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浅谈中药的煎服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汤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药物的配伍与剂型的选择十分严密,若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正如李时珍曰:“只服汤药,虽品特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无功”。徐大椿亦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这说明  相似文献   

2.
生半夏治疗妊娠恶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录》、《本草纲目》有半夏“堕胎”之说,后世遂畏而不用,或有用者.亦为久浸久制之半夏,致使良药之功,湮设不彰。《药征》云:“余尝读《本草纲目》半夏条田.孕妇忌半夏,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语有之口,有故无殒.此证而用此药,夫何忌之有。”今世名医刘奉五老医生亦云:“应用半夏治疗妊娠恶阻,从未发现有坠胎老,因为有病则病挡之”,“方中应用半夏能i4逆止呕。又不影响胎气”(门,创立安胃饮治疗妊娠恶阻。根据恶阻病机,我们在临床中常使用生半夏、姜竹茹各10g,旋覆花gg,代储石15g,生姜吨,因证加减治疗恶阻病…  相似文献   

3.
《病家两要说》:“斯时也,使主者不有定凡,能无不被其惑而致误事者,鲜矣!”此句的文意当为:“这时,假使病家没有主见,能不被他迷惑而导致误事的现象,少啊!”显然,这里两个否定词“无不”连用,表达了一个否定之义。无独有偶,(赠医师葛某序):“子才亦非有冀于子贞者,乃活其困门于濒死,岂非以济人之急为,C,而世无不多得者平7’文中的“世无不多得者乎”的意思是“世上不可多得的人吗?”这里的“无不”连用,屯是表达一个否定之义。然而中国传统的逻辑推理“否定之否定即为肯定”的观点在此便说不通了。于是乎,对这种“…  相似文献   

4.
自古文人学士,对庸医误人者每多钟鸣棒喝。明代开国元勋诚意伯刘基言:“药不对症,枉死者多。”自汉代以来就有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清初学者顾炎武曾论医曰:“古之时庸医杀人,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到于死。”又云:“今之用药者,大抵泛杂而均停。既见之不明,又治之不勇。病之所以不愈也,而世但以不杀人为贤。”清代《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因府中人患病多次为庸医所殆误,恨而常以诗文联语讽刺之。纪晓岚名昀,又字春帆,号石云,谥文达。当年有一医家请为题匾,晓岚慨然写…  相似文献   

5.
答:桂枝汤所治为中风发热自汗之证。其病所出之汗系外感表虚。病机在于卫不与营和之自汗出。风中肌肉,著于营分,而卫气不伤故卫强而营弱,行水之卫气不伤,故毛孔自能作汗,行血之营气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营卫不和。曹颖甫称此等出汗为病汗。桂枝汤能发肌理之汗而使营卫自和。为此甚至要用热粥、卧床温覆,曹颖甫言此汗当名曰药汗,而别于病汗。病汗、药汗之区别有二:①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②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功乃大著。药汗有排除毒素的作用,故服药后营卫调和,出汗之后再无病汗。显然,桂枝汤通过微发其汗而收止汗之功,《医宗金鉴》谓桂枝汤“发汗中寓敛汗之意”。  相似文献   

6.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7.
郑峰 《光明中医》2008,23(12):2032-2033
千百年来传统中医药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确的给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清·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掌握中医给药的相关护理知识可确保疗效,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中药汤剂加减灵活,服用方便,吸收好,但必须重视煎服方法,如不当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方法都十分重视,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  相似文献   

9.
服药方法对组方配伍有一定的影响,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就《方剂学》(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中所载成方而言,服用时需用酒、茶调服,人参汤、米汤送服,以及醋、童便、姜汤、盐汤、枣汤、藕汁、萝卜汁、银花汤、薄荷汤等送服者共20余种。这些多为方剂中的佐使药。其配伍意义在不同的方剂中,起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止嗽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功,为后世治咳嗽常用之方。方中紫菀、百部温润止咳;桔梗辛苦,能升提肺气以利膈;白前辛甘平善下气开壅止咳;佐以陈皮宣肺利气祛痰;荆芥散风解表;甘草缓急止咳。全方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正如程氏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笔者临证既根据本方“平和中正”的特点进行加减,又辨证调整药物,改其“中性”,使之有所“偏”,从而使药证相合而收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是临床医家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有悖于此者并非鲜见。初涉临床,往往执成法而不敢逾越雷池,阅历深矣,又多“胸有成竹”,常谓某病用某方、某药,而此间更有所谓“辨病用药”者,一闻“炎症”便投清热解毒之味。三者皆与《内经》经旨大相径庭。因此,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无论何病,务求其属,而通常达变,方为正道。兹举变法验案数则以见一斑。1鹅口疮杨某,男,3个月,1981年9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口腔、舌面长白膜1周,渐及咽喉部,刮之不去,啼哭不乳,大便…  相似文献   

12.
病有寒热之别,药有寒热之异,故《本草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之分。临床上寒热错综复杂,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以达到药到病消,如鼓应桴,常用寒热理论,利用中药的寒热之法,相互进行炮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黄连项下谈到:“盖辛热能治其寒,咸寒能治其燥,应用者详酌之”。本文以实例从寒热相制可变其性,寒热互制可缓其性,寒热各制可增其功,以热制药可利贮存,可保药效来说明,利用中药之性进行炮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黄芪与金银花药性及功效迥然有别。黄芪甘温 ,功擅补中益气 ,借其补气之力又能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毒排脓生肌 ,为补气之要药 ;金银花甘寒 ,长于清热解毒 ,大宜于疮家 ,其清热之中又具补益之力 ,如《本草新编》曰 :“二花性实多攻 ,攻毒之药 ,未有不散气者也。而二花非为不散气 ,且能补气 ,更善补阴。但少用则补多于攻 ,多用则攻胜于补……若疑二花为长年益寿之药则不可”。二药功用相去甚远 ,然临床常同用于一方之中 ,究其配伍后的功效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益气养阴黄芪功专补益 ,《本草新编》称黄芪“专补气……乃补气之圣药”。而…  相似文献   

14.
小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王桐萍,巫浣宜“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仲景所提出的痰饮病的治疗大法。为什么痰饮病要用“温”药?“和”之应如何理解?这一法则在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今不揣浅陋,抒此管见求教于...  相似文献   

15.
浅谈百合的临床应用王俐贞赤峰市红山区医院(024000)1994年9月11日收稿百合为百合科草本植物,因其地下球状麟茎以众瓣互合而得名。《本草述》中记登:“百合之功,有益气而兼利气,在养正而更能去邪,为渗利和中之美药。”《本草纲目拾遗》讲:“百合清疾...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代表作。张氏认为,凡为良医者,必重药研而清练药性,且亲身尝试药物,发前人所未发,常习用单味大剂生药验之临证,谓:“择对证之药,重用一味”,“恒能挽回极重之病,且得以验药于实际”,亦即通过反复筛选,求其确效。因此.其论药多言之确凿,河非虚语。恒以单味大剂解燃眉之急,复危重之康。尤以善用生山药、生山英、生黄茂、生石膏、生勤石和桂技尖等品救治急危重证,而享誉医林。兹择其要者述之,以飨同道。1.阳越阴竭,独重山药张氏指出,山药系救急大药。其性“能滋阴又能…  相似文献   

17.
1 针灸与药物并用依据:  针灸与药物并用,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独具特点,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的记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只知针灸,不知用药,或者只知药剂,不习针灸,只是医术的一半。”明代杨继洲也说:“是针灸药者,医家不可缺一者也。”这说明针灸与药物并用的重要性,二者不可缺一。因此,本人蒙受启发,开拓思路,在治疗疾病时,屡经试验。确实有相得益彰之功,事半功倍之效,远非单纯的针灸或药物治病所能比拟的,特别对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更为重要。2 本人的见解:  我认为…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饮食劳倦导致内伤发热而创立。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  相似文献   

19.
牵牛,即黑白丑。陶弘景谓“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李时珍曰“近人隐其名为黑丑,自者为自丑,盖以丑属牛也。”因知此物,“牵牛谢药”功宏效卓,以“象”代名,俗中隐雅。至其医用,历代医家聚讼不一。有谓之专于去积逐水者,如寇宗奭曰:“非病形与证俱实,不胀满,不大便秘者,不可轻用,驱逐致虚,先哲深戒。”张文懿曰:“牵牛不可耽嗜,脱人之气。”有不畏猛悍而广其用者,如北宋以降,刘守真、张子和诸子将其视为通用之品。即是慎固中州之李明之,在《医学发明》中治下焦阳虚之天真丹,也用牵牛以盐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纸、官桂等而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仲景论治眩晕病的微细精妙之意。方法:分析《伤寒论》67条、92条、16条、25条、142条、171条、93条、297条、46务微妙之处。结果:仲景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总治疗原则。用“中阳虚者,治以苓桂术甘汤;下焦肾阳虚者,治以真武汤”之法,辨治眩晕的,临床用药及预后处理。结论:仲景治疗眩晕病善从细微处着手而获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