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汉、维、哈族高粘血症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 :入选汉、维、哈三个民族高粘血症患者共 16 19例并与正常组 5 0 0例对照及部分老年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对比。结果 :汉、维、哈三个民族之间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有明显差异(P <0 .0 1) ,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占高粘血症的 5 0 %。结论 :高粘血症是老年人易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应用 EPQ 问卷(汉语版译成维语,哈语),在新疆地区对维吾尔、哈萨克、汉族9—15岁2677名学生进行了测查,并与 Eysench 龚氏常模比较,结果表明 EPQ 各量表分的构成比和相关性与常模相似。维、哈、汉不同民族儿童之间 P、E、N、L 各量表分与个性分布存在差异,尤以维与汉、哈与汉族儿童之间差异为著。居住城市与农牧区的儿童间其各量表分也有显著差异。本文从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角度了解9—15岁儿童个性特点,从而为新疆地区的维、哈、汉族儿童人格发展及教育心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地区维汉支气管哮喘儿童ADAM33基因多态性、IgE及VitD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期望从基因水平为指导喘患儿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同期3 ~15岁于乌鲁木齐地区生活的维汉哮喘息儿197例(其中汉族111例,维族86例),同时设立对照组120例(汉族64例,维族56例),首先采用PCR对ADAM 33基因S2位点SNP分型,用ELISA法检测IgE、VitD水平,进一步根据民族进行组内分层,进行S2位点SNP、IgE、VitD水平分析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ADAM33 s2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949,P<0.001),同时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 =25.640,P=0.000).②S2位点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维、汉哮喘儿童中分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2=7.992,P=0.018;x2 =20.140,P<0.001).③实验组IgE水平高于对照组、Vit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3.250,P<0.001;x2=4.793,P<0.001).④实验组组内维族哮喘儿童IgE水平高于、VitD水平低于汉族哮喘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34,P=0.016;x2 =2.956,P=0.004);对照组组内维汉儿童IgE、Vit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1.072,P=0.286;x2 =0.619,P=0.537).⑤ADAM 33基因s2位点与IgE、VitD均无明显相关(r=0.129,P=0.021;r=-0.181,P=0.001).结论 ①ADAM33基因S2位点突变与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哮喘儿童发病均相关,可能是维汉哮喘儿童共同易感基因.②维族哮喘儿童IgE水平高于、VitD水平低于汉族哮喘儿童.③ADAM33基因S2位点不影响IgE及VitD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汉、维吾尔族健康女性不同年龄组的FSH、LH、E2、P、T、PRL生殖激素水平。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对436例汉、维族女性6种激素水平的检测结果统计学处理后显示:汉、维吾尔族的激素水平因民族和年龄组的不同而仅有数值大小的变化。结论汉、维族妇女的激素水平,与不同的年龄组和民族之间t0.05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育龄期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血清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水平的差异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健康育龄期维、汉女性,排除妊娠、月经不规律、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手术史、放/化疗史,近3个月内未使用过激素、口服避孕药或其他药物治疗。根据年龄分为6组:(1)≤20岁,(2)21-25岁,(3)26-30岁,(4)31-35岁,(5)36-40岁,(6)41-45岁。抽取月经第2-3天肘静脉血,血清分离后-80℃条件下保存,集中检测。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健康育龄期维、汉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血清AMH水平走势及相同年龄阶段维、汉女性血清AMH水平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健康育龄期维、汉女性在相同年龄组血清AMH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疆地区健康育龄期维、汉女性血清AMH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与汉族健康育龄期女性相比,同年龄组的维吾尔族女性AMH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6.
维汉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人格及心理状况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维汉大学生人格、心理健康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方法:用汉语版和维语版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BM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评定汉族大学生962名和维族大学生1006名。结果:①维族大学生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明显高于汉族。汉族大学生的父母较维族大学生父母有更多的过份干涉、拒绝否认。②维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EPQ上除内外向上有显著差异外,余无差异.③维族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质、其它等因子分上与汉族大学生有显著差异。结论:①维汉大学生父母的养育方式的有明显的不同。②维汉大学生人格特征不同。③维族大学生较汉族有更多的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抗C2 1 5 单抗与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的融合蛋白C2 1 5 Fab SEA与C2 1 5 抗原基因转染的瘤苗共同激发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以脂质体法将人大肠癌相关C2 1 5 抗原的基因转染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制备成瘤苗 ,建立C5 7BL 6小鼠黑色素瘤荷瘤模型 ,观察其与融合蛋白C2 1 5 Fab SEA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融合蛋白与瘤苗联合治疗组小鼠的抑瘤率明显高于单用融合蛋白组和单用瘤苗组 (P<0 0 1)。结论 :融合蛋白C2 1 5 Fab SEA与C2 1 5 抗原基因转染的瘤苗 ,两者的抗肿瘤效应能相互增强 ,其共同激发的免疫应答能控制荷瘤动物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博乐地区汉、维、蒙三民族血脂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博乐市汉、维、蒙三个主要民族的血脂水平。方法 采随机抽样的方法。年龄30岁以上的健康体检者,分30-60岁及61岁以上两个龄组进行分析。结果 血脂谱的分析存在着性别、族别及年龄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简称维)和汉族(简称汉)人口比例不同地区,维汉大学生的异族友谊经验与面孔识别跨民族效应的关系。方法:按照人口统计学标准选取维汉比例为1∶9地区汉族大学生33人(与维吾尔族低接触组),维汉比例为9∶1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32人(与汉族低接触组),以及维汉比例4∶6地区维吾尔大学生32人(与汉族高接触组)和汉族大学生34人(与维吾尔族高接触组),利用E-prime程序编程让被试执行"学习-再认"范式以考察识别本族和异族面孔(汉面孔/维面孔)的能力,采用自我报告的异族友谊卷入时间和自我表露程度考察异族友谊水平。结果:与汉族高、低接触组对本族面孔的再认正确率、鉴别力均高于对异族面孔的判断,而虚报率低于对异族面孔的判断(均P0.01);与维吾尔族高、低接触组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的再认正确率、鉴别力和虚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异族朋友相处的时间和族际友谊亲密度对跨民族效应幅度负向关联(β=-0.87、-0.56,均P0.01)。结论: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在再认维汉面孔时采用不同的编码策略,族际友谊水平是预测维汉大学生面孔识别跨民族效应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国维吾尔族、汉族及哈萨克族成人不同腰围切点下的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探讨不同民族采用适合本民族特点的腰围切点诊断M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和田地区及阿勒泰地区维、汉、哈族20~74岁人群进行MS横断面调查。MS诊断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定义为基础,腰围切点根据不同民族区分。结果当腰围切点均为男≥90em和女≥80cm时,维、汉、哈族MS粗患病率分别为42.1%,16.7%和9.5%;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8.3%,10.5%和5.9%。调整腰围切点为维吾尔族男≥93cm,女I〉89cm;汉族男I〉85cnl,女I〉80cm;哈萨克族男≥99cm,女≥88cm,维、汉、哈族MS粗患病率分别为25.6%,20-3%和6.9%;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7.6%,13.4%和4.5%。结论根据各民族自身特点调整腰围切点可减少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MS的误诊率,减少汉族MS的漏诊率,维吾尔族与汉族和哈萨克族之间的MS患病率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11.
广西金秀瑶族CSFlPO、TPOX和TH01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金秀瑶族CSF1PO、TPOX、TH01的群体遗传多态性,探讨该民族的变迁及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数据。方法广西金秀瑶族无相关个体血样175例,用Chelex-100方法提取DNA,应用AmpFISTRIdentifilerTMkit荧光标记复合PCR扩增技术对175例血样提取样本DNA3个STR基因座进行扩增,用ABIPrism3100型遗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然后用GeneScanAnalysis3.7和Genetyper3.7软件对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在3个位点中共检测出19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布在0.0029~0.5514之间;44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布在0.0054~0.3657之间。经检验该3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广西金秀瑶族3个STR基因座的杂合度分布在0.5657~0.7257之间,个体识别力分布在0.7241~0.8567之间,累积个体识别力为0.9942,非父排除率在0.3658~0.5644之间,累积非父排除率0.8743,多态信息量分布在0.3042~0.7178;该群体与广西侗族、水族、苗族、毛南族等相邻的少数民族有较近的血缘关系,与广西壮族和汉族的关系相对较远。结论广西金秀瑶族该3个STR基因座分布有较高的多态性,可用于民族遗传学的研究和法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西壮、苗族人5项人类遗传学经典指标的规律。方法对聚居于广西的1046名壮、苗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广西壮、苗族R型扣手、R型交叉臂和R型惯用手百分率,民族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扣手和交叉臂与性别无关;(2)广西壮族环指长和直型拇指类型百分率均高于苗族,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P<0.05或P<0.001);(3)苗族男性环指长百分率高于女性,壮族女性直型拇指类型百分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广西壮、苗族人扣手、交手臂、惯用手、环食指长和拇指类型有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克苏市维吾尔族、汉族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及特点。方法:采用中文版Steinberg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阿克苏市2所小学的976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维族504名、汉族472名。结果:1总体来看,在参与因子上维族父母得分高于汉族(t=2.001,P0.05),心理自主、严格/监督因子得分维族父母均低于汉族(t=14.012,23.230;P0.001);2汉族母亲、父亲文化程度总体来说高于维族父母(χ~2=43.89,46.92;P0.01);3汉族父母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教养方式,在3个因子上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族父母对女生在参与因子、严格/监督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均0.05);4对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在心理自主、严格/监督因子得分维族父母均低于汉族(t=7.141,10.867;P0.001);对非独生子女,参与因子得分维族父母高于汉族(t=-2.496,P0.05),心理自主、严格/监督因子得分维族父母均低于汉族(t=12.322,19.286;P0.001)。结论:维族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温情,而汉族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自主,对子女进行监督的意愿以及实际监督情况更严格;维族家庭教育可能更重视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贵州汉族、苗族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多态性的分布情况,获取 MTHFR C677T和A1298C位点的群体遗传学数据.方法应用PCR-RLFP技术调查了贵州荔波汉族及雷山苗族MTHFR基因型的分布.结果汉族MTHFR 677位T等位基因频率为22.7%低于中国北方汉族,与苗族(10.64%)差异有显著性.苗族1298位C等位基因频率为48.66%高于有文献报道的种族和民族,与汉族(28.85%)差异有显著性.677TT/1298CC双杂合子的分布频率分别是16.66%,11.11%.在苗族还发现一例677TT/1298CC双纯合子.结论 MTHFR两个位点多态性在贵州汉族和苗族有民族差异;苗族A1298C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是有文献报道最高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中国汉族和新疆维吾尔族随机非血缘关系RhD阴性个体RHD基因结构。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RHD基因的上、下游和杂交的Rhesus盒,以及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结果RhD阴性个体RHD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族人与同组汉族人RHD^-/RHD^-基因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4%vs61.40%,P〈0.01),两者与RHD^+/RHD^-基因型组(该组代表RHD单基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vs34.21%,p〈0.01),但与RHD^+/RHD^+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8%vs4.39%,P〉0.05)。78名汉族RhD阴性个体RHD单基因结构研究显示,53名(67.95%)为RHD(1-10)型(其中非表达的14名),15名(19.23%)为RHD-CE(2.9).晚基因型,5人(6.4l%)为RHD-CE(2-7)-D2基因型,2人(2.56%)与RHD-CE(3-6)-D型相似,1人(1.28%)为RHD.CE(5.6).D型,2人为RHD-CE(6)-D或点突变。2名新疆维吾尔族RhD阴性个体RHD单基因型中1人为RHD(1-10)型,1人为RHD-CE(2-9)-02。结论汉族RhD^-/RHD^+单基因型最常见非表达的等位基因依次为RHD-CE(2-9)-D2、RHD(1-10)、RHD-CE(2-7)-D2。新疆维吾尔族携带汉族常见而在白人罕见的非表达的RHD等位基因RHD-CE(2-9)-D2,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两大民族基因的融合特征。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少年儿童心理卫生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儿童心理卫生特点。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PQ)、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和教师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儿少一般情况调查表对7033例4岁-16岁各民族儿童进行测试,重点分析壮族儿童的心理卫生特点。结果:壮族儿童的E分低于汉族(P<0.01),N分和P分与汉族无明显差异(P>0.05),自我意识和主观生活质量总分低于汉族(P<0.01)。适应商数与汉族无明显差异(P>0.05)。共检出各类心理问题2678例,检出率38.08%。其中壮族1614例(40.1%),汉族811例(33.4%),瑶族176例(41.5%),其他少数民族76例(32.8%),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不同性别、年龄儿童在行为问题、自我意识降低、行为偏差上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农村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明显高于城市儿童(P<0.01)。结论:壮族少年儿童的心理卫生状况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贵州侗族、苗族和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贵州侗、苗、汉族HBV感染者的基因型。方法 比较 12 7株各基因型HBV全序列S基因核苷酸序列 ,用DNA分析软件筛选出 3个限制性内切酶。设计 3条HBVS区引物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产物经MboⅠ、BstNⅠ或BsmAⅠ酶切 ,分析酶切产物电泳图谱 ,建立区分HBV(A~F)基因型的方法。对贵州 16 6份侗、苗、汉族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 ,5份PCR产物直接测序验证分型方法的准确、可靠。结果 S基因PCR RFLP分型结果准确 ,5份酶切鉴定结果经测序证实。 16 6份标本中 ,B基因型 138份 (83 13% ) ,C型 2 8份 (16 87% ) ,未发现B、C以外的其他基因型。侗族的 4 8例中 ,4 7例为B型 (97 92 % ) ,1例C型 (2 0 8% ) ,苗族的 5 2例中 ,4 9例为B型(94 2 3% ) ,3例C型 (5 77% ) ;6 6例汉族也以B基因为主 (6 3 6 4 % ,4 2 6 6 ) ,但C型有 2 4例 (36 36 % ) ,与侗、苗族HBV感染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35 0 5 88,P <0 0 0 5 )。结论 贵州地区HBV基因型由B、C 2型构成 ,且以B基因型为主。汉族患者C型较多 ,而侗、苗族患者中B型是占绝对优势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53 Arg72Pro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及与HPV感染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152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10例非癌宫颈组织、120例汉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22例非癌宫颈组织中p53 Arg/Arg、Pro/Pro、Arg/Pro三种基因型的分布。结果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6,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非癌对照组。比较汉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1,P〈0.025),Pro/Pro所占比例在汉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HPV16阳性组和阴性组p53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7,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HPV16阳性组高于阴性组。结论p53 Arg/Arg基因型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且与维吾尔族妇女HPV相关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53 Pro/Pro基因型可能是新疆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与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35例维吾尔族及汉族早发性乳腺癌根治标本(其中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22例,汉族乳腺癌13例),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结果(1)35例新疆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22.86%(8/35),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31.82%(7/22)。(2)35例新疆早发性乳腺癌中发现8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其中2例突变位点IVS20-68insA均为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患者。(3)35例新疆早发性乳腺癌中发现7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对照组32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中仅发现1例BRCA1基因核苷酸的多态性。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其突变位点IVS20—68insA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位点,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贵州三个民族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贵州汉族、布依族、苗族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为贵州少数民族基因多态性数据库的建立提供相关数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贵州荔波汉族、布依族、雷山苗族MTHFR基因两个单核苷酸(677及1298位)多态位点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结果汉族、布依族、苗族MTHFR677位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是22.8%,16.1%,10.6%,MTHFR1298位C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是28.9%,39.1%,48.7%,677CT/1298AC双杂合子的分布频率分别是16.66%,22.7%,11.1%。在苗族还发现1例677TT/1298CC双纯合子。结论.MTHFR C677T和A1298C多态性存在群体差异;贵州雷山苗族、荔波布依族.MTHFR 1298位有较高的C等位基因频率,贵州雷山苗族MTHFR 1298位C等位基因频率是目前文献报道最高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