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全国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中医药大省从战略的高度,作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策部署,全方位推进地方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更加重视,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了建设中医药强省行列。中医药强省建设战略,已成为在中医药发展上有基础、有资源、有条件、有潜力、有优势的省份,进一步实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全方位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医药强省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地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本研究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探索提出中医药强省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江苏实际,就江苏中医药强省建设状况进行对照研究,以更好地推进江苏中医药强省建设,也可为其他省份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李沧区转变观念,关注民生,将社区中医药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加强对社区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财力投入和宣传力度。通过构建完善的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机构硬件建设和社区中医药队伍建设,将中医药充分融入“六位一体”服务,构筑了完善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动了全区中医药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全面振兴中医中药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阐述振兴中医药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从中西医并重,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医中药统一管理,中医药人才培养以及中医药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振兴中医药在新时期面临的任务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当前中医药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提出了促进中医药发展、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的一些思路: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中医药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药市场运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工作,坚持中医药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5.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当前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文章从正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以理清思路,积极践行中医药文化建设以累积经验,鼓励员工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以寻求认同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讨,其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一些体会可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不同的见解和思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6.
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昨日开幕,就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研究部署。会上,吴仪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阐述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和科学价值,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切实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资源,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中医药行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团结奋斗,努力担负起中医药发展的重任。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为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怎样看?怎样干?怎样干得好?”的问题,提供了明晰的思路,对中医药工作在新的一年起好步、开好局,不断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医院必须承担起传承和创新中医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积极展现祖国医学的风采,应用多种形式宣传中医药,使中医医院成为中医药的文化阵地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文中结合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做法,充分地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医药从业人员责无旁贷的义务。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文章从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专业性与科普性、群众性,以及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实施和形象活动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探讨。力图在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提供几个思路,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新的内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并普及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影响,为中医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中医药系统四会一刊一体化管理制定的“一家两网三库四化”工程规划就提到了要加强江苏中医药信息网建设。网站开通1年多来,对促进“四会一刊”网络化建设、实现数字化办公以及中医药信息的传播、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江苏省中医药行业信息网络化进程。作为江苏中医药信息资源的载体,作为信息时代为江苏中医药行业和江苏中医药事业服务的网络体系,江苏中医药信息网具有十分看好的前景,今后将具备全方位、多途径、高品质的网站功能。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采取“政府主管、学会主办、单位联办、公司承办”的方式,促进江苏中医药信息网的发展,并希望以此为纽带,加快江苏中医药行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推动江苏中医药数字化进程,促进江苏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政策环境、中医医疗、中医药人力资源与教育、中医药科技创新、中药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医药促进乡村振兴、中医药国际交流方面系统梳理了近两年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突出成绩,总结了国家对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安排,展示了中医药行业发展新态势,并对下一阶段中医药事业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进行展望,为相关政府决策部门、中医药院校及研究机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生产企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迎来新机遇,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都需要中医药对外传播交流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立足自身特色,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构建大学英语-中医英译-专业双语/英语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中医英译-中医药英语课程的培养模式。中医英译作为过渡课程,讲解中医英译理论和中医英译策略并进行中医英译实践,为后续中医药双语/英语课程打下基础,其课程开发和开设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从什么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与中医特色是否可兼容两个方面,从一个外国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对目前中医现代化的看法。并提出中医的现代化其出发点,应该建立在更深入地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上,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应该是疾病的防治疗效等于或超过现代医学。即保护中医原来的面目,让中医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3.
如何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开拓有中国文化和科学思想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新局面,是目前中医基础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如中医的临床治疗范围是否已不能拓展,甚或越来越狭窄了;中医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优势和作用是否只是光环,甚或已经逐渐丧失,或只是浮在暗流上面的泡沫;中医是否能在国外发展,是否必须用西方科学思想来改装它,才是走向科学的唯一出路等。这些问题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因此,如何从中医经典出发,冷静思考,制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规划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应高度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而近年来随着医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甘肃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中医事业的政策,也为中医护理的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在此机遇的推动下,应尽快明确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展中医护理,同时开辟新的中医护理工作内容,发挥自身优势,传承中医文化,使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5.
魏玉龙 《中医教育》2011,30(2):20-22
为了深入调查<中医气功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出版后的学科建设情况,对17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中医气功学学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中医气功学学科的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走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为开展中医实用性人才养成式培养模式提供保障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医药诊疗模式适应现代疾病谱,并具有"整体观、恒动观、时空观"等特色,其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然而,受中医思维逐步淡化、中药质量存疑、疗效评价方法不当及虚假医疗屡禁不止等诸多因素干扰,中医药临床疗效遭到质疑,加上安全事故频发,导致中医药公信力急剧下降。同时中医药国际化道路曲折,深陷技术贸易壁垒及"去中国化"等一系列困境。中医药标准化作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前提。本文认为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要想摆脱上述困扰,必须走标准化的道路,并提出了借助标准化维护公信力、传承中医诊疗技术和保障中药质量和安全、克服技术贸易壁垒及纠正"去中国化"等系列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气概念谈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及翻译原则薛俊梅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译者在翻译时应正确认识中医中的气概念的重要性,认为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有其特殊性,因而在介绍和翻译中医药学时,译者要充分了解中医药体系的基本特点,掌握中医名词术语的真正内涵并根据其特点和原则进行翻译来保持中医药固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博物学传统与数理传统是科学史上同样重要的两大研究范式。近代之前的中医学,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的博物传统,而考察中国博物传统的一个最佳标本正是中药药性理论与"本草"学。在近代科学与文化背景下,中医学对自身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建立起了以西医模式为参照的中医学科体系,思维方式从博物传统向数理传统嬗变,使近代中医学呈现出与传统中医学不同的面貌。这种思维模式的变化对当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观察取决于知识背景,理解取决于认识水平。"研究中医药知识的演进,不能不关注博物传统知识体系与数理传统知识体系在近代的交融与碰撞,需要寻找合适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广仁 《山西中医》2000,16(5):9-11
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指出在继承性研究中,要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既承认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重大影响,又不能把中医学说成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纠正偏颇或错误认识,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继承性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是明确中医学固有理论和概念的内涵,为中医学理论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应以整体观察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介绍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包括病理机制与诊断方法等;回顾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过程及其认识,指出我国的肝纤维化临床治疗学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继而介绍我国抗肝纤维化新药与经过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中药制剂,包括扶正化瘀方、复方鳖甲软肝片、复方861合剂等。接着介绍抗肝纤维化中药-扶正化瘀方的多途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如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包括抗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与肝细胞凋亡、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等,而且针对肝纤维化的不同病理阶段,该方具有各自的药物配伍特点, 目前已知该方的主要药效成分包括丹酚酸B、苦杏仁甙与虫草组分等。最后,展望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发展前景,一方面加强临床试验,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其国际化;另一方面,开展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肝硬化的中医病机与治法新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