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源化NOD/SCID小鼠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脐血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移植NOD/SCID鼠所建立的人源化SCID模型,分析人源化淋巴细胞重建。方法: 磁珠分选法分离脐血中CD34+细胞,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经尾静脉输入NOD/SCID小鼠。每隔2周采血至10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人源淋巴细胞CD45、CD19、CD3抗原。第10周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骨髓、胸腺组织,RT-PCR检测模型鼠组织中人β2M基因及RAG2基因。结果: 两种类型细胞移植均可重建人源免疫细胞,人源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均在第8周达高峰。骨髓中人源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外周血。RT-PCR在外周血与骨髓检测到人β2M基因及RAG2基因标志。结论: CD34+细胞移植重建人源化NOD/SCID免疫系统模型效果要好于脐血单个核细胞。人源T淋巴细胞在模型鼠骨髓中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NOD/SCID小鼠为模型, 经半致死剂量照射后输注新鲜或培养后的造血细胞, 以比较培养前后脐血CD34 细胞的造血重建功能.方法:从新鲜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 采用干细胞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Flt3配体(FL)、白细胞介素3(IL-3)和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因子组合体外培养14 d.通过MiniMACS免疫磁性吸附柱从新鲜或培养后的MNC中分离CD34 细胞, 4×105个CD34 细胞和5×106CD34-细胞混合后通过尾静脉输注入NOD/SCID小鼠中.饲养过程中动态观察外周血象恢复情况, 6周后检测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人源细胞及各系造血细胞的含量.结果:体外培养MNC 14 d后, 总细胞扩增了1.78倍;细胞移植6周后, 输注新鲜和培养后造血细胞的小鼠均存活, 在小鼠骨髓和脾脏中均可检测到人源细胞及各系人源血细胞和人特异ALU基因序列, 小鼠外周血象恢复到辐照前水平.培养后CD34 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植入水平与新鲜CD34 细胞的相近, 而其各系人源血细胞的含量高于新鲜CD34 细胞. 结论:体外培养14 d后的CD34 细胞仍保持了体内植入和重建造血的能力, 且其多系造血重建能力优于新鲜CD34 细胞.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白血病细胞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体内的增殖、分化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临床诊疗措施和病人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可能性应用价值,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为白血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脐血CD34 细胞移植NOD/SCID鼠所建立的人源化SCID模型,分析人源化TCR Vβ亚家族T淋巴细胞分布与克隆性.方法 磁珠分选法分离脐血中CD34 细胞,分别经尾静脉输入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第6周处死小鼠提取外周血、骨髓、胸腺的RNA,RT-PCR扩增人TCR Vβ亚家族基因,并用基因扫描进行T细胞克隆性分析.结果 采用RT-PCR技术在模型小鼠骨髓中检测到部分人TCR Vβ亚家族基因Vβ1、2、9、13、19.经进一步基因扫描分析,发现部分TCR Vβ亚家族基因Vβ9、13、19呈寡克隆表达.结论 在NOD/SCID模型可重建分化成熟的TCR Vβ亚家族T细胞.未能检测到全部人TCR VβT细胞的原因可能与免疫重建不完全或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的反应有关.人源T淋巴细胞在模型鼠骨髓中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与NOD/SCID小鼠抗原共培养后, TCRVβ亚家族T细胞分布和克隆性增殖的特点.方法:将NOD/SCID小鼠外周血MNC、骨髓、胸腺及脾细胞反复冻融3次制成可溶性抗原, 分别与Ficoll-Hypaque法分离的脐血MNC共培养.第15天和第20天, 分别收集细胞提取RNA, 用RT-PCR扩增人TCRVβ亚家族基因, 并用基因扫描进行T细胞克隆性分析.结果:扩增前脐血T细胞表达大部分Vβ亚家族, 经NOD/SCID小鼠抗原诱导后, TCRVβ亚家族T细胞呈限制性表达, 某些Vβ亚家族基因(Vβ10、 11)呈寡克隆性增殖, 而某些Vβ亚家族基因(Vβ2、 15、 16、 19)呈寡克隆表达的趋势.结论:NOD/SCID小鼠抗原可刺激脐血T细胞选择性增殖, 提示在建立人源化NOD/SCID小鼠免疫模型时应考虑所存在的GVHR问题.  相似文献   

6.
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白血病细胞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tlciency,SOD)小鼠体内的增殖、分化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临床诊疗措施和病人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可能性应用价值,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为白血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处理大鼠肝卵圆细胞系WB-F344,使其发生恶性转化,为研究肝癌的发生、发展提供有用的体外模型。方法以MNNG作用于WB-F344细胞系,使之发生恶性转化,并从形态学、遗传学、软琼脂克隆形成、NOD/SCID小鼠成瘤等方面加以验证。结果经MNNG诱导数代的WB-F344细胞出现恶性特征,表现为细胞形态改变,异倍体核型增多,肿瘤标志物表达增高,非锚定克隆能力增强,接种于NOD/SCID小鼠皮下可成瘤。结论肝卵圆细胞系WB-F344在MNNG的作用下可成为肝癌发生的有效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8.
SCID小鼠接种人白血病细胞HL-60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腔及静脉注入人白血病细胞HL 6 0建立人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L 6 0细胞表面标志CD33、DNA含量及周期分布 ,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其生长特性。结果显示 ,实验接种的HL 6 0细胞在放射线处理或未处理的SCID小鼠体内均能生长 ,发生全身性白血病。 3周时外周血即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 ,受累肝、脾增生期细胞比例增加 ,iv接种 5× 10 6HL 6 0细胞 ,在发病晚期 ,骨髓细胞中CD33+ 细胞占 3 79%和 2 97% ;ip接种 1 0× 10 7的SCID小鼠 ,其骨髓细胞中CD33+ 率为 12 32 %。提示HL 6 0 /SCID小鼠模型为良好的肿瘤体内研究模型 ,以CD33阳性率判断模型中肿瘤细胞浸润指标能快速、客观地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9.
研究自发的1型糖尿病雌鼠模型(NOD)在自然状态下发生1型糖尿病过程中CD4+CD25+T细胞的动态变化,旨在初步探讨调节性T细胞参与1型糖尿病发病的可能机制。采用雌性NOD小鼠作动物模型,每2周尾静脉采血1次,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测定NOD小鼠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CD3+CD4+CD25+)的百分率。在32周时,对比发生糖尿病和未发生糖尿病NOD小鼠不同脏器中的CD4+CD25+T细胞阳性率。HE法检测胰岛炎。结果显示:(1)自第6周起NOD小鼠CD4+CD25+T细胞百分率逐渐降低。发生糖尿病NOD小鼠CD4+CD25+T细胞比率低于未发病NOD小鼠对照组(外周血分别为0.94%±0.21%、1.62%±0.23%,P=0.01;脾脏2.09%±0.14%、2.77%±0.36%,P=0.019),提示糖尿病NOD小鼠外周血中存在异常比例的CD4+CD25+T细胞;(2)32周龄糖尿病NOD小鼠与未发病NOD小鼠的CD4+CD25+T细胞抑制功能减低,与阳性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3)HE染色结果示糖尿病NOD小鼠胰岛结构完全破坏,胰岛炎程度较未发病NOD小鼠严重。该结果提示NOD小鼠发生糖尿病时免疫功能紊乱与CD4+CD25+T细胞参与调节及T细胞亚群变化相关,糖尿病的发生受致病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SCID)小鼠是研究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一个理想的体内试验模型 ,近年来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成为干细胞移植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 ,通过采用有效的体内试验模型来进一步深入了解扩增后脐血造血细胞的移植潜能和造血活性。本文就SCID小鼠在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扩增和移植中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是研究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一个理想的体内试验模型,近年来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成为干细胞移植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通过采用有效的体内试验模型来进一步深入了解扩增后脐血造血细胞的移植潜能和造血活性.本文就SCID小鼠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和移植中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SCID小鼠体内人体肿瘤移植及其人体免疫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转移性人肺巨细胞癌系(PG)及转染了白细胞介素6基因的PG细胞(PGTS7)在SCID小鼠及免疫重建SCID小鼠体内的生长及转移行为,阐明PGTS7自分泌的白细胞介素6增强人体免疫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皮下移植人体肿瘤,部分受体鼠同时经腹腔注射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成瘤潜伏期、成瘤率、生长速度、体积、肺及淋巴结转移率和小鼠血清中人体免疫球蛋白(HIg)的含量。结果全部动物见肿瘤生长,但PGTS7在免疫重建鼠体内成瘤潜伏期延长,肿瘤体积小、淋巴结转移率低,而血清中HIg含量高。结论(1)SCID小鼠亦为研究PG及PGTS7生长及转移的良好动物。(2)PGTS7自分泌白细胞介素6能刺激小鼠体内人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增加HIg的产生,降低肿瘤生长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3.
重建SCID小鼠免疫功能对肝癌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在SCID小鼠体内获得人免疫B淋巴细胞,将12~14周龄的胎儿肝细胞(1~2)×1010/L腹腔注射于SCID小鼠,然后再分次接种肝癌细胞。用ELISA法于第4,5,6周连续检测SCID-hu小鼠血清人IgG;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各种组织中的人淋巴细胞。各实验小鼠均检测到人IgG的存在,最高为391μg/L,且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在SCID-hu小鼠肝、脾及腹腔接种瘤组织的周边,可见人CD3+和CD20+的淋巴细胞。上述结果表明,用人胎肝细胞移植可在SCID小鼠体内获得人淋巴细胞,并对人肝癌细胞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分泌一定水平的抗人肝癌的抗体。提示:用人胎肝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可建立人免疫系统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SCID小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扩增后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的体内移植能力和造血活性 ,建立脐血细胞体外扩增优化方案和体内移植的SCID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无基质接触的液体悬浮培养方法扩增脐血CD34 细胞 ,将扩增前后的细胞移植给预先经过亚致死量辐照的SCID小鼠 ,4w后通过免疫荧光标记、PCR等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细胞。结果 :连续培养一定时间后 ,FL TPO SCF IL 6组脐血细胞得到持续扩增 ,并能维持一定比例的CD34 细胞 ;SCF IL 3 IL 6 GM CSF EPO组在第 2周时集落形成数已降低 ,第 4周时集落形成的细胞、CD34 细胞已基本检测不到。移植至少 4w后 ,在存活小鼠体内检测到人CD4 5 细胞和Alu基因。结论 :因子组合FL TPO CSF IL 6可以有效扩增脐血CD34 细胞 ,而且扩增后的细胞具有较高的移植效率和造血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研究人偏肺病毒(hMPV)在BALB/c小鼠和SCID小鼠肺内复制动力学和肺病理特点.方法 GFP-rhMPV滴鼻感染BALB/c小鼠和SCID小鼠,于感染后3、5、7、9、14d处死小鼠并无菌获取心、肝、脾、肺、肾和脑用于病毒分离和病理检查,空斑形成法检测病毒滴度,RT-PCR和real-time PCR法检测hMPV mRNA表达.结果 GFP-rhMPV滴鼻感染BALB/c小鼠和SCID小鼠后第5天肺组织均分离到病毒.感染GFP-rhMPV的BALB/c和SCID小鼠在感染后第5天肺组织病毒滴度均达峰值,分别为(5.25±1.69)×104 PFU/g和(5.83±1.21)×105 PFU/g.SCID小鼠在感染后第14天肺组织内病毒滴度仍可达(4.25±1.04) ×101 PFU/g,此时BALB/c鼠肺内已不能分离到病毒,但可检测到GFP-rhMPV F蛋白mRNA表达.感染后第5天所有小鼠的心、肝、脾、肾和脑组织内均不能分离到病毒,也无法检测到hMPV F蛋白mRNA表达.肺组织病理改变在感染后第5天最明显,为典型的间质性肺炎改变,BALB/c小鼠组肺组织病理评分略低于SCID小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FP-rhMPV滴鼻感染后只能在小鼠肺内复制.同BAL B/c小鼠相比,SCID小鼠感染GFP-rhMPV后肺内病毒滴度高,复制时间久,但病理损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非肥胖型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和经流式细胞仪分选出的KG1a中CD34+CD38-的干细胞亚群建立白血病干细胞(LSCs)动物模型,为靶向治疗LSCs的药物筛选奠定体内实验基础。方法 18只雌性NOD/SCID小鼠,体质量18~20 g,鼠龄6~8周龄。实验组12只,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KG1a细胞中具有LSCs特性的CD34+CD38-亚群,以2×106个/只尾静脉注射经全身X射线照射2Gy的NOD/SCID小鼠;正常对照组6只,只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观察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白血病发生情况,应用形态学、组织病理检查、流式细胞术、骨髓染色体检查等检测实验组小鼠的外周血、骨髓、肝脏、脾脏的白血病细胞标志。结果接种2周后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可见白血病细胞,接种30 d实验组小鼠的白血病发病率为100%,无自发缓解;外周血、骨髓、肝、脾中均可发现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浸润;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中CD13抗原阳性率15.47%~23.66%,并可见KG1a细胞的核型特征。结论尾静脉接种流式细胞仪分选后的CD34+CD38-KG1a细胞于全身亚致死量X射线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能成功建成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为进一步研究LSCs的靶向治疗药物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TCR Vβ基因片段选择性扩增,了解白血病患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淋巴细胞的免疫重建及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RT-PCR扩增10例移植后患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的TCR Vβ 24个基因片段,分析其TCR Vβ基因的表达情况,GVHD患者的PCR产物进一步经基因扫描分析确定T细胞克隆性.结果经24个Vβ引物所分别进行的RT-PCR检测TCR Vβ各亚家族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 10例病人外周血与正常人表达24个Vβ亚家族有明显的不同,病人的部分Vβ亚家族T细胞仍未能重建,仅表达5~22个亚家族基因;9例GVHD患者外周血仅表达2~8个TCR Vβ亚家族,其中7例均表达Vβ3.对6例GVHD患者的基因扫描显示,均存在克隆性T细胞生长.结论移植后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TCR Vβ基因片段部分受抑制,部分基因片段呈选择性扩增.GVHD患者有Vβ3和Vβ8基因的优势表达,并有克隆性T细胞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NOD小鼠应用大剂量的黄芪注射液,观察黄芪对于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情况。方法随机将20只NOD小鼠分成4组,每组5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环磷酰胺注射液、黄芪注射液、黄芪联合环磷酰胺注射液各0.6 ml,连续给药2周后,取小鼠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上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水平,取小鼠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小鼠血液中的IL-10、IL-6的变化情况。结果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结果为黄芪注射液组及联合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有显著差别(P<0.05),而环磷酰胺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IL-10的检测结果为,黄芪注射液组与联合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的检测结果为,其余3组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IL-6的含量(P<0.05)。结论大剂量的黄芪注射液产生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Treg细胞的水平而达到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同时提高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降低IL-6的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共同达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NOD/LtJ小鼠在未发病、发病初期与发病末期不同组织器官中CD4+T细胞、CD8+T细胞、恒定自然杀伤T(iNKT)细胞频率及亚群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了解NOD/LtJ小鼠不同发病阶段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选用雌性NOD/LtJ小鼠为实验对象。血糖仪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值,根据尿糖阳性且连续两次≥11.1 mmol/L作为1型糖尿病(T1D)发病标准。实验将动物分为未发病组、发病初期组、发病末期组。记录各组小鼠摄食量和饮水量、尿糖、体重、精神状态、被毛颜色、排尿量等;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胸腺、脾脏、肝脏、腹股沟淋巴结中CD4+T细胞、CD8+T细胞、iNKT细胞频率及亚群比例。结果(1)与未发病和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小鼠精神萎靡,毛发粗糙,饮水量、进食量和排尿量增加,体重降低,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下降,脾脏、肝脏、胸腺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2)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CD4+T细胞频率在脾脏、肝脏、胸腺、腹股沟淋巴结中均显著增加(P〈0.05);与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CD4+T细胞频率肝脏、胸腺、腹股沟淋巴结及外周血中均显著降低(P〈0.05);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CD8+T细胞频率在脾脏、胸腺中显著增加,在腹股沟淋巴结中显著降低(P〈0.05),与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CD8+T细胞频率在肝脏、胸腺中均显著降低,在腹股沟淋巴结中显著增加(P〈0.05)。(3)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肝脏、腹股沟淋巴结中iNKT细胞频率均显著增高(P〈0.05);与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外周血、肝脏中iNKT细胞频率显著降低(P〈0.05);脾脏、胸腺iNKT细胞频率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NKT1/iNKT2亚群比例: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和发病末期组胸腺iNKT1亚群比例均显著增加,iNKT2亚群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脾脏、肝脏、腹股沟淋巴结iNKT1及iNKT2亚群比例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iNKT1亚群比较,iNKT2亚群在3组小鼠的脾脏、肝脏、腹股沟淋巴结中均显著降低(P〈0.05),在未发病组胸腺中,与iNKT1亚群比例比较,iNKT2亚群比例显著增高(P〈0.05)。(6)与未发病组和发病末期组比较,发病初期组IFN-γ、IL-4、IL-17A水平均显著升高,IFN-γ/IL-4的比值显著升高(P〈0.05);与未发病组和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和发病末期IL-10水平增高,且发病末期增高更加显著(P〈0.05)。IL-2水平3组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OD/LtJ小鼠发病初期iNKT细胞频率的增加以及胸腺iNKT1亚群比例的显著增高可能参与了Ⅰ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SCID小鼠体内移植人免疫细胞,建立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及其特性鉴定。方法:SCID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抑制骨髓造血,连续4天后,通过腹腔注射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4、8和12周后分别取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CID小鼠外周血中人CD3^+、CD19^+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全血中人CD3^+、CD19^+细胞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CID小鼠肝脏和脾脏中人CD3^+、CD19^+细胞;ELISA检测SCID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I)SCID小鼠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在小鼠外周血中通过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人CD3^+、CD19^+细胞,4周后流式细胞仪测得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人CD19^+、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6%、31.7%;(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小鼠脾脏中存在人CD3^+、CD19^+细胞;(3)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ELISA测得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分别为390、1100和1040μg/ml。结论:成功地在SCID小鼠体内建立了人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