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划及实施是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了各种社区发展规划理念和居住政策导向后,从基础数据葺的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入手,重点考察了武汉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和居民对其的需求现状,参照建设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规范,着重研究了武汉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项目、标准和实施单元,提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实施单元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重要手段,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则是公共服务设施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基础设施。研究结合常州新北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基于供给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公平性评价以及基于需求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满意度评价的分析,提出在规划中应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方式,创新基于居民需求导向的、可实施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以期为其他城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对武汉市城市社区的分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状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在把握中国城市社区发展总体规律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典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研究和规划经验,研究提出了武汉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构成、配置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重庆建筑》2009,(6):12-12
重庆市建委结合《“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发布了重庆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该标准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分级,确定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京生  张彤艳  马鹏 《规划师》2007,23(5):16-18
由于大城市近郊城镇的社区类型多样、社区人口构成复杂、各社区发展不平衡,传统单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方法难以适用.马陆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研究以上海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作为比较对象,确定分级配套项目,并根据马陆镇的发展阶段特点,确定发展过渡期与发展成熟期的配套规划.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优化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则促使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更高效、便捷。为此,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除了要关注城市的高效运转,也要照顾乡村的需求,让人们能在繁华城市和宁静乡村之间自由穿梭。基于这一理念,本文结合北海市的案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问题,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城乡社区生活圈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针对规划路径和设施配置标准的相关建议,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产业园已经经历了产业集聚发展的单一阶段,其功能也由仅为生产功能转变为生产为主导的复合功能。随着园区内产业转型升级和职工更高的生活需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和服务能力也应随之提升,产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本文以解决沈阳浑南电商产业园的这一问题为契机,对产业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规划与建设进行研究。从案例分析、规划目标、规划原则、空间研究、城市设计等几方面,研究得出与其类似的产业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如何进行规划与建设。提出工业社区中心模块的功能构成与占地规模,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公服设施形象与园区其他功能建筑应该如何融合来提升公园区整体形象。以沈阳浑南电商产业园为例,从发现现状问题进而创新解决问题具体研究了园区内公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影响社区生活品质的关键.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对社区异质化人口结构响应不足、与行政管理机制衔接不足以及缺乏与社区生活圈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开发建设机制等问题.广州市在2017年开展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工作,对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路径进行了重点探索,提出应首先建立从规划、管理到实际使用的全链条统一的社区生活圈空间划分.其次,兼顾公平与异质化需求,构建"标准表单式"设施配置模式,并结合需求提出差异化引导.最后,优化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创新设施开发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6,(12)
文章结合《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的编制工作,从民生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公益性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编制与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前相关民生需求发展的总体趋势;探讨了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体系的构建,设施配置层级与管理单元的耦合方式等问题,并结合地方实际,补充和优化设施指标,探索了不同层级同类设施布局的原理,以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标准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对我国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规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以《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修订工作为例,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广州市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标准,提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应遵循特性、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置原则,在社区公共服务标准中制订分级配置体系、设施弹性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简述居住小区理论的发展背景,理性地审视了居住小区理论面临的诸多挑战,从分析理论面临的变革因素角度提出了革新居住小区理论的迫切性,分析其理论价值并指出保留居住小区理论的重要性。对居住小区理论的概念提出了修改,提出提高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调整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调整居住小区的交通组织方式、调整居住小区的公共设施配置内容与指标、调整居住小区的绿地系统配置指标等设想,试图探索一种适合当今中国城市住宅区建设的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Prime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Dhaka experience haphazard and intense horizontal densification. The livability of dense neighbourhoods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particularly, the role of housing and planning in mitigating density problems and capitalizing the advantages of high-density living.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housing form and planned community facilities giving respect to socio-cultural practice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Dhaka’s livability. Also, a wider definition of housing should be adopted to facilitate improvements in livability. As wel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is important in intensified housing development projects or planning for dense areas, encompassing housing standards, community facilities, public transport, open space provision and socio-cultural habits.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e Bangladeshi Government to ensure enforcement of residential plans, to establish density zones in Dhaka’s main urban areas to guide spatial and transport development and neighbourhood facility provision, and to give greater respect for cultural practices in neighbourhood planning.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期公共设施规划标准的修订—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晓莉 《规划师》2005,21(9):69-72
为了适应在市场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公共设施需求多元化,投资建设多渠道化的发展趋势,《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修订应制定打破城乡界限的公共设施规划标准;针对“高端”和“低端”设施,建立五级公共设施体系;建立适应现行公共财政体制的公共设施分级体系:坚持设施标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公益性设施的规划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从居住区生活设施的规划设计角度出发,以北京近5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发展变化为基础,引发了一系列居住区生活设施规划建设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接合的思考;结合对北京市部分居住区、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提出街区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是调节居住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武汉市为例,基于ArcGIS 10.6创建武汉市3397个居住区内29324个确诊病例的空间分布信息,在研究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武汉市的居住环境、医疗布局和区域规划等对当前疫情发展和防控的影响,提出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相关规划策略:提倡组团式混合布局的城市功能区划;创造低密度分散型的城市居住环境;强调快速应急医疗设施的"平疫转换"与分级布局;营造"绿色、开放、友善"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城市风险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沈莉芳  陈乃志 《规划师》2006,22(11):27-30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规划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从综合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达到消除隐患,降低风险,有效减灾避灾,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成都市中心城公共安全规划将城市公共环境、公共安全保障设施的布局及建设标准作为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城镇化转向注重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公服设施配置思路已难以适应居民多元化需求,尤其在用地紧张的老城区,公服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广州越秀老城区为例,基于公服设施POI数据和步行轨迹大数据解析老城区现有公服设施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对越秀区梅花街道86位居民的访谈调研,以不同人群活动特征为出发点,通过测度设施布局与人群活动轨迹特征,提出有别于新区的老城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现有相关设施配置标准更多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而忽视设施实际设施使用效果;老城区设施规划应区别新区集中式设施服务中心,结合不同人群生活需求和出行特征,以点状分散、路径串联的模式优化设施布局,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城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社区功能的强化与拓展,引发了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对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组织带来影响。应强化规划结构中与社区规模相应的结构层次、重新定位居住组团规模、完善公共设施的配套,重组外部空间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19.
邢忠  朱嘉伊 《城市规划》2017,(11):89-96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的公平绩效评价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内容。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构建城市绿地公平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各片区生态效益、路径效率和生态需求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三者各向不同分值片区集聚;(2)尽管考虑了各片区生态需求的不同,但整体绩效最佳的片区仍集中于城市中心;(3)大多数片区更容易因为生态效益的降低造成绿地服务水平的失衡,继而导致整体绩效的降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城市绿地服务易与社会经济要素捆绑,形成空间上公共服务的马太效应,认为应从提升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入手,合理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指数,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出规划决策。  相似文献   

20.
Emerging shortages of community sporting facilities in Australian cities have led to calls for increased provision of playing fields through public park and open space planning processes. Drawing on a broad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specific case study of metropolitan Perth,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value of organised sport as a function of contemporary public parks before proposing policy and practice to ensure that such an increase complements broader urban planning agendas.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park planning shows that, while the provision of organised sport was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public parks in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temporary park planning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embrace of broader ecological planning concepts such as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ese broader concepts are then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organised sport held within public parks, including its unique benefits and notable limitations when considered alongside other forms of outdoor recreation. With these limitations in mind,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identifying existing and future policy and practice that can help to ensure that demand for community sporting facilities in new residential areas can be met in a manner that complements this ecological role for local pa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