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的 采用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随机抽取94例在我院就诊的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47例.A组患者采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A组比较明显高出很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后的复发率显著降低,且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已刊登于本刊2009年第6期)中风包括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大类.现代医学治疗有显著的差异.尤其对缺血性中风强调尽早应用溶栓术,中医也普遍认为缺血性中风宜早用、重用活血化瘀法,而认为出血性中风.尤其是急性期.使用活血药可能有出血之虞.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4例,采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治疗。于治疗后21 d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9%,高于对照组的72.8%,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出血量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通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型,在缓解病情、减轻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改善预后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4.
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属中医四大难症之首。从古至今,临床上对于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多采用清肝息风、育阴潜阳的治法。本文根据周仲瑛教授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中心病理说,探讨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用凉血通瘀法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旨在为拓展治疗思路提供参考,为中医药治疗中风急性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1):126-128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及其君药——大黄单体(大黄酸、大黄素)对出血性中风患者外周血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全血,培养加药,放射性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TNF-α、核因子-κB(NF-κB)、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凉血通瘀方(1g/ml)及大黄酸(25μmol/L)、大黄素(50μmol/L)可降低大鼠IL-1β、IL-6、TNF-α、NF-κB的表达,升高IL-10、iNOS的表达。结论:凉血通瘀方及大黄酸、大黄素降低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凉血通瘀方对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3例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92)和对照组(n=91),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加减,每日1剂,煎剂500 mL,早晚分服,疗程均为21 d,监测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计分法对中风病瘀热阻窍证候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前2组血液动力学指标、血凝四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6.09±0.29)mPa·s、血浆比黏度低切(10.45±1.86)mPa·s、甘油三酯(1.21±0.21)mmol/L、FIB(3.47±0.02)g/L、APTT(28.56±2.34)s,各种指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各指标改善尤为显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2.99±3.17)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37±3.65)分,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降低趋势,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尤为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82,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22%,对照组总有效率78.0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16,P<0.01)。结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给予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口服,显著改善瘀热阻窍证,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风根据有无神志改变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仅有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无神志改变称为中经络,合并有神志改变者称为中脏腑。中脏腑又根据其虚实分为闭证与脱证。历代医家治疗中风闭证多应用镇肝息风、化痰清热开窍、温经活络诸法,虽能取得疗效,但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急性出血性中风偏侧肢体障碍、痰火上攻为标,其本在于瘀热上行阻于脑部。笔者从瘀热立论,应用凉血散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以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疗效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8.
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瘀热阻窍型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瘀热阻窍型脑出血急性期疗效。运周仲瑛经验中药方制成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32例,同时设对照组32例,运用西药常规疗法。结果:观察多项指标及临床症状,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笔者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凉血化瘀汤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及辨证符合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瘀热阻窍证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内;年龄40~...  相似文献   

10.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缺血陛中风急性期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宁  过伟峰 《北京中医》2007,26(12):775-777
周仲瑛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国家首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业医60年,临证诊治疾病持“知常达变,法外求法”之辩证观点,对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诊治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认为治疗缺血性中风应该从“瘀热”着手,灵活运用凉血通瘀法能收奇效。现将周老诊治本病的理论体系及临床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53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瘀热证7个基本证候,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5、7、11、21天共6个时间点进行证候调查,研究证候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时间点瘀热证始终占据第一位,风证、火热证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时间延长,痰证比例下降,血瘀、气虚比例上升,阴虚阳亢证始终处于最后一位。将各证候例数按时间点进行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热证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证候,火热证、风证为常见证候,呈现出向血瘀、气虚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醒脑解郁方加减联合盐酸帕罗西汀对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痰瘀阻脑证)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提供有效治法。方法:将112例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解郁方加减,治疗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5-羟色胺(5-HT)、皮质醇]、不良反应等。结果:①治疗组完全缓解率51.7%,部分缓解率28.5%,总缓解率94.6%;对照组完全缓解率23.2%,部分缓解率33.9%,总缓解率82.1%,两组在缓解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HAMD、PSQI、NIHSS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5-HT、皮质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郁方加减联合盐酸帕罗西汀对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痰瘀阻脑证)有确切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皮质醇)、升高5-HT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9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为湿性AMD患者共90例109眼,患者口服凉血化瘀方治疗后连续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2、3、6个月观察平均视力情况及眼底平均出血、渗出、累积损害面积,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视力提高25眼(22.94%),稳定74眼(67.89%),降低10眼(9.17%);治疗6个月后视力提高32眼(29.36%),稳定60眼(55.05%),降低17眼(15.6%)。治疗3、6个月后患者眼底出血面积、渗出面积和累积损害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结论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AMD患者在6个月观察期内具有一定提高视力的作用,能使眼底出血、渗出和累积损害情况稳定,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是治疗湿性AMD患者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中医证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机制和疗效.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9例)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61例)按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加西医综合治疗,分析两组证型,比较两组清醒时间、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实证有脑气不通证、瘀停清窍证、痰瘀蒙窍证、痰热蒙窍证、痰瘀蒙窍兼热结腑实证;虚证有元神外脱证、心脾两虚证、肾精不足证;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16.39%和27.12%,治疗组清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GOS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中医证型有4个实证与3个虚证;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通瘀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确诊为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气通瘀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心绞痛改善情况及血清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ET-1、Hcy、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ET-1、Hcy、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益气通瘀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较单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降低患者血清ET-1、Hcy、hs-CR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应用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连方  韩春艳 《中医杂志》2011,52(23):2013-2016
目的 观察祛瘀解毒方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70例EM患者随机分为祛瘀解毒方组、散结镇痛胶囊组各35例,另取35例同期在我院因输卵管阻塞行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祛瘀解毒方组予祛瘀解毒方免煎冲剂口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散结镇痛胶囊组给予散结镇痛胶囊,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观察EM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判定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催乳激素(PRL)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检测治疗后腹腔液VEGF水平,并统计EM患者1年内的妊娠率.结果 祛瘀解毒方组总有效率82.86%高于散结镇痛胶囊组的77.1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2、P、PRL、VEG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积分、血清E2、PRL、VEG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祛瘀解毒方组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痛经积分、血清P、VEGF水平、腹腔液VEGF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散结镇痛胶囊组血清VEGF水平及腹腔液VEGF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年后的妊娠率的比较,祛瘀解毒方组不孕症患者15例,妊娠11例占73.33%;散结镇痛胶囊组不孕症患者18例,妊娠5例占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EM患者疗效肯定,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女性激素的分泌功能,降低血清及腹腔液VEGF的水平以减少异位病灶的形成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将245例经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23例和对照组122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和常规的治疗与护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和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可以提高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评估(M 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 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一般的卒中单元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更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汤联合外用西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2例仅外用卡泊三醇软膏及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0.32%,对照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解毒汤联合外用西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有良好疗效,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4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4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4%,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5.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能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