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快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模型。方法: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糖高脂饮食+生理盐水组(GTGZ+NS组)、高糖高脂饮食+10%CCl4组(GTGZ+10%CCl4组)、高糖高脂饮食+40%CCl4组(GTGZ+40%CCl4组)。NC组给予基础饲料进行常规喂养;其余3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并每日束缚3 h,于第7周开始分别给予3 mL/kg的0.9%生理盐水、10%CCl4油溶液、40%CCl4油溶液皮下注射,每周两次。第8周末,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学改变,检测血清转氨酶和血脂、海马组织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及尿D-木糖排泄率,进行肝脏HE、油红O和天狼星染色。结果:与NC组相比,各组大鼠血清转氨酶和血脂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海马组织中的5-HT、NE以及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5),GTGZ+40%CCl4组大鼠的症状和体征更符合中医肝郁脾虚证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在生活干预基础上予维生素E软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口服;观察组在生活干预基础上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2组肝脏超声疗效...  相似文献   

5.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福建中医药》2010,41(3):43-43
<正>2008年5月—2009年6月,笔者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33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疗肝3号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10例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使用口服疗肝3号胶囊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对照组52例,单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治疗.均以3个月为基本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肝功能、血脂、B超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在降低ALT,AST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在降低TG,TC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肝脏B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疗肝3号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两者联合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浊清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化浊清肠方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胀腹痛、黏液脓血便、大便质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肠道菌群中大肠杆菌量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皂术茵陈方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门诊就诊的NASH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中药皂术茵陈方治疗,对照组予以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以及血清ALT、AST活性;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87.5%(35/40),较之对照组的65%(26/40)有统计学意义(χ~2=7.966,P0.05);两组患者ALT、AST活性以及血清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以治疗组的ALT、AST活性下降值大于对照组(t=2.254,t=2.325,P0.05);两组患者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肠球菌、肠杆菌显著降低(P0.05)。结论皂术茵陈方具有改善肝功能、治疗NASH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理脾调肝化痰活血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辨证为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进行饮食控制及适当锻炼基础上,治疗组运用理脾调肝化痰活血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肝功能、血脂、体质指数(BMI)及肝脏超声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后2组TC、TG、ALT活性、GGT活性、BMI、肝脏B超分级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TC、GGT活性、BMI、肝脏B超分级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67%,对照组为63.8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脾调肝化痰活血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对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肝脏炎症、减少肝脂肪沉积及改善代谢状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虚证肠道茵群变化。方法: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脾虚证患者(简称RRTIs脾虚证,25例)粪便中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双岐杆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并与健康A(25名)作对照。结果:与健康人比较,RRTIs脾虚证患者肠杆菌明显增多(P〈0.00,双岐杆菌明显减少(p〈0.01)。结论:RRTIs脾虚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脾虚证、肝郁证与神经肽CR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足电刺激、大黄灌胃、电刺激 大黄灌胃方法分别复制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各组实验大鼠下丘脑和蓝斑CRF含量。结果肝郁组下丘脑CRF含量降低,脾虚组下丘脑CRF含量存在升高趋势,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组蓝斑CR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郁组下丘脑CRF降低,脾虚组CRF在下丘脑存在升高趋势;肝郁组蓝斑CRF明显升高。下丘脑CRF在肝郁组和脾虚组之间的差异,可能是肝郁证和脾虚证的中枢差异点之一;肝郁组蓝斑CRF升高,可能是肝郁证证本质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患者舌苔菌群的结构特征及功能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12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15例,按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证组(7例)和肝胆湿热证组(8例),体检健康者8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方法对舌苔菌群的物种组成、多样性、菌群代谢通路等相关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组样本具有各自的特征性微生物群落。糖化菌门(Saccharibacteria)、小杆菌属(Dialister)可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关键菌群;巨球菌属(Megasphaer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奈瑟菌属(Neisseria)、Atopobium可能是区别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关键菌属。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苔菌群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区别,肝癌患者不同证型间舌苔菌群也存在差异,舌苔菌群可能参与中医证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研究领域已涉及文献研究、标准研究和现代研究等多方面。中医客观化与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肝郁脾虚证见于临床多种疾病,疾病的特点不同,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也不尽一致,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评价。笔者现就近10年来关于肝郁脾虚证不同研究方向的近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展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和实质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昊 《光明中医》2009,24(4):690-69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至脂肪性肝硬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对脂肪性肝炎的干预治疗,是预防脂肪性肝硬化的重要措施.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无循证医学支持的有效的中西医治疗措施.近两年来我们尝试从脾论治脂肪性肝炎6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功能、血脂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3例患者按SAS软件生成,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非药物干预。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粒/次,3次/d;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茵陈五苓散内服,1剂/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进行治疗前后腹部CT和B超检查;检测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进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肝/脾CT均高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疗效优于对照组(Z=1. 955,P 0. 05);观察组患者腹部CT疗效优于对照组(Z=2. 002,P 0. 05);观察组患者腹部B超疗效优于对照组(Z=1. 961,P 0. 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NAFLD患者的肠杆菌、葡萄球菌均明显增多,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 0. 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杆菌、葡萄球菌数量均少于对照组,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均多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加味茵陈五苓散能保护NAFLD的肝功能,调节脂代谢,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临床上治疗NAFLD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人的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菌库,定居着一个十分复杂和活跃的微生物群落,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保持着动态平衡。脾虚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经典证型,大量研究表明,脾虚证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脾虚的表现。此外,肠道菌群是健脾中药多糖成分代谢、发挥疗效的重要介质,而健脾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脾虚证在生理、病理以及健脾中药药效发挥上的关联,立足于肠道菌群研究脾虚证,旨在为揭示中医脾虚证的内涵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见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眼底血管图像变化特征,以期为中医目诊及肝病证候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借助眼底照相机采集NAFLD患者、健康人群的眼底血管图像,同时收集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临床症状信息,通过改进的U-Net模型分割眼底血管,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血管颜色、形态及Haralick纹理特征,并以健康人群为对照运用决策树模型建立疾病预测模型。运用SPSS 26.0及R语言分析湿热内蕴、肝郁脾虚型NAFLD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以及眼底图像特征与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等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1)共纳入NAFLD患者126例,其中湿热内蕴证61例、肝郁脾虚证44例、无典型证21例,分别设为湿热内蕴组、肝郁脾虚组、无典型证组;纳入健康人110例,设为健康组。(2)基于决策树模型建立NAFLD疾病诊断模型,准确率为0.972,灵敏度为0.970,特异性为0.975,AUC为0.995,可有效用于对NAFLD患者眼底血管特征的分析。(3)在血管形态和颜色特征方面,与无典型证组比较,湿热内蕴及肝郁脾虚组血管总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尿液中microRNAs(miRNAs)的表达差异,探索不同证候的特征性miRNAs,为慢乙肝辨证分型提供生物学标志物和客观化依据。方法收集慢乙肝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53例)及健康者(24例)的尿液标本,采用miRNAs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miRNAs表达谱,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s;采用实时定量RT-PCR(RT-qPCR)技术检测慢乙肝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尿液中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s相对表达量;进行miRNAs潜在靶基因的预测、GO和pathway分析。结果①miRNAs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显示,与肝郁脾虚证比较,慢乙肝肝胆湿热证患者有21条miRNAs呈高表达,1条miRNA呈低表达(差异倍数1.5,P0.05)。②RT-qPCR结果显示,与肝郁脾虚证比较,慢乙肝肝胆湿热证患者尿液中miR-483-3p和miR-4700-3p呈显著高表达(P0.05),miR-4745-5p呈显著低表达(P0.05);与健康者比较,慢乙肝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患者尿液中miR-483-3p呈低表达(P0.05)、miR-4745-5p呈高表达(P0.05),慢乙肝肝郁脾虚证患者尿液中miR-4700-3p呈低表达(P0.05)。③miR-483-3p、miR-4700-3p和miR-4745-5p的联合ROC曲线AUC为0.810 6,对于鉴别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④生物信息学方法显示,证候差异表达miRNAs所调控的潜在靶基因,GO大都与生物学调控、代谢过程、多细胞有机体的发展、应激反应和细胞增殖等相关,pathway大都与翻译后蛋白质修饰、TGF-β信号通路、TGF-β家庭成员的信号、TGF-β受体复合物的信号传导等通路有关。结论慢乙肝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患者尿液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s,miR-483-3p、miR-4700-3p和miR-4745-5p或许为慢乙肝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的潜在标志性分子,这些miRNAs可能分别通过调控其相应的靶基因而影响证候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郁脾虚证大鼠肝细胞Toll样受体-4(TLR-4)/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信号转导通路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治疗组和甘氨酸治疗组(n=8)。除正常组大鼠给与基础饲料常规饲养外,其余实验组均按"高糖高脂饲料+饥饱失常+慢性束缚应激"法饲养14周以建立NASH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并分别给与生理盐水2 mL·kg~(-1)·d~(-1)灌胃,1 g·mL~(~(-1))逍遥散溶液按3.24 mL·kg~(-1)·d~(-1)剂量灌胃,2.5 g·mL~(~(-1))甘氨酸溶液按2 mL·kg~(-1)·d~(-1)剂量灌胃,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处死前均计算其肝郁脾虚证证侯积分和检测尿D-木糖排泄率,无菌低温条件下提取肝脏及脑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细胞浸润程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TLR-4,TRI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肝郁脾虚证证侯积分明显升高,而尿D-木糖排泄率和脑组织内5-HT,NE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HE染色可见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量脂肪空泡及肝小叶内可见散在的点状坏死和炎细胞浸润,TLR-4和TRIF mRNA表达以及TLR-4和TRIF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治疗组和甘氨酸治疗组明显降低大鼠肝郁脾虚证证侯积分,明显升高尿D-木糖排泄率和脑组织内5-HT,NE的含量,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降低TLR-4和TRIF mRNA表达以及TLR-4和TRIF蛋白表达量(P0.05)。结论:逍遥散可通过调节TLR-4/TRIF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以发挥"疏肝健脾"之功效,从而参与NASH肝郁脾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金晶晶 《新中医》2021,53(5):83-86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干预基础上给予舒肝化浊汤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2组患者均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甘草酸二铵胶囊、维生素E软胶囊治疗,观察组加予舒肝化浊汤,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检测谷丙转氨酶(A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