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鹿科Cervidae动物都要依赖视觉、嗅觉和听觉线索进行交流,声音通讯作为一种高效的交流方式,在群体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列举了鹿科动物发情鸣叫、警戒鸣叫、交流鸣叫、求救鸣叫等叫声类型,总结了其发声机制,探讨了声音与鹿科动物自身信息的相关性、叫声对两性繁殖行为的影响,以及鹿科动物对种内和种间叫声的识别,并介绍了鹿科动物声音通讯的研究方法。最后,对鹿科动物声音通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鸣叫是鸟类种群内个体间交流的"语言",不同的鸣叫具有不同的意义。鸣叫行为对鸟类的集群、取食、求偶、报警等活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了解鸟类鸣叫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记录了笼养条件下暗绿绣眼鸟在不同条件下的鸣叫变化。共记录和分析了暗绿绣眼的雌雄普通鸣叫、雄性报警鸣叫与引伴鸣叫、繁殖期雄性领域鸣唱、个体间求救鸣叫与应答鸣叫、种间竞争鸣叫、黑暗环境下鸣叫等8种声音。结果表明暗绿绣眼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出不同的鸣叫,鸣叫的多样性为其种群交流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工具。  相似文献   

3.
鸟类的鸣叫依赖于发育完善的鸣管并接受各级发声中枢组成的机能控制系统的调控,善鸣唱的鸟类前脑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发达.用石蜡切片法和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对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虎皮鹦鹉的发声控制神经核团的体积和声音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虎皮鹦鹉的成长,核团体积逐渐增大,核团轮廓逐渐清晰,而且雄鸟的核团明显大于雌鸟;(2)在鸟类成长的过程中,鸟的叫声越来越复杂,幅度越来越高,雄鸟的叫声比雌鸟更复杂,雌鸟的叫声比雄鸟的叫声幅度更高;(3)鸟类鸣叫的复杂程度和发声控制神经核团的体积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凡是因振动发出声音的物体,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发声体;人类的语言、歌唱和动物鸣叫所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声器官的振动发出的,因此把发声的器官叫做发声器。人和有听觉的动物基本上都具有发声器。人的发声器同动物的发声器相比较。显然人比动物更为复杂。如果我们再从发出声音后所起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来分析,又可将动物发声器发出的声音分成二类:第一类的声音可以作为讯号在同种的个体间交往,不同的声音包含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吸引异性、报警、惊吓、避开袭击和求食等。这类声音无疑是具有真正的生物学意义;另一类声音是动物体进行其他活动时,相伴随而发出的声音,这类声  相似文献   

5.
脊椎动物发声器及其控制中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声是动物社群行为中重要的信息通讯方式。利用发声,动物可完成求偶、占区、防御、摄食、种间识别等多种生命活动[1]。因此,发声行为在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的生存竞争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脊椎动物发声行为比无脊椎动物发达得多,形成了专门的特化器官———...  相似文献   

6.
鸟类鸣叫机理是近年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已证明可为人类发声机理提供实验模型。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对鸣禽控制发声的外围和中枢侧向优势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白腰文鸟发声行为的神经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 5~ 15 0日龄雄性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swinhoei)不同年龄段的声谱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神经调制机制。结果如下 :(1)HVC、RA和AreaX三个发声核团的神经联系基本接近成年鸟的水平后 ,幼鸟才开始学习鸣叫 (约 45日龄 ) ;(2 )HVC、RA和AreaX达到成年核团体积时 (约 80日龄 ) ,幼鸟才具有成年雄鸟的鸣叫模式 ;(3)发声控制核团的发育与核团间的神经支配有关 ,而基本不受鸣唱行为的影响 ,HVC、RA和AreaX的最快增长时间段各不相同 ,三个核团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体积增长的显著变化 (one wayANOVA ,P <0 0 5 ) ,但各核团在任意两个时间段的体积差异并不都显著。结果提示 :发声行为产生的时间和发展与发声控制核团的发育、核团间的神经联系有关 ,最终的体积发育程度受内在遗传力的作用 ,同时可能还受神经核团建立正常神经联系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刺激鸟类中脑引起鸣叫及植物性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脊椎动物的发声与鸣叫,在不同条件下有着区别,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似乎亦有一定的神经中枢来控制。过去的学者;如Ferrier刺激猴的中脑後疊体引起了发声反应;Bechterew的研究中也发现有同样结果。嗣後Klemeperer又明确指出刺激中脑引起发声反应的部位是在後疊体(参见)。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群中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向志强  付永川  刘玉成  杜道林   《广西植物》1999,19(2):131-135
通过变异系数和性状差异显著性检验,研究了海南粗榧在坝王岭等5个种群内和种群间不同形态变异以及形态总体变异。结果表明:①海南粗榧营养器官性状比生殖器官性状变异大;枝性状组中,分枝角度变异较小;叶性状组中,叶数量变异较大;球果、种子生物量变异都大于它们的其它性状。②在5个种群内,同一性状变异幅度基本相同。③同一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变异基本接近。④不同性状在种群间存在差异,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但种群间形态总体差异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鸟类发声活动与听觉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种间发声识别、学习以及信息交流中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动物和人类发声(语言)与听觉的联系提供比较解剖学证据和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1.
鸟类的鸣叫     
鸟类的鸣叫不仅是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也是鸟类生态生理学中颇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种鸟都有与其他种不同的鸣叫,甚至与相近种的鸣叫也有所不同。有的鸟能唱出婉转悦耳的歌声;有的鸟鸣声虽较简单,但音调却是愉快而活泼;然而也有的鸟其鸣声特别单调,没有一点音乐感。  相似文献   

12.
四个猕猴地理种群惊叫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敏  江海声 《兽类学报》1997,17(1):24-30
对华南地区4个猕猴种群惊叫行为的比较表明:叫声发生时,发声猴的行为在地理种群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叫声的频谱结构方面,个体间的差异不明显;湖南索溪峪、广西龙虎山、海南南湾种群间差异不明显,但深圳内伶仃岛种群与上述3个地理群间有明显差异。判别分析表明,基频频率(F1)是区分猕猴上述各地理种群间异同的重要参数。这些结果为研究猕猴的分类及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对上述的猕猴地理种群,惊叫声传输性较好和“符号”较专一而有效与群体大、生境降雨量小的相关,本质上是惊叫声对内陆、热带地区、小海岛不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3.
声音通讯对发声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但动物鸣声在时域上不同组成部分的生物学意义差异尚无定论。无尾两栖类的鸣声一般由音节和间隔组成,如雄性仙琴蛙Babina daunchina的广告鸣叫由一至十余个音节及持续时间约为150 ms的间隔组成,这为研究不同音节生物学意义的差异提供了便利。本研究采用优化的失匹配负波(MMN)范式,在播放标准刺激(白噪声)和偏差刺激(同一个广告鸣叫的5个音节)时,采集脑电信号,经过叠加平均后得到MMN。结果显示,第一个音节对应的MMN幅度最高,而且具有大脑左侧优势。由于MMN幅度表征刺激与记忆痕迹之间的差异,同时反映投入的大脑资源,据此推测第一个音节在蛙类声音通讯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鸣叫行为是无尾两栖类常见的行为,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没有一致的证据,但研究结果暗示了很多无尾两栖类动物的广告和攻击鸣叫行为与其体内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雄激素对无尾类发声器官的肌肉以及运动神经元有重要影响.另外,在无尾类脑部与发声的相关核团中发现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注射精氨酸加压素(AVT)也可以增加蛙类的广告鸣叫及降低释放鸣叫.这些都暗示了激素对无尾类鸣叫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已做相关研究的所有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中枢神经与鸣叫行为相关的精氨酸加压素系统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而与鸣叫相关的性激素作用系统可能是多次独立起源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物种形成的三个阶段 :建群、线形分异和生殖隔离。首先介绍一项通过时间产生分异的调查 ,然后检测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障碍 ,最后描述一个自然事件从而分析建群过程。本项工作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达芬梅杰岛上长期研究达尔文雀进化工作的一部分 ,研究组成员由格兰特、笔者和其他同事组成。岛上发生适应辐射的时间并不长 ,现存的 1 4种达尔文雀由 2 0 0或 3 0 0万年前的一个祖先分化而成。极端的年间气候波动改变了达尔文雀的生态条件和食物供给。达尔文雀种群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 ,通过重复的进化反应 ,发生了自然选择。通过 3 0年的积累 ,中地雀 (Geospizafortis)和仙人掌地雀 (G .scandens)种群的体型大小和喙部形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达尔文雀的鸣叫是在幼鸟时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类似于印痕过程 ,鸣叫对保持种间的生殖隔离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生态条件下 ,生殖隔离可以被由于错误印痕所形成的鸣叫而冲破 ,导致种间杂交和基因渗入 ,当然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流从一个物种流动到另一个物种从而增加变异。 1 983年 ,大地雀 (G .magnirostris)在达芬梅杰岛上建群。最初岛上只有拥有共同亲鸟的 2只雄鸟和 1只雌鸟通过不  相似文献   

16.
张信文  陈焱 《生理学报》1994,46(5):451-457
在乌拉坦麻醉的鸣禽燕雀(Fringillamontifringilla)上,观察电刺激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对发声和呼吸的影响,随后在HVc内注入CB-HRP溶液,研究HVc的中枢联系。结果如下:(1)电刺激HVc的不同区域都引起鸣叫反应。(2)长串电脉冲刺激HVc,产生明显的呼吸易化效应,表现为增频增幅的呼吸。(3)吸气期用短串电脉冲刺激HVc,产生吸气切断效应;刺激落位于呼气相,可使该呼气时程明显延长,以配合鸣叫,然后转变为增频增幅的呼吸。(4)CBHRP法表明,HVc投射到古纹状体粗核和嗅叶X区,HVc接受新纹状体前部大细胞核内侧部、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端脑听核-L区、丘脑葡萄形核及脑桥蓝斑核的传入投射。提示HVc除控制发声外,尚参与呼吸易化的调制。HVc对发声及呼吸的特异性影响,可能在鸣叫与呼吸的协调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杜鹃的鸣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直以来认为广布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大杜鹃 ,其鸣声在地区之间无差异 ,而分布在亚洲的大杜鹃的鸣声至今未有系统的研究报道。本文以分布在中国北部的大杜鹃指名亚种和新疆亚种的广告鸣叫为主要研究对象 ,将其与在四川和云南省分布的大杜鹃华西亚种以及分布在朝鲜、日本、俄罗斯和英格兰的大杜鹃指名亚种的广告鸣叫进行了初步比较。在中国分布的大杜鹃有五种鸣叫类型。中国所有采集地大杜鹃的广告鸣叫都由两个音节组成 ,并且与英国分布种群的广告鸣叫很相似。各地大杜鹃的领域鸣唱呈现出个体质的高度保守性和数量性状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发声学习在人类语言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非人类动物中,鸟类最早被发现具有发声学习能力。近年来在少数哺乳动物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人们希望通过对不同动物类群发声学习的比较研究来揭示人类语言的起源。同时,由于鸟类和哺乳类的发声学习能够简化和缩短声信号的遗传过程,更快引起发声行为的进化,对其配偶选择、生态适应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发声学习也是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鸟类和哺乳类发声学习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动物发声学习的起源和维持机制;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旨在提高人们对动物发声学习研究进展的认知,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关键种。本实验应用ISSR分子标记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序列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两岸高原鼠兔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显示,两种标记所得到的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都较高,并以Cytb基因为指标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种群间体现出较大差异。在ISSR标记中,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13.50%,种群分化较低且UPGMA聚类时江北岸与南岸的种群有交叉;而在Cytb基因中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占79.24%,种群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且江北岸和南岸的两个种群分别聚为一类。研究结果表明,mtDNA基因在反映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上较ISSR分子标记相对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唐业忠  王祖望 《四川动物》2000,19(3):173-175
动物的鸣声可分为鸣叫和鸣唱。鸣唱为一系列连续发出的由不同音节组成的固定序列。一般而言,音节数多于两个,由雄性个体在繁殖季节发出。鸣叫多为单音节重复发音,偶尔也有两个音节。除鸣禽外,陆生脊椎动物的鸣声都归为鸣叫类型。鸣唱主要被用于宣告领域或求偶。同时,也被用于亲缘识别和刺激异性同步发情。鸣叫的功用较多,所以包括鸣禽在内的大多数陆生脊椎动物都能发出此类叫声。鸣叫也可用于宣告领域或求偶,如蛙类。鸣叫还可以恐吓竞争对手或敌害,报告敌害或食物的方位以及表达情绪等。1 两栖动物蛙类的绝大多数种类都能鸣叫,有尾类的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