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防止杆管偏磨,延长抽油杆与油管的使用寿命及检泵周期,研制了25—225TH4.5—1.2—FP型偏阀式防偏磨抽油泵。该抽油泵主要由上接头、游动阀、柱塞、泵筒、固定阀、加重杆、加重杆尾锥等组成。下冲程时,加重杆的重力可以抵消抽油杆柱所受的阻力,防止抽油杆柱的失稳变形。试验证明,该泵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GB/T 18607—2001《抽油泵及其组件规范》要求,可以改善抽油杆柱的受力状态,很好地解决了有杆泵采油井的杆管偏磨问题。  相似文献   

2.
液力驱动抽油系统动力液压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液力驱动抽油系统采用高压动力液驱动井下液动机,动力液一般采用水,液动机带动井下抽油泵往复运动采油,抽油泵与常规杆式抽油泵相同,液力驱动抽油系统没有抽油杆,避免了杆管偏磨问题。分析了一种液力驱动抽油泵采油装置井下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液动机和抽油泵的受力情况,利用受力平衡原理,给出了液动机上行和下行时的动力液压力计算公式,得到了抽油泵上、下冲程时地面动力液的工作压力范围。  相似文献   

3.
李兰竹 《石油机械》2011,39(3):50-52,73
针对低产油井普遍存在供采不平衡、泵效低以及杆管偏磨突出等问题,研究开发了以小直径抽油泵、抽油杆防失稳技术、杆管减磨接箍技术和低产井优化设计技术等为主的低产井有杆泵高效举升配套工艺。采用该配套工艺既能充分发挥和协调油层的供液潜力及抽油设备的排液能力,又可以解决杆管失稳弯曲造成的杆柱冲程损失及偏磨问题,实现了小直径抽油泵的连续高效举升。现场170余井次的应用表明,采用该配套工艺,抽油泵平均泵效提高18%,免修期延长8月以上,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有杆泵井实施最佳措施程序和工艺技术措施,研制和采用平衡采油系统、自旋转柱塞抽油泵、连续油管抽油泵、抗冲蚀泵和多相泵及下冲程有杆泵等新型有杆泵装置,以实现对必须有杆泵井的全面管理,提高有杆泵采油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稠油井以及偏磨井,由于抽油杆工作条件恶劣,在上冲程时抽油杆的拉应力增加; 而下冲程时阻力大,抽油杆柱的中和点之下处于受压状态,存在交变载荷,造成泵效低、杆管偏磨严重。通过分析井下抽油设备受力状态,对常规抽油泵结构进行了创新和改进,研制了一种旁通阀液力反馈抽油泵。该泵型采用液力反馈技术,为杆柱下行提供动力,克服稠油井、偏磨井井中杆柱下行摩阻,避免下行杆柱弯曲,同时提高泵的充满度,延长有杆泵系统的正常生产周期。泵阀采用弹簧复位球阀,柱塞两端设计防砂结构,适用于斜井、稠油井,并提高了泵效。  相似文献   

6.
针对有杆采油生产中由于套管变形和弯曲引起的杆管偏磨问题,研究了一种新型液力驱动采油系统。在结构特点、使用寿命、适用范围和作业方式上与水力活塞泵进行比较,给出了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通过已知产液柱塞面积、动力液作用面积、抽油泵行程、动液面深度、产液粘度和理论产液量,可确定该系统工作时的动力液压力、产液与动力液压力比、最大上行动力和最大下行动力。  相似文献   

7.
有杆泵井管杆偏磨原因分析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通过对胜坨油田 85口抽油井管杆偏磨现状调查 ,发现严重偏磨井数占 50 6% ,偏磨多发生在泵上 40 0m以内 ,抽油杆接箍比本体磨损严重。造成管杆偏磨的因素主要有井身结构、封隔器坐封、杆柱受交变载荷以及产出液腐蚀等。为此 ,提出了防止或减轻偏磨的技术对策 :(1 )改进抽油杆扶正器的结构和材质 ;(2 )采用坐封吨位控制器和低载荷封隔器 ;(3)配置加重杆和油管、抽油杆旋转装置 ;(4)采用长冲程、低冲次的抽油机生产参数及加强现场监控  相似文献   

8.
抽油泵漏失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铃 《石油仪器》2007,21(5):63-64
为了研究水平井采油时抽油泵的特性,大庆油田建立了一套室内有杆泵举升模拟实验系统,利用该实验系统研究不同冲程、冲次时抽油泵的漏失特性,以便对常规抽油泵进行改进,适应水平井有杆泵举升技术的要求,提高抽油泵的泵效。  相似文献   

9.
<正> 由南阳二机厂和河南石油勘探局采油一厂共同研制的CYJ14-4.8—89HB型抽油机,是针对我国各油田需要长冲程、低冲次和大载荷的抽浦设备而设计制造的有杆抽油泵装置的地面动力设备。适用于泵径Φ56~Φ83mm、泵挂深1000~2000m、泵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常规抽油泵在三次采油井中存在的进液阻力大、易偏磨、砂卡、井液腐蚀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抽油泵。该泵采用上部小泵、下部大泵串联结构,使柱塞总成产生下行反馈力;取消了固定阀,既减小了进液阻力,又可连接加重杆,增大杆柱下行力,减缓杆管偏磨。在上柱塞上端有数个径向冲砂孔,可防止砂子进入泵筒和柱塞间隙砂卡。柱塞总成中间采用浮动连接装置。泵组件采用防腐材料,提高抗腐蚀能力。现场试验应用表明,该泵解决了常规泵存在的问题,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万邦烈 《石油机械》1996,24(11):53-55
已有6台钢带式超长冲程抽油装置投入工业试验。试验表明,这种抽油装置完全适用于产量为5-100m3/d的油井中举升液体。与游梁式抽油机-抽油泵装置相比,在油井液面相同条件下,抽油泵的排量系数较高,为0.55 ̄0.79;举升1吨液体的电能比耗量下降0.64 ̄1.5kW·h。液压传动式超长冲程抽油装置更有无级调节柱塞上下运动速度、工作无噪音和装置振动小等主要优点。指明了尚待改进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日成 《石油机械》1999,27(3):22-24
根据胜坨油田近几年采用95mm有杆抽油泵提液的实践,分析了造成这种抽油泵失效的原因,包括与其配套的脱节器失效、抽油杆断脱、泵漏、电动机不配套和生产管理不善等。为增强泵的提液能力和工作可靠性,提出5项预防措施:(1)选择有充足供液能力的油井;(2)在保持相同泵效的情况下,泵的沉没度应略大于小泵,推荐按450~500m设计;(3)采用H级超高强度抽油杆柱,并在杆柱底部配置一定重量的加重杆;(4)采用长冲程、低冲次的参数匹配,推荐光杆冲程大于5m,冲次小于6min-1;(5)为提高泵筒、活塞和阀座的防腐耐磨性,推荐采用“氧化锆阀球和阀座+喷焊柱塞+氮化泵筒”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3.
保-平10水平分支井原采用有杆泵排采工艺,泵挂深度处在水平分支主井眼水平段,在生产中杆管偏磨问题较为突出,排采效率低,能耗高,经济效益差。该井前期生产中,杆管偏磨及煤粉堵塞等导致频繁检泵,检泵周期短,泵效低。经过反复论证,在上下行程换向、井口限压、煤粉自清洁、自携液举升4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采用井口限压产生液力反馈驱动无杆泵下行程,避免水平井杆管偏磨; 推导出不同内层管自喷携液所需最小产气量,在后期产气量上升,产水量下降后实现向自产气携液举升的转换; 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实现速度管携液自喷,降低能耗,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高煤层气井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深抽排水采气工艺的关键技术及新型装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抽排水采气工艺的泵挂深度超过2000 m,它是用加深泵挂、排出井筒积液、合理增大生产压差的方法来恢复或提高气井单井产量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气田的中后期生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有杆泵深抽排水采气工艺近年来在材料、装备、方法各方面的新发展,总结了深抽要达到增产目的所必须遵循的技术关键,它们是:①采用长冲程的抽油泵和抽油机,并以低冲次工作;②改进油泵柱塞与泵筒间隙的密封结构,尽量减少液体漏失量;③采取技术措施,减少管杆柱的伸缩变形和油泵冲程损失,增大泵的有效行程;④合理利用管杆柱的纵振现象,努力使抽油泵能够实现超冲程工作;⑤在增强抽油机工作能力的同时,设法减少其悬点载荷,为进一步深抽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抽汲混气原油时合理沉没度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抽汲混气原油时,选择合理的沉没度,是提高泵效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抽油井的沉没度的选择都是凭经验而定的,这样难免形成沉没度或大、或小的不合理现象。本文假设地层供液能力与机采系统的生产能力相匹配,抽油机杆柱、泵系统已经选定,从冲程损失与沉没度的关系入手,推导出了泵效与沉没度的解析关系式,进而对机采系统的沉没度给出了定量的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宏博  董世民  甘庆明  辛红  朱葛 《石油学报》2018,39(11):1299-1307
综合考虑柱塞运动规律、阀球运动规律、阀隙瞬时流量与油井流入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流体进泵规律与泵筒内瞬时压力的仿真模型,以此为依据改进了抽油杆柱纵向振动底部边界条件的仿真模型,进而建立了基于抽油杆柱纵向振动与流体进泵规律耦合的抽油机井示功图动态仿真模型;基于流体瞬时进泵规律,建立了抽油泵充满系数、漏失系数的仿真模型,从而改进了排量系数计算模型。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系统动态参数仿真模型具有通用性,可以提高低沉没度供液不足油井示功图、排量系数与系统动态参数的仿真精度。仿真优化算例表明:①大泵径、长冲程与低冲数的抽汲参数设计原则仍然适用于低产抽油机井的节能设计,但最低冲数存在界线,同时最低冲数界限也限制了泵径上限;最低冲数界限随泵间隙的增加而增加;②对于严重供液不足油井,通过合理降低冲程与冲数,可以确保在油井产液量下降率低于5%的条件下,使系统效率最高提高近120%;③在油井产液量一定、下泵深度相同的条件下,优化冲程、冲数与泵径组合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效率,仿真算例的系统效率变化范围为9.43%~17.48%;④在油井产液量与流压一定条件下,综合优化下泵深度、冲程、冲数与泵径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效率,优化算例的系统效率由10.56%提高到31.49%。  相似文献   

17.
程正全 《石油机械》2011,(7):52-53,7
针对常规抽油泵在深井举升过程中存在系统效率低、泵效低、漏失量大和气体严重影响泵的充满程度等问题,研制了超长冲程杆式抽油泵。该抽油泵采用长柱塞对长泵筒的组合方式,最小密封段达到1.2 m,实现了12 m超长冲程抽油;采用软、硬相结合的密封方式和六爪锁紧装置,提高了抽油泵的密封性和锚定的可靠性。3口井的现场应用表明,该抽油泵应用效果良好,实施成功率100%,与常规抽油泵相比,提高泵效均在12%以上。  相似文献   

18.
对克拉玛依浅层超稠油油藏首次应用大井眼井技术进行蒸汽吞吐试验认为:在目前超稠油开采尚处于先导性试验情况下,选择5型抽油机的长冲程、慢冲次模式和杆管优化组合适应性好;采用大井眼、大泵径、加深泵挂和高射孔密度,能明显提高井的排液量和采收率。该套工艺简单实用,经济效益较理想。与普通井相比,具有生产周期长、综合油汽比高、日产液量高又含水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深抽工艺技术在老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兴隆台油田开发中后期出现的油层压力低、油井动液面低,造成油井因泵效过低而减产甚至停产的情况,采用深抽泵、锚定器、Z331—114热洗封隔器组件、泄油器及H级杆拄组合等配套工艺即深抽工艺技术,通过加深泵挂保证泵的沉没度(将泵挂由目前的平均—1500m加深至平均—2700m),提高生产压差,从而保证油井正常生产。该技术在兴隆台油田低渗油层进行了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低产油田抽油机井举升泵效低、能耗高的问题,在进行抽油机井生产参数优化时,将时间作为一个参数考虑进去,将常规的“泵径、冲程、冲次”三参数油井工作制度调整转变为“泵径、冲程、冲次、时间”四参数。以能耗最低为目标,以产量不降为条件建立四参数工作制度优化调整模型,编制了计算软件,可以方便准确地求出单井间歇采油合理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