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与可编程控制器用于节水灌溉的原理、特点和设计思想,并结合义县节水灌溉示范区的设计实例,阐述了依靠计算机对灌溉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当前农业灌溉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节水灌溉的研究,国内外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膜下滴灌技术,随着与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结合,其应用领域和技术深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利用RBF人工神经网络对膜下滴灌作物需水量进行灌溉预报,利用智能灌溉技术以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计算机对气象、土壤、灌水数据的自动监测、理论计算、节水灌溉预报与喷灌的自动控制,使数据采集、灌溉预报、数据通讯、实时灌水融为一体,提高了喷灌节水的高科技含量,为我国传统的粗放灌溉走向现代的精确灌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与设备,为喷灌节水再上一个新台阶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继勇  张锁成 《人民黄河》1997,19(12):41-44
通过采用理论分析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确定了作物有效降水,需水量及其缺水量;编制计算机模拟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计算求出湟水流域各灌溉分区不同作物历年变动灌溉定额,选取灌溉保证率为75%的典型年设计各灌溉分区固定灌溉定额,并对变动灌溉额与固定灌溉定额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专家系统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家系统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测控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应用于节水农业领域,根据系统的实时参数,利用专家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搜索规则库中的规则进行专家决策,从而得出最优的灌溉结论,并且进行灌溉时间和灌水量的预报,从而为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计算机对气象、土壤、灌水数据的自动监测、理论计算、节水灌溉预报与喷灌的自动控制,使数据采集、灌溉预报、数据通讯、实时灌水融为一体,提高了喷灌节水的高科技含量,为我国传统的精放灌溉走向现代的精确灌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与设备,为喷灌节水再上一个新台了介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自动灌溉法国国立农艺研究所研制成自动灌溉装置,即在作物茎秆或果树枝等部位,安置一些特制的“触角”,以测试作物的细微变化。当作物不能从土壤中获取水分时,必然消耗本身茎秆或果枝中的水分,因此会呈现外形缩小的迹象,“触角”立即将其译成信号传给计算机,计算机便指挥启用灌溉装置,不仅准确,而且效率很高。无水灌溉苏联设计出一种无水“灌溉”的方法。他们在糖用甜菜  相似文献   

8.
南通市三联灌区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节约水资源,研制了南通市三联灌区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该系统需要在约150hm2的耕地上实现农田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优化水资源配置.系统采用三级结构的计算机远程控制,实时采集各种数据,并依此控制灌区泵站、各阀门.系统控制软件以Delphi6为软件开发平台,所有灌溉事件自动插入数据库,并自动形成各种报表,以便对灌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运行2年来,性能稳定,节水效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节水灌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采用组态软件和控制模块相配合的节水灌溉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系统利用计算机控制水泵及电磁阀,实现滴灌、喷灌、微灌和低压管道等灌溉方式的自动化,同时将所有灌溉事件自动输入数据库,形成各种报表,以便对灌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绿化灌溉系统设计,为灌溉系统、雨水利用、灌溉泵站及自动控制等多项技术的综合设计。灌溉水源为雨洪利用收集的雨水,补充水源采用再生水;选用多种节水型的灌溉设备以满足不同植物的需求,采用计算机中央灌溉控制系统实现精确灌溉的理念;灌溉水泵采用变频泵组并根据系统要求启动及调整扬程等,达到高效、节水、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11.
动态计划用水的灌溉用水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溉用水管理就是对与灌溉用水有关的信息的采集、反馈和处理这一中心,结合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用于动态计划用水情况下灌溉用水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和灌溉用水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本数据模块、用水申请模块、计划用水模块、水费管理模块、用水统计模块、信息传输模块、图表显示/打印模块、联机帮助模块,该系统已经投入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灌溉用水管理的实际运行。  相似文献   

12.
作物的耗水来自土壤,土壤水分的消耗则由降雨、地下水和人工灌溉来补充,在地下水埋深大的地区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雨和灌溉。提高降雨的有效利用率就可减少灌溉用水量。因此,通过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预测预报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状况的科学调控,从而提高降雨的有效利用率,减少灌溉用水量,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树状灌溉管网的特点,应用基于整数编码的遗传算法进行了重力和泵站加压的树状灌溉管网的优化设计。该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易于实现,有较高的可行性。在计算机实现过程中采用VB和MATLAB混合编程,软件可脱离MATLAB独立运行。  相似文献   

14.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作物需水量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模拟农田根层土壤水循环的计算机模型-ISAREG.这一模型具有多种功能,可模拟根层土壤水分变化,评价给定的灌溉制度,计算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也可用以制订多种供水限制条件下的优化灌溉制度.用望都灌溉试验站的小麦、玉米、棉花3种作物两年的试验观测资料对上述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王旭东  陆军 《中国水利》1999,(10):40-40
IC卡灌溉管理系统是将计算机、IC卡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农业灌溉的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利用IC卡,对每个用水户进行建档管理,配合计算机进行控制。具体做法是:每个用户一块IC卡,IC卡写有用户的名字和密码,用户预交水费写入卡中,在管理机上插卡开机提水,系统自动计时计费,从卡中扣除所需费用。若卡中水费用尽或卡取出或关机,则自动停机,无法提水灌溉。  相似文献   

16.
作物的耗水来自土壤.土壤水分的消耗则由降雨、地下水和人工灌溉来补充.在地下水埋深大的地区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雨和灌溉。提高降雨的有效利用率就可减少灌溉用水量。因此,通过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预测预报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状况的科学调控.从而提高降雨的有效利用率.减少灌溉用水量,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自动灌溉:法国研制成自动灌溉装置,即在作物茎秆或果树等部位,安置一些特制的“触角”,以测试作物的细微变化。当作物不能从土壤中获取水分时,必须消耗本身茎秆或果枝中的水分,因此会呈现外形缩小的迹象。“触角”立即将其译成信号传给计算机,计算机便指令启动灌溉装置。 无水灌溉:俄罗斯设计出一种无水“灌溉”的方法。通过改装农用喷雾器,在甜菜叶上洒一层白的熟石灰粉,喷洒的浓度以不影响土壤的酸性结构为宜 一大片白色的田野能对阳光起到良好的反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氮素运移动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将土壤溶质运移理论和土壤微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农田土壤氮素运移、转化与吸收的综合数学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中德合作项目试验田1999~2000年冬小麦优化施肥与传统灌溉和优化施肥与优化灌溉两小区的土壤水分和氮素运移动态及干物质产量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两小区土壤剖面埋深165cm处硝态氮淋失量的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优化灌溉方式的土壤硝态氮的淋失量明显减少。用验证后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了几种不同灌溉方案下土壤水氮运移动态及干物质产量变化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喷灌条件下,冬小麦以每l0d灌溉一次,每次20mm水量的灌溉方式较优。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灌溉中心试验站,根据市场需要以研究开发高效节水农业中的高新技术为突破口,集中技术骨干进行攻关,成功地研制出了“实时全自动节水灌溉测报系统”和“温室大棚灌溉智能管理系统”。1 实时全自动节水灌溉测报系统 实时全自动节水灌溉测报系统,是根据土壤~植物~大气运移理论(即SPAC理论)中水分传输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现代计算技术相结合,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气象、土壤等与作物生长有关数据的自动采集,并结合作物灌溉制度和需水规律,科学、准确地计算测报出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灌区农田灌溉制度与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簸箕李引黄灌区上游和下游选择典型试验区,开展了连续两年的冬小麦一夏玉米连作种植模式下的田间试验观测,用模拟灌溉制度的计算机模型ISAREG对各试验处理进行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模拟精度。依据模拟结果对现行灌溉制度进行了评价。模拟对比了灌区内3个县4个不同干旱程度典型年气候条件下10种主要作物的两种灌溉制度方案,包括充分灌溉和部分非充分灌溉方案,计算了不同方案的田间灌溉需水过程,分析了不同方案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研究表明,簸箕李灌区只有采用改进的田间灌水技术和有控制的非充分灌溉制度,才能使灌区供水和需水在平水年基本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