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轻可去实”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轻可去实”一词源于南北朝北齐徐之才的《药对》。徐氏所言“轻剂”,指麻黄、葛根等轻扬宣散、解表发汗一类方药。后世医家对这一治法多有心得体验,又各见所长,不断拓展了“较可去实”之内涵。如金元李东垣治脾胃病以治法轻巧、组方灵活而著名,用药每味不过数分或一、二钱而已。明代李时珍认为“轻可去实”应改为“轻可去闭”,以“闭”代“实”,现其所列表团,里闭、上闭、下闭诸证,大多是外邪犯肺、肺气吸郁的“肺实”证。温补大师张景岳,用药亦不废轻灵,其《传忠录·论治篇》云:“凡诊病者,必须先探病本,然后用药,若见有米…  相似文献   

2.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阻滞所致的一种以心情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神志异常病证,发生主要有情志内伤和脏腑虚弱两个方面。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笔者就近40年各医家关于郁证的中医针刺、中药等辨证论治进行总结。从而得出情志与脏腑并调,针药并举,辨证施治郁证,可使气血阴阳脏腑对立双方协调统一,从而达到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探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马欢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37-538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持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属心境障碍、抑郁相,是当今世界上广泛流行的疾病之一,又是引起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祖国医学称之为“郁证”。郁证是对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疾病的总称。狭义的郁证主要指由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而引起的情绪抑郁、思绪不宁、悲伤善哭、胸胁胀痛、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多种症状[1]。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狂躁忧郁证、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都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志病,关于情志为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配五气,以生喜怒思…  相似文献   

4.
情志病多指因为情绪刺激过于激烈,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从而导致人体气血失调、功能紊乱的一类疾病。该病的主要表现为情志异常,如郁证、不寐、躁狂等。现代研究表明,随着人们高效、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该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柳洲医话》:“七情之病,必由肝起。”又“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情志病病机总属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肝为病变的核心关键。文章从肝入手,指出临床辨治时当分清气血阴阳、虚实盛衰,抓住本质探究病因。根据具体病情,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原则,病证结合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医郁证分为广义郁证和狭义郁证,广义郁证是由于七情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狭义郁证包括西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均高,对患者身心和社会均造成影响,故探索狭义郁证的治法非常重要。从病因病机、辨治思路、临证分型等方面系统阐述张杰教授治疗郁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张杰教授认为郁证以情志失调为主,六郁互杂为辅,肝脾失调为本;治疗上理气开郁,虚实分治,肝脾建中。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提出“轻而扬之”,即采用宣扬发散的治法使病邪从表而解。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发挥为“轻可去实”,即采用性味轻清之药,以平为期,旨在祛邪而不耗伤正气。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为湿、热、瘀、郁阻滞下焦气血,致精室失用。针对慢性前列腺炎不同阶段之病机特点,以祛湿、清热、化瘀、解郁为大法,基于“轻可去实”,辨证选用质轻平和之花类药治疗,临床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赵玉成  孟凡征 《光明中医》2023,(10):1855-1858
此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梳理“轻可去实”学说源流,总结其学术内涵。资料显示“轻可去实”学说自北齐徐之才提出后,历代医家对其相继做出了阐释和补充,尤其经明清医家不断发展补充,形成了有丰富临床实践支撑的理论体系,对内科、妇科、儿科及针灸推拿等临床均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8.
乳腺增生性疾病相当于中医的乳癖,中医药治疗该病有其独特鲜明的优势。专家团队在长期乳腺疾病临证中学习古人经验,推陈出新形成独到的乳腺增生性疾病诊疗思维。同时认为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发病因素主要为情志内伤,郁怒忧思;病机为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血瘀滞乳络;病位为乳房。临床症见情绪忧郁、双胁胀痛、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单纯的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消癥非能全部奏效。结合“轻可去实”法内涵的演变,三因制宜,总结出“轻宣气机”“轻以调中”“轻化湿邪”三大法则以用于治疗岭南地区妇女之乳腺增生性疾病,临证重视药物选材之轻便,剂量之轻微,味道之淡薄,辅以中医特色外治,并将中医外治法贯穿于诊疗当中,从而因症思辨,因证施治,有法可考。  相似文献   

9.
论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黎朝瑜 《天津中医药》2004,21(5):430-432
抑郁症属中医学中的情志疾病,是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虽临床表现不一,但都有共同病因,即情志不遂,由此而产生的共同病机系以气滞、气逆为主的气机失调,与瘀血、痰结、寒热互结合而为病。气机失调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散见于古代医籍中,包括:郁证、癫病、梅核气、百合病、脏躁等。其基本治则为理气、降逆、散结。  相似文献   

10.
尤可  安佰海 《河南中医》2010,30(1):28-29
重,除药性重锁之意外,还有气味厚、药势猛、剂量重等含义;怯,与恐类似,多指胆小、恐怯,属七情之一,是机体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精神极度紧张的情绪体验。通过对“重”的含义及“怯证”的概念、病机、治则进行深入探讨,给“重可去怯”这一传统理论增加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他种疾  相似文献   

12.
月辰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4-1464
“轻可去实”源于徐之才《药对》,指麻黄、葛根清扬宣散之属,后世医家不断发展拓宽其内涵,特别是清代医家善用轻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后人多误解“轻可去实”即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今笔者朔本求源,剖析其义,以纠其偏。  相似文献   

13.
褚蔚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54-355
郁者 ,郁而不散 ,滞而不通之义。郁证是由于七情所伤致五脏气机失和 ,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安 ,胸胁胀痛 ,或易怒善哭 ,或太息嗳气 ,腹满纳呆等症状。笔者认为郁证的辨证应当全面 ,首先辨心、肝、脾、肺、肾五脏病位 ,然后辨气、血、痰、火、瘀及虚、实病性 ,两者相结合。1 辨病位《内经》把人体内出现的一切积聚、失畅现象概谓之“郁”。肝主升发 ,肺主宣发肃降 ,脾气主升 ,心火下降 ,肾精上承 ,五脏气机运行通畅调达 ,则不会有郁证的生成。若情志内伤 ,五脏气机紊乱 ,功能失和 ,则郁证随之…  相似文献   

14.
月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4-1464
“轻可去实”源于徐之才《药对》 ,指麻黄、葛根清扬宣散之属 ,后世医家不断发展拓宽其内涵 ,特别是清代医家善用轻剂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后人多误解“轻可去实”即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今笔者朔本求源 ,剖析其义 ,以纠其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探讨了中医郁证的辨证论治。广义的郁证是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火食湿等壅塞郁滞等气机不得发越的一系列病证。郁证的主要病因是七情失调,病机关键是气机郁滞,调畅气机、调和气血是治疗郁证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谢昌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彬彬 《中医杂志》2006,47(10):739-740
中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肠郁”、“气腹痛”、“脾约”、“久泻”等病范畴,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体虚、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尤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肠郁”一病,即指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使肠道运化失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脾胃疾病,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不寐以睡眠时间或者深度不足为特征。不寐病机总归于阴阳失交,邪扰心神。中医学认为,不寐病位在心,与脾肾肝胃胆等脏腑相关。发病多与思虑劳倦或情志因素有关。病机为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肝胆气机郁结,思虑劳倦伤脾,气机不畅,脾运失常,水湿酿生痰饮。寒痰或痰热积滞,扰心而致不寐。从痰论治不寐,需分清寒热,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以“辛味宣壅”之法为理论基础,谨守病机探究辛味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中医学认为“壅”是抑郁症发生的关键病机,即郁、痰、瘀、火、虚,虚实夹杂;“辛”味属阳而性最动,宣通之力较强,能散壅滞;“宣可去壅”即采用宣散之法疗壅滞之病,是契合抑郁症病机的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19.
不寐有多种病因病机,但最为多见的是受思虑、悒郁、忧愁、恼怒、惊恐等情志因素影响而发生,其病机主要与心、脾、肝、胆等脏腑有关。郁证不寐的情志病因分为"外感性情志病因"与"内生性情志病因",前者是指受生活负性事件影响而发生的应激性情志变化,当内心恢复平静后,其不寐多可告愈;后者是指宿主的郁证性心理和人格特质及气郁质体质禀赋,对"外感性情志病因"的应激性更大,甚至即便无明显"外感性情志病因"刺激,亦可内生忧思悲恐惊,其不寐积年难愈。在多数情况下,寐佳则无郁,郁去则寐安。郁证不寐的治疗,可通过解郁疏泄以安神促寐,亦可通过安神促寐以舒肝怡心;解郁与促寐类药物,其药性相通。  相似文献   

20.
郁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五郁与朱丹溪六郁学说,以五脏气机运行失常的病查探讨郁证,强调情志因素在郁证辨证治疗过程中应予重视,认为气郁为诸郁之始因,六郁与五脏生理功能失调又可互为因果,提示一脏有郁五脏互累,诸郁相因,相互兼夹,日久常为虚中夹实,论述了五脏之六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纲要,主张治郁根本大法是“郁者达之”以调和五脏,疏通气机为宗旨,与此同时精神调摄是治疗本证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