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lpennlsMotsch)性信息素产生和接收部位的研究。结果表明,雄虫触角在成虫交尾中起决定作用。当雄虫接收到雌虫发出的性信息后主动产生性行为,证实了雄虫的触角具有感受器。雌虫的前胸背板及腹板有可能是释放性信息素的部位,而复眼是成虫交尾必不可少的器官。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外人工饲养,结果表明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成虫大多在白天活动,在自然条件下有趋向木麻黄防护林带飞翔的行为。雌、雄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每天8时和16时为交尾高峰。成虫补充营养最喜欢取食苦楝树(MeliaazedarachL.)。苦楝树饲养雌虫每头产卵156~198粒,平均176 4粒,是木麻黄饲养的3 10倍;取食苦楝树的雌虫寿命72~110d,平均91 8d;雄虫寿命88~125d,平均103d,雌、雄成虫分别比取食木麻黄(Casuarinaequi setifolia)的多存活30 2d、40d。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地面40cm高度内的树干根际附近,占总虫数的94 8%。1年生林分受害株至第2年5月成虫羽化期死亡率最高,达66 7%,3~7年生林分有虫株率最高;7年生以下林分应重点防治。在生境条件相似的同龄林中,星天牛则喜欢危害基径较大的木麻黄,6cm以下的树则较少受害。  相似文献   

3.
松褐天牛交尾产卵行为和卵期、孵化率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成虫交尾 ,雌雄均无专一性 ,既能一雄多雌 ,也能一雌多雄 ;交尾次数对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成虫对产卵场所的树种和树性有显著的偏嗜性选择行为。据测定 ,在 6月下旬至 7月下旬平均卵期 4.0 4天 ,卵的孵化率为 85 .76%。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利用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2种技术防治焉耆盆地光肩星天牛,并筛选出最适辐射剂量以及最适不育药剂,进行了焉耆盆地光肩星天牛不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80、120与160 Gy等3个剂量的60 Co-γ射线辐照对光肩星天牛的生育力有一定影响,其中以160 Gy辐照剂量影响最为显著;2种不育药剂(灭幼脲悬浮剂、CSⅡ可湿性粉剂)中以CSⅡ25倍液对光肩星天牛雄虫进行处理,与其配对的雌虫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有很大程度的降低,显示出了较好的不育效应。  相似文献   

5.
光肩星天牛雌虫产卵器及腺体分泌物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雌虫产卵器及腺体为诱源进行活性试验 ,结果表明 :光肩星天牛雌虫产卵器上有性信息素存在 ,是释放性信息素的部位之一。产卵器及腺体分泌物对雄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6.
光肩星天牛受辐雌成虫的不育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60CoT射线辐光肩星天年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雌成虫,研究其不育性。结果表明,辐照对其取食行为无影响;对其产卵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产卵量随着辐照剂理的提高而明显降低;对其寿命和交尾情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00Gy辐照上,致使寿命大幅度降低且见交尾现象,因而受辐雌成虫也具有一定的不育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松材线虫的媒介松墨天牛的防控以达到控制松材线虫病的目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松墨天牛成虫行为与化学生态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松墨天牛成虫活动范围较小,当食物短缺时会远距离迁飞。大部分成虫补充营养10 d后才开始交配,交配分为三个阶段:雌雄成虫共同受寄主植物挥发物吸引,雄虫通过短距离信息素吸引雌虫,再通过接触信息素识别雌虫。植物挥发物如α-蒎烯和乙醇等可以引起松墨天牛成虫的反应,樟子松墨天牛雄虫分泌的聚集信息素2-undecyloxy-1-ethanol能同时引诱雄虫和雌虫,使用植物挥发物与聚集信息素复配研制出的引诱剂如APF-I型引诱剂引诱松墨天牛时,效果比单独使用更加显著,是一种灵敏高效、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的防治方法。视觉在松墨天牛活动中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其对褐色有较大的选择偏向性,当复眼被涂黑后交配成功率也相对下降。进行取食选择时,选择健康木优先于衰弱木,进行产卵选择时则相反。未交配松墨天牛对健康松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比被害松枝挥发物的反应值大,交配后的松墨天牛触角电位反应与交配前相反。产卵后雌虫会在产卵孔分泌包含产卵忌避信息素的胶状物,防止其他雌虫在此处产卵。[结论]可以使用引诱剂防治松墨天牛,也可以应用天敌生物花绒寄甲、白僵菌和管氏肿腿蜂等防控松墨天牛。  相似文献   

8.
以雌虫产卵器及腺体为诱源进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雌虫产卵器上有性信素存在,是释放性信息素的部位之一。产诳器及腺体分泌物对雄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9.
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肩星天牛,吉林省过去无分布记录,但1987年,在长春市猖獗成灾。该虫一年发生一代,少数二年一代。以幼虫和卵在树皮下及枝、干内越冬。预蛹约20天,蛹期约20天。平均每雌产卵30粒左右,雌虫寿命40天,雄虫寿命20天。卵期约12天,孵化率约50%。  相似文献   

10.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近年来大面积爆发的严重危害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食叶害虫,为寻找其羽化和生殖行为发生规律,为生态防控提供技术参考,在温度(25±1)℃,光周期L:D=14:10,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黄野螟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黄野螟的羽化率为83.20%,羽化期为10 d左右,日羽化高峰在20∶00~22∶00,雌雄性比为1.12∶1,且雄蛾先于雌蛾羽化。成虫在羽化后2 d达到性成熟,2日龄雌蛾开始求偶,3~4日龄雌蛾求偶最为强烈,雌蛾的求偶行为多发生在20∶00~21∶00,成虫光期未见交尾行为,成虫日龄影响交尾行为,4日龄成虫交尾率最高。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孵化率超过90%。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6.32 d和5.75 d,未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8.83 d和8.24 d,说明交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养虫笼饲养法和林间套网袋饲养法观察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成虫的交配、刻槽、产卵等习性,发现雌雄交尾时间可持续10~240 min,平均约180 min;有重复交配现象,重复交配可达2~10次;每次交配持续时间为2~30 s。雌虫在寄主枝条上刻槽呈马蹄形,每次刻槽需2~3 min,环绕枝条一周以2个刻槽常见。雌虫刻槽后直接产卵,每刻槽产卵1粒。产卵期长短和产卵量大小取决于雌虫个体寿命长短,且雌成虫有较强的生殖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田间采集老熟幼虫或蛹,在室内分时段观测杨扇舟蛾成虫羽化、交尾和产卵规律.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河北沧州地区1 a发生4代,个别5代.成虫主要在傍晚羽化,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28 min.雌虫自羽化至初次交尾时间为34.82~54.62 h,成虫交尾起始时间在04:00-05:00,交尾结束时间在19:01-20:00,整个交尾持续时间15.4~16.17 h.雌雄成虫均可进行2次交尾,交尾高峰期和羽化高峰期相差7~11 h.成虫羽化后多在第2和第3天交尾,7日龄以后雌虫不再释放性信息素与雄虫交尾.雌虫交尾后大多当晚或第2天晚上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4:00,产卵方式为块产,个别单产.单个卵块平均卵量50~80粒,卵块单层平铺,总卵量220~420粒.雌虫可孤雌产卵,但卵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13.
饲养密度对松墨天牛型和光肩星天牛型花绒寄甲的产卵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60头/盒(0.053头/cm3)的单雌产卵量最高,松墨天牛型寄甲为385.1粒/雌,光肩星天牛型寄甲为340.9粒/雌.密度对松墨天牛型花绒寄甲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光肩星天牛型花绒寄甲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以60头/盒处理的存活率最高,为70%.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2种花绒寄甲以60头/盒的饲养密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光肩星天牛成虫特性及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的取食,交尾及产卵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提出了成虫在性成熟以后,在交尾盛期,其酱不受温度与光照的影响的新论点,并且认为在呼市地区,从7月10日至7月25日期间是一个较好的成虫防治期。  相似文献   

15.
光肩星天牛成虫雌雄性比及其对种群消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成虫在不同的羽化时期内其羽化成虫的性比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光肩星天牛雌性成虫交尾机率大大的降低 ,致使其所产的无效卵增加 ,进而直接影响其种群的消长。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在自然界中光肩星天牛种群的消长除了与该害虫的天敌、气候及其寄主的数量有关外 ,还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光肩星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属天牛科。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近20个省市,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等地。危害杨树、柳树、榆树、白桦、稠李、槭树、刺槐苦楝、桑等阔叶树,尤其喜食糖槭树,是绿化阔叶乔木常见的重要蛀干害虫。有些地区发生严重,危害猖獗,轻者枯梢,重者整株死亡,使树木失去绿化培养的前途,降低用材价值。1肩星天牛的形态特征1·1虫:雌虫体长约18~35mm,宽5~12mm,雄虫体长14~27mm,宽4~10mm,体黑色,有光泽,触角鞭状,为其体长的1·5~2倍,雄虫触角较雌虫长,触角除第一、第二节外,其余各节均为兰灰…  相似文献   

17.
臭椿、新疆杨混交林对光肩星天牛选择寄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兵  徐锡增 《林业科学》2006,42(9):56-60
利用3年生臭椿、新疆杨在室内建立混交林进行光肩星天牛成虫放飞试验.结果表明:臭椿、新疆杨混交林对天牛成虫的寄主选择有显著影响,天牛成虫的交尾行为只在新疆杨植株上进行;天牛成虫在林内植株上着落的总虫次随新疆杨株数的减少而下降,交尾次数也减少;臭椿、新疆杨植株数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在一定范围时,天牛成虫在新疆杨和臭椿上着落的虫次比均趋于稳定;新疆杨与臭椿以行状3:2和2:3混交时林分的抗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天牛成虫胸部的发音和行为(鞘翅目:天牛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惊秋 《林业科学》1991,27(3):234-237,T002
本文研究了15种天牛成虫的发音及其有关的行为。天牛两性对外界不同强度的刺激能作出反应,并借助胸部发音器的摩擦而发音。波形照片显示:天牛的声波信号因种不同差异极大,其频率范围约3000—10000Hz。楝星天牛可借助鞘翅的运动而发出强烈的声音以恐吓敌害,其胸部摩擦发音器则趋于退化。某些天牛雄虫在争夺雌虫、交配前和交配中,可发出不同的声波,这类声波的生物学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每年有两次羽化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下旬。成虫飞翔力较差,一次飞翔最远距离为100米。成虫白天活动,晚上静息,在11时和17时有两次活动高峰。雌雄成虫一生均可多次交尾,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为19枚。其活动主要受温度制约,10—30℃活动正常。产卵对树种有明显选择性,黑杨派为嗜好树种,白杨派具一定抗性;针叶树与臭椿、白腊和刺槐等为免疫树种。复眼具一定感光性。触角上分布大量毛状、刺状感器,是选择产卵及栖息树种的主要器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摸清金斑蝶成虫的行为特征,[方法]在田间的网室内跟踪观察其飞行、取食、求偶、交配和产卵行为。[结果]表明:金斑蝶成虫羽化主要集中在8:00—10:00,成虫羽化当天基本处于停歇状态;羽化第2天起至交配前,雌雄成虫的日平均飞行次数及日平均飞行时间均逐渐增加,雄成虫的日飞行高峰在13:00—15:00,雌成虫的日飞行高峰期在9:00—11:00和15:00—17:00,雌雄成虫的日平均飞行次数、平均飞行时间和日飞行规律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飞行次数与飞行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雌蝶:r=0.978,p0.05;雄蝶:r=0.957,p0.05)。金斑蝶雌雄成虫羽化次日开始取食,自羽化第2天起,雌雄成虫的日平均取食次数及日平均取食时间均逐渐增加,雄虫的日取食活动高峰期在9:00—11:00,雌虫日访花高峰期在11:00—13:00和15:00—17:00,雌雄成虫的日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取食时间和日取食规律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取食次数与取食时间均呈不显著正相关(雌蝶:r=0.949,p0.05;雄蝶:r=0.853,p0.05)。最早交配时间发生在羽化第4天,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配,交配主要发生在14:00—16:00。产卵时间主要在11:00—13:00,雌成虫的产卵方式为散产,主要产卵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结论]金斑蝶成虫期可分为运动器官成熟阶段、补充营养和促进生殖器官发育阶段、求偶和交配阶段、产卵等4个阶段,各阶段内行为有交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