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主要是由于早产或核黄疸导致一种严重的神经残疾,临床表现难以控制的手足徐动症状,给日常生活和护理带来极大的挑战。急性扭转痉挛,又称肌张力风暴,是一组难以控制的肌张力障碍性疾病[1]。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在流行性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时,可出现肌严重的扭转痉挛持续状态。我科2008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4732例脑瘫儿童中,8例感染后出现了严重的扭转痉挛。经过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疼痛管理以及睡眠管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改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在临床上骨骼肌、躯体肌呈缓慢而剧烈的不随意扭转为特征的运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可有效地改善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手术部位距离视束、内囊等功能区较近,所以手术定位要非常精确。微电极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术,除了依靠螺旋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进行解剖学定位外,还应用电生理技术进行功能定位,功能定位过程中需要患者意识清楚,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于5岁时进食霉变甘蔗之后,出现扭转痉挛,以全身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颈肌受累,出现扭转性斜颈,头颈部扭向一侧。躯干及脊旁肌受累,引起全身螺旋形扭转。四肢肌受累,出现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足呈内翻跖曲。发作时肌张力增高,扭转运动...  相似文献   

4.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痉挛状态常见过高的肌张力。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  相似文献   

5.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aroxysmal kinegenic dystonia,PKD)[1]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肌张力障碍,多表现为由运动触发,反复发作性舞蹈样运动或手足徐动症.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男,14岁.因发作性肢体无力、乱动10 d于2008-07-12人院治疗.患者为足月顺产,无核黄疸病史.无外伤史,既往体健.无家族癫痫和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6.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在临床上骨骼肌、躯体肌呈缓慢而剧烈的不随意扭转为特征的运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可有效地改善其症状,提高患的生活质量。由于手术部位距离视束、内囊等功能区较近,所以手术定位要非常精确。微电极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术,除了依托螺旋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进行解剖学定位外,还应用电生理技术进行功能定位,功能定位过程中需要患意识清楚,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对患进行心理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肢体肌张力障碍及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选取32例肢体肌张力障碍或痉挛患者,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局部相应肌肉注射。痉挛程度评定选用Ashworth分级法,疼痛评定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治疗前后肌张力障碍、肢体痉挛强直以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至少完成1个疗程治疗,每个疗程接受1~2次肉毒毒素注射,患者总有效率为84%,并且患者下肢疗效明显优于上肢,其中下肢和上肢肌张力障碍、肢体痉挛强直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与61.5%,疼痛缓解率分别为100%与84.6%。A型肉毒毒素平均起效时间为2周,疗效平均持续时间为13.75周。肉毒毒素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肌无力,其次为注射局部疼痛和瘀斑,但均可自行恢复。结论: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及痉挛强直肢体疗效显著,副作用轻微且均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8.
脑瘫 (CP)是一组由于脑异常发育或早期受损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综合征 ,其肌张力异常包括痉挛型、肌张力障碍型及混合型等。痉挛型脑瘫临床上多见 ,约占 75 % ,其特征是在一定阻力下在增加活动速度或在一定速度下增加阻力时张力增高 ,肢体活动时由于牵张反射异常使拮抗肌的激活增加 ,而肌张力障碍型脑瘫是由于持续肌收缩导致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在随意运动或维持姿势时形成肌肉激活的异常模式。在休息时可以产生异常姿势与关节僵硬 ,两种类型可发生于同一肢体 ,且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 ,因此区分这两者就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巍巍  杨坚  张颖  乔蕾 《中国康复》2011,26(1):62-64
脑卒中后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是瘫痪肢体康复过程的一个阶段,高痉挛状态是妨碍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最大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1989年Das等第1次使用肉毒毒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继发性肌强直后,相继有诸多类似报道出现,肉毒毒素在脑卒中、脑损伤后的肌痉挛、肌强直中的治疗作用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0.
<正> 人体的正常运动取决于正常的肌张力和感觉信号输入。在脑卒中病人中,肌张力异常和感觉丧失常是有效康复的主要障碍,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任何期望获得良好康复的愿望,都是不现实的。由于脑损害后缺乏对脊髓前角细胞的抑制和丧失对姿势的控制,肢体出现痉挛。虽然并不总是出现肌张力增加有时肢体还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对100例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包括抗痉挛体位,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应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患者康复护理前后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护理后,患者肌张力有明显降低(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康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病人常会出现上肢痉挛(即达到BrunnstromⅢ阶段),痉挛(spasticity)是由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是以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患肢永久性的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康复医学主要采用A型肉毒毒素、矫形器、手术等进行治疗。笔者运用手法与徒手牵引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1例报告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一厂医院高太来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Brueghel综合征,Meige综合征)临床少见。最近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男,57岁。缘于2年前无何原因出现双眼睑发紧,发作时不能...  相似文献   

14.
解热镇痛药致扭转痉挛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17岁。因发热、头痛、流涕,首次服复方乙酰水杨酸(APC)2片,其后1片,日3次。次日出现频繁重复发作的头颈、躯干、四肢不自主向一侧扭转于1995年2月26日急诊。既往健康。发病前未用其它药物。查体:T 36℃,BP 15/10kPa(112.5/75mmHg)。意识清,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4mm,对光反射灵敏。头颈、躯干和四肢不自主向一侧扭转,肌张力增高,持续约4分钟发作停止。停止后正常,无其它阳性体征。间歇约10分钟又出现重复发作。辅助检查:血糖、血钙,抗“O”正常,脑CT、脑电图、心电图正常。拟诊为解热镇痛药致扭转痉挛症。经肌注阿托品1mg,口服安坦2mg,半小时后症状消失,随访1周未再发作。 讨论 本病例依据不自主扭转症状,发作时肌张力增高,发作停止时正常的特点诊断为扭转痉挛症。既往健康,无感染、中毒史,症状呈暂时性,应用阿托品及安  相似文献   

15.
肌肉痉挛是一种速度依赖性的肌张力增高,是肌肉过度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pper rnotoneuron svndrome,UMN)的常见表现。临床上,痉挛可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肌肉过度活跃导致拮抗肌联合运动,肌痉挛导致肌肉和肌腱挛缩等,最终可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和生存质量下降。UMN患者肢体畸形的起源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失衡,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A)可改善肌肉痉挛,因而纠正肌肉失衡。本文综述BTX-A在肢体肌痉挛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痉挛性脑瘫(CP)多由早产、难产窒息、核黄疸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和姿势异常,其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肌肉平衡失调所致。目前,临床多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CP,对降低肌张力、解除肢体痉挛有独特效果。从1998年4月起,我院引进脉冲电刺激方法,对38例患儿开展了SPR治疗CP及康复训练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瘫肢体痉挛,表现为上、下肢肌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协调异常,甚至不能运动。尽早打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对其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从1999至2004年运用低频电穴位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结果显示低频电穴位刺激能较好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肢体肌张障碍及痉挛疗效副作用及护理操作方法。方法采用肌电引导下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19例肢体肌张力障碍及痉挛患者。结果共19例至少完成1个疗程,每疗程接受1~2次治疗,剂量100~500IU,平均370IU。有效率为79%(15/19例),疗效持续时间8~20周(13.75周),副作用的无发现全身中毒时间4~8周,平均6周左右。局部疼痛及瘀斑2/19(11%),持续1~2周。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肢体肌张力障碍及痉挛和/或强直对肢体功能康复有一定疗效,与操作方法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硝西伴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经CT检查确诊的100例急性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病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护理,治疗组在患者出现痉挛后给予氯硝西伴口服0.5mg Bi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患者痉挛情况。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察对象,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肢肌张力、下肢肌张力及Barthel分级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氯硝西伴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后偏瘫肢体痉挛有降低肌痉挛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62岁,因反复口渴、多饮、多尿10余年,四肢肌张力升高3年入院。患者于1994年诊断糖尿病后,开始口服“美吡达”等降糖药物。5年后因血糖控制渐差,遂改用胰岛素治疗。3年前逐渐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步态不稳,双上肢扭转痉挛,静止性震颤伴智力减退,诊断“巴金森综合征”,长期以来口服“美多巴”等药物。无家族史。查体:意识清楚,表情淡漠,口齿不清,生命征平稳。双上肢扭转痉挛,步态不稳。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