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再生能力、质量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否再生、再生的质量以及再生神经的来源。方法:将20只实验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左侧后肢胫神经、腓总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腓总神经:A组腓总神经断端以远1.5cm处将胫神经、腓总神经相邻面的神经束、外膜切开,相对缝合束、外膜;B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12周腓总神经远端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行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12周两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再生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侧支来源于胫神经,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缝合的基础上局部应用纤维蛋白胶治疗损伤的周围神经,观察纤维蛋白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纤维蛋白胶(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成分:纤维蛋白原50~70mg/支和凝血酶400U/支,从哺乳动物血中提纯,经过灭菌消毒,冻干制成,不含致热源)。实验分组:选择健康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只: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单纯缝合组。实验方法:大鼠麻醉后,于左大腿后外侧做2cm纵切口,显露坐骨神经。距梨状肌下缘远侧约1.5cm处切断坐骨神经,切除远端1~2mm,采用10-0无创伤线缝合神经外膜,使远近端保留约1~2mm间隙。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对称缝合2针,将纤维蛋白胶注入缝合周围在神经对合端生成凝胶环,混合物固化形成再生室。单纯缝合组:单纯外膜缝合。实验评估:①术后连续观察动物行为学:手术侧后肢及足趾的运动情况,有无溃疡形成,足趾、趾甲的溃疡愈合情况,观察展爪反射。②术后8周两组各取4只大鼠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③术后2,4,6,8周两组各取2只大鼠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神经再生情况。④术后8周两组各取4只大鼠采用LUZEX-F彩色图像分析仪对甲苯胺蓝染色神经组织切片中轴突数目及轴突直径进行分析。⑤术后8周两组各取4只大鼠行醋酸铀枸橼酸铅染色,Phlip-10型透射电镜下观察轴突再生情况。⑥术后8周两组各取4只大鼠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情况。结果:纳入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大鼠行为学观察:术后8周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大鼠除足趾略见下垂、屈曲现象外,步态基本正常,展爪反射基本正常,下肢活动已接进正常,单纯缝合组下肢活动略差。②神经电生理检查:术后8周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单纯缝合组[分别为(11.13±0.37),(9.26±0.44)m/s],潜伏期短于单纯缝合组[分别为(1.83±0.18),(2.17±0.19)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7.78,5.53,P<0.05)。③光镜下神经再生情况: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数量多、排列规则,再生良好。单纯缝合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较小、数量少、排列不规则,再生较差。④轴突数目及轴突直径: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在轴突数目、轴突直径大于单纯缝合组[分别为(2187±107),(1847±96)个/400倍视野;(2.79±0.15),(2.05±0.17)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80.70,42.92,P<0.05)。⑤透射电镜下轴突再生情况:术后8周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大鼠再生轴突发育良好,排列有序,轴突直径大小相差小,髓鞘厚薄一致,轴突染色均匀,雪旺细胞核呈卵圆型。单纯缝合组大鼠轴突发育差,排列不规则,髓鞘薄,可见扩张血管,部分区域有出血水肿。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情况: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在实验侧腰骶段前角可见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大型运动神经元,且数目较多。单纯缝合组标记的数量较少。结论:在修复神经过程中应用纤维蛋白胶,可明显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优于单纯缝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再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佟晓杰 《现代康复》2000,4(10):1456-1457
周围神经损伤的形态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是相当复杂的生物学问题之一,其影响因素众多。此概述了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着重综述了雪旺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基质各种万分对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电磁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电磁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60只Wistar大鼠左侧坐骨神经重度钳夹伤为模型,应用随机数表进行随机化,将大鼠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磁场治疗。术后不同时期测定大鼠坐骨神经的电生理指标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电磁场治疗加速了损伤神经远段Wallerian变性进程,促进雪旺氏细胞增殖,促进轴索及髓鞘再生,加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结论 电磁场可能是通过对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多环节的调控和促进,通过多种协同机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  相似文献   

5.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较常见 ,但目前 ,其神经功能的康复仍不理想。多年来 ,国内、外学者为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提供了相关资料及临床经验。我们于 1999年 10月~ 2 0 0 3年 6月 ,利用肌电图检查仪 ,观察应用无创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 78例患者 ,男 3 3例 ,女 45例 ;年龄 6个月~ 60岁 ,其中 6个月~ 1岁 2例 ,2~ 10岁 1例 ,11~ 2 0岁 10例 ,2 1~ 40岁41例 ,41~ 60岁 2 4例 ;病程 12h~ 2年 ;臂丛神经不全损伤 57例 ,其中全臂丛神经损伤 9例、单纯桡神经不全损…  相似文献   

6.
低能量氦氖激光对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用44只体质量2.5kg左右的家兔随机分为4,8,12及16周4个观察组,照射组各用兔6只,对照组各用5只。麻醉后,均切断左侧腓总神经,用9/0尼龙单丝对端吻合神经外膜。照射组在术后1d开始用8313-B型低能量氦-氖激光仪经皮肤照射L5,6脊髓节段,每天照射15min,共照射4d。对照 组不照射,均按期观察。结果:术后4周,可在照射组看到细小而稀少的再生轴突,对照组直到术后8周才能看到(P<0.01)。照射组的腓总神经潜伏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动作电位波幅照射组也优于对照组。胫前肌肌纤维横纹,照射组16周时很清楚,对照组不甚清楚。展趾功能到术后16周时,照射组与健侧相同,对照组才恢复到照射组12周的水平。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促进了脊髓运动神经细胞功能,加速了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7.
超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机制与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伟  陈文直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42-2343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促进其再生的方法也较多,如显微外科缝合、物理疗法、神经营养因子等,其临床效果尚不够满意。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机城效应、温热效应及理化效应,较小剂量的超声波以机械效应为主,能对损伤神经产生微细按摩作用,从而促进神经再生。超声疗法具有安全、方便、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新的促进神经再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再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的形态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是相当复杂的生物学问题之一,其影响因素众多。此文概述了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着重综述了雪旺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基质各种成分对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疗法与周围神经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复方红芪减方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在前期实验已经证实复方红芪提取液局部应用对周围神经再生有效基础上,对该方进行减方后全身给药的研究。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g,各鼠编号后随机分为3组,钳夹损伤双侧坐骨神经,N组为对照组,每日灌服生理盐水,Q组每日灌服复方红芪提取液2mL,S组每日灌服减方提取液2mL,同条件下饲养6周,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红芪组(-30.2700&;#177;10.8001)和减方组(-19.1105&;#177;9.1048)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红芪组与减方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减方组优于红芪组(P=0.03)。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复方红芪组(112.33&;#177;17.99)个/视野优于对照组(75.77&;#177;14.36),(P=0.000),减方组(109.26&;#177;15.73)个/视野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而红芪组与减方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复方红芪减方提取液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药效更为专一,与在方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大耳白兔18只,显露坐骨神经及其分叉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相邻神经束膜及外膜缝合.将动物肢体分为实验侧与对照侧.实验侧术后第2天,经皮神经电刺激右下肢,刺激参数:方波,波长0.3ms,频率5Hz,电流峰值3-10mA.刺激时间:每日1次,每次30min,持续6周.左后肢不给予电刺激.实验动物分组:A组(术后电刺激3周),B组(术后电刺激6周),C组(术后电刺激16周);每组6只.结果:通过观察电镜、肌电图,实验侧明显优于对照侧.神经侧侧吻合各组在各时间点依次切开原手术切口,检测C组动物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CAMP的振幅及潜伏期,实验侧神经传导速度及CAMP振幅均优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侧CAMP的潜伏期慢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切断各组标本,距吻合口处下方5mm,腓总神经中再生有髓纤维数目实验侧再生有髓纤维均多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侧侧吻合后有神经侧支发芽生长,可作为修复神经损伤的一种方法;经皮神经电刺激在提高神经侧侧吻合后神经侧支发芽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切断左侧腓神经1cm,造成神经缺损,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桥接缺损。B组:切断左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C组:方法同B组,但束膜开窗。各组分别于术后8、12周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端侧吻合的外膜、束膜开窗组(P<0.05);外膜开窗组与束膜开窗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其再生神经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研究的方法,对当前应用较多的实验模型、检测指标及临床应用端侧吻合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整理、综合和分析.结果表明端侧吻合作为一种新的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方法,目前因所采用方法的原因,结果尚不一致;临床应用病例尚少,缺乏大量的病例总结;缺乏对其质量改善方面的评价指标.端侧吻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有必要就其机制及质量改善作深入研究,其研究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4.
脉冲电磁场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索脉冲电磁场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用SD雄性大鼠24只,在距梨状肌下缘约1cm处切断坐骨神经后原位吻合,随机分成1/2、1、2月3组,每组又分成对照和实验组,实验组用微电脑电磁脉冲发生器进行治疗,两组均在不同时间通过肉眼观察、肌电图检测及取材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Walerian变性明显、加速、血管增生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轻、神经再生及传导速度加快。结论:脉冲电磁场治疗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面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方法效果。方法: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中心,用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进行实验。左侧上颊神经切断后作端端吻合。右侧上颊神经切断后,远断端与下颊支侧方,外膜开窗处作支间端侧吻合。分别于术后1,2,3个月时作肌电图后取材,作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个月时,端侧吻合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慢于端端吻合犤1个月时(10.6±2.20),(15.7±2.13)m/s,2个月时(14.4±1.80),(20.80±3.10)m/s,P<0.05犦,术后3个月时端侧吻合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端端吻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犤(22.8±2.40),(23.20±2.14)m/s,P>0.05犦。术后1,2个月时,端侧吻合有髓神经纤维数少于端端吻合犤1个月时(34.16±4.24),(44.28±3.04)个/高倍视野,2个月时(43.64±3.20),(52.84±2.16)个/高倍视野,P<0.05犦,术后3个月时端侧吻合有髓神经纤维数与端端吻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犤(64.66±2.48),(66.12±1.96)个/高倍视野,P>0.05犦。结论:面神经断伤作端侧吻合后,早期神经再生质量不及端端吻合优良,晚期效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抑制剂对断裂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用 SD雄性大鼠 24只。在距梨状肌下缘 1cm处切断坐骨神经,远断端去除 4mm长,取硅胶管桥接两神经断端,并使其相距 4mm,随机分成硅胶管和腹腔注射两组。一组其右侧注入 10mg/kg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 (L-NAME),左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另组用同等剂量 L-NAME改为腹腔注射 10d。每组分成二半,分别于术后 1、 2月取材,作组织学检测。结果 发现 L-NAME对周围神经的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局部注射药较腹腔注射给药神经再生优。结论 L-NAME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证实通过端侧吻合方式可诱导神经侧芽再生,但再生效果达不到神经端端吻合的水平,应用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体外神经元存活及神经再生的效果,可否提高端侧周围神经吻合的再生率?目的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端侧吻合后神经远段再生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对象实验于2001-09/2002-0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研所完成.雄性Wister大白鼠32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成表皮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方法表皮生长因子组切断右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 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入用生理盐水稀释为2 g/L的表皮生长因子注射液0.1 mL/d,共用2周;对照组吻合方法同表皮生长因子组,术后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周.两组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术后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术后4,8周时,表皮生长因子组优于对照组[(52.42±1.45)%,(61.41±1.54)%,(34.60±1.52)%,(38.64±1.89)%,P<0.05].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术后4,8周表皮生长因子组明显比对照组加快[(30.33±0.88)m/s,(34.36±1.09)m/s,(21.06±0.93)m/s,(23.31±0.58)m/s,P<0.05].③超微结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组再生神经的有髓纤维数、髓鞘厚度,髓鞘的成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可以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有髓神经再生率,促进端侧吻合后神经远段的再生.提高端侧吻合周围神经的再生率.  相似文献   

18.
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的波幅较对照组增高,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增快,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小剂量超短波对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患侧L4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来观察小剂量超短波对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n=4),对照组(n=16)及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cm 缺损,实验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7min/天,1次/天,直至取材,后两组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时检测患侧L4脊髓内BDNF及CGRP蛋白表达,术后第12周时行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及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①对照组术后第2周时患侧L4脊髓内BDNF表达已开始增高,第4周时达高峰,第8周后逐渐降低,第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只有在第8周时BDN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对照组患侧L4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与BDNF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12周时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时缩短,胫前肌湿重比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超短波可以促进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髓鞘及轴索的再生,此作用可能与小剂量超短波上调患侧脊髓内CGRP蛋白的表达,延长BDNF表达的高峰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如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的恢复仍是医学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已证实磁刺激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目的观察经颅运动皮质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地点和材料1998/1999实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和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电镜中心和复旦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20只雄性SD大鼠(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医动字第02-33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磁刺激组,并用苦味酸标记编号,每组10只(1~10号).干预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磁刺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开始作经颅皮质磁刺激(刺激频率为6次/min,磁场强度为1 T),1次/d,20 min/次,共20次.对照组不作磁刺激,但同样置于和磁刺激组相同的笼内,1次/d,20 min/次,共20次.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结果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2.65±0.07),(0.47±0.21)ms]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直接神经电刺激检查时均较对照组[(3.46±0.53),(2.27±0.88)ms]缩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磁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12 826±1 678),其数目较对照组(6 506±779)多,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经颅运动皮质区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