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编制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PRCA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并分析小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结果PRCA的虐待总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躯体虐待因子为0.85,情感虐待因子为0.73,性虐待因子为0.99,忽视因子为0.89。PRCA的重测信度为0.68,躯体虐待因子为0.46,情感虐待因子为0.56,性虐待因子为0.70,忽视因子为0.54。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4~0.52,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53~0.77,与抑郁自评量表相关系数为0.35~0.77。受虐待组学生症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均分:(1.84±0.61)分vs(1.59±0.57)分,t=2.84,P<0.01]。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受虐待程度较重,一年内受虐待次数较多[总分:(12.87±16.46)分vs(8.49±12.31)分,t=2.00,P<0.05;频度:(1.72±1.71)分vs(1.16±1.16)分,t=2.53,P<0.05]。绝大部分虐待行为始发于10岁之前。结论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对儿童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2.
儿童虐待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在高中生的应用效果和受虐待情况,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采用编制的PRCA对240例高中生进行了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结果 PRCA的虐待总分及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0.90,重测信度为0.32~0.59(P<0.01).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19~0.68(P<0.01),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78~0.87(P<0.01).虐待总分与心理问题的影响、自伤行为、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念的相关系数为0.22~0.40(P<0.01).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受虐待率较高(72.7% vs. 52.6%,P<0.01),受虐待程度较重(总分:141.7 vs. 108.2,P<0.01).结论 PRCA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高中生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 .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 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与无虐待组相比,受虐待组小学生的攻击性人格各维度分和攻击性总分明显增高:攻击性总分[(32.60±8.01)分vs(19.28±4.97)分,t=11.51,P<0.01],并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攻击性总分[(26.51±9.74)分vs(21.30±7.09)分,t=3.95,P<0.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攻击性人格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87~0.797,P<0.01),性虐待仅与躯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性总分呈正相关(r=0.159~0.181,P<0.05).情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总攻击性(Beta值=0.274~0.439,t=3.502~7.007,P<0.01),躯体虐待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人格的所有维度和总攻击性(Beta值=0.172~0.358,t=2.196~5.718,P<0.05或P<0.01),忽视能够正向预测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Beta值=0.203~0.235,t=2.770~3.207,P<0.01),而性虐待对攻击性人格没有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冲动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冲动性人格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受虐待者的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均高于未受虐待者[冲动性总分(40.39±10.68)分vs(30.34±10.26)分,t =5.96,P <0.01],男生的动机冲动性明显高于女生[(28.98±14.42)分vs(24.46±11.52)分,t =2.28,P <0.05].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虐待总分与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呈正相关(r =0.337~0.514,P <0.01),忽视与冲动性人格所有因子和总分呈正相关(r =0.187~0.419,P <0.05或P <0.01),性虐待仅与动机冲动性呈正相关(r =0.192,P <0.05).情感虐待对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85~0.395,t =1.975~5.589, P <0.05或P <0.01),忽视对无计划冲动性、注意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72~0.294,t =3.037~3.756,P <0.01),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对动机冲动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t =3.025,P <0.01;Beta值=0.157,t =2.441,P <0.05).结论 小学生的冲动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有关,儿童虐待对冲动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和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入组标准的9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史率(36.7%)明显高于正常人(9.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分别为(17.95±5.72)分,(13.89±5.40)分.(10.45±3.47)分,(13.99±4.85)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8±4.86)分,(11.61±4.19分)分,(8.02±2.98)分,(11.14±3.76)分],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状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因子及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8~0.540,P<0.05或P<0.01),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50~-0.508,P<0.05或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r=-0.479~0.523,P<0.05或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儿童虐待的发生,儿童期被受虐待经历和父母不良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格的人际关系维度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人际关系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女生的温和、谨慎和人际关系总分高于男生[温和(24.2±4.5)分vs(22.5±4.6)分,P<0.05;谨慎(21.3±3.7)分vs(18.1±4.4)分,P<0.01;人际关系(59.2±7.6)分vs(53.9±8.4)分,P<0.01],受虐待者的谨慎因子分数低于未受虐待者[(18.3±4.6)分vs(20.6±4.0)分,P<0.01].躯体虐待、忽视、情感虐待和虐待总分分别与谨慎、人际关系总分呈负相关(r=0.229~-0.393,P<0.01).虐待对人际关系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37~-0.307,t=-3.314~-4.491,P<0.01),女生对人际关系特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9~0.323,t=2.373~4.722,P<0.05).结论 小学生人格的人际关系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