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水库淤积的起固、形态、危害及淤积过程,进而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库入库径流量的变化对于水库发电和下注重用水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能对入库水量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鸭子荡水库一期工程泥沙沉降数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简化的数学模型计算,对鸭子荡水库一期工程泥沙淤积量、淤积形态以及出库水流含沙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水库原水输送、水厂水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泥砂河道水库淤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修建在多泥砂河道上的7座水库淤积资料的统计分析,对水库淤积量与来水含沙量及含沙粒径级配关系作了探讨,为今后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朱鉴远 《四川水利》1997,18(3):6-10,5
通过水库泥沙调度控制泥沙淤积部位和高程,解决水电站泥沙问题,这是目前中国控制泥沙淤积的主要手段。采取该措施,要损失水电站短期的较小的经济效益,以换取长期的总体的经济。中国水电部门重视水库泥沙淤积,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规范》,强制执行水库泥沙调度。  相似文献   

6.
7.
黄河下游高含沙量洪水不同粒径泥沙的淤积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了高含沙量洪水期,黄河下游河道不同粒径组泥沙的淤积调整情况。指出了高含沙洪水的调整主要在高材以上河段。洪峰流量大小对泥沙过距离输送的影响是有限的。河道淤积量的大小取决于来不不含沙量的高低和来沙粗细。  相似文献   

8.
红山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山水库自六十年代初期建成以来,在防洪、灌溉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效益.然而由于老哈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红山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近十年来淤积上延问题十分突出,它不仅造成水库上游库周两岸淹没、浸没损失扩大,而且由于防洪库容的淤积,使该水库的防洪标准逐年降低.另一方面,红山水库土坝工程在抗震和渗流稳定性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如何管理运用好本水库,使之既能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又能减缓水库淤积,是保证工程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首先分析了红山水库的淤积现状,着重分析了水库淤积上延的程度及其原因.为了预估今后红山水库淤积发展,本文对该水库上游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对入库水沙量的影响作了分析.最后简述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也是与一般水库不同的概念是:限于目前红山水库的条件,即使采取汛期泄空水库的运用方式,其冲刷范围也是很有限的.这一分析方法对其它水库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鱼岭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总库容1037.5万m~3,有效库容769万m~3,死库容69万m~3。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鱼等,其工程规模及经济效益为丹凤县水利工程之冠,为商洛地区综合效益较好的水利工程之一。但是,泥沙淤积已成为这座水库的致命问题。 淤积日趋严重 鱼岭水库修建在丹江一级支流老君河谷东、西两河交汇处之鱼岭梁,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37.5平方公里,流域长度35公里,东河主沟长34公里,西河主沟长29公里,是重点暴雨冰雹区。水库无专门排沙设施,加之一、二级电站相继投产运行以来,采用拦洪蓄水运用方式,实际上拦泥淤库,缩短了水库寿命,泥沙  相似文献   

10.
水是21世纪人类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将导致人类对陆地和水这类有限自然资源的需求增长。同时它还将对环境有显著的影响并加剧地区、国有和国际范围的河流流域内的活动。尽管如此,日本大陆的地形以山区为主,存在许多地质上称为的软弱土区。由于这些原因,河流水流中挟带的泥沙就淤积在大坝水库中,同时在某些情况下,泥沙决量远远超过大坝设计时的预期数量。大坝完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水库有效库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松华坝水库入库径流的模拟介绍NAM模型使用的基本步骤,对不同参数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Umax、Lmax、CQOF对径流总量影响明显,CK1、CK2对峰值的影响明显.建议先确定Umax和CQOF中的某一个然后调整另外一个,参数调整时可首先对这个几个参数进行校准.  相似文献   

12.
巴家嘴水库来水来沙特性与水库泥沙数学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家嘴水库位于高含沙的蒲河上,来水来沙具有山区河流、黄土高原的双重特性.洪水暴涨暴落,峰高、量小、历时短,洪水含沙量高,小洪水带大沙是巴家嘴水库入库洪水的显著特点.在建立水库泥沙冲淤计算数学模型时应给予充分考虑.本文通过对巴家嘴水库来水来沙特性的认真剖析,终结以往巴家嘴水库设计中教训,提出建立水库泥沙冲淤计算数学模型时,时间步长对计算结果又较大的影响,不同的来水来沙特性对时间步长的要求是不同的,山区高含沙河流,洪峰尖瘦,洪水期含沙量高,数学模型设计时,时间步长应采用洪水期实测时同步长.  相似文献   

13.
多沙水库准二维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介绍了作者提出了的水库泥沙数学模型,在该模型建立过程中,引入了水流挟沙力统一公式,泥沙级配计算公式,异重流运动最新成果和因考虑异质粒子与紊流场相互作用而给出的泥沙运动修正方程等,初步验算结果表明,本水库数学模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模拟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三座店水库所属河流含沙量高,工程建成运用后河道的水沙条件将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整体河势调整和行洪能力。为准确掌握库区泥沙淤积状况,采用 Delft3D 三维水动力泥沙输移数学模型,对水库运用50年后取水塔各层取水窗口的含沙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含沙量与流速、含沙量持续时间等特征关系。模拟结果表明:水库运用50年后,左、右泄洪洞和取水塔的含沙量大于原地形含沙量;50年一遇频率洪水含沙量较100年和20年高,垂线平均含沙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右洞、左洞、取水口;50年系列大于3 kg/m3的含沙量持续时间不超过23.5 d 。  相似文献   

15.
万家寨水库自1998年10月下闸蓄水以来,入库水量偏枯,水库淤积量较设计预测量少,水库淤积形态时空上分布不均。水库运用初期,根据来水来沙和库区淤积情况动态控制运用水位。库尾河段泥沙淤积高程是水库初期运用水位的重要控制条件。凌汛期流量相对稳定,可利用凌汛开河期大流量拉沙排沙,延长水库泥沙冲淤平衡年限,更好地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水库三角洲河道输沙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库进口附近三角洲河道之水流系近似均匀流,并非真正之均匀流。三角洲河道动床之自我调整作用,因水库水位之回水影响,其输沙特性有异于明渠均匀流,传统上,将明渠均匀流平衡条件之下输沙公式应用于估算的三角洲河道之输沙能力,似有其不稳定性。本研究进行一系列水流区输沙试验,并纳入文献「10」Hotchkiss之试验数据一并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陈枝霖 《人民黄河》2000,22(5):15-17
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不同于一般水库的特点在于它的减淤2调节,它吸取了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教训,采用逐步抬高汛期运用水位,以有利于山东河道减淤为目标,汛期调节出库流量集中于600m^2/s、2500~4000m^3/s两级流量。洪水是黄河来沙与下游河道淤积的主体,为使水库多拦对下游有害的粗泥沙、多排对下游无害的细泥沙,可采取拦粗排细的运用方式,即根据水情预报,当出现流量大于2500m^2/s的洪水时,提前  相似文献   

18.
白河堡水库泥沙淤积及治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河堡水库是密云水库上游白河干流上跨流域引水工程的首部骨干工程 ,1983年蓄水运用以来 ,在供水、防洪、灌溉、发电和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至 1997年水库淤积三角洲前坡已推至输水隧洞洞口前部 ,水库淤积治理已刻不容缓。作者分析了入库水沙特性及库区淤积现状 ,并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了泥沙淤积发展及治理方案。试验表明 ,若按原运用调度方式 ,水库只能继续运用 2年 ,而高水位运用也就能维持约 6年 ,导沙堤方案则可继续运行 2 0年以上 ,且可与其它治理方案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19.
鉴于瀑布沟水库是大渡河流域梯级开发中游控制性水库,控制了大渡河88.5%的集水面积和83.3%的泥沙量,为掌握水库投运后对下游河道径流和泥沙造成的影响,特依据下游沙坪水文站径流、泥沙资料进行分析,成果表明:瀑布沟水库的投运调节了下游水库径流分配,使得下游水库年内径流量分布更加均匀,大大降低了下游水库的含沙量和输沙量,有效改善了大渡河下游电站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泥沙排沙在其论证和运行阶段一直是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上游来水来沙、实测固定断面和河床质地取样等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运用以来进出库水沙变化、总体淤积和排沙规律、沿程淤积规律、河型转化规律等,并将初步设计论证研究成果与其他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入库年径流量与建库前变化不大,但年输沙量锐减60%,来沙减少的趋势仍将持续;三峡水库平均年库容损失率为0.3%,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低的,可确保水库长期使用;三峡水库的年淤积量与入库沙量基本呈线性关系,汛期蓄水位越高则其斜率越大;三峡库尾河段总体呈冲刷状态,泥沙主要淤积在常年回水区,尤其在河道开阔断面;部分分汊河道发生了河型转化,淤积后河道总体朝单一、归顺方向发展。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运行管理和研究提供支撑,也为同类型水库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