集体与上覆奥陶系中—上统泥质灰岩、石炭系下统泥岩区域性盖层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并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烃源区高成熟油气多期充注下形成了中质—轻质油藏,具有良好的勘探效益.在已完钻的几口探井中经酸压获高产油流,充分展现了这一勘探领域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位于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满加尔凹陷过渡带的富东1井在奥陶系鹰山组2段台缘高能滩获得重大突破,对碳酸盐岩内幕区成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富东1井成藏条件、储层特征、油气来源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富满油田东部深层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供烃、台缘高能滩成储、上覆致密碳酸盐岩成盖的生储盖组合,并建立了“寒武系供烃、次级网状断裂沟通油源、纵向输导、断控台缘高能滩复合油气成藏”新模式。富东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台缘高能滩叠合次级网状断裂改造具备成储成藏能力,突破了早期认为的8000m以下超深层碳酸盐岩高能滩的勘探禁区,拓展了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模式。同时,也是以台缘高能滩体+次级网状断裂油气藏为勘探思路的成功实践,打开了轮南—富满台缘带勘探新局面,有望引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复杂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  相似文献   

10.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重要的勘探领域,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过22×108 t,但古城地区至今没有大规模发现,烃源条件、储集层规模及油气富集规律不清楚是制约油气勘探的关键。通过系统梳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地质条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古城地区发育寒武系—下奥陶统斜坡-盆地相烃源岩;②奥陶系鹰山组下段云化滩储集层规模大,储盖组合好,气源断裂发育,是近期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油气富集受储集层和气源断裂控制,中部云化滩带是勘探主攻方向;③寒武系台缘礁滩体规模大,物性好,紧邻烃源岩,有望形成整装气藏,盖层与保存条件是成藏关键,其中Ⅰ、Ⅱ期台缘礁滩体北部保存条件较好,是下步勘探主攻方向;④奥陶系鹰山组上段灰岩断溶体,储集层受断裂控制,规模较小但储盖组合条件好,是值得探索的领域;⑤奥陶系一间房组灰岩颗粒滩发育,含气性好,但暴露溶蚀时间较短,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是潜在的勘探领域。图14表2参52  相似文献   

11.
成品油储运过程中的油气挥发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成品油在储运过程中油气挥发的几种形式,阐述了降低储运过程中油气挥发应采取的措施,即对储油罐进行双重密封、设置油气系统,以减少成品油蒸发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艾贤明 《石化技术》2020,(4):134-134,100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储运工程建设能力不断增强,成本也变得越来越低,但是石油毕竟是带有一定污染性和价值性的物质,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仍然不能避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加强对石油储运工程安全环保管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石油储运工程为研究对象,对石油储运工程中存在的部分安全环保管理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就如何加强石油储运工程中的安全性和环保型提出了若干建议,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管线油气隔离器的结构、功能及密封原理,并对油气隔离器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油气隔离器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快捷方便且实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储层保护工作以往大多只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缺乏系统工程观念,效果较差或不明显的情况。王44断块作为大港油田2002年开发产能建设重点区块,储层低压低渗透,通过对储层室内的分析评价和配套技术的整合,实施钻采一体化的的储层系统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类似油藏的开发储层保护工艺技术综合配套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分析了世界石油大会(WPC)、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加拿大石油学会、德士古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我国国家标准等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油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并着重从分类框架、储量定义、储量用途和估算方法四个方面对我国新的标准与国外有代表性的分类标准进行具体比较,还对未来油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油气资源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保障油气资源的持续供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油气资源科技在油气勘探开发和保障油气供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科技与油气勘探开发的关系、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科技发展战略、重要跨国油气公司的油气科技发展规划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调研,归纳出国际油气资源科技发展的6个特点和八大趋势,并将当前油气资源科技问题总结为四大领域和7个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对我国未来油气资源科技发展的7点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基于对全球油气分布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大油气区的概念:大油气区处于统一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由一系列在成因、类型和分布方面相联系或相关的油气区、油气聚集带构成,其范围可以比盆地(或凹陷)大,也可以比盆地小,其有利构造背景、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层、有效区域性盖层都基本相似,储量规模较大。统一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和相似的成藏条件是形成大油气区的基础,原型盆地或凹陷(群)类型是划分大油气区的基本依据。中国地跨环太平洋主动型大陆边缘巨型油气域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型巨型油气域,目前共发现4个大油区、7个大气区和1个大油气区。根据大油气区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在勘探研究战略上,应坚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的思想、“整体研究、整体部署、整体评价”的原则、“面中找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不因一口井的失利而影响对大油气区勘探的整体推进。大油气区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和促进研究和勘探思路的转变,实现从源控大油气田勘探、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向大油气区勘探的发展,以大油气区发展带动大油气区建设;同时可为油气输送的管网布局和建设提供依据。图3表3参21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8亿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62万亿立方米,1997年我国石油产量达16034万吨。预计到200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达到205-2.47亿吨,到2010年石油需求将达到2.93-4.68亿吨,届时我国石油产量预计为1.9-2.7亿吨。因此,在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应适当利用外国资源加大跨国勘探开发的力度,分享世界油气资源。同时要切实推行油气并举和开发、节约并重的方针,使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更趋合理,走资源节约型、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油气回收管路的密闭和畅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一些油气回收系统运转效果不好的情况,介绍了油气回收系统的组成和对油气收集接口、油气输送管路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保证油气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转则要注意接口、油罐车附件的密闭和油气管路、配套阀件的畅通,并以实例说明了存在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推动清洁能源革命已成为世界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中国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尤其是对氢能产业的开发力度日益增大。在未来,氢能有望在推动中国能源结构改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可能在能源、化工、交通等领域引起一系列变革。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效、低成本的氢气储运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用氢的必要保障。目前,氢气的典型储运方式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有机液态储运和固态储运技术等。综述了各储氢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在对不同氢气储运技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氢气储运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