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坐位经小脑上幕下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坐位经小脑上幕下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坐位经小脑上幕下入路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5例,其中生殖细胞瘤2例,畸胎瘤1例,脑膜瘤1例,脂肪瘤1例。肿瘤直径2.3~5.5 cm。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脑积水加重1例,行分流术后失访。余4例随访9个月~5 a,1例于术后9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另3例无复发。结论:坐位经小脑上幕下入路切除松果体区中小型及后位肿瘤,术区显露良好、脑组织损伤小。合理应用可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损害。  相似文献   

2.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 ,为颞底 -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干性颅骨标本 2 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 15例 ,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 ,在顶乳突缝前角处 ,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 ,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1.2± 2 .2 )mm (8.2~ 14 .5mm )。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 (2 .1± 2 .6)mm (0~ 9.3mm) ;(2 0 .4± 4.0 )mm(14 .1~ 2 6.4mm )。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 1/2、横窦下 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 16.7%、2 6.7%、3 3 .3 %、2 3 .3 %。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 :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 (孔 1) :圆心在乳突上嵴 ,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 2 :于关键孔后方 ,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5mm。孔 3 :于关键孔前方 ,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 ,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神经内镜下分别模拟经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观察松果体区解剖结构特点,为内镜下处理该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头标本5具,在神经内镜下分别经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对松果体区进行观察和测量,比较两种入路术野显露情况。 结果 神经内镜下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硬脑膜至小脑中脑裂静脉的距离分别为(58.14±1.62)mm、(76.51±2.25)mm,相对手术自由度分别为(0.09±0.01)、(0.05±0.01),松果体的相对手术自由度分别为(0.47±0.01)、(0.35±0.09),上丘的相对手术自由度分别为(0.26±0.05)、(0.40±0.07),松果体左右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4.85±0.35)°、(17.86±1.03)°,其前后可操作角度分别为(21.40±1.41)°、(15.00±3.06)°,胼胝体压部左右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4.55±0.07)°、(17.04±1.57)°,其前后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4.60±0.71)°、(18.76±2.83)°,同侧上丘左右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5.63±5.08)°、(21.62±2.19)°,其前后可操作角度分别为(11.18±4.72)°、(18.94±4.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神经内镜经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各有优点,临床需根据病变的具体位置酌情选择。  相似文献   

4.
上颈椎侧方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上颈椎侧方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30例(60侧)成人头颈标本上观察该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2)对50例寰、枢椎干燥骨标本的侧方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副神经在乳突下方(3.89±0.56)cm进入胸锁乳突肌。(2)C_(1~3)前支的长度分别为(2.19±0.17)cm、(2.23±0.59)cm、(2.05±0.60)cm;根角度分别为(25.8±6.9)°、(32.1±6.3)°、(40.9±4.4)°。(3)椎动脉在上、中、下三点的牵开距离为(2.14±0.35)、(3.53±0.46)、(2.47±0.38)cm。(4)寰枢椎侧方骨质切除的最大宽度为2.5~3.0cm。结论:上颈椎侧方入路可一次性切除寰枢椎侧方病灶。从解剖学角度观察分析,侧方入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幕下小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中桥静脉的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20例(40侧)CTV和20例(40侧)MR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以显微解剖结果作为对照标准,DSA、CTV和MRV分别观察到89%、40%和38%的桥静脉,测得的直径值分别大11%、17%和33%。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的形态分为直接或经脑膜静脉(小脑幕窦)间接注入两种,脑膜静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信号的不连续、缺失或者局部强度增加。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主要分布在窦汇附近、小脑幕和岩上窦前部。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桥静脉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间隙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脑背侧及第四脑室内占位性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 2 0具国人成人尸头标本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观察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 ,可通过脉络膜、下髓帆及蚓小结到达菱形窝的任何部位 ,通过外侧隐窝到达脑桥和延髓的背外侧。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 ,可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 ,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 ,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 ,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8.1~ 18.5mm ) ,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 :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 3 .0支 (2~ 6支 ) ,颈内动脉 2 .1支 (1~ 5支 ) ,后交通动脉 3 .2支 (3~ 6支 ) ,基底动脉 1.4支 (1~ 3支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 (11.4± 2 .7)mm (6.1~ 17.6mm ) ,第 1间隙面积为 (4 4 .8± 3 .4)mm2 (7.0~ 10 0 .8mm2 ) ,手术可通过第 1间隙或 /和第 2间隙进行。结论 :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 ,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 ,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乙状窦后进路内窥镜手术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乙状窦后进路相关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0例干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准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利用10具甲醛固定成年头标本模拟内窥镜下乙状窦后进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1)以星点至乳突点连线中点为中心作直径2.0cm的骨窗适于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结构;(2)内镜下乙状窦后进路可在尽量减少压迫小脑的情况下充分暴露桥脑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结论:精确定位乙状窦后进路骨窗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牵托小脑,对临床开展锁孔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杨  周建生 《解剖与临床》2009,14(6):420-422,428
目的:为髂腹股沟入路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成尸骨盆标本,按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髂外血管与闭孔血管的吻合支直径为(2.56±0.72)mm,与耻骨联合的距离为(52.41±8.12)mm。(2)股神经由腰大肌和髂肌间穿出处至腹股沟韧带间的距离为(32.58±3.97)mm,在穿腹股沟韧带处与腹股沟韧带的垂直距离为(14.33±3.00)mm。(3)坐骨神经出骨盆时,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15.53±3.6)mm。结论:在手术先后显露耻骨上支、髂窝及坐骨大切迹时,注意不要损伤髂外血管与闭孔血管的吻合支、股神经和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0.
经颈动脉三角上颈椎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经颈动脉三角显露上颈椎前方较充分,便于操作。长期以来,因解剖结构复杂,国内、外采用这一入路的报道资料很少。为提高该入路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3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在此入路进行了细致的解剖学观察,对测量数据作了统计学处理,探讨了该入路手术操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①动脉的寻找与结扎;②肌的处理;③椎体的显露、切除、取骨与植骨等。经临床应用观察,认为此入路暴露充分,安全、方便,无感染及后遗症,确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天幕裂孔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天幕区手术入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和资料。方法:将成人尸头开颅去脑,分别测量天幕裂孔区相关的颅神经及血管等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天幕窦通常引流入直窦、窦汇、横窦和岩上窦;动眼神经在前床突的后方(7±4)mm;滑车神经进入小脑幕距小脑幕游离缘为(1.6±0.6)mm;三叉神经感觉根在颅后窝开口的前缘距后床突(15.92±0.62)mm;Labbe静脉从离开颞叶到进入横窦的距离:左侧(2.8±1.3)cm,右侧为(2.4±1.2)cm。结论:在天幕内侧区和中间区的前方很少有静脉窦的存在,此区可以作为天幕切开的部位。天幕区手术时宜注意保护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感觉根和Labbe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0侧成人防腐固定的盆腔标本上解剖观测直肠系膜、Denonvilliers筋膜及直肠周围腔隙的结构特点。结果 :1、直肠系膜中上段较厚 ,与直肠连结疏松 ,有纤维束伸入直肠壁 ;下段逐渐变薄至 ( 2 .1± 1.2 )mm ,并有 ( 1.5 9± 0 .47)cm长的系膜与直肠肌层连结紧密 ,末端借致密结缔组织与肛提肌相连。 2、Denonvilliers筋膜薄而致密 ,最薄处为 ( 1.4± 0 .5 )mm。 64 %的筋膜有细小纤维束伸入前列腺、精囊腺 (或阴道 )之间。 3、未见明显呈束状结构直肠侧韧带。结论 :直肠系膜及Denonvilliers筋膜是包裹直肠的独立结构 ,沿骶前间隙及直肠两侧壁锐性分离可完整游离直肠系膜 ,但直肠下端的系膜与直肠壁、Denonvilliers筋膜与前列腺 (或阴道 )之间结合紧密 ,分离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临床应用咽后壁组织瓣修复腭裂、改善腭咽闭合不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巨—微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15例儿童和15例成人正常头颈尸体标本上,就咽后壁的血供与神经支配,临床常用的上、下蒂型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其与颈椎和双侧颈鞘的关系进行观察测量,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咽升动脉是咽后壁的主要供血动脉,咽后壁的肌肉由三对呈叠瓦状覆盖的咽缩肌组成,神经支配为咽丛神经的分支。上、下蒂型咽后瓣手术主要在第1、2颈椎体前面的范围内进行,与双侧颈鞘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成人与儿童咽后瓣的长度、宽度、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临床上设计咽后瓣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 ,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 ,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 ,以 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 (2 7.7± 1.9)mm和 (2 0 .2± 2 .3 )mm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4.6± 2 .9)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 1.8± 3 .4)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7.7± 3 .8)° ,向尾端倾斜 (7.1± 2 .3 )°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 (86.5± 3 .8)mm。以此进针方法行 10枚螺钉固定 ,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 :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 ,变异小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5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0mm ;螺钉长 75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5°~ 10° ,向尾端倾斜 5°~ 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骶髂关节脱位直视下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术的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1)采用12具(24侧)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尸体标本,测量骶骨翼上缘L4、L5及闭孔神经到骶髂关节距离。(2)15例病人手术方法及临床分析。结果:(1)L4、L5及闭孔神经距离骶髂关节分别为(20.24±1.12)、(23.80±1.43)、(16.26±2.07)m m。(2)临床治疗15例骶髂关节脱位病人,门诊随访平均1.9年,根据M atta(1996)骨盆骨折术后评定标准,均为优良。结论:(1)骶髂关节内侧骶骨上缘20m m是该术式的安全区域,可有效的避免神经损伤。(2)该固定术临床效果好,操作简便,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及易损伤部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术后大鱼际功能恢复不良的原因与返支易损伤部位。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正中神经返支走行中存在的卡压因素以及易损伤部位。结果:(1)拇短屈肌浅头尺侧存在腱弓及腱纤维束结构,对正中神经返支形成卡压;(2)住屈肌支持带远侧返支与掌腱膜关系密切,在此部位掌腱膜可对返支形成卡压或术中易误伤返支;(3)走行中返支与拇长屈肌腱和示指屈肌腱存在交叉走行关系。结论:(1)返支走行中存在易卡压因素,治疗腕管综合征时应常规探查松解返支;(2)涉及拇长屈肌腱,示指屈肌腱和掌腱膜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返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Three approaches to study have been described in phenomenographic educational research: deep, strategic, and surface. Deep approaches to learning have been correlated with meaningful learning and academic success, whereas surface approaches produce an externalization of learning and poor outcomes. Students adopting a strategic approach adopt either a deep or surface approach in response to perceived examination demands. Despite being well known in Europe and Australia, this research paradigm has been applied sporadic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study, the approaches to study of a group of first year American medica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 Approaches and Study Skills Inventory for Students instrument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ir first year to find how consistent these approaches remained over time. At both times, the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adopted deep approaches, followed by strategic and then surface approaches. The percentage of participants using a surface approach grew during the first year but never exceeded 10%. The mean anatomy grades of students adopting each approach were then compared to find how each approach correlated with success in the course. Mean grades of students using a strategic approa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verage at both times. Students who maintained a strategic approach throughout the first year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mean grades than average while students who changed to a surface approach had significantly worse mean anatomy grades. Problem-based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several deep submeasures than lecture-based peers and female students demonstrated greater fear of failure than male peers at both times.  相似文献   

19.
骨盆手术防止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为骨盆手术防止股外侧皮神经盆内段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察股外侧皮神经的起源、行程及分支,测量神经出盆点与髂前上棘中心点的距离。结果:①股外侧皮神经出盆点位置的解剖变异较大,根据神经出盆点与髂前上棘的关系可分为四种类型。②股外侧皮神经72%从腹股沟韧带深面穿出,28%穿行于腹股沟韧带中。穿出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02±0.88)cm。③股外侧皮神经穿过腹股沟韧带并被阔筋膜包裹,形成了股外侧皮神经的远侧固定点。结论:(1)腹股沟韧带及阔筋膜对股外侧皮神经的固定作用是骨盆手术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因素。(2)术中神经预防性松解是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