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西北结则茶卡湖面到高位湖岸线间湖泊记录发育,沿岸湖积物中3个U系年龄分别为14.2±1.2kaBP、38.0±3.5 kaBP和41.6±3.2 kaBP,6个浅井沉积物中CaO、MgO、NaCl、LiCl、B2O3的含量与沉积物形成时代和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性.在中更新末期,该湖可能处于高湖位期,随着晚更新世初期以来气候变干,湖面开始下降,湖泊逐渐萎缩,湖水盐度逐渐增加,Ca和Mg含量变高,但在30kaBP左右,气候有过短暂湿润期,湖水出现返淡趋势,之后湖水进一步浓缩,湖水中Na、B、Li含量显著增高,盐湖大约在15kaBP左右形成.  相似文献   

2.
若尔盖RM孔揭示的青藏高原900kaBP以来的隆升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青藏高原迄今为止最深的全取芯井,即若尔盖盆地RM孔湖泊沉积物环境多代用指标的综合判识,重建了900kaBP以来盆地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序列.根据该孔的沉积特征、沉积旋回的结构,以及沉积速率的变化,结合环境冷暖、干湿的组合特点,分辨出900kaBP以来高原东部3次明显的隆升加速时期,也即800,360及160kaBP.同时对青藏高原3次构造加速抬升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环境效应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古昆仑湖地区183-90kaBP间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昆仑湖位于昆仑山垭口昆仑河谷地,大约在200kaBP前已开始沉积,沉积物为一套灰、灰绿、土黄色粉砂质、砂质粘土,厚约7m.在纳赤台西北剖面5.6-2.4m层段产较多微体化石,介形类有8属12种:Ilyocypris biplicata(Koch),I.bradyi Sars,Eucypris crassa(Mller),E.elliptica(Baird),E.rischtanica Schneider,Candona candida(Mller),Stenocypriscf.major(Baird),Cypridopsis obesa Brady Robertson,Prionocypris gansenensis Huang,Potamocypris villosa(Jurine),P.cf.wolfi Brehm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等.轮藻类有Chara aliensis Z.Wang,Chara gansenensis S.Wang和Charasp.根据U系法测年,含化石地层的年龄大约为168-90kaBP,属于倒数第二次冰期至末次间冰期早期.按生物组合和沉积物特征分析,古昆仑湖区在183-90kaBP的环境气候变化大致有两个大的期次、6个小期次:(1)183-130kaBP冷湿期,湖区环境较冷湿,湖泊水质较淡,水温不高.早期(约183-170kaBP),湖面较宽,水体较深,环境动荡,化石贫乏;中期(约170-151.3kaBP),湖面有一定收缩,水质含盐度有所提升,水温仍不高,湖区环境湿度较大;晚期(约151.3-130kaBP),化石贫乏,生态环境、水质条件可能与早期类同.(2)130-90kaBP凉湿期,湖内生态环境较好,生物门类中除介形类外,出现沉水性植物轮藻类,且介形类生物量较前期有很大增加,属种分异度较好.早期(约130-105kaBP),偏冷湿;中期(约105-98kaBP),凉湿,为生物大发展大繁盛时期;晚期(约98-90kaBP),偏凉湿,在98-93kaBP,环境不宜生物生息,化石贫乏;约93-90kaBP,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有介形类3属5种,但生物量较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泥质岩硼含量重建过去湖泊古盐度和湖面变化历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封闭湖泊古盐度与湖面变化之间具有反向变化的特点,以沱沱河地区通天河剖面为例,利用泥质岩的硼元素含量作为古盐度计,重建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湖泊沉积的古盐度变化曲线,讨论了应用湖水古盐度变化曲线追踪过去湖平面变化历史的适用范围和局限.结果表明:雅西错组上部古湖泊水体的盐度一般处于咸水湖分布区,盐度变化于微咸水到超咸水范围内,指示渐新世晚期气候干燥,湖平面长期处于低水位期;但中新世早期五道梁组沉积期,高原气候开始向湿润方向发展,湖水古盐度明显下降,湖水位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5.
于革  陈星  薛滨 《湖泊科学》2000,12(2):167-170
施雅风先生在《21kaBP青藏高原有远高于现代降水量的可能性吗》[1](以下简称《可能性》)文章中对《中国21kaBP气候模拟的初步试验》[2](以下简称《21ka试验》)一文提出几点质疑,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模拟青藏高原的降水量超过了由化石花粉记录和古冰川遗迹推算的降水量.2)虽然青藏高原有4个高湖面记录,但其湿润似应由于低温、低蒸发引起的,而不是如《21ka试验》模拟的由高降水量造成的.3)刘晓东等学者对美国CCM0古气候模拟结果的诊断分析,表明青藏高原的7月降水比现代减少30%,而《21ka试验》模拟了年降水量比现代大大增加.施先…  相似文献   

6.
40 ka以来青藏高原的4次湖涨期及其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玉连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241-251
40 ka来青藏高原现在封闭湖区至少经历了4次显著的湖泊扩涨期. 40~28和9.0~ 5.0 kaBP湖涨期是高原暖湿气候时段的产物, 分布范围最广, 湖涨最为显著; 其产生于岁差周期高太阳辐射阶段, 强劲的夏季风形成的丰沛降水是造成湖涨的主要原因. 40~28 kaBP湖涨期, 高原湖域浩瀚, 河湖串联, 湖泊呈现40 ka以来的最高最大湖面. 19~15和13~11 kaBP期间, 高原湖泊扩涨存在区域性, 前者同高原冷湿气候与季节性冰融水增加有关, 后者则与末次冰消期冰融水与夏季风降水增加有关. 造成湖涨期表现形式与环境机制复杂多样的原因, 是北方冷气候事件, 特别是Heinrich事件叠加在由岁差周期太阳辐射变化驱动的夏季风强弱变化背景之上, 高原阶段性冷湿与暖湿环境及其由此形成的高原冰融水阶段性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对南海西南陆坡SCS 1 2柱状样中微体化石进行定量统计以及稳定同位素分析和AMS14 C测年 ,求取末次冰消期高分辨率的古海洋学记录 .约 1 3kaBP以来南海南部的古海洋呈阶段变化 ,其中氧同位素 1 /2期界线约 1 2 .0 5kaBP和末次冰消期末约 7.70kaBP前后为两个快速变化期 (终止期IA 和终止期IB) ,其间则为缓慢变化期 .据推测 ,南海海平面在终止期IA 之前相对于现代的大致位于 - 1 1 0m处 ,终止期IB 之后与现代的相近 ,而其间则大致位于 - 5 0m附近 .与此相应 ,1 2 .0 5kaBP以来 ,冬季平均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明显增高 ,表层古生产力下降 ;而约 7.70kaBP出现早全新世CaCO3 保存峰事件 ,翼足类丰度和CaCO3 含量显著增多 .  相似文献   

8.
13kaBP以来滇池地区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DC93一1孔孢粉组合、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等资料,结合14C、210Pb和137Cs测年,滇池地区13ka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3—10.2kaBP.气候偏凉湿,湖水深度不大;10.2-7.5kaBP,气候向暖湿过渡.湖水渐深;7.5-4.0kaBP,气候暖湿,出热条件达到最佳配制,湖水也最深.6.5kaBP前后,气温最高,这一时段古气候状况存在次级波动;4.0-2.7kaBP,气候突转干旱.湖水最浅;2.7-1.7kaBP,气候温湿,湖面扩大,湖水变深;1.7kaBP,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使湖泊环境的变化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泊贝壳堤剖面254cm湖相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析,结合现有的湖相记录资料,探讨了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区39.7~17.514CkaBP(校正年代为43.5~22.4cal.kaBP,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之间湖泊演化规律.在湖泊演化的不同阶段,正构烷烃呈现了不同的分布模式,体现了研究区植被变化及水文条件的改变.正构烷烃代用指标(CPIh,ACLh和Paq)与同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趋势一致,揭示了夏季太阳辐射是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间接影响了湖泊的演化.另一方面CPIh,ACLh与孢粉总浓度以及格陵兰冰芯气泡甲烷浓度变化趋势吻合,响应了气候快速变化的Dansgaard-Oeschger(DO)旋回,说明MIS3晚期察尔汗湖区气候相对暖湿阶段具有不稳定性.本次研究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受控于夏季太阳辐射来自古湖泊沉积物分子化石的最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中昆仑山区封闭湖泊湖面波动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李栓科 《湖泊科学》1992,4(1):19-30
封闭湖泊湖面波动是气候变化很敏感的指示器,其水量平衡特征对此可给予理论证明,进而可将这种灵敏度表示为Z=A_l/A_b=(P_b-E_b)/(E_l—P_l)。中昆仑山区的封闭湖泊自17000a B.P.以来曾经历了三次高湖面,即17000a B.P.前后、12000a B.P.前后及8000—6000a B.P.。其中第一期的高湖面与高山区冰体消融、西风带位置的变动及土壤湿度、太阳辐射值的变化有关,第二次的高湖面是湖泊总体收缩下降过程中出现的相对稳定或短暂回升,第三期的高湖面是全球性温湿气候的产物。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均说明,封闭湖泊湖面波动不仅对无人类观测记录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性,而且可以弥补人类观测资料的不足,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湖泊古今变化的遥感分析—以达则错为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青藏高原湖泊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主要受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蒸发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直观敏感的反映区。因此,研究青藏高原湖泊变化对区域以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发展了综合指数计算与空间分异的现存湖迭代提取方法,对影像数据上的湖泊进行动态监测;并结合DEM数据发展了半自动化的古岸线提取方法,进而分析古湖泊的变化,二者相结合直观全面地反映出了青藏高原湖泊的古今变化情况。并以达则错湖为例进行提取,分析了其近25年以来以及大湖期以来的缩减情况  相似文献   

12.
40-30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MIS3晚期。青藏高原在岁差周期夏季高太阳辐射作用下,据古里雅冰芯与若干孢粉记录指示温度比现在高2-4℃,高原及邻区众多大湖的高湖面记录指示大范围降水丰沛。应用Kutzbach水能平衡方程推算了封闭湖泊流域(青海湖、扎布耶/拉果错、阿克塞钦/甜水海)年平均降水可达640mm,560mm,260mm,分别是现代降水的1.7倍,3倍,5倍。高原及邻区包括祁连山以北和云南部分区域在内的大降水对水系河流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原内部河湖串联,水系合并;如色林错、班戈错、纳木错串联为高原上最大的内陆水系;若尔盖古湖外流并入黄河水系;长江上游大水在三峡束狭形成强烈旋涡掏蚀成低于海平面的深槽,形成了深槽中、底部的砂砾沉积。这次高温大降水事件是由高太阳辐射导致的由青藏高原高温热低压加强、热带洋面增暖蒸发强烈、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增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高原特强夏季风,同时极地冰盖迫使西风带南移也可能加强了对高原尤其是西部的降水.H3事件(27kaBP)促进了高温大降水事件的结束,H4事件(35.5kaBP)则可能短期萎缩了夏季风,使高温大降水事件呈现不稳定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早期的研究认为湖泊沉积物中的支链GDGTs(b GDGTs)主要来自陆地土壤细菌,而奇古菌醇由水生奇古菌产生,因此湖泊中表示b GDGTs与奇古菌醇比值的BIT指标可用于衡量陆源有机质的输入程度.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湖泊环境中普遍存在着自生的b GDGTs,这样,湖泊沉积物中的BIT指标可能不能用来指示陆源物质输入.尽管如此,最近对非洲Challa湖的研究表明BIT仍可作为一个有效的古水文指标,但是在不同的湖泊中BIT对古水文变化的响应可能有所不同.本文调查了距今12 ka以来青海湖沉积物中的BIT及其相关GDGTs含量的变化.结合已发表的表层样品数据发现,青海湖沉积物中BIT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奇古菌醇含量的变化,而不是细菌b GDGTs含量的变化.在青海湖中,由于奇古菌醇含量与水深正相关,因此BIT与水深负相关.这与Challa湖BIT与湖面或降雨正相关的情况相反,表明不同湖泊中BIT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因而在应用BIT重建特定湖泊古水文变化时,需要先确定控制其沉积物BIT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育  李卓仑  王乃昂 《湖泊科学》2012,24(3):474-479
湖泊不同位置沉积物重建的古环境变化过程往往具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揭示了不同的古环境信息.本文以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终端湖泊猪野泽为例,探讨湖泊不同位置沉积物所代表的古环境意义.位于湖盆边缘的三角城剖面可能反映了石羊河上游地区的降水及其古径流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千年尺度上对应了北大西洋Bond事件,显示该区域通过季风环流系统与全球气候系统的联系.位于湖泊中部的QTH01、QTH02、QTL-03剖面反映了湖泊演化的信息,显示中全新世期间(约7.0-约3.5 cal ka BP)湖泊水位较高的特征,但是这种特征并不能和该流域的古径流相联系,说明该区域湖泊演化除了受千年尺度大气环流特征的影响外,湖泊表面蒸发可能也起了重要作用.该研究为中亚地区普遍存在的中全新世高湖面问题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蒋庆丰  钱鹏  周侗  洪佳  范华  刘静峰 《湖泊科学》2016,28(2):444-454
通过对现代乌伦古湖附近出露的古湖相沉积剖面的AMS~(14)C测年,粒度、总有机碳、总有机氮以及碳酸盐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及其与全新世钻孔沉积记录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乌伦古湖在MIS-3晚期的33600-22500 cal a BP以及冰后期至早中全新世的16500-6500 cal a BP期间,维持着湖相沉积环境,湖面约比现在湖面高40 m.33600-22500 cal a BP的MIS-3晚期,气候相对温暖,乌伦古湖呈现高湖面特征,湖泊沉积物来源以流水搬运为主;22500-16500 cal a BP的末次冰期冰盛期,气候寒冷干燥,湖泊沉积物来源以风力搬运为主;16500-6500 cal a BP的冰后期以及早、中全新世期间,气候回暖,湖泊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流径流作用.6500-5500 cal a BP,受高温干旱事件的影响,湖面收缩、水位剧降,除沉积中心外的其它钻孔位置出现沉积中断.5500 cal a BP后气候转冷变湿,湖泊重新恢复到现在的状态.乌伦古湖MIS-3晚期以来的古湖相沉积环境变化及其反映的古气候万年尺度上的干湿变化与周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响应了区域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突变事件.季风和西风的强度消长变化及其引起的环流条件改变以及温度变化引起的蒸发效应可能是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古湖相沉积记录的研究可为MIS-3晚期以来北疆地区的古湖泊演化以及长时间尺度上西风和季风环流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区的气候环境演化提供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16.
泥河湾层内易溶盐沉积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泥河湾古湖盆区4个地层剖面中易溶盐类沉积物的观察与实验分析,对泥河湾古湖的性质、演化阶段及其在地层划分和古环境复原上的意义有了新认识.泥河湾古湖至少是微咸水-半咸水湖,属于半干旱区的内陆湖泊.湖相层下段夹石膏层和石膏微薄层,易溶盐以 SO_2~(2-)和Ca~(2+)离子为主,代表古湖向硫酸盐湖阶段演化的趋向;上段易溶盐中Cl~-和K~+,Na~+离子占优势,证明古湖已向氯化物湖方向发展,虽未出现盐岩沉积,却代表本地区向更干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新世内蒙南缘黄旗海湖面的波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栓科  王涛 《湖泊科学》1993,5(4):324-334
黄旗海是一封闭湖泊,气候是控制其湖面变化的主要因素。地貌、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及历史考古资料均证实,一万年以来湖面在总体收缩下降过程巾不断地波动着。全新世初期,湖面扩张抬升,9000a B.P.前后湖面达最高(1340m),湖面面积也最大(约560km~2),其后,湖面持续地收缩下降。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中甸纳帕海古环境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甸纳帕海位于云贵高原横断山脉腹地,其成因与碳酸岩类地层长期溶蚀有关,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纳帕海的水位相差很大,枯水期常形成浅水池沼,因而造成枯水期和丰水期水生植被的发育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枯水期由于水生植物(飘浮和挺水植物)发育,造成总有机碳和氢指数的增加,有机碳同位素偏负,丰水期出现相反的演化趋势,进一步轮推表明在暖干的气候条件下纳帕海极易形成枯水位,在冷湿的气候下可维持相对高的水位,古环境重建表明纳帕海在大约32kaBP和15kaBP出现环境的重大于变迁,32-15kaBP出现高湖面。  相似文献   

19.
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的高湖面与泛湖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及东南部湖泊众多,除分布110个常年积水湖泊外,还存在若干季节性湖泊和干涸湖盆.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的实地考察、湖泊遗迹测量及14C和OSL定年,获得了全新世泛湖期存在的地貌学、沉积学和生物遗迹证据,揭示了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早、中期湖盆面积扩大、区域气候相对湿润的特点.测年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泛湖期开始于10cal ka BP,此前为泥炭发育期或湖沼期(11~10cal ka BP),大致在8.6~6.6cal ka BP,湖泊群达到全新世最大高湖面,并于晚全新世(约3.5cal ka至今)普遍出现退缩乃至干涸.根据植物钙质根管的形成时代及其所揭示的降水量阈值研究,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在7.7~5.3cal ka BP期间古降水量可能达到200mm a~(-1).水量平衡计算表明,百年至千年尺度相对暖湿的区域气候条件,特别是南部和东南部深层地下水来水量增多,是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湖泊群维持和史前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花粉现代过程研究是基于化石花粉谱重建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的基础.尽管青藏高原已经有大量花粉现代过程研究,但是仅有少数关于湖泊表层沉积物现代花粉组合的报道.本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草原带和荒漠带34个湖泊的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结果显示,这两个高原植被带的现代花粉组合以草本、灌木花粉占优势,不过特征类群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别.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