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是以中原汉族为核心、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国家。农耕特色和儒家伦理秩序的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历史文明。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描绘了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虽然这部作作品颇受争议,但是赛珍珠牢牢把握住了几千年农业文明和封建文化整合而成的中国人的传统生存状态,她以“土地”为媒介描写中国,目的就是要将真正的中国介绍到西方。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创作存在着十分浓郁的中国情结。文章以《大地》三部曲为范本,从土地意识、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小说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以其在《大地》中对中国农民真实而丰富的刻画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她跨文化的视角为其在作品中探讨东西文化相融提供了可能。而英籍印度裔作家撒尔曼·拉什迪长期的旅居和流散的经历也赋予其独特的"跨界写作"的视角。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赛珍珠《东风·西风》和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现代化进程中"女国民"主体身份的建构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赛珍珠和拉什迪笔下的异质之女性具有颠覆性,从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促进了其主体身份的建构。同时,赛珍珠和拉什迪笔下的女性随着历史的变迁充当"移民"的角色,其身份处在永无休止的进化过程中,具有流动性和身份的未论定性。  相似文献   

4.
阿兰是赛珍珠的代表作品《大地》中旧式中国农村妇女的学形象,她忠厚朴实,坚毅勤劳,深受威权意识和封建思想道德的重重压迫。中分析了阿兰的优点和她性格中的缺陷,再现了旧中国女性难以摆脱封建威权意识深重压迫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帝王女人》讲述了慈禧作为一位女性在父权制文化中从平民走向帝国统治者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她拥有男性的智性力量,在多重角色中对君主身份的钟爱以及对权力的无止境追逐都表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在慈禧威严外表和强悍举止的背后,又清楚地昭示了她对男权文化的歆羡和遵从.慈禧身上女性意识的矛盾性是赛珍珠自我意识的诉求和内在自我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把"尊重土地、热爱土地"思想通过小说体现出来,实际是客观认识人和自然关系的结论.其观点和中国儒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儒家认为,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地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这表明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有生命的整体,血脉相连,痛痒相关,如同头脑、心肺、四肢之间的关系一样.实际上,赛珍珠通过小说中有大地和自然灾害的描写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万物的生态关爱之情.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写中国人,是希望西方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人.她的小说<大地>成功地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技巧,所描绘的乡土中国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原生态实录,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以安徽宿州农民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小说<大地>曾经改变了西方对中国人的认识.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内部研究角度,分析了<大地>所描写的中国及中国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多部作品间的文本横、纵向研究,分别从宗教思想、家庭主题、人物性格塑造三方面发掘赛珍珠作品中蕴藏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思想.在剖析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的同时,揭示出其作品所预设的东西方和谐共存的远景.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范畴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道家思想,语言与思想独树一帜.《道德经》已有上千部中文注疏与评论,在西方英译本超百本.通过文化传播模因论视角,研究《道德经》哲学思想,对比分析辜正坤、刘殿爵、理雅各和亚瑟韦利的译本,并通过《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策略,促进中国典籍翻译的有效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正在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历时三年多的时间,我校水文化研究所和社会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出版了二部水文化书籍.由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新先生和我校水文化研究所所长闫彦教授编著的《中华水文化文集》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水  相似文献   

12.
1998年美国迪斯尼动画片以中国北魏时期的民间故事《木兰辞》为素材拍制动画片《花木兰》,一经放映就取得很高关注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其中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祖先文化也贯穿始终。本文对动画片《花木兰》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祖先文化作简要分析。影片在表面上宣扬和体现了中国祖先文化,但深其本质,影片体现出来的中国祖先文化带有浓重的美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正高级规划师任致远在2014年第4期的《城市》上发表题为“自然山水环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摇篮”一文,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不仅要建设美丽的广大乡村,更要建设美丽的城市,从而让大地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一对新的哲学概念:"世界"和"大地",其对艺术作品之构成的追问及"大地""世界"概念对艺术作品之审美要求与《文心雕龙·隐秀》中的"隐秀"思想相契合,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体现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共通追求。由此比较尝试探寻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中西文论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15.
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华大地上开展.通过分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农业景观与当前农村景观建设中已存在的问题和农村景观的概念,以江汉平原地区农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调查,分析江汉平原地区特有的农村聚落特点、社会生活、文化风貌,探讨在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中,如何避免人为活动给大地生态带来的破坏,研究出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利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6.
《周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之根,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直觉体悟思维、天人合一思维、阴阳和谐思维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路径;对此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翻译伦理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其内涵亦不断深化.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观察了各种翻译伦理的归纳与描述后,在翻译身体学基础上,通过改造含有vert-词根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翻译伦理,其核心思想又与女性主义翻译的精髓不谋而合.以赛珍珠译《水浒传》中三位女性形象的相关素材为例,发现颠覆的伦理和多样化的伦理既是女性主义翻译家从事翻译活动时所遵循的规范,亦是她们所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古到今的漫长岁月里,中华大地五十多个兄弟民族,在生活、生产和文化方面,长期不断的辛勤劳动创造,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人们生活不可须臾离开的纺织品就是其中一大门类,它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例  相似文献   

19.
由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宗新先生和我校水文化研究所所长闫彦教授共同编著的《中华水文化文集》新闻报道刊登在《光明日报》(2012年06月04日11版).全文如下:本报北京6月3日电(记者何平)由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宗新编审和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所所长闫彦教授共同编著的《中华水文化文集》日前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期,贾平凹的目光一直紧盯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变革对农村和城市的冲击,并将自己对于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思考熔铸进小说中.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也在经历着更新换代.在贾平凹的《废都》《高老庄》《秦腔》《高兴》4部作品中的发声体——埙、琴、腔、箫,见证了传统农村文化对现代都市环境的消极抵触,表现为或是墙头埙音,或是散乱胡琴,或是咿呀秦腔,或是悠悠箫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