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高层住宅建筑中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应关注于促使住户主动使用集中式热水系统方法,同时有效的生活热水计费措施是留住使用集中式热水系统用户的关键。通过对直接供热水方式和间接供热水方式的物业管理及计费方案优缺点的分析与总结,在现有计费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层居住建筑集中热水系统的计费方案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相应的参考。通过在实际工程项目的应用分析,充分证明了所提出的计费方案改进措施可成功留住集中热水系统的用户,促进可再生能源在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日《保定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新建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补贴标准同时出炉。实施意见规定,12层及以下新建居住建筑和实行集中供应热水的医院、学校、饭店、游泳池、公共浴室等热水消耗大户,必须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具备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条件的12层以上居住建筑,应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政府投融资建筑项目及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酒店、医院,应至少利用一种可再生能源。对使用太阳能和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目标,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的比例要提高至建筑能耗的15%以上。在开发再生能源和洁净资源的过程中,太阳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浓墨重彩地登上了建筑节能的舞台。降低民用建筑能耗,采用无污染的太阳能取代传统能源,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原材料、热水系统安装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验收和监管。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2006年被列为建设部再生能源(太阳能)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城市以来,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建成国内首座兆瓦级太阳能并网发电项目;先后建设54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政府建设项目带头采用可再生能源,十二层以下住宅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市太阳能热水建筑应用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2009年成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计划2012年前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712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能效测评的意义,介绍了能效测评的内容及方法,开展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项目能效测评数据的分析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及数据对比,提出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的关键环节以及注意事项,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一种使用清洁能源的新型节能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已成为值得密切关注的关键领域,文章从几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于2008年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测评导则》,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施工质量的检查及应用能效评价方法给予指导。然而,由于太阳能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和季节性差异等特点,各地对太阳能热水系统实际检测方法也略有不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寻求符合广西本地实际情况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能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太阳能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应用。文章从太阳能热水系统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现状出发,详细分析了系统在建筑一体化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并从模型建立、系统节能、节点设计和调试验收等方面介绍了即开即热型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相似文献   

9.
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筑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上海地区应用较为成熟.通过文献及实地调研,总结归纳了上海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的特征、优点及不足,同时提出利用人员培训、技术研发及维保策略等措施,解决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3号主席令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将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加快发展,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推广,已成为国家“十一五”乃至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等内容。在提出国家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框架的同时,也要求“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规范”,为该法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2005年12月5日,建设部以第394号公告发布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编号为GB50364—2005),自2006年1月1日实施。《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标;隹。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必将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上的应用,从建筑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与安装、验收方面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标准的的发布实施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促进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两处住宅用房安装中央空调的事例,现场查勘、验算与鉴定,证实了在住宅用房的混凝土梁上钻孔洞安装中央空调管线的做法,影响了房屋结构的安全,同时给出了加固处理意见,提出了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郑怀平 《安徽建筑》2013,(5):189-190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已启动新一轮测量标志普查工作。与过去不同,此次普查在资料汇集、调查人员组织、调查资料归档与调用等方面做了较大变革,文章简明阐述了变革后的测量标志普查资料汇集技术处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Conclusions 1. The effect of relative penetration on the change in magnitude of settlement is substantial. With the same specific pressure on the base the settlement of the model decreases as the relative penetration increases.2. Published data on values of unit friction forces along lateral surfaces of deep foundations were confirmed. The maximum value of resistance along the side surface was 2 tons/m2.3.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the real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 of the model and its diameter is nonlinear. Thi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working out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foundations of deep footings from deformations especially if one considers that in this case the foundation carries substantial pressures and deforms under conditions of strongly developed shear regions.Translated from Osnovaniya, Fundamenty i Mekhanika Gruntov, No. 6, pp. 11–12, November–December, 1971.  相似文献   

16.
17.
杨玉玲 《山西建筑》2011,37(11):56-57
以锚索框架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锚索框架支护技术在边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框架形式,阐述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锚索材料,岩体条件,张拉器具和工序,外界自然条件和人工作业因素等,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善学 《山西建筑》2011,37(30):127+211-127,211
为了预防电力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因铁芯多点接地导致接地电流超标而造成的铁芯发热故障,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压器铁芯接地智能保护原理,并通过对变压器铁芯接地电流的实时监测,在检测到接地线电流超过国家标准后采取自动启动限流装置的措施,实现将接地电流限制在规程要求的范围之内,并对电气设备状态进行在线检修、评估、预警和风险分析,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