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5):160-164
目的 探讨医共体模式对急性脑梗死(ACI)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品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 年1—12 月医共体模式前所收治的ACI 患者为对照组(2775 例),其中静脉溶栓167 例;收集2018 年1—12 月医共体模式后的ACI 患者为试验组(2775 例),其中静脉溶栓249 例。组建医共体卒中团队,优化流程,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间ACI 患者静脉溶栓率、溶栓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DNT、DNT≤60 min 的比例、溶栓患者的住院西药费、总费用,并对发病至就诊时间OCT 与DNT 相关性分析。结果 5550 例ACI 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率6.0%,低于试验组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溶栓患者DNT 由59 min 缩短为54 min(Z=2.492,P=0.013),DNT≤60 min 患者比例从59.3%提高至72.3%(P<0.01),降低了溶栓患者住院西药费(Z=2.507,P=0.012)、住院总费用(Z=2.602,P=0.009),试验组中OCT 与DNT 负相关性减弱。结论 应用医共体管理能提升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品质,即有效提高整体静脉溶栓率、缩短DNT、提高DNT≤60 min 的比例、降低住院西药费、总费用,实现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管理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施天明  张锦华  史宗杰  赵鸿琛  潘婕  耿昱 《浙江医学》2017,39(13):1102-1104,1107
目的探讨急救流程优化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穿刺”时间(DT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流程优化前(2015年3至12月)32例为对照组,针对院内延误主要环节对原有急救流程实施改进后,2016年1至9月7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入院至影像检查完成时间(DTI)、影像检查完成至送达导管室时间(ITS)及送达导管室至股动脉穿刺时间(STP)、工作时段DTP、非工作时段DTP以及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结果观察组DTI20(4~124)min、ITS48(2~209)min、DTP87(30~232)min以及工作时段DTP91.5(91~307)min、非工作时段DTP87(32~230)min均较对照组[33(9~59)、87(5~227)、134(53~307)、169(30~232)、114.5(53~244)min]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76.3%)较对照组(40.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超过预期目标。结论对急救流程开展优化改进措施,可显著缩短急诊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475例,分为时间追踪组(n=291)和非时间追踪组(n=184)。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影像学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IPT)、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和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启动时间追踪与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ODT与DPT相关性。结果 在静脉溶栓患者中,时间追踪组DN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3,36)min vs 33(23,43)min,Z=2.123,P<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呈负相关(r=-0.293,P=0.001),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无相关性(r=-0.034,P=0.723)。在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时间追踪组ODT、OPT均长于非时间追踪组[246(113,431)min vs 166(82,299)min,342(211,519)min vs 277(142,406)min],DI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18(14,23)min vs 26(16,3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67、2.182、4.077,P均<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呈负相关(r=-0.234,P=0.024),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无明显相关性(r=-0.056,P=0.424)。结论 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消除ODT对DNT、DPT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观察组,接受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对照组。于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10 d后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血管再通评分,FIB和HCY水平,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 结果2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呈降低趋势,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呈升高趋势,观察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血管再通率,降低FIB、HCY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控制院内延迟时间(DNT)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台州市9家基层医院168例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统计DNT和各控制因素的平均时间;采用滚动平均时间追踪法,以2014年10月为界对可控因素进行质量管理,分析质量管理前后基线数据、DNT相关因素,并作疗效评估。结果质量管理后,DNT从(79.50±26.97)min缩短为(68.64±24.30)min(P<0.05),DNT≤60min的比例从35.29%上升至40.91%,90d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的比例从48.0%上升至60.6%。“到院至谈话”“到院至病房”“完成CT检查至用药”等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对影响静脉溶栓DNT的可控因素进行质量管理,能明显缩短DNT、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可在基层医院实施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P < 0.01]。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16.5,63.5)min,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34,95%CI:0.882~0.989,P <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912,95%CI:0.855~0.973,P <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  相似文献   

7.
罗国英  陈秀芳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0):1783-1786
目的 探讨卒中护士参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救治流程再造的效果,提出有效的流程优化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组:2018年1月—2019年1月实施常规静脉溶栓救治流程的64例纳入对照组,2019年2月—2020年2月实施卒中护士参与静脉溶栓救治流程再造的64例纳入研究组。比较2组救治效果。 结果 研究组接诊到CT检查时间、CT检查到溶栓治疗时间、接诊到溶栓治疗时间分别为(12.05±6.23)min、(18.89±9.21)min、(30.52±8.01)min,均短于对照组[(15.85±7.51)min、(28.62±8.75)min、(45.62±9.51)min,t=3.115、6.127、9.715,均P<0.05];溶栓后2周,研究组NIHSS、mRS评分分别为(9.21±3.52)分、(1.92±0.52)分,低于对照组[(10.54±4.24)分、(2.25±0.66)分,t=1.931、3.142,P=0.028、0.001];研究组静脉溶栓并发症发生率为1.56%,低于对照组的12.50%(χ2=4.302,P=0.038);研究组病死率为1.56%,对照组为4.69%(χ2=0.258,P=0.611);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8.44%,高于对照组的85.94%(χ2=6.942,P=0.008)。 结论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卒中护士参与的静脉溶栓救治流程再造可缩短急诊溶栓各环节时间,改善救治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王蕾  姜帅  罗业涛  何柳  李妮  方升  徐广会  朱曦  龚椒蕉  杨珊珊  张仲   《四川医学》2017,38(9):985-989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流程实施的多科协作优化改进,对缩短患者到院就诊至启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的效果。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对溶栓流程的具体实施进行多学科协作优化改进的患者入试验组,按时间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为试验第一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为试验第二阶段;2014年1月至7月改进前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DNT时间、溶栓率和治疗效果。结果 DNT平均值由对照组的88min缩短到试验第二阶段的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NT≤60min的比例达为20%,试验第二阶段达51.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试验第二阶段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多学科配协作,对溶栓流程的实施优化,可以减少rt-PA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是否对缩短患者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及增加静脉溶栓依从率,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对干预前(2017年4月~2018年3月)、实验期(2018年4月~2018年6月)、干预后(2018年7月~2019年6月)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进行分析。评估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建立前后rt-PA(阿替普酶)到达医院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和对应患者比例,并确定DNT的潜在改善是否与临床结果的改善相关。结果:建立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后,患者DNT由干预前的(79.66±14.11) min缩短到(50.92±10.57)min(P<0.001)。发病到溶栓时间(ONT)从(217.25±34.64)min缩短到(209.57±31.37)min(P<0.05)。DNT≤60 min患者比例由15.9%上升到84.6%(P<0.001),而DNT≤45 min患者比例由2.3%上升到28.8%(P<0.001)。溶栓的依从性从(14/88)15.9%上升至(88/104)84.6%。3组患者在7 d后安全性如症状性颅内出血,mR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L评分提示预后好转(P<0.05)。结论:建立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是缩短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减少医院延迟,提高静脉溶栓依从率和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卒中中心建设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诊疗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6—1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未建立卒中中心时收治的28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1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建立高级卒中中心后收治的33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至完成CT时间、完成CT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time,DNT)、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door-to-puncture-time,DP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入院时、治疗后24 h、治疗后3 d)、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结果 观察组入院至完成CT时间、完成CT到静脉溶栓时间、DNT、DPT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背景 脑损伤对反应时间有影响,脑损伤患者较正常对照反应时间慢。脑卒中患者上肢反应时间较正常对照患者要慢。 目的 本研究比较患者瘫痪侧、健侧和正常对照的反应时间。同时研究瘫痪侧腕部屈伸反应时间与综合痉挛指数(CSI),联合反应指数(ARRS),Wolf上肢测量(WMFT)的关系。 方法 肌肉痉挛使用CSI测量,联合反应采用ARRS测量,运动功能采用WMFT测量。受试者听到信号以最快速度屈伸手腕,电子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腕屈伸角度。反应时间定义为信号发出到角度变化。各组比较应用ANOVA分析,相关分析应用Spearman’s,显著性水平定为0.05. 结果 脑卒中患者患侧腕反应时间显著慢于健侧及正常人(P<0.01)。屈腕反应时间与CSI中度相关(ρ=0.412, P<0.001),与中度相关ARRS (ρ=0.341, P<0.001),与WMFT运动功能负相关(ρ=-0.531, P<0.001),与WMFT运动时间相关(ρ=0.504, P<0.001)。伸腕反应时间结果相似,CSI (ρ=0.429, P<0.001), ARRS (ρ=0.374, P<0.001), WMFT运动功能 ( ρ=-0.531, P<0.001)时间(ρ=0.486, P<0.001)。 结论 脑卒中患者瘫痪侧的反应时间显著慢于健侧及正常人,瘫痪侧的反应时间与综合痉挛指数(CSI),联合反应指数(ARRS),Wolf上肢测量(WMFT)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规律并对就诊时间予以分析.方法 将纳入的177例患者按OCSP分型分为4组,分别记录其发病时间段及就诊时间,分析其发病时间规律及就诊时间的情况.结果 上午6:01~12:00时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时段.有30.2%的患者在发病后6 h内就诊,69.8%的患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结论 患者应重视发病后的症状,及时就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的分析研究2012年1至2013年6月100例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50例患者发病后≤6 h就诊,50例患者发病后6 h入院。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就诊时间,分析就诊时间与疾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就诊时间在起病后≤6 h和6 h的入院患者的预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进行出院1年后的随访,不良结局中死亡状况、复发率、再次入院率≤6 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优于6 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后能否及时就诊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患者的及时就诊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王霞  朱美意 《农垦医学》2014,(4):300-305
目的:探讨新疆石河子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及就诊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2011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及神经外科收治的1 692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对其就诊时间以及与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6h内的就诊率为41.12%,≥6h就诊率为62.89%,≥6h就诊率出血38.79%,缺血33.84%,平均就诊时间为13.4 h;知识的知晓性(值=0.003)、就诊率(值=0.008)、就诊方式(值=0.006)、有无高血压史及依从性(值=0.010)、疾病类型(值=0.037)、疾病严重程度(值=0.007)与及时就诊率相关;脑梗死患者男性发病(63.46%)明显多于女性(36.46%),脑出血患者男性(60.75%)发病例数多于女性(3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发病有明显的昼夜及季节规律;治疗后无变化早期就诊组为30.4%,高于延迟就诊组(21.5%);早期就诊组治疗后恶化率为10.9%,低于延迟就诊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显示就诊时间与预后有着显著相关性。结论:提高公众对此类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三级预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减轻残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Post-stroke seizure and post-stroke epilepsy are common causes of hospital admissions, either as a presenting feature or as a complication after a stroke. They requir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and support in long term. With an increasingly ageing population, and age itself being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post-stroke seizure and post-stroke epilepsy is likely to increase. This article examines aet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presents a management outline of these condition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adult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article is to provide the clinicians wit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6.
Stroke,a global health problem,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and a leading cause of adult disability worldwide.1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premature loss of life and stroke-related disability present a heavy burden and result in increasing economic and social tolls.2 In China,the annual stroke mortality is approximately 1.6 million,which has become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adult disability.3 Ischemic stroke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troke accounting for 43%-79% of all strok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疆部分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延迟的相关因素及就诊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新疆5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早期就诊组(349例)及延迟就诊组(512例),给予相同的脑卒中治疗,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卒中类型及治疗前、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不同民族患者的早期就诊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患者早期就诊率最高(64.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最低(25.6%)。延迟就诊组治疗后病情加重(17.0%)较早期就诊组(10.9%)高。结论汉族患者在发病后相对于其他民族就诊晚;患者离医院越近越会早来就诊;发病后经过常规内科治疗,患者均会好转,但是越晚就诊的患者其病情加重机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system in duration of thrombolysis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rrival by ambulance.  相似文献   

19.
以11名健康男青年为对象,在坐位呼吸条件下用阻抗心动图微分波C波的升支起点为B点而不考虑该起点是否落在基线上,对SV及STI在5种呼吸时相的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平静呼吸或深快呼吸条件下均可采用“T”进行测定。由于增加了可测波数,从而增加了所得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在运动或难以停上呼吸的条件下也可测定。如能采用联机叠加处理,将可进一步提高其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