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彩茵  江冬冬  王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5):3073-3078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签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宜昌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抽取于2017年9—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75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居民的一般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的知晓、认知、利用及满意度情况,居民的续签意愿。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3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8.0%。结果 735例居民中,有续签意愿者占85.9%(631/735)。年龄、健康状况、从家步行至最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花费的时间、对基层首诊的看法(是否赞成基层首诊)不同的居民续签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情况(是否知道自己的家庭医生),认知情况(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能降低发病率、医疗费用及提高就医便捷性),利用情况(是否享受到上门服务、电话随访、免费体检及建立健康档案),满意度情况(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家庭医生服务态度及总体情况是否满意)不同的居民续签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居民年龄、是否赞成基层首诊、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满意度、对总体情况的满意度是居民续签意愿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宜昌市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签意愿较高,居民年龄、是否赞成基层首诊、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满意度、对总体情况的满意度是居民续签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抽取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 047例患者采用现场自填的方法随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及签约情况、居民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应用统计软件对1 031份有效问卷采用统计描述、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 031例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6.42%(891/1 031)。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97.09%(1 001/1 03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生技术水平、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总体服务价格是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居民对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尚可;应积极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促进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了解锦州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锦州市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00名社区居民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Cronbach'sα=0.970,KMO=0.943)进行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相关资料,提取医疗环境、家庭医生技术水平、心理因素和签约服务利用情况四个潜变量.结果 居民对医疗环境的满意情况、居民对家庭医生技术水平的满意情况、居民心理因素方面对家庭医生的满意情况能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情况造成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情况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是存在一致性的(P<0.001),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居民对医疗环境的满意情况、居民对家庭医生技术水平的满意情况、居民心理因素方面对家庭医生的满意情况和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正相关(P<0.01).构建居民满意度预测居民签约利用情况的理论模型,路径系数估计与检验结果显示医疗环境的满意情况、家庭医生技术水平的满意情况、居民心理因素方面的满意情况对居民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路径系数以及路径系数的估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环境的满意情况、家庭医生技术水平的满意情况、居民心理因素方面的满意情况对居民签约服务利用情况R2=0.85.结论 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可以通过提高医疗环境、家庭医生技术水平、改善居民心理因素3个方面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提高居民家庭医生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成都市新都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成都市新都区1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随机抽取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机构内完成定点30个拦截调查.采用10分制为满意度评分.用SPSS 21.0 软件对41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因子分析、多重线性回归等.结果 总体满意度评分为(7.68±1.39)分.医务人员交流、解释情况评分最高,为(8.04±1.23)分,疹疗收费合理性评分较低,为(7.10±2.12)分.分析结果显示,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大小依次是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因子、诊疗服务流程合理性因子和诊疗收费合理性因子等.结论 成都市新都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体满意情况一般,但医务人员满意度较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条件,有效降低诊疗费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我特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  相似文献   

5.
那苓  刘蓓  潘祖庆 《广西医学》2013,(6):788-791
目的了解广西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偶遇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到广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社区居民女性多于男性,且大部分为中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者,就诊原因主要为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好,最希望得到上门服务和诊疗。社区居民对就诊程序、服务态度、信任度、治疗效果和就诊环境的满意度较高,对诊疗费用和药品价格的满意度较低。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社区居民个体特征因素主要为年龄、费用支付方式和就诊次数。结论社区居民对广西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较高,但仍需针对制约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完善相关机制,促进广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湖北省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工作情况及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工作满意度,从家庭医生视角提出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对30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障碍。自行设计问卷,对武汉、襄阳、宜昌3个城市的14家社区卫生中心的558例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558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中,学历以大专为主(46.1%);宜昌市和武汉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月均工资在4 000元左右,而襄阳市人员月均工资2 355.8元;宜昌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1年内每人接受业务培训次数的中位数为6.50次,武汉市、襄阳市均为2.00次。满意度方面,调查对象对工作兴趣满意度为61.3%,而对于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工作量的满意度仅有39.8%、35.5%;对团队人员配备、办公条件和医疗设备配备的满意度低于41.0%。超70%的被调查者赞同宣传力度、居民流动性、人员数量、居民认知以及人员工作量为阻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较大制约因素。结论 为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好实施,应加大社区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家庭医生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签约服务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7.
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汉利  林爱华 《医学与社会》2012,25(5):68-70,85
目的:了解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评价,及时调整健康管理策略,为制定家庭医生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入户发放调查表和访谈形式,随机抽取已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900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就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总体满意度为90.4%,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服务环境、服务态度、医疗收费、服务内容、技术水平满意度分别为91.2%、94.1%、98.2%、86.4%和82.1%。不同户籍、学历水平、经济状况的居民对服务内容和技术水平满意度有明显差异。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好,分别有57.5%和65.7%的居民认为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看病方便,服务能满足需要。但家庭医生服务的利用率较低,仅9%居民生病首选家庭医生。结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总体上是满意的,但要进一步提高满意度,还必须加大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知晓率;配备充足的全科医师,完善服务内容,提高家庭医生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应推行社区首诊制度,完善政府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8.
背景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必然途径,居民作为卫生服务的需求方,其首诊意愿与基层首诊的顺利推行息息相关。目的 了解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天津市16个行政区划中随机抽取和平区、北辰区、河北区3区,选取760名在该时段有基层就诊经历的社区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及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5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2%。结果显示,90.3%(681/754)的居民表示愿意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作为首诊医生。不同年龄、家庭年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候诊时间、对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对自身健康问题的了解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患慢性病情况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较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基层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情况的满意度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更好落实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在江苏省海安市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0家基层医疗机构468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取描述性分析和分层分析的方法分析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的总体情况及存在的差异,采取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因素。结果:28.21%、57.48%、12.17%和2.14%的基层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持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完全不满意的态度。人口学特征分层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科室、年龄的基层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满意度存在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地区、对分级诊疗制度的了解和认可程度、转诊渠道通畅程度、对未来发展机会影响及有关分级诊疗制度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基层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实施总体满意度较高,农村地区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低于城市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年龄较大的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偏低,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了解和认可程度、畅通转诊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满意...  相似文献   

10.
刘彩茵  何婷婷  王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160-1164
背景 基层医务人员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其政策响应度和工作满意度是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关键。目的 探讨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为促进签约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于2018年2—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湖北省宜昌市抽取基层医务人员500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6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30.5%(141/462)的医务人员非常/比较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5.9%(120/462)的医务人员认为现有激励机制完全/比较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务人员对工资薪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发展前景、个人成就感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2.7±0.7)、(3.4±0.7)、(4.1±0.8)、(3.3±0.9)、(3.5±0.8)分(“很不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计为1~5分),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17.4±3.5)分。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月收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工作时间的变化、家庭医生岗位的工作风险、家庭医生岗位的重要性、现有激励机制能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与工作满意度均有待提高。建议创新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措施,完善签约服务工作价值的绩效考核;加强培养优秀的家庭医生队伍,建立长期家庭医生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家庭医生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了解居民对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满意度现状,比较签约与未签约居民的满意度差异,探究家庭医生制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完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使用自行设计问卷于2019年2月在上海市抽取9个区的多个社区居民共计1786名进行调查.主要使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京北山区的老年居民慢性病高发、经济基础薄弱、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路途较远。目前京北山区家庭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组成,二者在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并对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出适宜建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9年9—10月,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部山区的8个乡(镇),按比例抽取每个乡(镇)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及签约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抽取社区医生141例、乡村医生133例、老年居民345例。老年居民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的方式及内容、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渠道、对该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等;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开展签约服务中互联网使用情况、为老年居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同期,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4例社区医生、24例乡村医生、16例老年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调研对象对联动签约服务模式中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职责的认知、对该签约服务模式的看法、对互联网在该模式中应用的看法、对该签约模式发展的建议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量性研究结果显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签约服务内容前3位依次为下乡开展大课堂宣传〔199(57.7%)〕、下乡体检〔197(57.1%)〕、送医送药下乡巡诊〔169(49.0%)〕;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服务的方式或渠道前3位依次为门诊诊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在社区组织健康宣教讲座;老年居民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前3种渠道依次是乡村医生/村中喇叭宣传〔253(73.33%)〕、社区医生就诊时面对面宣传〔134(38.84%)〕、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126(36.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居民对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服务项目、沟通能力的满意度是其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开展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使用网络在线与居民交流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研究发现老年居民对网络在线服务需求较低,对乡村医生依赖性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限;社区医生与老年居民交流少,主要以协调医疗资源为主。结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共同努力,现阶段呈现出对乡村医生近距离服务的高度依赖,对社区医生高水平技术和医疗资源平台的需求。建议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乡村医生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社区医生技术和平台优势,优化"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及满意度,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在江苏省13个市每市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8个已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镇卫生院),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每个机构中随机抽取3名开展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为研究对象,共计312名。于2016年11—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家庭医生的基本情况、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和积极性以及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9%。结果 296例家庭医生中,每例家庭医生已签约人数为0~8 380例,中位数为220(790)例;家庭医生认为合适的签约人数为0~3 000例,中位数为200(420)例。每日工作时间为9~10 h者150例(50.7%);从事签约服务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为3%~99%,中位数为30%(30%);认为薪酬基本无变化者175例(59.1%);对签约服务内容认知很/比较清楚者254例(85.8%);对家庭医生职责很/比较明确者275例(92.9%);认为完全/基本能够胜任签约服务工作者260例(87.8%);很/比较积极参与签约服务工作者171例(57.8%)。城市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37±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54±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中机构的重视与支持、上级医院提供的转诊服务、所在社会环境及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城市家庭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执业注册类别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称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与政策指导建议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家庭医生投入签约服务时间有限,需加强人员配备;家庭医生自我评估良好,参与积极性较好,需继续提升服务能力;家庭医生对个人发展满意度较低,需完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为上海市在医疗卫生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4—6月,选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400名(供方),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居民700名(需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双方基本信息、签约情况、认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最需要改善的方面,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知晓情况、就诊意愿、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家庭医生对就诊对象了解情况、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落实情况。结果 社区居民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93.9%;家庭医生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90.8%。在社区居民中,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432名(65.8%)。在家庭医生提供的所有服务中,社区居民需求排名前3项为健康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服务。家庭医生提供服务排名前3项为:慢性病建卡及随访管理、家庭病床及上门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在已签约的216名社区居民中,选择签约的家庭医生就诊率为50.0%(108名);家庭医生对于就诊对象是否为自己签约对象的了解率为78.2%(284/363)。居民和家庭医生认为目前服务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为家庭医生诊治水平、基本药物制度的药物种类和对于疑难杂症向专科医院的快速有序转诊。结论 供需方对于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队伍应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居民健康,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的顺利实现和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5.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36-440
  目的  探索居民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的影响因素,了解政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诊就诊居民按照签约和未签约分别进行抽样,共获取有效样本1 204例,签约和未签约各602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其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状况、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脑卒中、心脏疾病、肾脏疾病、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服药、配药需求、康复护理需求、其他需求、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方面不同的居民,其家庭医生签约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签约和未签约居民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骨质疏松、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是家庭医生签约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没需求”是居民不考虑签约的主要原因。  结论  要促进落实“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签约关系,需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立足点提供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制定适宜功能社区中青年人群的全科医疗服务内容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引导其就诊社区、签约社区。方法2021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向上海市黄浦区功能社区中青年发放自制问卷703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中青年人群医保享有率高(94.2%),未签约家庭医生占比大(79%);中青年人群除中医推拿针灸、急救服务2项外,其他6项服务内容签约者的需求评分均高于未签约者(P<0.05);居住时长、是否签约全科医生是中青年人群对服务内容总体需求度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功能社区中青年人群的需求呈现出优先自我诊疗、非社区首诊、对中医认可度高的特点,建议参考其需求特点和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制定适宜其人群的个性化服务内容和政策。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预约就诊对缩短患者非医疗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效果。然而,社区预约接受度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设计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约就诊制度亟待解决。目的 分析社区居民预约就诊服务利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2-3月,基于便利性原则在上海市黄浦区1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站点门诊,对1 000例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及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和利用状况、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知晓和利用状况。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预约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3%。993例被调查居民中,患病726例(73.1%);857例(86.3%)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通过社区医院了解服务〔88.4%(758/857)〕。857例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中,728例(84.9%)和家庭医生签约,698例(95.9%)知道签约的家庭医生是谁。993例被调查居民中,46.0%(457/993)知道社区开展预约就诊服务,其中,48.4%(221/457)使用过全科预约就诊服务,54.3%(248/457)使用过非全科预约就诊服务。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签约医生是谁会增加全科预约就诊行为,而有其他慢性病(除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外)、对医生服务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通过电视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会减少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和签约家庭医生会增加居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通过社区医院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接诊医生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会减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结论 要改善社区预约就诊现况,需要重点从有长期慢性病随访或管理需求的居民入手,以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手段,并兼顾其他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在非全科预约就诊方面,还额外需要从优化门诊流程、控制等候时长等方面入手,通过践行分时段预约及便利的远程预约和解约方式,改进就诊患者的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