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患者的栓塞原因及影像学和临床特征,分析其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栓塞导致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急诊就诊的、多模态CT检查提示前循环AIS-LVO且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127例,其中ESU...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检查,观察AP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斑块特征。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特征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26)、AP组(n=71)和主动脉复杂斑块(aortic complex plaque,ACP)组(n=25)。分析AP的危险因素及三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差异。结果 纳入222例ESUS患者,共检出259枚AP,42枚ACP,斑块分布以近端降主动脉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均是ESUS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脏瓣膜钙化均是ESUS患者发生AC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斑块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低于AP组(P<0.05),无斑块组和ACP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前循环脑梗死病灶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ESUS患者中AP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分布于近端降主动脉,ACP往往多发。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钙化与ACP形成独立相关。与无斑块的ESUS患者相比,有ACP的患者通常卒中症状更严重,其脑梗死病灶多分布在左侧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非狭窄性斑块在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并完成相关检查的59例ESUS患者影像学资料,通过Osirix软件对患者HRMRI图像序列进行3D重组,用Vessel MASS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责任血管中责任斑块与病灶对侧非责任血管中非责任斑块的血管官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内高信号、斑块表面规则性及血管重构指数和血管狭窄率。结果 在59例ESUS患者颅内血管中发现责任斑块43处,非责任斑块41处。与非责任斑块比较,责任斑块面积更大(0.73±0.13mm2 vs 0.04±0.02mm2,P=0.000),斑块负荷更大(0.27±0.13PB vs 0.21±0.10PB,P=0.019),并且责任斑块内高信号比例更高(69.77% vs 46.34%,P=0.029)。另外与非责任血管比较,责任血管出现正向重构的比例更高(65.12% vs 41.46%,P=0.030)。结论 ESUS患者中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比较,具有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更大、正向重构比例高、斑块内高信号及斑块表面不规则等斑块不稳定性特征,提示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ESUS患者发病机制中重要的栓子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性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性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L和64(30,126)m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L和10(0,70)m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性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L vs 10(0,64)m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性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 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心声学造影(cTTE)联合超声检查在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ESUS患者,均行cTTE及超声检查,观察cTTE对右向左分流(RLS)的检出率,不同来源RLS的分流量分级,以及cTTE阳性组与cTTE阴性组脑卒中超声检查结果。结果cTTE阳性28例,阳性率为56.00%,其中卵圆孔未闭(PFO)引起的RLS比例为67.86%,多于肺循环(P)引起的RLS比例的32.14%。RLS分流量分级中少量、中量、大量分流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TE阴性组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存在易损/溃疡斑块、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比例大于cTTE阳性组(均P<0.05)。结论cTTE联合超声检查有助于PFO导致ESUS患者的诊断,以及观察怀疑动脉源性ESUS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HIR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HIR<0.4)组和侧支循环不良(HIR≥0.4)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为3~6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79例,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52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偏大、核心梗死体积较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患者占比较低、基线NIHSS评分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大、ASPECTS较低、血管成功再通率较低、术后sICH发生率较高且HIR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2.290,95%CI 1.077~4.869,P=0.031)、HIR≥0.4(OR=2.974,95%CI 1.060~8.342,P=0.038)是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IR是一个可靠的术前侧支循环评价指标,高龄、HIR≥0.4是预测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 该研究方便选取观察对象为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感染疾病科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满足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的患者1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全部150例患者中,135例患者明确病因,确诊率为90.0%(135/150),其中92例患者为感染性疾病,13例患者为结缔组织疾病,6例患者为肿瘤性疾病,24例患者为其他疾病.43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热程<4周,25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热程<4周;49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热程大于4周,13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热程>4周.在所确诊的135例患者中,54例患者经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确诊,45例患者经诊断性治疗确诊,20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16例患者经组织活检确诊.结论 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病因,涉及到儿科、妇科、外科、内科以及神经、免疫、内分泌、循环以及呼吸等系统.按照临床经过和相关的辅助检查能明确诊断大部分发热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CT灌注成像(CTP)低灌注强度比值(HIR)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收治70例AIS患者为例,其预后选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分组,观察组(mRS评分3~5分,n=29),对照组(mRS评分≤2分,n=41),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两组HIR、低灌注区灌注参数值(rCBF、rTmax、rCBV)、严重低灌注体积(VSH)、低灌注体积(VH)、 CC不丰富(HIR≥0.40)、入院NIHSS评分对比(P<0.05)。入院NIHSS评分、HlR、低灌注区(rTmax、rCBF、rCBV)、VSH、VH、CC不丰富可能为影响AIS患者预后的因素。以P<0.1为标准,行二项Logistic分析,CC,HIR,VSH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IS患者mRS评分与VSH、HIR、CC呈正相关。结论 HIR、VSH、CC状态为影响AI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首次及复发脑卒中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方法抽选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脑卒中患者92例,按照首发或复发将上述患者分为首发组(n=39)和复发组(n=53),分别取清晨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斑块性质、数量,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计算狭窄度。结果复发组PLT(189.24±55.37)×10~9与首发组(230.19±52.86)×10~9比较显著较低,MPV(9.92±1.64)fl、PDW(17.34±3.50)%水平与首发组(9.08±2.03)fl、(15.78±3.25)%比较显著较高(P0.05)。首发组IMT增厚比例41.03%及不稳定性斑块比例46.15%较对照组62.26%、67.92%显著较低(P0.05)。两组斑块数量及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较高,PLT水平较首发患者低,MPV、PDW水平较首发患者高,血小板参数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CT灌注成像特点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血流CT灌注成像(CTP)特点及其预测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脑过度灌注(CH)危险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1—12月诊治的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行单侧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行CTP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术侧血管);并根据责任血管对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组:A组为颈动脉闭塞(狭窄率100%)10例;B组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5%~99%)17例;C组为颈动脉中度狭窄(狭窄率50%~74%)7例;D组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50%)4例;E组为颈动脉血管正常26例。采集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即局部脑血容量(rCBV)指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指数、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MTT)指数和局部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发生CH(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轻度头痛、头晕),1例发生CHS(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头痛、恶心、颅内出血);30例未发生CHS/CH;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1.6%(33例)。A、B组发生CHS/CH患者的rCBV、rTTP指数高于C、D、E组发生CHS/CH患者(P<0.05);各组发生CHS/CH患者rCBF、rMT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若术前rCBV指数及rTTP指数增加,特别是rCBV>0.20、rTTP>0.25,提示术后发生CHS及CH趋势。术前rCBV、rTTP指数为预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CEA术后发生CHS及CH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在人类死亡原因中排第3位,且发病趋势仍在上升。糖尿病患者合并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其高致残率、致死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该文通过总结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临床表现特点,分析中西医致病原因,概括当前主要治疗措施,以提高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颅内动脉管壁成像(VW-MRI)技术在2型糖尿病(T2DM)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基底动脉(BA)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收集76例本院临床初步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VW-MRI影像资料,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部分序列图像缺失的病例,最终入选患者55例,其中T2DM组22例、非T2DM组33例,观测BA管壁情况。结果显示,与非T2DM组比较,T2DM组BA具有更大的血管面积(VA)、管壁面积(WA)(P<0.05),两组中的斑块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斑块分布以背侧壁居多,非T2DM组斑块分布以侧壁居多。结果表明,T2DM患者BA具有更大的动脉负荷,可能更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硬化和管壁正性重构,斑块位置更容易引起穿支动脉开口堵塞,进而导致桥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0例IS患者(记为IS组)及同期于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记为健康组)为对象,比较2组血浆Hcy水平、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探讨不同程度IS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级)评估与血浆Hcy水平关系以及血浆Hcy水平在疾病预后中影响。结果 IS组血浆Hcy水平、Fbg较健康组明显高,a PTT、TT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IS患者血浆Hcy水平最高,中度次之,轻度最低,三者之间两两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升高患者的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31.82%明显高于Hcy正常患者10.87%(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是IS疾病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不同程度IS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眼针联合电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征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采用电针联合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眼针、电针联合运动功能训练.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DF)与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下肢动脉CT 血管造 影(CTA)病变分布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1 年8 月-2013 年8 月于兰州军区总医院的112 例DF 患者和 89 例ASO 患者,分别作为DF 组和ASO 组,采用CTA 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TA 病变情况。结果 DF 组患肢209 条,621 处病变;ASO 组患者189 条,321 处病变。两组患者单节段、双节段及多节段动脉累及率 比较无差异(P >0.05);两组患者的单节段、双节段病变膝下动脉累及率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患者 患肢的髂、股及腘动脉累及率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患者胫前、胫后、腓及足底动脉累及率及其病变 膝下动脉累计率比较有差异(P <0.05)。结论 DF 下肢动脉病变多分布于膝下的胫前、后动脉、腓动脉及足 背动脉环等较小动脉,而ASO 多分布于髂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等下肢相对较大动脉。  相似文献   

18.
刘恋  刘忆  刘忆星  郑文斌 《河北医学》2005,11(4):298-300
目的:了解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临床和常规性磁共振(MRI)以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0例确诊MS的临床表现、临床定位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结果:根据40例MS临床表现,病灶定位有73个,其中大脑29个,小脑5个,脑干11个,视神经16个,脊髓12个。40例MS常规MRI扫描在T2WI像上呈规则或不规则高信号占40/40,T1WI表现为低信号者占13/40,10例同时行DWI均可见明显的轻度高信号。MR发现的病灶总数为156个,其中分布在大脑半球双侧白质区94个,底节区17个,丘脑5个,脑干14个,小脑16个,脊髓10个。结论:MRI,特别是DWI有助于早期发现MS临床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