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胸联合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12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6例颈胸联合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径路选择,其中5例选择颈胸联合T或L型切口切除肿瘤,8例行颈部领式切口加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2例行颈部领式切口加后外侧切口切除肿瘤,11例行颈部领式切口切除肿瘤。结果该组无术后死亡病例,患者均顺利出院。24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未诉不适。结论颈胸联合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难度、风险较大,应根据肿瘤特点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径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和价值。方法总结2006年10月至2012年6月电视胸腔镜下切除前纵隔肿物35例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胸腔镜手术31例,胸腔镜下辅助小切口手术4例。结果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效果良好。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安全可靠、切除彻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径路。方法  1963年 3月至2 0 0 3年 9月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91例。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行X线胸片检查 ,其中 65例行CT或磁共振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其是否向椎管内延伸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其中胸后外侧切口 84例 ,半哈壳状切口 2例 ,高位胸后侧切口 4例 ,胸后外侧加脊柱旁切口 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 6个月~ 15年的术后随访。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率 97.8% ( 89/9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4% ( 4 /91)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 79例 ( 86.8% ) ,恶性肿瘤12例 ( 13 .4% )。 1例神经纤维瘤 2年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切除治愈 ;恶性肿瘤平均生存 3 8.1个月。结论 适当的手术径路是提高纵隔原发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6月~2006年5月16例贲门失弛缓症接受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Heller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手术经左第8肋间置胸腔镜,第7肋间后外侧切口6~8cm进胸,行食管肌层切开术。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6~105min,平均64min,术后住院8~15d,平均11d。1例损伤食管黏膜术中修补,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6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4个月,15例吞咽困难消失,1例症状解除不完全,经食管扩张后症状消失,无胃食管反流症状。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Heller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价值,总结微刨治疗经验。方法1999年2月至2010年10月VATS治疗SFFP患者19例,其中全胸腔镜手术14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6~8cm)手术3例,胸腔镜联合后外侧大切口(15cm)手术2例。结果全组均完整切除肿瘤,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中证实13例肿瘤起源于脏层胸膜有蒂,5例起源于壁层胸膜无蒂宽基底,1例起源于纵隔胸膜有蒂。主要诊断依据免疫组化分析,19例患者的Vimentin和CD34均阳性表达;病理诊断良性17例,恶性2例。平均住院时间6d(4-11d)。术后平均随访51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VATS创伤小,可作为治疗SFTP的首选方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11月至2003年12月126例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未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恶性胸腔积液8例,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行胸膜活检,滑石粉胸膜固定术;手汗症病人118例,经肋间电视纵隔镜手术行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结果本组8例临床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病人,术后全部获得明确诊断,滑石粉胸膜固定全部成功;118例行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的手汗症病人,术后手汗症状均完全消失,手掌温度上升1.5℃-3.0℃,温暖而干燥。随访1~6个月无1例复发。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恶性胸腔积液和手汗症等简单的胸膜、纵隔疾病。经肋间电视纵隔镜可以达到与电视胸腔镜手术相同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并且更加简便和微创,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结核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收集的27例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1例,年龄18~67(30.23±10.72)岁,均行胸腔镜下纵隔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伤口愈合不良、气胸各1例。术后继续行抗结核治疗,随访6个月,全组27例均能从事正常体力活动。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结核安全、可靠,手术前后均应注意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良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4月德阳市人民医院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良性疾病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1例、女85例,年龄15~65(30.1±5.3)岁。结果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8~88(47.2±7.6)min,术中出血量5.0~110.0(49.8±9.4)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7~16(9.2±2.1)d。2例因致密粘连转为辅助小切口手术。自发性气胸肺大泡切除术后当日及术后1~2 d出现持续肺漏气3例,1例肺漏气持续9 d,1例肺漏气持续10 d,1例肺漏气持续11 d,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切口脂肪液化4例,换药后治愈。术后肺部感染3例,经加强抗感染后治愈。随访3~24(6.8±3.2)个月,失访18例,总体随访率90.3%(168/186)。随访期间气胸复发4例,气胸压缩肺组织10%~20%,观察5~8 d自行吸收,未再次手术;肺及纵隔良性病变无复发;结核患者术后抗痨治疗12~18个月治愈。结论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良性疾病创伤小,切口美观,患者恢复快,手术安全,对适应证患者可作为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纵隔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手术54例。一般置3个trocar,首先于腋中线第6~8肋间置第1个trocar(1.0 cm),置入30°10 mm硬质胸腔镜探查,明确病变部位及其毗邻关系后,按照倒三角形决定另外2个trocar(1.5~2.0 cm)的部位,术中根据情况可将操作孔与镜孔互换。若肿瘤较大,或与周围粘连不易显露,或与大血管关系紧密,考虑出血后不易止血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沿trocar延长小切口5~8 cm直视下操作。结果 41例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1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1例因肿瘤侵犯左无名静脉中转开胸手术。1例胸腺增生伴重症肌无力,术中损伤膈神经,术后胸片提示患侧膈肌抬高,术后6个月复查胸片恢复。2例术后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近期(30 d内)死亡。术后病理:胸腺瘤18例,胸腺增生12例,胸腺癌1例,支气管囊肿8例,胸腺囊肿1例,淋巴细胞增生2例,畸胎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胸膜脂肪瘤1例,胸腺孤立性纤维瘤1例。54例随访8~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所有良性肿瘤均无复发,侵袭性胸腺瘤复发1例。结论电视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是可行和安全的,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2月我院行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神经鞘瘤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变位于左侧胸腔8例,右侧胸腔13例。肿瘤最大径平均3.7(2~6)cm。结果所有病例均经单孔电视胸腔镜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无中转开胸病例。其中2例由于瘤体较大,术后扩大伤口取出标本。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45~11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50(20~150)ml;术后均未置引流管,平均住院时间5.3(3~7)d。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术侧少量气胸2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2年,未见明显复发征象。结论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神经鞘瘤具有操作安全,术中出血少,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