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O2驱油与埋存具有经济效应和环保作用,计算CO2埋存潜力对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和安全封存意义重大。已有的潜力计算方法主要针对CO2的静态埋存潜力进行粗略估算,不能考虑油田的生产实际。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分闪蒸运算的CO2驱动态埋存潜力计算方法, 方法基于组分闪蒸运算,考虑了油田的生产实际和CO2驱的埋存机理,可以计算溶解CO2、束缚CO2、自由CO2和总的CO2埋存潜力。研究表明:随着埋存时间的增加,会有自由CO2转变成束缚CO2和溶解CO2;经历过水驱开发的油藏,地层水含量高,不能忽略CO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基于组分闪蒸运算的CO2驱动态埋存潜力计算方法可以计算不同种类油藏不同开发方式的动态埋存潜力,方法简单实用且符合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2.
油藏是CO2地质埋存的重要场所,同时向油藏中注入CO2能够提高油藏采收率,是一项双赢技术。在国内外CO2埋存潜力评价方法基础上,针对中国油藏具有高含水、非均质性强、混相压力高等特点,提出了考虑溶解、CO2波及体积、驱油机理的埋存潜力评价方法,并分别采用分流理论、热力学理论、统计分析等手段确定了溶解系数、最小混相压力、埋存系数、采收率、波及系数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油藏中CO2埋存潜力评价体系。采用该评价体系对新疆油田进行了埋存潜力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非常好的实用价值,值得在CO2埋存领域推广。  相似文献   

3.
注CO2开发低渗透油藏不仅能增加原油采收率,还能将CO2埋存在地下,实现双赢。为了明确X低渗透油藏注CO2混相驱油机理、CO2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以及埋存机理,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注CO2混相特征、注CO2参数优化和CO2埋存评价3方面对X低渗透油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原油注CO2最小混相压力为26.03 MPa,CO2有降低原油黏度和密度的作用;通过参数优化确定的推荐注采方案与衰竭开采相比,累计增油量为96.21×104 t,主力开发层系X4-2、X4-3提高采收率分别为9.37百分点、6.02百分点;CO2注入地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平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在纵向上受重力分异的作用向上运移;评价区块注CO2驱推荐方案预计CO2埋存量为68.08×104 t,其中构...  相似文献   

4.
目前数值模拟无法同时计算CO2在油、气、水相中的分配及水相中溶解CO2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应用CO2驱替与埋存一体化数值模拟,通过耦合油气两相闪蒸、CO2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蚀作用,同时模拟CO2在油气水三相中的分配、溶解CO2对储层物性的影响、CO2驱油与埋存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CO2溶于地层水后形成碳酸溶蚀岩石,导致储层渗透率增加,作用时间越长,溶蚀效果越明显;CO2在水相中的溶解和溶蚀作用对累计产油量和CO2埋存量均有影响,在研究CO2驱替与埋存问题时需要同时考虑溶解和溶蚀作用,才能反映生产实际。对濮城油田沙一下储层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证明了CO2驱替与埋存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准确。该研究对CO2驱油与埋存项目的方案设计和CO2埋存潜力评价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面梳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攻关探索、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3个阶段发展历程,系统阐述近年来在CO2驱油机理和矿场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相应的CCUS-EOR工程配套技术成果,指出未来发展前景。经过近60年的探索攻关,创新发展了适合中国陆相沉积油藏的CO2驱油与埋存理论,提出C7—C15也是影响CO2与原油混相的重要组分的新认识,在矿场试验中验证了CO2快速恢复地层能量、大幅提高区块产能和采收率等机理。创建了陆相沉积油藏CCUS-EOR油藏工程设计技术,形成了以保持混相提高驱油效率、均匀驱替提高波及效率为重点的油藏工程参数设计及井网井距优化设计技术,初步形成了CO2捕集、注采工艺、全系统防腐、埋存监测等全流程配套技术。为实现CO2的高效利用和永久埋存,需将油水过渡带油藏统筹考虑,由单油藏升级到构造整体控制区域的规模化CO2驱油与埋存,在构造高部位实施注CO2稳定重力驱,利用CO  相似文献   

6.
注CO2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油气藏采收率,但有关底水砂岩气藏注CO2驱及CO2埋存协同开发的研究较少,气态CO2和超临界态CO2驱替天然气的机理和差异尚不明确。为了改善底水砂岩气藏水侵情况和明确气态与超临界态CO2驱提高采收率及CO2埋存机理,以X底水砂岩气藏为例,开展了注CO2驱适宜度评价,提出了X气藏CO2驱最优开发方案,并对比了气态和超临界态CO2驱提采机理和效果,最后对注CO2驱最优方案开展了生产及埋存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 X气藏适合进行注CO2驱,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最优方案即注采井网为低注高采、关井时机为采出气CO2浓度达10%~20%、转注时机为地层压力7.5 MPa、压力恢复水平为地层压力7.5 MPa、注气速度为3.5×104 m...  相似文献   

7.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CO2驱油(CCUS-EOR)是其中最主要的CO2利用方式。梳理了CCUS-EOR整个流程,系统阐述了捕集技术、输送方式和驱油封存过程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针对捕集过程,着重分析了不同CO2捕集技术的优缺点、成本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在大规模碳捕集成本和捕集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输送过程,着重分析了超临界管道输送面临的挑战如管道建设、管输工艺和管输设备等方面;针对CO2驱油过程,着重分析了中国在CCUS-EOR技术上的技术水平、应用规模及生产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CO2封存过程,侧重对埋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列举了可能的CO2泄漏监测方法。中国的双碳政策指引、主要产油盆地周边源汇匹配、储量丰富的低渗透油藏都为CCUS-EOR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大规模低浓度捕集技术、长距离超临界管道输送技术、规模化驱油埋存、智能化监测技术等方面与国外较为成熟的工业化C...  相似文献   

8.
系统总结吉林油田在CO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形成的成型技术和矿场应用经验,阐述形成的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采用“模拟计算+中试试验+矿场应用”方法,研究证实了不同CO2浓度捕集工艺在油田的适应性,研发了以新型活化剂为主的低耗能活化N-甲基二乙醇胺脱碳工艺技术,建立了主干网CO2气相输送、井口超临界注入、采出流体气液分输的运行模式。根据不同气源条件,应用液相、超临界相、高压密相增压技术和设施,形成了气密封管、连续油管等井下注入工艺及配套防腐防堵技术。驱油实践中研发了锥形水气交替驱、CO2泡沫驱、高气油比CO2驱等采油技术与采出流体处理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探索,形成了直接回注、分离提纯后回注、混合回注3种产出气循环注入CO2驱技术,并完建10×104 m3/d循环注入站,实现了伴生气“零排放”。形成了碳通量、流体组分、碳同位素等监测一体分析的CO2埋存安全监测技术,并确...  相似文献   

9.
将CO2注入页岩,不但能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还能达到埋存CO2的目的,但CO2吞吐和埋存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为搞清楚页岩油CO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特征,通过开展页岩岩心CO2吞吐、吸附实验,定量评价了CO2注入压力、CO2相态类型、储层温度、闷井时间、裂缝、吞吐次数对CO2吞吐效果以及颗粒直径、CO2注入压力、储层温度对CO2埋存效果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增大注入压力不但有利于CO2吞吐,还能增大吸附量;增加注入压力会诱导天然微裂缝的扩展、延伸,有利于扩大CO2波及面积,减小原油渗流阻力;当储层温度小于50℃时,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吞吐采收率,但会降低CO2吸附量;当温度大于等于50℃时,温度升高不利于CO2吞吐和埋存;在超临界条件(7.4 MPa、31℃)下CO2  相似文献   

10.
CO2埋存是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最为有效的埋存方式,为了筛选适合CO2长期稳定埋存的盐水层,考虑了CO2在盐水层中的4种埋存方式,建立了评价盐水层CO2稳定埋存效率综合表征指标,并且基于数值模拟与Pearson (皮尔逊)相关系数统计的方法,确定影响盐水层CO2稳定埋存效率的主控因素为储层底层与顶层渗透率的比值、储层中部渗透率和温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盐水层CO2稳定埋存储层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反韵律储层有利于盐水层CO2的稳定埋存,且储层底层与顶层渗透率的比值为1/7时,稳定埋存效率综合表征指标较大,盐水层CO2稳定埋存潜力较大;当储层温度为55℃时,稳定埋存效率综合表征指标达到较高水平;随着渗透率的增大,稳定埋存效率综合表征指标先增大后减小,渗透率为0.8μm2时,盐水层CO2稳定埋存潜力较大;因此,确定反韵律储层渗透率级差为7、储层渗透率为0.8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