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杰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5):121-122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可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发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但由于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目前临床推荐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以预防胃肠道溃疡和出血。但最新证据显示,PPI可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这种作用以奥美拉唑表现最强,而泮托拉唑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02例冠心病支架植入1年的病人根据是否服用泮托拉唑分为泮托拉唑组及非泮托拉唑组。观察两组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结果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泮托拉唑组为7.7%,非泮托拉唑组为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泮托拉唑组为3.8%,非泮托拉唑组为1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服用泮托拉唑未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合用是安全的,并且服用泮托拉唑可以减少支架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75 mg 1次/d口服,观察组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50 mg 1次/d,2组患者用药时间均为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凝血三项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出血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心血管事件2例(4%),对照组7例(1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法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小板糖蛋白Ⅲa(GPⅢ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力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进行分组,将MPA≥50%者纳入氯吡格雷抵抗组,将MPA 50%者纳入非氯吡格雷抵抗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GPⅢa基因型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GPⅢa基因多态性对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合并疾病情况、血脂水平和GPⅢa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 50%(9/24)和22. 37%(17/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发生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GPⅢa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PⅢa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高反应性无明显关联(OR=0. 924,95%CI [0. 576,1. 214],P 0. 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可导致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上升,但MPA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均与GPⅢa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爱华 《中医药研究》2012,(9):1150-115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随访6个月,评价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1%,且治疗组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UAP,可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探讨治疗剂量下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抗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月入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与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病人72例,记录基本情况,并随机分成奥美拉唑与氯吡格雷联合组(治疗组)与单用氯吡格雷组(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服药前和服药后第7天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间治疗前比较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治疗后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82)。结论治疗剂量奥美拉唑短期内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的143例AMI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治疗后6个月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MACE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或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AMI患者PCI后的安全性相仿,但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对AMI患者PCI后的左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联合用药早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10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和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发作期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非心源性卒中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52例)和阿司匹林治疗组(50例)。双联治疗组接受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75~150mg7d,单药治疗组接受阿司匹林75~150mg7d,之后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150mg维持,随访三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评判疗效。结果三个月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9%和20.0%(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发作期及时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患者有着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据血栓弹力图及时发现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并即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行PCI的患者共922例为实验组,术前术后常规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检查血栓弹力图,包括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以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相应予以加大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剂量,必要时予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回顾2012年9月—2013年8月PCI患者87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随访1年,比较2组支架内血栓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靶血管支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ACE发生与肾功能不全、多支病变、分叉病变以及左主干支架置入呈正相关。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调整抗栓药物剂量可以减少MACE的发生。结论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减少支架内血栓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对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以及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查及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两组均用药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聚集率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在3、6、12个月的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计数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在3、6、12个月的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3、6、12个月的出血率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有4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67 %低于对照组的11例,18.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并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上消化道溃疡并出血患者共195例,随机分为泮托拉唑治疗组与奥美拉唑治疗组,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泮托拉唑组与奥美拉唑组的总有效率发别为96%与97.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疗效相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在消化性溃疡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本~20lO年1月-2011年1月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4例,随机分为泮托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进行治疗,其中泮托拉唑组采用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观察治疗效果,记录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泮托拉唑组的总有效率与奥美拉唑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泮托拉唑组与奥美拉唑组的不良反应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O.05)。结论:泮托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上与奥美拉唑一样有效,且不良反应更少,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采用加倍氯吡格雷剂量与替格瑞洛在抗血小板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CS经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抗血小板治疗;B组30例,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进行12月随访调查,对两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和出血事件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2.72±3.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支架内血栓、靶血管重建及再次发生胸痛例数略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脑卒中及心源性死亡。B组的总出血事件较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CS经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加倍氯吡格雷剂量方案的抗血小板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不亚于应用替格瑞洛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泮托拉唑组与奥美拉唑组各30例。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如胰岛素降糖,口服阿莫西林、克林霉素等。在此基础上,奥美拉唑组口服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组口服泮托拉唑。4周后观察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结果与奥美拉唑相比,泮托拉唑组根除率无明显变化(P>0.05);泮托拉唑组治疗后溃疡总有效率有所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均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41-1443
目的: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在给予正规降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麝香保心丸联合拜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血流TIMI2级和3级患者占100%,较对照组97.37%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及血肌酐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2个月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提高冠脉血流灌注,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改善心功能,且对血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冠心病PCI患者血小板抵抗抑制的作用。方法采用了随机对照研究,将所有拟进行冠心病PCI治疗的患者分为6组,分别为丹参多酚酸盐组,银杏达莫组,疏血通组,参麦组,苦碟子组与对照组,观察6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天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的影响及住院期间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与任何部位出血事件的影响。结果 6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差别不明显,银杏达莫组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抑制有明显降低作用,而其余5组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s)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因冠心病接受PCI的2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8例。2组患者均按照PCI标准方法进行,术前6 h顿服氯吡格雷300 mg以及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术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连服1 a,同时服用阿司匹林300 mg/d,4周后减量为100 mg/d,终生服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PCI前服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 mg/d,连服4周,之后改为40 mg/2 d,至氯吡格雷停药。统计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消化道不适症状发生情况;口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前、口服1周后及随访期间分别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统计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未发现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8.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组PA水平治疗1周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并随着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2组各时间段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周后,观察组PGE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并随时间延长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对照组PGE2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并随时间延长呈持续升高的趋势。2组MA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CI术后应用PPIs可有效降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且对PA无显著影响,亦不增加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银杏酮酯联合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共有1 560例ACS患者行PCI手术,按就诊顺序纳入489例经血栓弹力图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据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将其分为A组(n=127)、B组(n=209)和C组(n=153)。A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B组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C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酮酯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观察3组腺苷二磷酸抑制率(ADP%)、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比较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ADR)、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总费用(元),考察随访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发现,3组ADP%、AA%均较其调整用药前明显改善(P 0. 05),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C组改善最佳(P 0. 05)。3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总费用分别是:A组440. 30元,B组305. 20元,C组307. 44元。与B组比较,C组药物总费用没有明显增加。持续随访6个月,3组总ADR发生率分别是:A组为14. 38%(22/127),B组为30. 62%(61/209),C组为7. 19%(11/15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C组皮肤黏膜轻度出血发生率更低(P 0. 05)。3组MACE发生率分别是:A组4. 72%(6/127),B组0. 48%(1/209),C组0. 65%(1/15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银杏酮酯联合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ACS患者PCI术后出现的氯吡格雷抵抗,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活性、降低出血率及近期MACE事件,且不会增加药物费用,故推荐这一方案在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60例,分别给予吲哚布芬+氯吡格雷(观察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测定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PAR)、监测血小板四项,肝肾功能。结果用药后两组PAR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血小板四项、肝肾功能指标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良事件没有增加。结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方案可有效降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PAR。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抗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东莞市横沥镇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将其按照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不同分成氯吡格雷组与阿斯匹林组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阿斯匹林组的总有效率为76.2%,氯吡格雷组的总有效率为92.9%,氯吡格雷组明显高于阿斯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阿斯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斯匹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氯吡格雷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氯吡格雷组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而氯吡格雷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