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人群中血清脂联素浓度和动脉顺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非糖尿病的高血压受试者83例,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常规检测受试者的坐位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和胰岛素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浓度;计算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HDICVprofilor DO-2020检测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比较药物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发现前者的脂联素浓度(中位数:11.9μg/mL)、C1(中位数:13.7mL/mmHg×10)、C2(中位数:4.3mL/mmHg×100)均明显高于后者(5.7μg/mL,10.7mL/mmHg×10,3.7mL/mmHg×100,P均<0.01)。对未治疗组进行相关分析发现LogC1与脂联素浓度明显正相关(r=0.54,P<0.01),与平均血压(MBP)负相关(r=-0.40,P<0.05);LogC2和脂联素浓度明显正相关(r=0.49,P<0.01),与HOMA-IR和MBP明显负相关(LogC2-HOMA-IRr=-0.40,P<0.05;LogC2-MBP,r=-0.32,P<0.01);另外还发现C1与心率(HR)负相关(LogC1-HRr=-0.41,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脂联素浓度和HR水平以及性别是LogC1的独立影响因素(R2=0.39,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和性别是LogC2的独立影响因素(R2=0.44,P<0.01)。结论高血压人群中C1,C2的减退与血清脂联素浓度的降低密切相关。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和动脉顺应性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素和脂联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素、脂联素等水平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和肥胖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门诊高血压病人40例,按照体重指数分为肥胖和非肥胖的两个亚组,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测定其血抵抗素、脂联素瘦素和空腹胰岛素等水平,并选取健康查体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非肥胖和肥胖两个亚组,抵抗素水平升高[分别为(23.55±2.05)μg/L比(25.95±1.77)μg/L,P<0.001;比(27.67±1.72)μg/L,P<0.001];脂联素水平降低[分别为(16.45±3.59)μg/ml比(13.45±3.26)μg/ml,P=0.001;比(11.48±2.50)μg/ml,P<0.001];两个亚组比较,抵抗素(P=0.0140)和瘦素(P=0.041)均有统计学差别;两亚组抵抗素均与收缩压(r=0.445,P=0.049;r=0.516,P=0.020)、胰岛素(r=0.506,P=0.023;r=0.871,P<0.001)、瘦素(r=0.494,P=0.027;r=0.449,P=0.047)呈正相关,与脂联素(r=-0.711,P<0.001;r=-0.868,P<0.001)呈负相关;对照组抵抗素与收缩压(r=0.352,P=0.026)、平均动脉压(r=0.486,P=0.001)、胰岛素(r=0.392,P=0.012)、瘦素(r=0.640,P<0.001)呈正相关,与脂联素(r=-0.337,P=0.034)呈负相关。逐步线性回归显示两个亚组中脂联素是影响抵抗素的独立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清抵抗素、瘦素、胰岛素水平升高而脂联素水平下降,与血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脂肪分泌的相关激素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和代偿。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在高血压病患者中脂联素水平及其与血压、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45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者常规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甲状腺激素、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脂联素以及服糖后2h血糖。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较,脂联素水平下降[(4.15±1.99)μg/ml比(7.04±3.13)μg/ml,P=0.000],健康对照组脂联素与体重指数(r=-0.274,P=0.038)、总胆固醇(r=-0.257,P=0.048)呈负相关;高血压病组中脂联素与收缩压(r=-0.356,P=0.016)、甘油三酯(r=-0.367,P=0.013)、肿瘤坏死因子-α(r=-0.298,P=0.047)、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0.317,P=0.034)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提示,在健康对照组中,体重指数是影响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因素;而在高血压病组中,收缩压、肿瘤坏死因子-α则是影响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因素。结论 在高血压病患者中,脂联素水平下降并与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脂联素与高血压的关系,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阐明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根据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的血压标准,筛选出33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并筛选出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观察的健康人33例(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脂联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 Ⅰ 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 Ⅲ NP)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4.21±2.89)ng/ml比(2.69±1.00)ng/ml,P<0.01];且1级高血压患者与2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P Ⅰ CP和P Ⅲ NP水平显著增高,P Ⅰ CP分别为(13.10±6.56)ng/ml比(4.12±1.19)ng/ml,P Ⅲ NP分别为(128.94±56.37)ng/ml比(66.70±11.72)n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脂联素水平与P Ⅰ CP及P Ⅲ N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245和-0.275,P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血压越高脂联素水平越低,血清脂联素水平与P Ⅰ CP及P Ⅲ N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推测低水平的脂联素血症在高血压心肌纤维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高血压(HT)者43例,其中糖耐量正常者(NGT)30例,糖耐量减低者(IGT)13例。HT者45例,其中17例伴NGT,28例伴IGT,研究显示:脂联素水平(mg/L)HT伴NGT组低于非HT的NGT组(4.3±1.7vs7.1±3.6),HT伴IGT组低于非HT的IGT组(4.0±2.1vs6.6±1.4)(P均<0.05);NGT与IGT组脂联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T组脂联素与DBP、TG、C肽负相关;NGT组脂联素水平与BMI、SBP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LVH)与血清脂联素(ad iponectin)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7例高血压病并LVH患者(Ⅰ组),51例高血压病无LVH患者(Ⅱ组);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将LVH指标左室质量指数(LVM I)与血清脂联素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Ⅰ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Ⅱ组(6.92±1.96 vs 7.83±3.24,P<0.01);LVM I与脂联素呈负相关(r=-0.268,P<0.05)。结论脂联素可能是抑制高血压病患者LVH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联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1例EH患者和23例正常健康人的血清APN值。结果:1级EH患者血清中APN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1).2级及3级EH患者血清中APN水平进一步下降(与1级比较P〈0.05),但2级及3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H患者脂联素水平降低,提示脂联素与EH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可作为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严重程度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共纳入120例EH患者,按照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3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1级三组。同时从门诊随机选择30例无高血压病史的人群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受试者的相关病史,并检测其血清APN水平,比较和分析APN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血清AN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APN水平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而降低,与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SBP)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血清APN水平增高与EH患者的SBP、DBP及MA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APN是EH患者的保护因素,对影响ANP水平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可以降低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9.
脂联素(ADP)是1995年由Scherer等〔1〕在小鼠脂肪细胞中首次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分泌的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本研究检测高血压肥胖人群及正常对照组的ADP水平,旨在探讨血清ADP水平与高血压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其与血压、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及健康对照者40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空腹血清脂联素浓度,同时测定各组的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糖、胰岛素等指标,采用稳态模型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分析血清脂联素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30±0.93)μg/ml比(12.83±1.66)μg/ml),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与收缩压(r=-0.304,P=0.032)、体重指数(r=-0.496,P=0.000)、腰围(r=-0.539,P=0.000)、空腹胰岛素(r=-0.291,P=0.040)、IRI(r=-0.334,P=0.018)之间呈负相关,与ISI呈正相关(r=0.297,P=0.03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腰围是影响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且与收缩压、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血压与动脉屈从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通过对健康和原发性高血压者的 C1、C2测定 ,分析研究血压、脉压与动脉屈从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 DO-2 0 2 0无创动脉功能测定仪对 2 0 1例健康人和 1 3 9例原发性高血压者进行血压、脉压及大、小动脉屈从性测定。结果  1 )健康人组随着年龄增加 C1、 C2逐渐减低 ,C2比 C1的降低更早出现。高血压组中各动脉功能参数比健康人同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 ,C1、 C2明显降低 (P<0 .0 0 1 ) ;2 )血压、脉压与 C1、 C2均呈显著性负相关 (P<0 .0 1 ) ;3 )高血压组中 ,服药者与未服药者比较 ,脉压略降低 ,C1略增高 ,C2有显著性增加 ;结论  1 )高血压症状出现之前已有血管屈从性改变 ,以小动脉为主 ,改变的程度不受年龄的影响 ;2 )高血压经过药物治疗 ,血管屈从性可有所改善 ,首先是从小动脉开始 ;3 )可将 C2测定值作为心血管早期病变的揭示因素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变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及健康人30例(正常对照组),以正常对照组人群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的均数±标准差作为有无胰岛素抵抗的分界线,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即胰岛素抵抗组23例及无胰岛素抵抗组37例.检测血清脂联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等指标.另外,从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选出能够完成整个实验,积极配合随访的40例患者,并分成两部分,每部分20例,分别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两周,治疗前、后检测上述指标.结果:①胰岛素抵抗组的血清胰岛素和甘油三酯与正常对照组及无胰岛素抵抗组相比,胰岛素抵抗组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组的脂联素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正常对照组及无胰岛素抵抗组相比,胰岛素抵抗组明显降低(P<0.01).②高血压患者用培哚普利及缬沙坦治疗两周后,平均压显著下降(P<0.05),血清脂联素浓度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升高(P<0.05).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直线相关(r分别为0.35和0.28,P<0.01和P<0.05);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直线相关(r分别为0.45和0.53,P均<0.01);血清脂联素与血清胰岛素、体重指数及甘油三酯负相关(r分别为-0.41,-0.61和-0.35,P<0.01,P<0.01和P<0.05);血清脂联素与平均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低脂联素血症与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使血清脂联素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超重及肥胖患者血清脂素水平、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3名正常非肥胖对照(男31名,女32名)和57名体重指数>25kg/m2的单纯性超重肥胖个体和41名高血压病超重肥胖患者进入研究,测量血压(BP)、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围比(WHR),用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脂联素浓度、血清IL-6含量。结果单纯性超重肥胖患者与高血压超重病肥胖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单纯性超重肥胖男性(7.03±1.67)mg/L,高血压病超重肥胖男性(6.13±1.74)mg/Lvs正常对照男性(8.21±0.93)mg/L,t=3.868,t=5.388,均P<0.01;单纯性超重肥胖女性(7.90±1.35)mg/L,高血压病超重肥胖女性(6.97±1.16)mg/Lvs正常对照女性(9.22±0.68)mg/L,t=4.612,t=7.167,均P<0.01]。高血压病超重肥胖男性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男性[高血压病超重肥胖男性(394.86±353.9)pg/mlvs正常对照男性(248.02±223.2)pg/ml,t=2.368,P<0.05;高血压病超重肥胖女性(303.2±283.6)pg/mlvs正常对照女性(230.5±214.2)pg/ml,t=0.9046,P>0.05]。在高血压病超重肥胖患者中,脂联素与体重指数、腰围、腰臀围比、收缩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IL-6与收缩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脂联素水平下降与超重肥胖、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IL-6含量升高可能与高血压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伴及不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方法:入选高血压病患者307例,对入选患者分别进行晨尿白蛋白/肌酐测定、大动脉弹性指数、小动脉弹性指数、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正常组(n=232)和异常组(n=75),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动脉功能和结构指标的组间差异比较。结果:①大动脉弹性指数和小动脉弹性指数在异常组均低于正常组;②cfPWV在异常组显著高于正常组;③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元分析,小动脉弹性指数和cfPWV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仍存在;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异常组显著高于正常组,Logistic回归去除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和糖尿病等影响因素后组间差异仍存在;⑤异常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显著高于正常组。以上P均<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功能、结构异常在高血压病情判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及炎症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入选非糖尿病的新发高血压患者108例,同时入选64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常规检测受试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和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1R),同时检测血清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可溶性E选择素(sE-s)。根据血压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清脂联素及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筛选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因素。结果1)HOMA-IR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升高,2级和3级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体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4.5&#177;2.0)mg/L低于对照组(7.1&#177;1.9)mg/L,炎症标志物hs-CRP、TNF-α、IL-6和sE-s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1);3)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与收缩压、舒张压、HOMA-IR、hs-CRP、TNF-α、IL-6和sE-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0.364、-0.375、-0.234、-0.509、-0.416和-0.297(P〈0.05);4)Logistic回归显示HOMA-IR、hs-CRP、脂联素和BMI是平均动脉压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低,炎症标志物水平高,存在胰岛素抵抗;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炎症标志物水平逐渐升高,胰岛素抵抗程度加重;HOMA-IR、hs-CRP、脂联素和BMI是平均动脉压独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自然人群动脉顺应性(AC)的基本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一所全日制学校每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通过问卷排除患心血管疾病个体后, 对其余学生进行体量、血压、青春发育情况检测。采用Pulsetrace指端脉搏波测量仪测定动脉硬化指数(SI),并以此判断被测者AC的情况(AC与SI呈反比),每人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进行分析。共检测6-17岁儿童288名(男161名, 女127名,平均年龄11.16±2.92岁)。结果:男女生的SI没有差异。SI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即AC随年龄增加而升高)。10岁之前AC的上升速度显著高于10岁之后;而青春期发育启动前AC的上升速度也明显高于青春期发育成熟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和体重指数与SI的偏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的AC逐渐上升。建议结合年龄和青春发育水平来建立儿童期AC的参照值。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对门诊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方法采用访谈式对2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结果206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知识缺乏、药物不良反应、服药种类多及时间长、自我管理能力低是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健康教育、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按阶梯合理用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建立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系统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顺应性的关系。方法对6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9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片长多态性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电泳判断基因型及测序,并测定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结果高血压组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6.5%比20.6%及48.7%比42.4%,P=0.015和0.002)。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显著高于CC基因型者(P<0.05),高血压组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在T等位基因携带者也显著高于CC基因型者(P=0.001)。携带T等位基因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及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均显著高于CC基因型者(P<0.05)。结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危险性增加有关,并且677T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公交车驾驶员动脉顺应性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公交车驾驶员和健康人动脉顺应性变化的差异 ,探讨职业因素对驾驶员动脉顺应性的影响 ,为改善驾驶员的工作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美国产动脉脉搏波型分析仪HDIDO2 0 2 0测量 4 2名南京市公交车驾驶员 (观察组 ) ,5 2名南京市公交车车站管理人员 ,地勤人员及部分行政管理人员 (对照组 1) ,10 3名南京市部分医院非夜班医护人员及部分行政管理人员 (对照组 2 )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平均脉压 (MABP) ,脉压差 (PP) ,脉率 (PR) ,大动脉弹性指数 (C1) ,小动脉弹性指数 (C2 ) ,并同时对受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 1)公交车驾驶员的DBP及C2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1(P <0 0 5 ) ,PP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1(P <0 1) ;( 2 )对照组 1日历年龄与观察组无差别 ;公交车驾驶员血管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公交车驾驶员小动脉弹性降低 ,提示动脉顺应性可作为判断血管功能异常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