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肾上腺皮质肿瘤VEGF、TSP-1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例肾上腺皮质癌、30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和7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VEGF、TSP-1及MVD(以CD34为标记)的表达.结果 肾上腺皮质癌VEGF表达高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1在正常肾上腺皮质表达明显高于肾上腺皮质癌(P<0.01);MVD在肾上腺皮质癌为(107.67±11.91)/视野,显著高于肾上腺皮质腺瘤(59.46±21.31)/视野和正常肾上腺皮质组织(25.10±3.94)/视野(均P<0.01);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TSP-1的表达与MVD呈负相关(P<0.01),VEGF与TSP-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VEGF和TSP-1在肾上腺皮质肿瘤的表达失衡是其肿瘤血管异常生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参麦注射液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血管生成作用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SM)对裸鼠人大肠癌LOVO细胞移植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方法建立裸鼠人大肠癌LOVO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SM的抑瘤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M对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影响。结果 SM的抑瘤率为49%,其能降低肿瘤MVD,下调VEGF表达,对TSP1无调节作用。结论 SM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下调VEGF可能是其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理之一;SM对TSP1无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内皮抑素(ES)与吉西他滨(GEM)联用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肺癌模型,将其随机分为GEM组、ES组、ES+GEM组及生理盐水(NS)组,比较四组肿瘤体积、生存期;用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检测其肿瘤细胞凋亡情况,CD31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与ES组、GEM组比较,ES+GEM组肿瘤体积缩小、生存期延长、肿瘤细胞凋亡率增加、MVD减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ES+GEM组血清VEGF明显下降(P〈0.05)。结论 ES+GEM治疗小鼠肺癌移植瘤的抑瘤效应明显优于GEM组、ES组,其机理可能是两药对抗肿瘤血管生成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VEGF、PCNA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6例正常胰腺组织中VEGF、PCNA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VEGF、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7%和77.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表达率(P〈0.01),胰腺癌组织中MVD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有关(P=0.020,P=0.045),并且与MVD有相关性(r=0.294,P=0.043)。PCNA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VEGF、PCNA和MVD都不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血管生成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肿瘤血管生成可能会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鼠巨噬细胞金属弹力酶(MME)对小鼠原位结肠癌生长、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扩增编码MME基因结构域Ⅰ和Ⅱ的cDNA片段,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MME并转染小鼠CT-26结肠癌细胞。建立MME转染组及对照组小鼠原位结肠癌种植模型,观察MME对原发性结肠癌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重组MME蛋白在CT-26细胞内成功表达并具有酶活性。MME转染组原发结肠癌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结肠癌组织中的MV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EGF mRNA和蛋白水平在MME转染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转染入小鼠结肠癌细胞的MME基因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起到抑制原位结肠癌生长的作用。MME和VEGF都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平衡可能调控着肿瘤中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Galectin-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半乳糖凝集素1(Gal-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从mRNA水平检测胃癌组织及远癌切端胃组织中Gal-1的表达情况,并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各标本中Gal-1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其微血管密度(MVD)。分析Gal-1、VEGF与临床病理参数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Gal-1 mRNA及蛋白表达、VEGF表达、MVD均分别高于远癌切端胃组织(P均〈0.05)。胃癌组织Gal-1 mRNA及蛋白表达、VEGF表达和MVD与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胃癌组织Gal-1表达与VEGF、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Gal-1通过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参与胃癌的生长和侵袭,可作为诊断及判断胃癌进展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和VEGF—C在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分析两指标间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留取93例星形细胞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及9例接受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的正常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VEGF-A、VEGF-C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RT-PCR法检测VEGF.A、VEGF.CmRNA表达,对两VEGF间及与肿瘤WHO分级、MVD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VEGF.A、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及MVD均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且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P均〈0.叭);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VEGF—A、VEGF-C蛋白表达及两者与MVD均呈显著相关(P均〈0.01)。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VEGF—A和VEGF.C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且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P均〈0.05);肿瘤组织中VEGF.A和VEGF.CmRNA表达呈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VEGF—A、VEGF—C在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并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两者间及与肿瘤血管生成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巨噬细胞金属弹力酶(HME)对胃癌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评价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术后病理证实胃癌并获得随访,有完整蜡块资料的65例患者,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析,分析HME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微血管密度(MVD)及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生存分析及风险模型评估HME表达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在胃癌组织中,HME高表达与肿瘤血管低密度呈显著相关(P〈0.01),HME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P〈0.01)。影响胃癌组织MVD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ME及VEGF表达均为胃癌组织MV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HME表达与MVD呈负相关,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HME表达可作为肿瘤组织MVD的预测指标。胃癌术后生存5年以上者HME表达率明显高于术后5年内复发死亡者(P〈0.05),而VEGF表达情况与此相反。影响胃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同样显示,HME高表达者预后较好,VEGF高表达者预后较差。结论HME高表达与胃癌组织低血管密度及较好的预后密切相关,对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提高生存率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预测胃癌MVD、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而VEGF表达起着相反的作用,两者间的平衡可能调控着肿瘤中新生血管的生成并因此影响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癌血管生成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宫颈癌组织,24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 INⅡ、Ⅲ),22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 INⅠ),14例正常宫颈组织的HIF1α、VEGF、p53表达及MVD。结果宫颈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为86.6%,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阳性表达率为50%,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阳性表达率为36.3%,正常宫颈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14%。宫颈癌组织中,VEGF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2%和45.9%。宫颈癌组织MVD平均为46.7±9.2。宫颈癌组织HIF1α及VEGF、p53与正常宫颈组织、低度、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MVD值显著高于其他组织。VEGF、p53阳性表达率及MVD均与HIF1α阳性表达程度成正相关(分别为r=0.795,P<0.05;r=0.515,P<0.05;r=0.607,P<0.05)。宫颈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病理分级(P<0.05)、手术病理分期(P<0.05)有关。结论HIF1α/VEGF通路在宫颈癌组织血管生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p53基因失活可能经HIF1α/VEGF通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HIF1,αVEGF过表达、p53基因失活及高MVD值与宫颈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内皮素- 1(ET-1)、血小板反应蛋白- 1( TSP-1)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 例NSCLC 组织和18 例正常肺组织中ET-1、TSP-1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计数.结果 NSCLC 组织中ET-1的阳性表达率(42.22%)显著高于对照组,ET-1的表达与NSCLC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ET-1阳性组MVD明显高于ET-1阴性组.TSP-1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37.78%)低于对照组,TSP-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TSP-1阳性组MVD低于TSP-1阴性组.MVD与ET-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TSP-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在NSCLC 组织中ET-1作为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TSP-1作为一种抑制血管生成因子,两者参与肺癌的血管形成,且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建立弓形虫与ct26复合感染度(moi)分别为1∶1、2∶1、4∶1、8∶1、16∶1的共培养试验模型,台盼兰排斥试验连续7d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8∶1共培养模型组6h、12h、24h、48h细胞周期改变;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ct26细胞cyclinB1、cdc2基因转录水平变化;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台盼兰排斥试验发现各比例组弓形虫均能有效抑制小鼠ct26细胞的体外增殖,且呈现前4d缓慢抑制,4d后细胞大量死亡的现象,以8∶1模型组的增殖抑制作用最明显,感染7d后细胞抑制率达80.77%(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8∶1模型组弓形虫可在各作用时间明显改变ct26细胞周期分布,使G0/G1期细胞百分比下降,G2/M期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24h达到作用高峰,使G2/M期百分比升高12.77%,48h则细胞G2/M期百分比下降;弓形虫感染ct26细胞3~24h,细胞cdc2转录水平在各个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细胞cyclinB1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呈现为感染3h时表达增强,随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的现象,cyclinB1基因转录水平在感染后24h只达到对照组的16.55%。结论弓形虫RH株速殖子可明显抑制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体外增殖,感染前期以诱导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为主要机制,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活性下降在G2/M期阻滞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抑制素基因体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体内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探讨血管抑制素基因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 )/angio,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空白载体导入结肠癌细胞Colo205,培养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增殖抑制率,然后将pcDNA3.1( )/angio、pcDNA3.1( )/Colo205、Colo205分别接种至裸鼠右侧颈部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体外pcDNA3.1( )/angio组细胞的生长速度略慢于pcDNA3.1( )/Colo205、Colo20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pcDNA3.1( )/angio组细胞的致力显著降低,瘤体增长缓慢,抑瘤率较高(P<0.01),瘤体组织中MVD及VEGF的表达较低(P<0.05);pcDNA3.1( )/Colo205、Colo205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血管抑制素不直接影响结肠癌细胞Colo205的生物学特性,但在体内可强烈抑制肿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管生成因子而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发挥抑制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作为促血管生长因子和内抑素(ENS)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糖尿病肾病(DN)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以正常大鼠为对照,30只雄性Wistar大鼠建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糖尿病模型建立2、4、8周观察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肾组织VEGF和ENS的表达及半定量分析;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中VEGF和ENS的浓度,根据DN病理学改变确定DN的血管增生严重性,分析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球中弥漫或结节病变及肾小球硬化与VEGF和ENS的关系;采用RT-PCR的方法观察大鼠肾脏VEGF和ENSmRNA的表达。结果DN大鼠肾组织VEGF和EN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N大鼠血清VEGF和ENS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N大鼠UAER与血浆VEGF和ENS相关(r=0.468,P〈0.01;r=0.395,P〈0.05),DN大鼠无论在血中还是肾组织免疫组化和RT-PCR都有VEGF和ENS的表达,VEGF的表达与DN血管增生程度密切相关(r=0.404~0.476,P〈0.01~0.05),ENS的表达也与DN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0.409~0.617,P〈0.05~0.01),血浆VEGF和ENS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484,P〈0.01)。结论VEGF和ENS与DN血管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输卵管妊娠弓形虫感染者的输卵管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18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和47例行附件切除术、无输卵管妊娠史的卵巢囊肿患者(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和输卵管组织标本中弓形虫DNA。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NF-α与MMP-9在其输卵管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输卵管妊娠组宫颈分泌物和输卵管黏膜上皮组织中弓形虫D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80%(21/118)、14.41%(17/118),对照组则分别为4.26%(2/47)和2.13%(1/4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输卵管妊娠组输卵管黏膜上皮TNF-α与MMP-9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弓形虫感染阳性和弓形虫感染阴性的输卵管妊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弓形虫感染阳性和弓形虫感染阴性的输卵管妊娠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弓形虫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发生关系密切,输卵管妊娠组弓形虫感染可致输卵管黏膜上皮TNF-α与MMP-9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个合理、经济的弓形虫包囊小鼠感染模型,为弓形虫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个PRU株弓形虫包囊分别感染C57BL/6J、ICR、KM或BALB/c四个品系雌性小鼠10只,感染后42d,统计小鼠存活率、脑组织包囊数和包囊直径。结果 KM小鼠存活率100%(10/10),ICR小鼠存活率70%(7/10),C57BL/6J存活率10%(1/10),BALB/c全部死亡(0/10);ICR小鼠包囊数和包囊直径与KM小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ICR鼠脑组织包囊数为1385.71±378.555,直径为4.044±0.187μm;而KM鼠脑组织包囊数为290.00±129.743,直径为3.557±0.271μm。结论与其他3个品系小鼠相比,ICR小鼠对PRU株弓形虫包囊的抗性较强,可以作为弓形虫包囊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协同细胞周期特异性抗癌药依托泊甙(VP-16)对ct26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建立弓形虫RH株速殖子与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不同比例的共培养模型(虫/细胞比例分别为2:1、4:1、8:1、16:1),流式细胞仪检测24h细胞周期改变;以虫细胞比例2:1预先感染ct26细胞24h,CCK-8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VP-16对细胞增殖抑制的改变;荧光显微镜观察VP-16(40μg/mL)对感染虫体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台盼蓝染色观察不同浓度VP-16分别作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悬液(1×106/mL)2h、4h、12h、24h的虫体存活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VP-16(20μg/mL)对虫体DNA影响。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各浓度弓形虫速殖子均可明显改变ct26细胞24h周期分布,使G0/G1期细胞百分比下降,G2/M期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2×106个速殖子感染细胞24h可使S期和G2期细胞百分比共同增长14.92%。CCK-8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虫细胞比例2:1预先感染ct26细胞24h可有效增强各浓度VP-16对ct26细胞的杀伤作用;Hochest33258染色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虫体胞质寄生形态及VP-16诱导感染细胞凋亡典型形态;10μg/mL及更高浓度VP-16作用弓形虫4h以上均可使虫体全部死亡;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VP-16(20μg/mL)可使弓形虫速殖子DNA呈现典型的云梯状条带。结论弓形虫RH株速殖子可使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发生G2/M期,可有效增强细胞周期特异性抗癌药VP-16的抗癌作用,且弓形虫增殖亦明显受抑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7.
叶东方 《内科》2008,3(1):8-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住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12例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和血清中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NSCLC组织中VEGF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和癌旁组织(p〈)0.01),且大致随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的顺序明显升高(p〈)0.01);同时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NSCLC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随肺癌分期Ⅰ、Ⅱ、Ⅲ-Ⅳ期的顺序明显上升(p〈)0.01),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结论 VEGF在NSCLC中表达明显增高,并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血清VEGF是NSCLC增生和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孙涛  张明宇  程颖  葛春林 《山东医药》2011,51(48):25-27,119
目的研究IFN-γ影响胆囊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促血管发生的能力。方法通过接种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构建人胆囊癌裸鼠皮下肿瘤模型,给予肿瘤内注射IFN-γ处理,通过免疫组化法计数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TAM和微血管密度(MVD),并计算TAM分化率;通过ELISA法检测肿瘤内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情况。结果实验组肿瘤中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高于对照组(P〈0.01);TAM分化百分率,鼠源性VEGF和MVD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IFN-γ能够抑制TAM的分化形成,降低胆囊癌中VEGF的浓度,减少胆囊癌的血管发生,从而抑制胆囊癌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裸鼠原位人荧光蛋白肝癌移植瘤模型,研究不同处理组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肝癌生长抑制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BALB/c裸鼠肝脏接种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肝癌细胞(RFP-HepG2),建立肝癌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G1组)、奥沙利铂阳性对照组(G2组,25mg/kg)、南蛇藤小剂量治疗组(G3组,20mg/kg)、南蛇藤大剂量治疗组(G4组,40mg/kg)和南蛇藤预防治疗组(G5组,20mgNg)。奥沙利铂为尾静脉注射给药,南蛇藤为灌胃给药,G1组用等渗盐水替代,G3组、G4组自RFP.HepG2细胞接种第20天开始每日给药1次,连续4周。G5组自RFP-HepG2细胞接种第2天开始给药至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组织标本进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Image.proplus6.0(IPP)软件分析,用平均光密度评估各图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度。采用RT-PCR方法检测标本VEGF表达。结果南蛇藤可抑制体内、外肿瘤细胞的生长,G4组、G5组对肿瘤的抑制更明显,与之结果相一致,G2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最低,G4组、G5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G3组与G1组(t=4.657、6.440、7.712、8.900,P=0.0037、0.0031、〈0.001、〈0.001)。各实验组肿瘤组织VEGFmRNA水平与免疫组织化学显示VEGF表达呈平行关系。奥沙利铂治疗组的VEGFmRNA水平最低,G4组、G5组的VEGFmRNA水平显著低于G1组、G3组(t=6.320、7.563、12.907、12.545,P=0.0002、0.0003、〈0.001、〈0.001)。结论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抑制裸鼠原位人荧光蛋白肝癌移植瘤模型肿瘤的生长及人肝癌细胞中VEGF表达,提示南蛇藤可能通过抑制人肝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来抗肝癌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toxin,CT)佐剂制备的弓形虫复合粘膜疫苗滴鼻免疫小鼠,观察肠粘膜诱导部位Peyer’s patches(PP)的细胞免疫应答及持续时间,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STAg(20μg/只)为抗原,CT(1/μg/只)为佐剂滴鼻免疫,对照组PBS滴鼻。滴鼻2次(间隔2周)后,每组6只小鼠分别于第1、2、3、4、6、8、10、12周处死。计数PP个数,制备PP淋巴细胞悬液,计数并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4^+、CD8^+T细胞亚群。结果实验期间两组小鼠PP数目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免疫后PP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生,第2周达高峰,第1、2、3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CD4^+T细胞增生为主,第1周~第8周高于对照组(P〈0.01),CD8^+T细胞第1周~第4周显著增高(P〈0.01),CD4^+/CD8^+比值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弓形虫复合粘膜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肠PP部位持续性的免疫应答,从而激活肠粘膜效应部位淋巴细胞的抗弓形虫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